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超級戰列艦

大艦巨炮時代

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裝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是能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面軍艦。

其自風帆時代誕生,1860年開始變革,在1870-1890年之間一度斷代,但是期間的實驗探討一直沒有中斷,由1890年開始復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式微。戰列艦曾長期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作為各國海軍的主力艦。二戰結束以後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戰略導彈核潛艇所取代。

戰列艦作為“大艦巨炮主義”的極致產物,它的出現代表了人類最為複雜和龐大的武器系統之一的出現。它曾經稱霸海上,是一個國家海軍的象徵和旗艦。

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超級戰列艦

密蘇里號

超級戰列艦

說起戰列艦,不得不提及日本帝國海軍在二戰時期建造的“大和號”,是大和級戰列艦一號艦 。大和號戰列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 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在沉沒超過半世紀後,該艦仍然作為不少電影及動畫的題材,繼續深深地影響著日本人 。

大和號戰列艦於1937年11月4日開始動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服役,1945年4月7日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處 ,服役不到5年便沉睡海洋深處。

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超級戰列艦

大和號

設計特點

艦首的最大特點是呈球形,這種球狀艦首處於水線下約3米的地方。借鑑1935年法國建造的8萬噸級高速郵輪"諾曼底"號。建成後,經過試航也證明這種艦首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球狀艦首內裝有水下聽音器,與今天的艦首聲納頗有些相似之處。大和號因採用了這種新穎的艦首,水線處約減少3米的長度,排水量節省30噸左右。那時,除日海軍的"翔鶴"型航母、"阿賀野"型輕巡洋艦採用了些種艦首外,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也採用了這樣的艦首。艦首內藏零號水聲偵聽器。

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超級戰列艦

寬闊的甲板

全艦重量分配如下:船殼20212噸,裝甲21266噸,防禦板1629噸,武器系統11611噸,主機設備5300噸,舾裝1756噸,固定設備417噸,非固定設備641噸,魚雷75噸(據認為大和攜帶6-10條610毫米直徑魚雷,但該艦沒有魚雷發射管,6-10條魚雷也沒有75噸重),導航,光學設備95噸,電力設備1,108噸,飛機111噸,鍋爐水297噸,預備食用水212噸,重油4,210噸,潤滑油61噸,輕質油48噸,合計重量69,100噸(正常排水量)滿載超7萬噸,即使放在現代,也是十足的一個大型鋼鐵巨獸!

武器裝備

大和號以其巨型主炮聞名於世。主炮為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3聯裝主炮塔三座,兩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當時日海軍對主炮口徑保密,稱為九四式身長45倍口徑的400毫米炮,實際是460毫米。炮身重165噸,一座炮塔內三門火炮總重為1720噸,加上炮塔裝甲(790噸)和彈藥的重量,單座炮塔的旋迴部的重量總重為2,774噸(有些資料稱大和炮塔重2510噸,系未計算彈藥時的重量),相當於日海軍秋月級驅逐艦的排水量。每發炮彈重1.5噸。炮塔後部裝有93式15米基線測距儀(裝有電羅經,航行時可保持穩定),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迴一週3分鐘。發射速度2分鐘三個齊射,1.8發/每分;炮彈基數每門炮100發,每發炮彈重1.5噸,每發炮彈裝藥量330公斤。揚彈速度每發6秒,裝彈機械化。

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超級戰列艦

該炮由吳海軍工廠艦炮部負責研製。9門主炮若指向一舷齊射,其後座力達8000噸,發射時衝擊波也很強,日艦船設計部門為減小衝擊波的影響煞費苦心,在後主炮前邊的擋風板之後集中設置升降、通風口,這樣既可使後主炮前的甲板顯得光淨簡潔,又可利用通風筒來減少主炮衝擊波的影響。由於希望縮短建造時間及提高工作效率,在建造期間使用了模組作業並取得成功。而建造大和型時使用的技術及生產管理,成為在戰後日本工業的基礎參考。

大和艦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種炮彈,分別為91式460毫米穿甲彈,三式對空彈和高爆彈。91式穿甲彈彈重1460公斤(內置炸藥33.85公斤),發射時膛壓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飛行90秒。主炮仰角40度時,射程40700米,30度時,35826米,20度時,27916米,10度時,16843米。3式對空彈和高爆彈重量均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為805米/秒,前者用於對空射擊,最大射高為11900米,後者裝填有59.5公斤炸藥,主要用於打擊無裝甲目標和執行岸轟任務。大和艦每門主炮配有120發炮彈,其中100發為穿甲彈。94式主炮的發射速度較低,為1.8發/分鐘。

3聯裝主炮齊射後發射出去的炮彈在飛行中往往會互相干擾而影響射擊精度。以往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便是讓中間那門火炮與邊上的2門交替發射,而大和艦在主炮上裝了一種火炮發射延遲裝置,使中間那門炮的發射時間比邊上2門延遲3/1000秒-5/1000秒,從而保證3門主炮能夠同時射擊。

