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漠單騎

本文為大漠單騎原創,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如需轉載請務必取得本人同意,或得到本人投稿授權再使用。

說起二戰德國海軍,必定繞不過“俾斯麥”級戰列艦這個梗。這一級戰列艦承載著“第三帝國”重振“公海艦隊”雄風的夙願,濃縮著德國精工製造的全部精華,留下“秒殺胡德號”、“隻身對抗600戰機”等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傳奇,在德國海軍歷史上確實名氣甚大。“俾斯麥”級戰列艦德國只建造了兩艘,分別是“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首艦“俾斯麥”號於二戰爆發不久建成入役,是當時世界第一大戰列艦,之後才被日本“大和”級、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超越,最終成為世界第三大戰列艦。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厲害是厲害,可惜出現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對手面前,一出海即招來英國皇家海軍大半個艦隊的圍攻群毆,偏偏這姊妹艦又皮實得像關漢卿筆下的“銅豌豆”,英國佬使出洪荒之力才將這倆硬貨懟沉,在役分別只有9個月和3年9個月,成為二戰中最早沉沒的5萬噸級大型戰列艦,從而也撞響了“鉅艦大炮”時代的喪鐘。

二戰海戰十大明星兵器之八——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窮途末路

“俾斯麥”級戰列艦基本參數:艦長250.5米,艦寬36米,最大吃水9.99米,標準排水量41700—42300噸,滿載排水量49400—52900噸,動力為3臺渦輪蒸汽輪機,最大功率150170馬力,三軸三槳推進,最高航速30.12節,最大續航力9280海里/16節,武備為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8門,6座雙聯裝150毫米副炮12門,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16門,8座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16門,單管20毫米高射炮6—12門,2—18座四聯裝20毫米高射炮8—72門,2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架水上飛機,艦員編制2092—2608人。

現代意義上的戰列艦始於1906年建成入役的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21840噸),其在世界上首次採用蒸汽輪機,首次採用統一型號主炮(305毫米10門),成倍提升了戰鬥力,一時成為世界各海軍強國跟進仿製的標杆,引發一波建造新型戰列艦的熱潮。根據一戰前後的艦種劃分,戰列艦偏重火力和裝甲防護,航速較慢,按排水量噸位大小有大型(主力)戰列艦與袖珍戰列艦之分;巡洋艦是突出航速和航程,噸位相對戰列艦要小,造價也低得多,又有重巡洋艦、輕巡洋艦、輔助巡洋艦之分;戰列巡洋艦則是集成了戰列艦的火力與巡洋艦的速度,噸位上與戰列艦相當,但裝甲防護不及戰列艦。到二戰之前隨著艦用發動機、變速傳動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大型戰列艦也能飆出30節以上的高速,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界線已不明顯。

一戰之前,各帝國列強奉行以“鉅艦大炮”為中心的海權思想,將戰列艦視為戰艦中的“王冠”。一戰中,戰列艦仍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只是潛艇悄然崛起併發起挑戰。一戰之後,隨著航空母艦的出現和發展,戰列艦的王者地位動搖,只是一些抱殘守缺者還認識不到海戰樣式將發生根本轉變,仍沉綿熱衷於大型戰列艦,德國人正是如此。二戰中,主宰海洋的是掌握制空權的航空母艦,戰列艦淪為了配角,在戰列艦與航母的正面對決中,只要航母不發昏不被戰列艦“近身”,戰列艦隻有被航母吊打的份,“鉅艦大炮”主義從此走到盡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帝國擁有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海軍艦隊(約130萬噸),日德蘭大海戰曾將英國皇家海軍打得灰頭土臉,可戰爭歷經4年德國最終戰敗。德國海軍公海艦隊雖已投降卻極不服氣,在英國斯卡帕灣玩了一把“彩虹行動”,52艘戰艦(包括10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5艘巡洋艦、32艘驅逐艦)同時打開通海閥自沉,把一臉懵圈的英國佬鼻子都氣歪了。一戰之後,耿耿於懷的漢斯們總想著重建強大的公海艦隊,再與英法重新爭奪歐洲霸主。可有《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以及戰爭賠款的壓力,德國的軍事實力與軍工生產受到極大的制約。直到德國右翼上臺,擴張野心迅速轉化為實際行動,德國的軍備發展也進入撒丫子猛跑的模式,德國軍工業又迎來一個如火如荼的時期。

