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

三國鼎立魏蜀吳,家喻戶曉。實際上,除了魏蜀吳外,當時還有一個小國,就是位於遼東的燕國。遼東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戰國、秦、漢在這裡設遼東郡,包括今遼寧省大部。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佔據遼東。之後傳給公孫康、公孫恭,再傳到寶貝孫子公孫淵。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出兵消滅了遼東燕國,前後50年。

"

三國鼎立魏蜀吳,家喻戶曉。實際上,除了魏蜀吳外,當時還有一個小國,就是位於遼東的燕國。遼東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戰國、秦、漢在這裡設遼東郡,包括今遼寧省大部。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佔據遼東。之後傳給公孫康、公孫恭,再傳到寶貝孫子公孫淵。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出兵消滅了遼東燕國,前後50年。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公孫氏割據遼東之時,孫吳也崛起於江東。孫權曾頻繁的派遣使者越過魏國,渡海與公孫氏交往。早在公孫康時期,孫權就與遼東有往來了。但是這次交往並不成功,孫權派出的使者被公孫康殺死,雙方沒有達成合作意向。儘管如此,孫權仍然繼續頻繁派人出使遼東。孫權為何對一個和自己陸地不接壤的海外之地如此重視?這和三國的形勢有很大關係。

赤壁之戰前,孫、劉蜀聯合抗拒勢大的曹操。而後來孫、劉因荊州翻臉,雙方大打出手。但是吳蜀都是弱國,只有聯合才能抵抗強魏,所以孫、劉再次結盟對付魏國。孫權沒有西顧之憂,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討伐魏國上。這時,遼東在吳國的對魏戰略中地位明顯上升。

"

三國鼎立魏蜀吳,家喻戶曉。實際上,除了魏蜀吳外,當時還有一個小國,就是位於遼東的燕國。遼東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戰國、秦、漢在這裡設遼東郡,包括今遼寧省大部。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佔據遼東。之後傳給公孫康、公孫恭,再傳到寶貝孫子公孫淵。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出兵消滅了遼東燕國,前後50年。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公孫氏割據遼東之時,孫吳也崛起於江東。孫權曾頻繁的派遣使者越過魏國,渡海與公孫氏交往。早在公孫康時期,孫權就與遼東有往來了。但是這次交往並不成功,孫權派出的使者被公孫康殺死,雙方沒有達成合作意向。儘管如此,孫權仍然繼續頻繁派人出使遼東。孫權為何對一個和自己陸地不接壤的海外之地如此重視?這和三國的形勢有很大關係。

赤壁之戰前,孫、劉蜀聯合抗拒勢大的曹操。而後來孫、劉因荊州翻臉,雙方大打出手。但是吳蜀都是弱國,只有聯合才能抵抗強魏,所以孫、劉再次結盟對付魏國。孫權沒有西顧之憂,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討伐魏國上。這時,遼東在吳國的對魏戰略中地位明顯上升。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遼東燕國偏安一隅,實力自然無法與魏國相比。但是,遼東幾十年來休養生息,實力比之吳、蜀,也只是遜一二籌而已。公孫度及公孫康在位期間,東征高句麗,西伐烏桓,勢力深入東北亞半島,甚至越海佔據膠東半島部分土地,割據一方。遼東處在魏國東北,與魏國接壤,有地盤的爭奪。當時的形勢,曹魏的東南是孫吳,西南是蜀漢,一旦孫權與公孫淵結盟,則可以形成吳、蜀、燕三家對曹魏的包圍態勢。如果把吳、蜀看作是曹魏的前線,那麼遼東就是其大後方。孫權在前線不斷出擊曹魏之時,除了西線的蜀漢,東北的遼東也能夠對曹魏形成牽制作用。

"

三國鼎立魏蜀吳,家喻戶曉。實際上,除了魏蜀吳外,當時還有一個小國,就是位於遼東的燕國。遼東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戰國、秦、漢在這裡設遼東郡,包括今遼寧省大部。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佔據遼東。之後傳給公孫康、公孫恭,再傳到寶貝孫子公孫淵。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出兵消滅了遼東燕國,前後50年。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公孫氏割據遼東之時,孫吳也崛起於江東。孫權曾頻繁的派遣使者越過魏國,渡海與公孫氏交往。早在公孫康時期,孫權就與遼東有往來了。但是這次交往並不成功,孫權派出的使者被公孫康殺死,雙方沒有達成合作意向。儘管如此,孫權仍然繼續頻繁派人出使遼東。孫權為何對一個和自己陸地不接壤的海外之地如此重視?這和三國的形勢有很大關係。

