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曾擁有大好局勢,為何最後卻喪失了霸權?

戰國時期 魏文侯 吳起 魏武侯 龐涓 大福讀史 2018-11-28

戰國時期,群雄紛起。他們彼此征伐,互相廝殺了200年。在漫長的割據混戰中,各國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在政治上具有戰略眼光,在軍事上能夠運籌帷幄,在外交上縱橫捭闔的優秀人才。大爭之世,爭於實力,而實力卻來自人才對國家的改造。所以,對於這種滾滾的人才洪流,諸侯國君們都爭相聘請。於是,便出現了韓非子所說的“臣賣智謀,王賣官爵”的情況。但是對人才的利用是個自古以來的難題,若用的好,則可以富國強兵,稱雄天下;若用的不好,便會招致身死國衰的下場。這方面魏國是個突出的例子,可以說,魏國因人才而強盛,亦因人才流失而滅亡。

戰國初期,魏國曾擁有大好局勢,為何最後卻喪失了霸權?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強國,當時其國內國內人才濟濟。趙魏韓三家分晉後,公元前403年,魏文侯繼位。魏文侯是位賢明的君王。對內,他任用李悝,西門豹等人,修明內政;對外,他任用名將樂羊、吳起,尤其是在戰略戰術造詣極深的吳起。終吳起在魏時期,吳起率魏軍與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全勝竟高達六十四次。於是,吳國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國土,使魏國拓地千里,其國土增加了近一倍。向東,吳起打敗了齊趙聯軍。可惜,等到魏文侯死後,吳起便受到了政敵的排擠和後任君主魏武侯的猜忌,最終被迫逃往楚國。伴隨著吳起的離開,魏武侯不但摒棄了魏文侯在位時的對外政策,還相繼與趙、韓、齊、秦結怨。到了此時,魏武侯不過是依靠魏文侯時代打下的牢固基礎而逞威一時罷了。

戰國初期,魏國曾擁有大好局勢,為何最後卻喪失了霸權?

吳起被逼走後,當時魏國還有位年輕的奇才公孫鞅。此時魏國君主為魏惠王,其宰相便是逼走吳起的公叔痤。當時公叔痤病重不治,他知道公孫鞅才能突出而竭力向魏王推薦,並建議魏惠王若不任用,那麼就將其殺掉。然而魏惠王卻以為公叔痤年老昏聵而不聽,後來便聽任公孫鞅逃往秦國。不久後,公孫鞅主持秦政進行變法,並替秦國訓練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因為魏國此時先後與列國交惡而發動了馬陵、桂陵之戰,卻慘遭敗績。公孫鞅瞄準時機,趁虛偷襲魏國駐守在河西的軍隊,迫使魏國與秦國議和並順利奪取了魏國黃河西岸的國土。此後,由於秦國的逼迫,魏國不得已從山西安邑遷往河南大梁,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到此,自魏文侯時代開創的霸業,遂告終結。

戰國初期,魏國曾擁有大好局勢,為何最後卻喪失了霸權?

魏惠王時代,龐涓作為鬼谷子的門生得到了魏王的賞識而主持魏國軍政。為了兌現當初下山的諾言,龐涓找來了同窗好友齊國人孫臏。但是屢次論兵之後,龐涓卻自感不如孫臏,為防止孫臏危及自己的地位權勢,龐涓便設計陷害孫臏。孫臏被迫逃脫後,後來作為齊國的軍師參與了齊魏爭霸戰,並擊敗龐涓於桂陵,隨後又在馬陵戰役中大敗魏軍,殺死龐涓。作為魏國霸權衰落的分水嶺,魏國國勢從此衰退。

戰國初期,魏國曾擁有大好局勢,為何最後卻喪失了霸權?

張祿本是魏國人,只是因為傑出的外交才能而引起了他的上級猜忌。於是,其上司便誣告張祿賣國而將其收押。一番嚴加拷打後,裝死的張祿靠賄賂看守者而逃出生天。當張祿逃往秦國後,他改名為蔡睢,並擔任秦國宰相。針對秦國當時的戰略錯誤,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主張集中兵力攻打周圍國家,避免千里奔襲勞師無功的錯誤戰略。之後,秦國在此戰略的指導下,把戰爭矛盾首先對準韓魏進行蠶食,魏國進一步受到秦國的壓迫而江河日下。

戰國初期,魏國曾擁有大好局勢,為何最後卻喪失了霸權?

這時已經到了戰國末期,秦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因為秦國頻繁地施展遠交近攻,首先遭受打擊的韓魏兩國不僅內政混亂,而且軍力疲弱,民心動盪。秦國瞅準實際,又一次發兵攻魏。在這種情況下,無奈的魏王只好啟用名將信陵君。信陵君頗通兵法,且在諸侯中很有威望,曾在邯鄲之戰中大敗秦軍,並率聯軍攻到了秦國的函谷關。因為信陵君在各國中享有威名,所以當他執掌軍政之後,各國紛紛出兵相救,並又一次挫敗了秦國東出。但是,隨著信陵君的威望日隆,魏國便深感其功高震主。於是,引起魏王猜忌的信陵君很快便被剝奪了軍權。憂愁鬱悶之下,信陵君開始放縱自己,並在不久後去世了。從此,魏國對秦國再無還手之力,直至亡國。

戰國初期,魏國曾擁有大好局勢,為何最後卻喪失了霸權?

魏文侯以得人才而興盛,魏武侯與魏惠王以失去吳起、商鞅而衰敗。在這短短的幾代人手裡,魏國有極其優異的人才,而不能任用,卻屢蹈覆轍,並先後拋棄了這五位威震四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終於導致了國家的敗亡。當然,魏國敗亡不僅在人才這一方面,其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與毫無目的的擴張方向亦是魏國敗亡的主因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