二戰海戰十大明星兵器之八——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窮途末路

在此背景下的1935年,德國立項建造這款大型戰列艦並開始圖紙設計,目標是超越當時世界噸位最大的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滿載排水量48000噸)。首艦以19世紀德國著名“鐵血首相”奧拓·馮·俾斯麥命名,1936年7月1日在德國漢堡布隆·福斯造船廠鋪設龍骨,1939年2月14日艦體完工下水,經過18個月的舾裝,“俾斯麥”號戰列艦於1940年8月24日正式加入德國海軍;同級2號艦以“德國海軍之父”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元帥命名,1936年11月2日開工,1939年4月1日下水,1941年2月25日服役。建造一艘“俾斯麥”級戰列艦要耗費約2億馬克(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足可以造80艘U-Ⅶ中型潛艇),德國本來銀子就不多,這開戰後狗攬八泡尿鋪得攤子太大,這銀子更加緊缺,“俾斯麥”級戰列艦僅建了兩艘就戛然而止,後續計劃建造更大的“興登堡”級戰列艦也變成紙上畫餅,“俾斯麥”級戰列艦也就成了德國海軍歷史上最後一級大型戰列艦。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德國在大中型戰艦建造方面一直處在世界前列,德制戰艦再配上著名的克虜伯大炮威力十分了得,在世界軍火市場上是英制戰艦強有力的競爭者。當年中國清政府曾從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購“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經遠”號、“來遠”號裝甲巡洋艦,“濟遠”號防護巡洋艦,構是北洋水師“八大遠”主力艦的大頭。德國海軍在一戰時擁有全部德國製造的15級43艘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最大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達到32200噸,這在1910年代已是超級龐然大物了。德國海軍大型戰艦的陣容直追英國皇家海軍(比二戰時神氣多了),讓美、法、日、俄、意等國難望其項背。德國大型戰艦在主炮精度、裝甲強度(有克虜伯硬化鋼)、水密艙結構、炮塔防護、防殉爆損管等方面的設計有獨到之處,一度是世界最好的。德軍“賽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曾在日德蘭海戰中被22發大口徑穿甲彈、1枚魚雷命中,5座主炮塔全部被摧毀,卻沒有出現類似英軍戰艦的彈藥殉爆,船艙進水5300多噸不僅沒沉,還自行開回德國基地,贏得“不沉戰艦”之名。可一戰之後受戰敗國限制,德國不得生產裝備大型戰列艦,這就造成近20年的技術斷層,德國在大型戰列艦的設計理念、新技術和新工藝應用等方面逐步與英美法日等國拉開了較大的差距。

德國啟動“俾斯麥”級戰列艦計劃後,真正體會到什麼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面對英美等先進國家的技術封鎖,生性嚴謹的德國人為降低技術風險和保證建造進度,採取了保守的設計路線,大量採用成熟可靠但已落後的一戰時設計。這使“俾斯麥”級戰列艦整體鋼甲厚重,設有大量抗沉水密艙,但裝甲帶分佈不盡合理,主炮口徑、門數顯得不足,防空火力更加薄弱,為日後海戰中被擊沉埋下隱患。一戰之後各國新設計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不斷增大、門數逐漸增多,而“俾斯麥”級戰列艦主炮為4座雙聯裝381毫米8門,完全使用的是一戰時期“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主炮設計,僅在射速、準確性方面還有優勢,可相對彈藥投送量不足。同期英國“納爾遜”級、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主炮都是3座三聯裝406毫米9門,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主炮更是創世界記錄的3座三聯裝460毫米9門,連豬隊友意大利的“維內託”級戰列艦主炮也是3座三聯裝381毫米9門,雖口徑同“俾斯麥”級但比其多出1門。德國設計師明顯對來自空中的威脅估計不足,防空思維還停留在一戰時期,在“俾斯麥”號戰列艦僅裝備了105毫米高射炮16門、37毫米機關炮16門、20毫米機關炮20門,而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上有127毫米高平兩用炮20門、40毫米機關炮80門、20毫米機關炮60門,在防空火力尤其是速射機關炮上差了足有三條馬路。