赤壁之戰前,孫、劉蜀聯合抗拒勢大的曹操。而後來孫、劉因荊州翻臉,雙方大打出手。但是吳蜀都是弱國,只有聯合才能抵抗強魏,所以孫、劉再次結盟對付魏國。孫權沒有西顧之憂,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討伐魏國上。這時,遼東在吳國的對魏戰略中地位明顯上升。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遼東燕國偏安一隅,實力自然無法與魏國相比。但是,遼東幾十年來休養生息,實力比之吳、蜀,也只是遜一二籌而已。公孫度及公孫康在位期間,東征高句麗,西伐烏桓,勢力深入東北亞半島,甚至越海佔據膠東半島部分土地,割據一方。遼東處在魏國東北,與魏國接壤,有地盤的爭奪。當時的形勢,曹魏的東南是孫吳,西南是蜀漢,一旦孫權與公孫淵結盟,則可以形成吳、蜀、燕三家對曹魏的包圍態勢。如果把吳、蜀看作是曹魏的前線,那麼遼東就是其大後方。孫權在前線不斷出擊曹魏之時,除了西線的蜀漢,東北的遼東也能夠對曹魏形成牽制作用。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事實上曹魏為了防守遼東,被牽扯了很多兵力,無法全力對付吳、蜀聯盟,這才使得三國之間維持了一種巧妙的平衡。魏國也是十分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幾次想要消滅遼東,以除後患,只是一直沒有成功。最後司馬懿出兵征討公孫淵時,也清楚如果拖延時間,孫權一定會出兵援助(或從長江北岸攻魏,或跨海出兵救燕),必須要快速解決問題。事實上,在得知曹魏攻打遼東後,吳國果然派大軍前往援救。只不過司馬懿行動迅速,沒有給他們機會。

孫吳立國於東南沿海,以孫權的眼光,自然要知道要發展海外戰略,成就也非常突出。比如衛溫、諸葛直出海。孫權與遼東的燕國、半島上的勢力都有來往,這一切都是衝著在戰略上包圍魏國去的。孫權重視孫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

三國鼎立魏蜀吳,家喻戶曉。實際上,除了魏蜀吳外,當時還有一個小國,就是位於遼東的燕國。遼東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戰國、秦、漢在這裡設遼東郡,包括今遼寧省大部。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佔據遼東。之後傳給公孫康、公孫恭,再傳到寶貝孫子公孫淵。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出兵消滅了遼東燕國,前後50年。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公孫氏割據遼東之時,孫吳也崛起於江東。孫權曾頻繁的派遣使者越過魏國,渡海與公孫氏交往。早在公孫康時期,孫權就與遼東有往來了。但是這次交往並不成功,孫權派出的使者被公孫康殺死,雙方沒有達成合作意向。儘管如此,孫權仍然繼續頻繁派人出使遼東。孫權為何對一個和自己陸地不接壤的海外之地如此重視?這和三國的形勢有很大關係。

赤壁之戰前,孫、劉蜀聯合抗拒勢大的曹操。而後來孫、劉因荊州翻臉,雙方大打出手。但是吳蜀都是弱國,只有聯合才能抵抗強魏,所以孫、劉再次結盟對付魏國。孫權沒有西顧之憂,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討伐魏國上。這時,遼東在吳國的對魏戰略中地位明顯上升。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遼東燕國偏安一隅,實力自然無法與魏國相比。但是,遼東幾十年來休養生息,實力比之吳、蜀,也只是遜一二籌而已。公孫度及公孫康在位期間,東征高句麗,西伐烏桓,勢力深入東北亞半島,甚至越海佔據膠東半島部分土地,割據一方。遼東處在魏國東北,與魏國接壤,有地盤的爭奪。當時的形勢,曹魏的東南是孫吳,西南是蜀漢,一旦孫權與公孫淵結盟,則可以形成吳、蜀、燕三家對曹魏的包圍態勢。如果把吳、蜀看作是曹魏的前線,那麼遼東就是其大後方。孫權在前線不斷出擊曹魏之時,除了西線的蜀漢,東北的遼東也能夠對曹魏形成牽制作用。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事實上曹魏為了防守遼東,被牽扯了很多兵力,無法全力對付吳、蜀聯盟,這才使得三國之間維持了一種巧妙的平衡。魏國也是十分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幾次想要消滅遼東,以除後患,只是一直沒有成功。最後司馬懿出兵征討公孫淵時,也清楚如果拖延時間,孫權一定會出兵援助(或從長江北岸攻魏,或跨海出兵救燕),必須要快速解決問題。事實上,在得知曹魏攻打遼東後,吳國果然派大軍前往援救。只不過司馬懿行動迅速,沒有給他們機會。

