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戰列艦——伊勢級

“伊勢”級戰列艦總共2艘,這2艘原為扶桑級3、4號艦,因預算問題被一再拖延。

在經過日德蘭海戰洗禮的日本海軍認為採用英國式設計的“扶桑”級存在缺乏指揮設備、損管不足、水平防禦薄弱、航速偏慢等缺陷,同時,扶桑級的6座炮塔的佈局嚴重影響到了火控和航行,於是,對未開工建造的扶桑級3號、4號艦的設計進行了大量修改,成為了改扶桑級,後重新命名為伊勢級。

二戰日本戰列艦——伊勢級

伊勢級戰列艦

伊勢級的改進重點在於主炮配置上,將6門主炮分成三個獨立的炮群,即前中後各兩座炮塔,特別是中部兩座主炮,以揹負式的佈局集中安裝在2號煙囪之後,這樣的佈局,大大提高了射擊指揮效率,部分解決了主炮齊射時炮口氣體對上側結構的干擾和損害,同時,相比扶桑級,縮短了主裝甲帶長度,對彈藥庫、輪機艙和鍋爐艙進行了重新設計。重新裝備了更適合體格較小的日本水兵容易操控的140毫米副炮,共20門。動力系統方面,早起考慮到戰時石油供應可能中斷,便採取了呂號艦本式油煤混燒鍋爐,這也是日本海軍最後一批僅以煤為燃料的戰列艦,華盛頓條約簽署後,兩艦進行了改裝,24座油煤混燒鍋爐換裝為8座艦本式燃油鍋爐,航速達到25.3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

二戰日本戰列艦——伊勢級

伊勢級戰列艦

於自身航速低下,兩艦長期位於後方,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便緊急將伊勢級改造為“航空戰列艦”,將5、6號炮塔拆除,在其下增設機庫,上方鋪設70米長的飛行甲板、2臺彈射器和3條飛機運輸軌道,計劃搭載“彗星”俯衝轟炸機22架,後來由於“彗星”生產進度嚴重滯後,只能暫時將半數改為已投產的水上轟炸機“瑞雲”。

二戰日本戰列艦——伊勢級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注意艦艉的飛行甲板)

萊特灣海戰中,兩艦搭載的第634航空隊在臺灣島空戰中已消耗殆盡,故未起降一架飛機,憑藉其強大的防控和有效指揮,兩艦在1944年10月25日的恩加諾角海戰中全身而退。後來成功進行了“北號作戰”運輸任務。

1945年4月20日,兩艦被降級為特殊警備艦,並被派到吳港外海面,成為保衛吳工廠的浮動炮臺,7月24日,在大批美機空襲中進水坐底。

二戰日本戰列艦——伊勢級

吳港空襲中的伊勢級

“伊勢”號:日本川崎重工神戶船廠,1914.05.10開工,1916.11.12下水,1917.12.12竣工,1945.07.28在吳港空隙中坐沉,1947年打撈解體。

“日向”號:日本三菱重工長崎船廠,1915.05.06開工,1917.01.27下水,1918.04.30竣工,1945.07.24在吳港空隙中坐沉,1947年打撈解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