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林區原屬戰國時期扶餘國,您知道嗎?

北林區(原綏化市)自1862年(清同治元年)開發設鎮到現在,己有157年的歷史,當時稱北團林子。開發設鎮以來,歷經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偽滿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人快速發展階段。今天,我們就來聽聽原北林區區志辦副主任、綏化清史研究專家康有山為您講述北林區的歷史沿革。

地處我省中部的北林區,坐落於小興安嶺餘脈與鬆嫩平原的銜接處。在北林境內和周邊,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與遺物。同時還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品,反映了這裡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的狀況。

黑龍江地區的第一個民族國家——扶余,是由穢貊人建立的。它的大致疆域是北達鬆嫩平原,東至張廣才嶺,西至蒙古邊界,南與高句麗相接。王都前期設在吉林省農安,後來遷今吉林市,也就是說,北林區屬於扶餘國之內。那時是公元前三世紀,處於戰國末期。

西漢時,扶余已十分強大,攝於漢的聲威,向漢朝貢。公元前109年,漢在東北南部設樂浪、真蕃、玄莬、臨屯四郡,扶余受玄莬郡節制,建國600餘年,於公元494年被肅慎人的後裔,即漢時稱挹婁,晉時稱為勿吉的民族推翻。

在扶余衰敗的過程中,公元410年,一部分遺民渡過那河(今松花江)在索離故地(即今鬆嫩平原)建成了豆莫婁(也稱達莫婁)政權。這個政權存在300多年,於公元724年為勿吉人的後裔靺鞨人和西部的室韋諸部分別佔領。

公元707年,另一支靺鞨人的首領大祚榮在吉林敦化建立震國,後改稱渤海國,在渤海國的北方,由唐朝政府建立了黑水都督府。北林區及周邊地區,在黑水都督府範圍之內。渤海國立國200多年,於公元926年亡於契丹。渤海國在文王大欽茂時期開始興盛,到宣王大仁秀進人全盛時期。它開四郡邑,形成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的龐大疆域。五京中的上京,十五府中的龍泉府、東平府、鐵利府等五府在黑龍江地區,國中人口300萬,其中黑龍江地區人口占170萬人左右。北林區一帶在上京龍泉府範圍之中,這是在渤海國的“海東盛國”時期。

公元926年,契丹人的首領耶律阿保機亡渤海國之後,以其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改渤海國為東丹國,意為東部契丹之國,將原渤海國的忽汗城改為天福城,定為王都。耶律阿保機死後,耶律德光即位為契丹皇帝,在皇族內訌中,東丹國被廢,耶律德光強遷黑龍江地區人口100多萬到遼陽,並將上京付之一炬。

耶律德光於公元946年滅石敬瑭建立的後晉,改契丹為遼,即皇帝位。在黑龍江西部泰來設上京道,在東部設五國節度使,在生女真的地區設女真國順化王府。北林區及周圍市具均屬女真人地區,女真人在隋唐時居於忽汗水(今牡丹江)流域,10世紀末遷居海古勒水(今阿城海溝河)。《金史》載,“自此遂定居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矣”。1114年,女真部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展開了滅遼的鬥爭。於寧江州、出河店二役之後,於1115年建金國,都會寧府(今阿城白城)。哈爾濱附近的阿什河流域,是金代女真人肇興之地,故稱“金源”或“內地”。設上京路,管轄蒲與、胡裡改等一級路和會寧府及肇州,上京路和州縣並行的設有猛安謀克組織。據《金史·地理志》記載:“蒲與路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由此來看,北林區及周邊的蘭西、青岡、望奎當屬蒲與路。

元滅宋金以後,成吉思汗把佔領的土地大肆分封給宗親,成吉思汗的幼弟帖木哥斡惕赤斤據有了綏化一帶的領地。至明代,黑龍江流域設奴爾幹都指揮使司,綏化一帶歸奴爾幹都指揮使司管轄。

明朝末年,女真人南遷,以依蘭為中心,牡丹江下游的女真部先遷綏芬河、圖門江一帶,後遷建州,形成建州女真。愛新覺羅·奴爾哈赤建後金,統一黑龍江,順治時女真繼而奪取全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設盛京昂邦章京於瀋陽,綏化一帶均屬該昂邦章京所轄。1653年,順治又把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劃出來,包括庫頁島和尼布楚劃歸寧古塔將軍轄地。清康熙年間,感受沙俄對北部邊疆的戚脅,清政府努力加強北部邊防。於1683年設黑龍江將軍,駐愛琿城。1690年移駐嫩江縣,1699年移駐齊齊哈爾。1734年,即清雍正十二年置呼蘭守尉,綏化劃歸呼蘭守尉管理。

清朝末年,隨著民族的融合,加之長城內外的戰亂和兵匪災荒,人口開始向北方遷徙,鬆嫩平原一帶的居民開始增加,居民點也開始增多。黑龍江將軍特普欽於1862年奏請設呼蘭直隸廳,駐巴彥蘇蘇(今巴彥縣),這一年,即1862年,北團林子放荒拓墾,開發設鎮,即中興鎮,有協領駐防,屬呼蘭廳。從1862年開發設鎮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7年的時間內,北林區歷經清末(1862年至1911年)時期、民國(1911年至1932年)時期、日偽統治(1932年至1945年)時期、民主政權(1945年至1949年)時期。