孫吳立國於東南沿海,以孫權的眼光,自然要知道要發展海外戰略,成就也非常突出。比如衛溫、諸葛直出海。孫權與遼東的燕國、半島上的勢力都有來往,這一切都是衝著在戰略上包圍魏國去的。孫權重視孫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在冷兵器時代,馬匹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而孫吳所在的江東,並不盛產馬匹。魏國之所以能在與東吳的對抗略佔上風,馬匹是其中重要因素。遼東地區盛產良馬,馬匹資源非常豐富。孫權向遼東求馬,是不需要經過魏國地盤的,所以往來比較方便。孫權派人泛海去遼東購買大量戰馬,然後送到東吳,這對東吳的抗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孫權派將軍周智與校尉裴潛泛海去遼東,去找公孫淵買馬。孫權把公孫淵當成一個誠信的賣家,而“刺頭”虞翻卻看穿了從未謀面的公孫淵。虞翻就給孫權寫信,大致內容是:“遼東離我們太遠了,又沒有陸地相連。一旦公孫淵翻臉,我們根本無法及時做出反應。另外,即使我們獲得了遼東的戰馬,我們在江南作戰,戰馬也派不上多大用場,何必花這個冤枉錢。”不過,虞翻被孫權給整怕了,沒敢直接上書,而是把信轉給了呂岱。呂岱又不傻,替虞翻背黑鍋?孫權那脾氣,“犟”起來,一百頭牛都拉不回來。

"

三國鼎立魏蜀吳,家喻戶曉。實際上,除了魏蜀吳外,當時還有一個小國,就是位於遼東的燕國。遼東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戰國、秦、漢在這裡設遼東郡,包括今遼寧省大部。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佔據遼東。之後傳給公孫康、公孫恭,再傳到寶貝孫子公孫淵。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出兵消滅了遼東燕國,前後50年。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公孫氏割據遼東之時,孫吳也崛起於江東。孫權曾頻繁的派遣使者越過魏國,渡海與公孫氏交往。早在公孫康時期,孫權就與遼東有往來了。但是這次交往並不成功,孫權派出的使者被公孫康殺死,雙方沒有達成合作意向。儘管如此,孫權仍然繼續頻繁派人出使遼東。孫權為何對一個和自己陸地不接壤的海外之地如此重視?這和三國的形勢有很大關係。

赤壁之戰前,孫、劉蜀聯合抗拒勢大的曹操。而後來孫、劉因荊州翻臉,雙方大打出手。但是吳蜀都是弱國,只有聯合才能抵抗強魏,所以孫、劉再次結盟對付魏國。孫權沒有西顧之憂,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討伐魏國上。這時,遼東在吳國的對魏戰略中地位明顯上升。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遼東燕國偏安一隅,實力自然無法與魏國相比。但是,遼東幾十年來休養生息,實力比之吳、蜀,也只是遜一二籌而已。公孫度及公孫康在位期間,東征高句麗,西伐烏桓,勢力深入東北亞半島,甚至越海佔據膠東半島部分土地,割據一方。遼東處在魏國東北,與魏國接壤,有地盤的爭奪。當時的形勢,曹魏的東南是孫吳,西南是蜀漢,一旦孫權與公孫淵結盟,則可以形成吳、蜀、燕三家對曹魏的包圍態勢。如果把吳、蜀看作是曹魏的前線,那麼遼東就是其大後方。孫權在前線不斷出擊曹魏之時,除了西線的蜀漢,東北的遼東也能夠對曹魏形成牽制作用。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事實上曹魏為了防守遼東,被牽扯了很多兵力,無法全力對付吳、蜀聯盟,這才使得三國之間維持了一種巧妙的平衡。魏國也是十分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幾次想要消滅遼東,以除後患,只是一直沒有成功。最後司馬懿出兵征討公孫淵時,也清楚如果拖延時間,孫權一定會出兵援助(或從長江北岸攻魏,或跨海出兵救燕),必須要快速解決問題。事實上,在得知曹魏攻打遼東後,吳國果然派大軍前往援救。只不過司馬懿行動迅速,沒有給他們機會。

