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 州 開 元 寺

開元寺香燈租功德碑

漳 州 開 元 寺

漳州開元寺石構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詔令天下,創建開元寺觀。州郡奉命大興土木,營建開元寺、開元觀。或將已有的寺觀擴建,改名為開元寺、開元觀。

漳州開元寺的前身建於唐嗣聖年間(684年),址在漳浦縣,原名稱無考,至開元奉詔改名為開元寺。唐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由漳浦遷龍溪桂林村(今薌城),貞元十七年(801年),李登任漳州刺史,奏移開元寺於登高山(今芝山)南麓。

雄冠全閩的佛寺

佛教傳入中原之初,信徒模仿古印度供佛方式,即在崖壁鑿窟為寺,如雲岡石窟樣式,後逐漸發展為圍繞佛塔建寺,如五臺山樣式,或以佛塔為寺,如南傳佛教的塔寺樣式。到隋唐,佛寺逐漸漢化,形成伽藍七堂的規制,如漳州南山寺,在中軸線依次坐落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戒堂、藏經閣、塔院。

漳州開元寺建制恢宏,選址郡城的風水寶地,即芝山的正南山麓(芝山東麓,於五代時期建淨眾寺,芝山西麓,於南唐建法濟寺。此是後話),興建漢傳佛教大寺院,其規模雄居諸州寺院之冠。寺院建築群佈局沿中軸線設有山門、正殿、藏殿、法堂、戒堂、方丈碧玉堂、大圓覺海堂、應真閣、千佛閣、鯨音閣、御經樓、鹹通塔(經幢)等等(大致沿今芝山大院中路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兩側為廡廊和齋堂禪房。

漳州開元寺不僅建築規模龐大,而且藏有珍貴佛典及珍稀寶物。寺內原有唐明皇銅像,又有金寶牌、金寶輪,皆御賜之寶。宋太宗御書經疏一百二十卷,宋仁宗篆書“明堂”二字、飛白書“明堂之門”四字。詩云:“鑄金像出開元末,檢玉書藏景德間。”運使蔣之奇詩:“銅像何年鑄,金身近代修。樑間餘舊志,從願刺南州。”從詩句中可知,五代時期,漳州刺史留從願曾重修開元寺。並明確記載唐代時,漳州開元寺已經有了《開元寺志》。

唐會昌五年(845年)四月,唐武宗詔令全國範圍內展開全面毀佛運動。僧尼不論有牒或無牒,皆令還俗;一切寺廟全部摧毀;所有廢寺的銅像、鐘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義中和尚就是在這一年離開芝山開元寺,遁入九層巖草創三平寺的。不可思議的是,唐武宗在滅佛當年即暴亡。唐大中元年(公元846年),宣宗即位,大赦天下,宣宗“乃下詔有會昌中靈山、古蹟、招提棄廢之地,並令復之,委長吏擇僧之高行者居焉”。宣宗採取一系列果斷措施,迅速糾正武宗滅佛的不良後果。大中三年(849年),漳州刺史鄭薰奏請朝廷,為褒揚義中和尚矢志傳法的修行,准予“廣濟禪師”的封號。邀請義中和尚回開元寺主持重建工程,並重振弘法道場。

高僧輩出的道場

漳州自古稱“佛國”,自唐迄元,境內寺院大小至六百餘所。漳州開元寺並非徒有虛名,歷史上曾造就眾多高僧,這裡僅列舉《漳州府志》中明確記載的四位高僧:唐代義中禪師、宋代從謙禪師、明代樵雲禪師、本源禪師。

義中禪師(三平祖師),義中,俗姓楊,原籍陝西高陵縣。其父入閩任福唐(今福清)縣吏,唐建中二年(781年)正月初六,義中出生於福唐縣衙。從小不食葷腥。十四歲出家,二十七歲具戒為僧。寶曆中(825-827)結庵開元寺,旁請法者三百餘人。會昌五年(845年)汰僧,乃入三平山,創建三平寺。大中三年(849年),漳州刺史鄭薰奏號“廣濟禪師”。鹹通十三年(872年)十一月初六圓寂於三平寺。

樵雲禪師(龍褲祖師),俗姓郭(一說周氏),名真常,海澄人。年少入漳州開元寺為僧,後離寺到歧山隘口結庵,白天為路人施茶,夜間誦經修行。萬曆庚子(1600年)到寧德闢支巖苦修,創建碧芝巖。以卓越的修行,得到萬曆皇帝賜紫衣。後又返漳州,闢建石室巖。樵雲禪師一生獨創兩處禪巖,獲賜紫衣,當之無愧。

從謙禪師在石壁山(今雲洞巖)辟穀成仙,留有“師謙洞”遺蹟,給雲洞巖增添禪風道骨的靈韻。樵雲禪師創建寧德碧芝巖、漳州石室巖,這幾處高僧禪修地,早已成為名勝,吸引四方信眾朝聖。而其祖庭漳州開元寺規模列八閩諸州之冠,現在知道的人少之又少,這樣的現狀實在令人惋惜不已。