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超級戰列艦

大和艦裝備的94式460毫米口徑主炮是歷史上威力最大的艦炮,與"依阿華"級戰列艦配備的MK7式406毫米口徑50倍徑艦炮相比,94式460毫米艦炮在穿甲彈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處於優勢地位。大和艦主炮無疑要比"依阿華"主炮有著更強的裝甲穿透力。戰後美國發表的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單純從數據來看,這種優勢似乎並不明顯,但如果考慮到雙方的裝甲防護水平,大和艦在20,000-30,000米距離上(這是戰列艦一般採用的遠程炮戰距離)已經可以貫穿"依阿華"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也可以擊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戰列艦的主裝甲帶),而"依阿華"級的主炮卻還難以做到這一點。有認為大和艦的460毫米炮精度較差,射速也比MK7低,因而懷疑94式炮的實戰效能。關於大和艦的主炮火炮精度,由於大和號實戰經驗少,並未有發現過證明其精度較差的可靠證據。而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來說,其身管壽命200~250發,而火炮膛壓小得多的衣阿華級的Mk7型主炮身管壽命也只有 290~350發,這說明94式的身管強度並不差。另外還有一個影響戰列艦火炮射擊的問題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在波濤洶湧的海上,戰列艦艦體的穩定性實際對主炮射擊精度影響非常大,而艦體粗短的"大和"無疑比艦體細長的衣阿華級擁有著更好的縱向穩定性。

副炮

大和艦的副炮採用從最上級重巡洋艦改裝時拆下來的60倍徑155毫米口徑艦炮12門(四座三聯裝),炮塔重150噸,設有25毫米裝甲板。最大射程(45度仰角)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也可以用於對空射擊),射速5-7發/分,每門炮備彈150發,採用基線8米的測距儀。該副炮的配置頗有特色,4座炮塔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後及艦上層建築的兩舷。(這兩座後來被拆除,以騰出空間來安裝高射炮)。這種配置可保證大和艦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時指向一舷,而大多數戰列艦隻能保證一半副炮同時指向一舷。

裝甲防護

大和艦是是整個戰列艦史上最厚重的一艘。不僅如此,該艦的裝甲帶還具有良好的防彈外形,其舷側410毫米裝甲呈20度傾角(向內側傾斜),舷側裝甲傾角在最後一代戰列艦中是最大的(其次是美國的"依阿華"級和"南達科他"級,舷側傾角19度),大和艦中甲板邊緣處的230毫米裝甲也帶有7度的傾角。大大提高了大和艦裝甲的抗彈性。

按照設計要求,裝甲應能夠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離上的打擊,中甲板還能抵禦從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彈。為實現上述要求,一共安裝了22895噸裝甲和防禦板,佔全艦正常排水量的33%。

該艦的彈藥艙、主機、鍋爐艙等要害部位被集中佈置在戰艦中部用厚重裝甲帶保護的防禦區劃內(從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後主炮後端的位置)。防禦區劃的舷側裝甲從戰艦舯部水線處一直延伸至戰艦底部,其上端水線處的主裝甲帶厚度達410毫米(採用VH裝甲鋼,即維氏硬化鋼),主裝甲帶以下的舷側列板的厚度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遞減)。防禦區劃頂部的裝甲敷設在戰艦的中甲板處,厚度為200-230毫米(採用加入鉬的均質鎳鎘合金鋼)。防禦區劃的前後兩端則由270-350毫米厚的裝甲橫隔壁防護。

主防禦區劃以外的舵機艙也敷設了厚甲,其主副舵機艙頂部裝甲均為200毫米,艙壁裝甲主舵機艙厚350-360毫米,副舵機艙厚250-300毫米。作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管道,位於大和艦艦橋處的司令塔也是一個重點防護區域。其側壁及頂部裝甲厚達500毫米,而從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禦區劃的通信線路則被300毫米厚的重裝甲保護著。

主炮炮塔是全艦防護最為堅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裝甲厚達650毫米(45度傾角),側面250毫米,後部190毫米,而頂部裝甲則為270毫米。當時歐美在設計戰列艦主炮炮塔裝甲時,總是將側面和後部的裝甲設計的比頂部厚很多,而大和艦卻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當時日本人對遠程炮戰中大角度落彈的警惕外,恐怕也和大和艦建造過程中,海軍航空制勝論者施加的壓力不無關係。

主炮底座的前部,側部裝甲厚度均為560毫米,後部裝甲則為380-440毫米。為了加強大和艦主炮彈藥庫的防護,日本人還在其主炮前的主甲板處敷設了35-50毫米厚的合金銅護板(可抵禦敵方俯衝轟炸機投下的250公斤炸彈)。

為了減輕重量,以保證炮塔的轉動速度,該艦副炮的防禦設計得較為薄弱,其炮塔裝甲為25毫米,僅能防禦彈片和近失彈殺傷。副炮的炮塔底座採用75毫米厚的合金銅裝甲來保護通向彈藥庫的通道。2座被安裝在位於艦體中心線的防禦能力薄弱的副炮塔與主炮塔相鄰,彈藥庫距離過近,一旦中彈損害容易波及主炮彈藥庫,是個顯而易見的缺陷,為此後來還專門強化了防護措施。