孫吳立國於東南沿海,以孫權的眼光,自然要知道要發展海外戰略,成就也非常突出。比如衛溫、諸葛直出海。孫權與遼東的燕國、半島上的勢力都有來往,這一切都是衝著在戰略上包圍魏國去的。孫權重視孫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在冷兵器時代,馬匹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而孫吳所在的江東,並不盛產馬匹。魏國之所以能在與東吳的對抗略佔上風,馬匹是其中重要因素。遼東地區盛產良馬,馬匹資源非常豐富。孫權向遼東求馬,是不需要經過魏國地盤的,所以往來比較方便。孫權派人泛海去遼東購買大量戰馬,然後送到東吳,這對東吳的抗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孫權派將軍周智與校尉裴潛泛海去遼東,去找公孫淵買馬。孫權把公孫淵當成一個誠信的賣家,而“刺頭”虞翻卻看穿了從未謀面的公孫淵。虞翻就給孫權寫信,大致內容是:“遼東離我們太遠了,又沒有陸地相連。一旦公孫淵翻臉,我們根本無法及時做出反應。另外,即使我們獲得了遼東的戰馬,我們在江南作戰,戰馬也派不上多大用場,何必花這個冤枉錢。”不過,虞翻被孫權給整怕了,沒敢直接上書,而是把信轉給了呂岱。呂岱又不傻,替虞翻背黑鍋?孫權那脾氣,“犟”起來,一百頭牛都拉不回來。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虞翻猜測的不錯。公孫淵與孫權跨海往來,說的直白些,就是為了詐取“老糊塗”孫權的錢財。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初,公孫淵派人來到東吳,向吳稱臣。孫權從來只有向別人稱臣的份(向東漢、曹魏稱臣),突然有人願意“奴顏婢膝”當自己“小弟”,孫權笑得合不攏嘴。孫權不顧群臣苦諫,派出一萬名士兵,帶著大量江南產的金銀財寶,北上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孫權想把遼東當成鉗制曹魏的戰略重鎮,讓曹魏在北線疲於奔命,自己好奪取淮南之地。

孫權確實沒想到公孫淵會“耍”他。打個比喻,某中小聯賽的明星球員要轉會到一流聯賽的A俱樂部,往往會先和B俱樂部談好轉會費和工資,然後再拿這個價格去找A俱樂部,逼A俱樂部提高價格。公孫淵玩的就是這麼一手,他把孫權對自己的信任,當成了向曹魏進貢稱臣的道具。

"

三國鼎立魏蜀吳,家喻戶曉。實際上,除了魏蜀吳外,當時還有一個小國,就是位於遼東的燕國。遼東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戰國、秦、漢在這裡設遼東郡,包括今遼寧省大部。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佔據遼東。之後傳給公孫康、公孫恭,再傳到寶貝孫子公孫淵。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出兵消滅了遼東燕國,前後50年。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公孫氏割據遼東之時,孫吳也崛起於江東。孫權曾頻繁的派遣使者越過魏國,渡海與公孫氏交往。早在公孫康時期,孫權就與遼東有往來了。但是這次交往並不成功,孫權派出的使者被公孫康殺死,雙方沒有達成合作意向。儘管如此,孫權仍然繼續頻繁派人出使遼東。孫權為何對一個和自己陸地不接壤的海外之地如此重視?這和三國的形勢有很大關係。