二戰海戰十大明星兵器之八——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窮途末路

二戰前英德海軍艦船總噸位比是130萬噸:35萬噸,大型戰列艦是12艘:2艘,航空母艦是8艘:0艘……實力上德國海軍根本無法與英國皇家海軍正面相抗衡。按照以英國為假想敵的德國海軍“Z計劃”,大規模艦艇建造最早也將在1944年完成,但希特勒等不得還是提前發動了戰爭,才造成德國海軍被英國皇家海軍追著打的別動局面。德國海軍還有一個致命弱點是既沒有艦載航空兵(無航空母艦),也沒有陸基航空兵,這在二戰主要參戰國中是獨一份。霸道的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元帥曾宣稱:“在德國天上一切飛的都要歸我管”,卡得德國海軍成了不會飛的“企鵝”,海軍大型戰艦搭載有限的水上飛機也隸屬於德國空軍196船基航空大隊。而德國空軍在海空方向的戰機主要用於轟炸同盟國運輸船、反潛等易獲戰果的行動,較少參加海戰支援及攻擊敵方戰艦,這不僅有戈林的強勢以及軍種間矛盾的制約,還與德軍較快喪失制空權優勢有關,在遠海上空因沒有航母更是突出。因此,龐然大物般的德軍大型水面戰艦竟像畏首畏尾的耗子,出遠海總是偷偷摸摸的,生怕被英國皇家海軍盯上踏上不歸路,“俾斯麥”號戰列艦正是在這種憋屈的環境下入役,除了在近海訓練基本窩在港內,第一次出戰亮相竟成為最後一次出戰。

1941年5月18日,“俾斯麥”號戰列艦離開母港格丁尼亞(位於現波蘭北部),與“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一起前出大西洋執行鍼對盟國運輸船隊的破交戰任務,還有數艘掃雷艇、驅逐艦伴航。兩天後的20日,“俾斯麥”號戰列艦一行的行蹤被瑞典巡邏機發現並通報了英軍,英國皇家海軍趕緊出動多路戰艦實施圍追堵截,最終調集戰艦達到42艘。23日傍晚兩艘英軍重型巡洋艦“薩福克”號、“諾福克”號在丹麥海峽與德軍“俾斯麥”號、“歐根親王”號相遇,在發生短暫交火後自知不是對手的英艦撤到德軍戰艦主炮射程之外,以雷達跟蹤德軍艦隊並呼喚同伴前來增援。5月24日凌晨,以“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為首的英軍艦隊聞訊趕來,英艦率先開火,德艦立馬還擊,僅7分鐘“俾斯麥”號戰列艦經五次齊射將“胡德”號打得燃起大火,引發彈藥庫殉爆艦身炸成兩截,英軍艦隊指揮官霍蘭中將及1418名官兵隨“胡德”號沉入海底。英艦“威爾士親王”號隨後遭到德艦“俾斯麥”號與“歐根親王”號的聯手攻擊,身受重創後機靈地撤出戰鬥。混戰中“俾斯麥”號也中彈多發,一座燃油鍋爐被毀,發電機艙進水,艦體左傾直接影響到航速,迷瞪的德軍艦隊指揮官呂特晏斯上將命“歐根親王”號單獨離去繼續破交,自己欲率“俾斯麥”號駛往法國修理。5月25日晚至26日晨,英軍兩艘航空母艦“勝利”號、“皇家方舟”號上的艦載“劍魚”攻擊機對“俾斯麥”號發動了輪番轟炸,“俾斯麥”號防空火力太弱無法抵禦,英軍機載魚雷命中“俾斯麥”號的方向舵使其失去有效操控,不幸的光環罩住了“俾斯麥”號龐大笨拙的身軀。