大和艦煙囪的下部設有50毫米的裝甲,而在位於中甲板的煙囪開口處則裝了一塊非常獨特的"蜂窩"裝甲板,其厚度達380毫米,板面上佈滿直徑180毫米的小孔。這樣既可以保證排煙順暢,又使這一區域的得了有效的保護。

在水下防護能力方面,大和被要求能夠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當量(美國最後一代戰列艦要求能抗擊300公斤TNT的打擊,德國的俾斯麥級戰列艦要求抗擊250公斤TNT),而在命中2-3發魚雷的情況下不能影響戰鬥力,為了防水雷,艦底採用3層底。同時為了提高抗沉性,全艦被劃分出了1147個水密隔艙。但作為一艘以炮戰為主要任務,強調集中防禦的戰列艦,水下防護系統總長只佔戰艦全長的40%,這對其防禦魚雷打擊顯然是不利。

水上飛機

一共搭載有零式雙座水上觀測機零式三座水上偵察機共計7架。

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超級戰列艦

搭載艦艇

1942年時搭載有17米艦載魚雷艇型內火艇1艘,15米掌管交通艇1艘,將校用11米摩托艇1艘,軍官及水兵用12米汽艇4艘,8米汽艇、9米划艇、6米划艇各1艘,合計10艘。為了避免主炮爆風損壞艦載艇,在機庫外設有短艇格納架(金屬架,上包棕毛和皮革),兩艘6米和9米划艇分別疊放於兩艘12米內火艇之上。格納庫出口處設有巨大的防護門,平時關閉。隨著艦上防空火力陸續增強,艦員由2500人增至3000人,居住設施緊張,因此將大半部艇庫改為居住區。到戰爭後期,大和級通常只搭載11米摩托艇和12米汽艇各兩艘。

亡命之旅:大和艦沉沒

1945年4月6日下午3點,日本第二艦隊從瀨戶內海起航,執行所謂的天一號特工作戰。整個艦隊包括超級戰列艦大和號,輕巡洋艦矢矧號,還有驅逐艦冬月、涼月、雪風、磯風、浜風、霞、初霜、朝霜,一共只有10艘戰艦。

日本出動了幾架零式戰鬥機護航,但是艦隊剛離開日本內海,飛機就趕忙飛回去了。美軍已經掌握了制空權,日本戰鬥機自保都很困難,根本無力保護艦隊。日本的運氣並不好,艦隊剛剛離開港口就遭遇數架美國B29重型轟炸機。這些飛機發現這支艦隊以後,立即從高空投下炸彈,並且尾隨跟蹤。

B29在高空投出的小型炸彈,並沒有對日本艦隊造成什麼損失,但美國人還是獲得了大和號出動的情報。在得知大和號出動以後,美國海軍立刻作出相應部屬,密切監視日本第二艦隊的行動。日本艦隊乘著夜色甩掉B29的跟蹤幾個小時以後,也就是在7日凌晨2點左右,又被二艘美國潛艇發現。

天亮以後,在美國潛艇的指示下,美國第58特混艦隊的艦載偵察機,從日本第二艦隊上方飛過。在6點,偵察機向特混艦隊司令米切爾中將報告日軍艦隊的數量和航向。米切爾在得知大和號出現以後,非常的高興,他等待這個機會已經很久了。

在萊特灣幾乎全殲日本聯合艦隊以後,日本海軍能夠對美國艦隊還造成威脅的,就只剩下超級戰列艦大和號了。為了對付大和號,美軍特別製造了專門用於擊破大和號超強防禦裝甲的1000公斤重磅炸彈和MK46改進型強力魚雷,並且強化訓練了一批飛行員,教會他們如何對付超大型戰艦。

日本每天都以幾十架B29和大量潛艇在日本海域巡邏,期待大和號的出現。現在大和號真的出現了,米切爾自然沒有任何猶豫。10點米切爾下令第一攻擊機群出發,攻擊日本第二艦隊。當時米切爾將軍對部下的命令只有一句話:擊沉大和號!

12點50分,第1枚魚雷首先擊中大和號左舷,幾分鐘後,又有2枚魚雷同時擊中大和號尾部。大和號雷達室被魚雷擊毀,彈藥艙也受損嚴重。2點45分,大和號底層彈藥庫的主炮炮彈被誘爆,全艦發生巨大爆炸。艦體完全橫翻在海面上,迅速沉沒,還來不及逃生的上千名日本水兵一瞬間全部死亡。

沉入大海以後,大和號再次發生爆炸,全艦斷為二截,激起了數百米高的水柱和上千米高的煙霧。由於遭受飽和攻擊,大和號全艦2767名船員只有269人倖存,艦長有賀幸作大佐和武藏號艦長豬口大佐一樣,選擇同該艦一起沉沒。

大和號的沉沒標誌著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結束,超級戰列艦由此退出了世界海軍的舞臺。航空母艦逐步展現出強大的作戰能力與威懾力!

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超級戰列艦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軍武大全!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