赤壁之戰前,孫、劉蜀聯合抗拒勢大的曹操。而後來孫、劉因荊州翻臉,雙方大打出手。但是吳蜀都是弱國,只有聯合才能抵抗強魏,所以孫、劉再次結盟對付魏國。孫權沒有西顧之憂,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討伐魏國上。這時,遼東在吳國的對魏戰略中地位明顯上升。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遼東燕國偏安一隅,實力自然無法與魏國相比。但是,遼東幾十年來休養生息,實力比之吳、蜀,也只是遜一二籌而已。公孫度及公孫康在位期間,東征高句麗,西伐烏桓,勢力深入東北亞半島,甚至越海佔據膠東半島部分土地,割據一方。遼東處在魏國東北,與魏國接壤,有地盤的爭奪。當時的形勢,曹魏的東南是孫吳,西南是蜀漢,一旦孫權與公孫淵結盟,則可以形成吳、蜀、燕三家對曹魏的包圍態勢。如果把吳、蜀看作是曹魏的前線,那麼遼東就是其大後方。孫權在前線不斷出擊曹魏之時,除了西線的蜀漢,東北的遼東也能夠對曹魏形成牽制作用。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事實上曹魏為了防守遼東,被牽扯了很多兵力,無法全力對付吳、蜀聯盟,這才使得三國之間維持了一種巧妙的平衡。魏國也是十分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幾次想要消滅遼東,以除後患,只是一直沒有成功。最後司馬懿出兵征討公孫淵時,也清楚如果拖延時間,孫權一定會出兵援助(或從長江北岸攻魏,或跨海出兵救燕),必須要快速解決問題。事實上,在得知曹魏攻打遼東後,吳國果然派大軍前往援救。只不過司馬懿行動迅速,沒有給他們機會。

孫吳立國於東南沿海,以孫權的眼光,自然要知道要發展海外戰略,成就也非常突出。比如衛溫、諸葛直出海。孫權與遼東的燕國、半島上的勢力都有來往,這一切都是衝著在戰略上包圍魏國去的。孫權重視孫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在冷兵器時代,馬匹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而孫吳所在的江東,並不盛產馬匹。魏國之所以能在與東吳的對抗略佔上風,馬匹是其中重要因素。遼東地區盛產良馬,馬匹資源非常豐富。孫權向遼東求馬,是不需要經過魏國地盤的,所以往來比較方便。孫權派人泛海去遼東購買大量戰馬,然後送到東吳,這對東吳的抗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孫權派將軍周智與校尉裴潛泛海去遼東,去找公孫淵買馬。孫權把公孫淵當成一個誠信的賣家,而“刺頭”虞翻卻看穿了從未謀面的公孫淵。虞翻就給孫權寫信,大致內容是:“遼東離我們太遠了,又沒有陸地相連。一旦公孫淵翻臉,我們根本無法及時做出反應。另外,即使我們獲得了遼東的戰馬,我們在江南作戰,戰馬也派不上多大用場,何必花這個冤枉錢。”不過,虞翻被孫權給整怕了,沒敢直接上書,而是把信轉給了呂岱。呂岱又不傻,替虞翻背黑鍋?孫權那脾氣,“犟”起來,一百頭牛都拉不回來。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虞翻猜測的不錯。公孫淵與孫權跨海往來,說的直白些,就是為了詐取“老糊塗”孫權的錢財。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初,公孫淵派人來到東吳,向吳稱臣。孫權從來只有向別人稱臣的份(向東漢、曹魏稱臣),突然有人願意“奴顏婢膝”當自己“小弟”,孫權笑得合不攏嘴。孫權不顧群臣苦諫,派出一萬名士兵,帶著大量江南產的金銀財寶,北上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孫權想把遼東當成鉗制曹魏的戰略重鎮,讓曹魏在北線疲於奔命,自己好奪取淮南之地。

孫權確實沒想到公孫淵會“耍”他。打個比喻,某中小聯賽的明星球員要轉會到一流聯賽的A俱樂部,往往會先和B俱樂部談好轉會費和工資,然後再拿這個價格去找A俱樂部,逼A俱樂部提高價格。公孫淵玩的就是這麼一手,他把孫權對自己的信任,當成了向曹魏進貢稱臣的道具。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吳國大臣張彌、許晏、賀達剛到遼東,就被公孫淵給殺了。吳國一萬士兵被公孫淵吞併,壯大了軍事實力,同時把幾顆人頭送到洛陽,向曹魏獻媚,撈取了巨大的好處(曹魏封公孫淵為大司馬)。公孫淵清楚,吳國距離自己太遠,還隔著茫茫大海,根本靠不住。魏國來攻遼東時,不要說吳國來援兵,就是知道魏國來攻的消息,可能都是幾個月之後的事情了……

孫權差點被氣瘋,一代梟雄要跨海御駕親征遼東,好在被陸遜及時拉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