5月27日晨“俾斯麥”號戰列艦歪歪斜斜駛入大西洋,大批英艦包抄而來,團團圍住“俾斯麥”號一通猛打暴揍,正是猛虎難敵群狼,“俾斯麥”號雖奮力一搏擊傷幾艘英艦,但已無力迴天,在亂拳圍毆中“俾斯麥”號已累計身中4800多發炮彈、炸彈和魚雷,上層建築幾乎被抹平,船艙大量進水,最終在10時39分沉沒於法國西部布里斯特以西400海里處,艦上呂特晏斯上將及官兵2200人陣亡。這艘德軍最大的戰艦短命到距出航僅9天,經波羅的海、北海、大西洋末路狂奔,孤身奮戰最終葬身大海,英軍大動干戈也總算沒白忙活一場,除去了大西洋航線上的心頭之患。

“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姊妹艦“提爾皮茨”號噸位略大,服役稍晚,可謂充分汲取了“俾斯麥”號傾覆的教訓:一是加裝大量小口徑機關炮用於防空;二是更加窩在港內不動彈以延長“壽命”。可一根筋的德國人還是念念不忘用大型戰艦去打破交戰,是一條道走到黑也要做這筆得不償失的買賣。1942年1月,服役近一年的“提爾皮茨”號被派往佔領下的挪威,主要作戰目標是北極航線上同盟國援蘇的運輸船隊。在這之前“提爾皮茨”號僅執行過一次炮擊蘇聯列寧格勒喀朗施塔得港的任務,欺負一下更弱雞的蘇聯海軍。但在挪威近三年的時間裡,“提爾皮茨”號也僅出航執行三次任務,均是有驚無險的“快閃”模式,其中的第三次也是其服役生涯的最後一次出航是炮擊英軍設在北極圈斯皮爾根島的氣象站。“提爾皮茨”號的存在畢竟有很大的威懾作用,總讓英國佬感到不安和忌憚,並牽制了英軍的大量兵力。

二戰海戰十大明星兵器之八——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窮途末路

在英軍的虎視眈眈之下,“提爾皮茨”號絕大部分時間轉輾蝸居在挪威特隆赫姆港、阿爾塔峽灣和林根峽灣等處,被人們稱為“北方孤獨女王”。德國花巨資打造的最大戰艦幾乎成了擺設,到後期德軍讓受損的“提爾皮茨”號充當移動炮臺,用於阻擊盟軍登陸挪威。挪威漫長的海岸線密佈地形複雜的峽灣,易於戰艦隱蔽,可峽灣不是保險櫃,已將“提爾皮茨”號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英軍持續派出600多架次轟炸機和數艘潛艇來“問候”,堅固的“提爾皮茨”號經受了無數次小傷和數次重創仍屹立不倒,急了眼的英國佬只得祭出最後的撒手鐗——綽號“高腳杯”重5.5噸的超級炸彈(見上圖),它幾乎是為幹掉“提爾皮茨”號戰列艦量身定製的,英軍還特意調來戰績赫赫的轟炸機617中隊。1944年11月12日上午9時許,英軍29架“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飛臨“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上空一通狂轟濫炸,其中4枚“高腳杯”炸彈將其徹底炸沉於林根峽灣哈依島南側海域,艦上德軍官兵982人喪生。“提爾皮茨”號在躲貓貓中比“俾斯麥號”號多存活了3年,可沒有正兒八經打過一場海戰,對艦戰績為零,這“一生”也夠窩囊的。