北團林子開發設鎮時有6家雜貨店、一家大車店,成立了公議會,修建了濠河(今泥河)吳老八木橋,並由商賈捐資修建了濠河11孔姜興大橋。光緒二年,即1876年,經京旗荒務副都統付棟阿和巴彥蘇蘇武營協領蓋哈蘇批准,撥300戶滿州旗民,在北團林子西建20旗屯。每個旗屯京旗15戶,代墾旗丁15戶。旗為正白、廂黃、正黃、正紅4旗。從東往西為正白旗、廂黃旗、正黃旗、正紅旗。旗與旗之間距離為4.85公里。每旗設5個旗屯,從南往北排列為一二三四五屯,屯與屯之間距離為2.35公里(今綏勝、西長髮、永安、紅旗、太平川鄉鎮一帶)。旗屯一律為滿族,平時耕地,戰時出兵打仗,旗署設協領統轄4旗。清政府派兵駐防北團林子,修築了從北團林子至餘慶(今慶安縣)道路110華里,至通肯城(今海倫縣)通路185華里。

l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設綏化理事通判廳,改北團林子為綏化,這是綏化設治之始。廳轄境包括慶安、海倫、綏稜等地。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綏化開始劃定城基,修築城牆,城牆高7尺,寬5尺,泥土結構,總長6.62公里。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綏化通判祿祥主持修建了綏化廳屬衙門(今北林區委、區政府院內)。

1896年修建綏化城至巴彥蘇蘇道路路172華里,至興農鎮(綏稜)道路143華里。1902年設郵件支局,郵寄包裹信件,1904年設木稅總局和廣信公司。1905年,綏化由廳升府,府管綏化、餘慶二廳,並改木稅局為稅務局。1906年以後,陸續設立了監獄、學校(在朝中址建高級小學一處,在雙河、十間房建小學各一處)、學務所、電報房、榷運分局、消防隊、師範講習所,1910年成立了師範學校。這一年黑龍江銀號在綏化制油廠建立丁電燈廠,綏化城開始使用電燈。在清朝最末一年,即1919年,設立了審判廳,設立了郵政分局。

民國元年(1912年),綏化轄區重新劃分為3鎮2鄉,即津河鎮、永安鎮、克音鎮、上集鄉和雙河鄉。1913年,匪首孫學武率3000土匪攻綏化城被擊敗,孫學武被梟首示眾。這年3月,改綏化府為綏化縣,設綏蘭道公署,轄綏化、慶城、望奎、海倫、蘭西、呼蘭、木蘭、通河、巴彥、湯原、鐵力、通北、龍鎮等13個縣區。道治所駐綏化,開闢了綏化通齊齊哈爾和雙龍鎮(望奎)2條道路。1914年,綏稜設治局劃出綏化,1915年,綏化城鄉設15個派出所,1916年建綏化公園。1917年設電話公司,1919年省在綏化建省立第二中學(省立一中設在齊齊哈爾)。從1921年到1939年的10年,先後建了粉米廠,改勸學所為教育局,改師範講習所為綏化初級師範學校,建立綏化漢醫學會,始建呼海鐵路,創辦《啟民白話報》,建立綏化女子初級師範學校。在行政區劃上,1921年劃全縣為城鎮、津河、永安、克音四鎮和雙河鄉。1929年撤綏蘭道尹公署,改縣公署為縣政府,由黑龍江省直接管轄。本年黑龍江高等法院一分院在綏化設立,改綏化地方法院為附屬綏化地方法庭。1930年縣內設區自治,按警區設區公所5處。區下設鎮公所、鄉公所。縣政府門前道於1926年撤油路燈換電燈。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1932年4月,日本騎兵96人由南門侵入綏化。9月,日軍平賀旅團入侵綏化城。日軍人侵後,先設偽縣公安局,並在雙河鎮設領事館,接著在城內成立偽縣公署,又改偽公安局為偽警察署,改全縣為城區和農村四鎮,即四方臺、雙河、津河、永安四鎮。1934年,綏化劃歸偽濱江省管轄,設地方法院和地方檢察廳,並在城東北修軍用飛機場。1938年,日偽推行保甲制。將全縣分為5區、19保、260甲、3682個牌。1939年,綏化又劃歸後成立的偽北安省管轄。

1932年,將廣信火磨電燈廠改為日滿株式會社綏化制粉廠,設滿州中央銀行綏化支行。1934年,使用小豐滿電,綏化火磨發電廠停業,並於1937年在城東南建變電所一座。1938年在東門外建供電所和糧庫、大火鋸廠。1932年到1938年的五年間,還修建了偽綏化縣公署辦公大摟(原市人大灰樓,現已拆掉),架設了劉海船口木製大橋,推行了十進衡器制,開通了綏化至鐵力、神樹的鐵路。

1939年至1944年這5年左右的時期內,綏化的行政區劃沒有什麼較大變化。劃歸北安省之後,城內幾家富商集資在東大街路北建起了金城電影院,設了縣立醫院,農村4鎮設了公療所。1941年5月15日綏化城內繁華區大火燒燬房屋6112間,死128人,傷203人。1943年,偽縣公署為防止抗日聯軍,將劉海船口東西河套劃歸國有,並將柳條通全部毀掉。這一年,綏化至佳木斯鐵路全線開通,日偽在綏化設鐵路分局。也是這一年,在北二路建起了油廠。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祖國光復。1945年8月27日,紅軍進入綏化,成為綏化解放日。1949年5月13日,改綏化縣政府為綏化縣人民政府。

歷史的雲煙,飄散在浩瀚的天空。北林區,這座歷史悠久的小城,穿越歷史的雲煙,歷久彌新,讓人們倍加懷念和熱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