儒釋交織的寶地

歷史上,開元寺長期擁有數量巨大的寺田寺產,管轄的庵院達96所。在宋代,“舉漳州之產而七分之,民戶居其一,而僧戶居其六”。即使到了明代,其財產仍佔據全州總財產的一半還強。舊志書記載:“閩自王審知以來,寺院半民家,定田為三等,擇其上者以與僧,盛可知矣。”由於開元寺財大氣粗,影響力大,宋代管理佛教事務的僧綱司就設在開元寺內。

開元寺盤據風水寶地,並且坐擁海量的財產,信眾遍佈士農工商。這樣的情形,令宋代知州朱熹及歷代秉承朱子理學的地方官員與儒生等大為擔憂和不安。朱熹知漳時,發佈多道移風易俗的政令,關閉以禮佛為名的私自聚眾場所,禁止40歲以下的女子出家為尼。這一系列措施,目標明確,直指僧堂,大刀闊斧地切斷僧俗之間似是而非的聯繫。閩南地區盛傳朱文公與開元寺惡僧鬥法的民間故事,是有其歷史依據的。宋代知州朱熹及歷代秉承朱子理學的地方官員與既得寺院利益的僧人之間的較量,一如既往地進行,芝山上的書院與寺廟成犬牙交錯狀此消彼長。

宋末,開元寺毀於戰火,唐明皇銅像及寶物失蹤,御書經卷化為灰燼。元元貞中(1295—1297)重建開元寺時,將西湖畔的淨慧寺(羅漢院)併入,取名“開元淨慧萬歲禪寺”。此時的寺產為苗米1550石。

明洪武年間,朝廷大量消減佛寺道觀,拼的拼,裁的裁,漳州眾多寺院被取消,只保留開元、法濟、淨眾、龍山、南山五座寺院,合稱“五禪”,開元寺以其雄厚資質,居“五禪”之冠。當年在開元寺山門立“紫芝峰”石匾。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李世賢部攻佔漳州,郡城及屬縣官署寺廟幾乎全被戰火焚燬。開元寺被太平天國軍隊焚燬,殘存石件或湮沒地下,清官府隨後在開元寺殘址上修建試院、考棚。當年清總督左宗棠奉命圍剿太平軍,兩度駐紮漳州,當地官員請其題寫柱聯。其聯句雲:“經始問何年,果然逃墨歸儒,天使梵王納土;籌邊曾此地,大好修文偃武,我從瘴海班師。”

光緒三年,知府沈定均增建外棚。清末朝廷廢科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試院改為漳州府中學堂,由此,漳州第一所新式學校在芝山誕生了。

民國時期,遺址改建成為兵營,後又為駐閩綏靖公署。

開元遺珍今何在

開元寺留下遺物有鹹通塔殘片(現存漳州市博物館),其他零碎殘件如碑刻、柱礎等石構件散佈於市府大院及一中校園、市醫院等建築物之間。

鹹通塔,是開元寺眾多經幢之一,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唐鹹通四年建,建州參軍劉鏞書。結法遒勁,有晉人風致。漳南金石刻文,此為其冠。歷任漳州官吏,以持有鹹通碑拓本為榮耀,郡人遂摹搨盛行,清初鴻儒顧炎武評為“天下第一經幢”。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燒燬開元寺,鹹通碑受到重創,刻滿經文的主構件碎為數塊殘件,後被民間人士收藏,民國初建漳州公園(後改名中山公園)時,殘件主體拼合成八稜柱體,立於園內供遊人觀賞。“文革”中,鹹通碑八稜柱體殘件再度被毀,現僅數片殘件存於市博物館。漳州市圖書館於2000年將民國時期黃仲琴教授拓印的經幢拓片影印出版,由省文史員黃超雲先生作序及註解。

開元寺僧堂碑,市醫院宿舍區遺存一通開元寺殘碑,現殘高134釐米,寬50釐米,厚約13釐米。碑額抹角,浮雕虯龍,碑沿平雕如意雲紋。所幸碑題、碑文首句均清晰可辨。碑題是:“漳州府開元寺僧堂記”。正文首行:“漳州郡治舊在漳浦梁山之下,漳水出……”;第二行:“宮宇恆產居民間之半,山水明秀者。多……”;第三行:“……如蛟龍震踔,虎鳳翔躍而後……”;第四行:“……考亭□夫子曾守漳,讀書於是……”這是開元寺存世的有確切標識的稀有物證。碑文中“宮宇恆產居民間之半”之語從側面印證了志書對開元寺“建制恢宏,其規模居諸州寺院之冠”的評價。

東井,在開元寺東井,是漳州城水質最上乘的深水井,泉號第一,名東冷泉,深可十丈,簡稱東井。

開元寺香燈租功德碑,近日,芝山大院工地出土若干石構件,其中有一通殘碑,碑額是“太守楊公清理開元寺香燈租功德碑記”,立碑時間是明天啟元年(1621年),殘篇計581字,內容是官府清理開元寺寺田財產後的結論,並附清單。這是訖今出現的信息最豐富的開元寺文物。(本文源自《閩南日報》 田豐 文/圖)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