“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姊妹倆喪命前恐怕都發出同一個疑問:我方的戰鬥機去哪兒了?這德國元首都極為看重的國之重器在被圍毆時,哪怕有幾架德軍戰機貼身護衛,至少這姊妹艦死相不會如此難堪。如果說“俾斯麥”號身處大洋深處,航程有限的德軍陸基航空兵難有作為,可“提爾皮茨”號就停泊在海岸邊,附近的巴杜佛斯德國空軍基地有30餘架戰鬥機,重點任務就是護衛“提爾皮茨”號。“提爾皮茨”號沉沒後,當地空軍指揮官海因裡希·艾勒少校被送到德國軍事法院,指控其對“提爾皮茨”號沉沒應負主要責任,最後被判處解除其聯隊長職務。可這是個冤案,真相是德軍雷達發現英軍轟炸機群太晚,艾勒少校親自駕機率基地所有戰鬥機飛臨戰區時,“提爾皮茨”號正在下沉,英軍轟炸機早沒了蹤影。

其實德軍從戰術角度去避免“俾斯麥”級戰列艦被擊沉基本意義不大,因為在戰略上德國犯了一系列嚴重錯誤,註定是戰爭的大輸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再怎麼折騰“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結局也好不了。在戰役層面德軍作戰指導思想也出現偏差,僅將破交戰作為德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沒有把殲滅或削弱同盟國海軍戰艦有生力量也當成作戰的重點目標。如果德國海軍不是一味避戰,而是充分發揮“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優勢,以U型潛艇、巡洋艦等艦種相配合,將進攻作為最好的防守,積極謀劃打幾場局部佔優且有陸基航空兵支援的海上戰役,至少使“俾斯麥”級戰列艦可以取得更多的戰績,換句話說就是死也要死得漂亮些。可惜德國海軍缺乏美國海軍尼米茲、日本海軍山本五十六之類敢想敢幹的帥才,唯有的名將鄧尼茨還是玩潛艇偷襲出身的,並不擅長指揮艦隊決戰。與美日海軍太平洋的數次大決戰不同,德國海軍與盟軍之間大規模的海上決戰始終沒能上演,德軍大型戰艦除了破交戰只在配合陸戰時出動一下,比如佔領挪威、丹麥的“威瑟堡行動”,打得還不咋地,德國海軍的風頭基本被鄧尼茨的U型潛艇搶去,潛艇官兵們拿鐵十字勳章拿到手軟。

德國用“俾斯麥”命名其世界頂尖戰艦,無非是想重現19世紀後期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輝煌。那時的德國在俾斯麥首相的領導下,可是歐洲一哥,經濟總量、領土面積等均超過英國、法國。可雄才大略的俾斯麥受排擠黯然下臺,德國走上一條野心膨脹的軍國主義道路,自不量力接連兩次發動世界大戰,事與願違又兩次戰敗,德國只得兩次割地賠錢,版圖面積從54萬平方公里縮小到35.7萬平方公里,連本民族發源地東普魯士都丟了。所以德國痛定思痛才有遠比日本深刻的戰爭反省,才有勃蘭特總理在華沙的“驚世一跪”。

二戰結束後,任何國家都沒有再設計建造新的戰列艦,戰列艦作為一個艦種在各國海軍中逐步壽終正寢。由於二戰的戰列艦噸位比專用航母普遍要大得多,一家小型鍊鋼廠的年產量也就能建造幾艘戰列艦,二戰後退役、戰損的戰列艦就成為回收廢鋼鐵的最佳對象。德國“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就沉沒在挪威近淺海,被挪威一家廢鋼鐵貿易公司向挪威政府買到所有權後就地拆解,由於該艦太過龐大和堅固,從1948年一直拆到1957年才完工,拆下的艦上發電機修復後成為當地一家小型發電廠,為附近的企業、居民供電,這不請自來的“德國貨”也算是給挪威政府、企業、居民的戰爭賠償。而“俾斯麥”號戰列艦一直沉睡在大西洋深處,直到1989年6月才被一支美國探險隊發現,在4763米深海底的“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相同,艦身都相當完整,並沒有像日本的“大和”號、英國的“胡德”號、美國的“亞利桑那”號等戰列艦那樣發生殉爆炸成幾截,這姊妹艦的下沉都經歷了一個漫長難熬的過程,以致熬不下去的德軍水兵主動打開“俾斯麥”號的通海閥以加快其沉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