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

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任命的使臣張騫,帶領堂邑父等百餘名隨員,離開京城西行,開始了漢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對外交往活動——通西域。西域,這是漢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細亞以至歐洲這一廣大地域的統稱,而張騫這一次出使的主要目地是大月氏。看著這支小小的遠行隊伍,張騫回憶起在未央宮中武帝召見他時那讚賞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更激起誓死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這位皇帝身邊的年輕近侍,官小位卑,但他深知,皇帝做出通西域的決策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

"

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任命的使臣張騫,帶領堂邑父等百餘名隨員,離開京城西行,開始了漢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對外交往活動——通西域。西域,這是漢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細亞以至歐洲這一廣大地域的統稱,而張騫這一次出使的主要目地是大月氏。看著這支小小的遠行隊伍,張騫回憶起在未央宮中武帝召見他時那讚賞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更激起誓死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這位皇帝身邊的年輕近侍,官小位卑,但他深知,皇帝做出通西域的決策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出使西域

遠自殷周以來,北方的強敵匈奴,一直威脅著中原。本朝初期,朝廷因國力不足只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匈奴卻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攜掠人口、財產。到景帝時,朝廷軍事抵抗力量加強,他們才有所收斂。武帝即位後,決心消除這一禍患。當匈奴鐵騎大敗大月氏國,迫使大月氏人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消息傳來,武帝遂做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決定,下詔招募能人出使西域。他也深知,而今大月氏在匈奴以西,要去大月氏,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抓住。至於前途之艱險就不用說了。雖有渺無人煙的沙漠,有終年冰封的雪山,但他赤誠報國,主動應召出使,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

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任命的使臣張騫,帶領堂邑父等百餘名隨員,離開京城西行,開始了漢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對外交往活動——通西域。西域,這是漢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細亞以至歐洲這一廣大地域的統稱,而張騫這一次出使的主要目地是大月氏。看著這支小小的遠行隊伍,張騫回憶起在未央宮中武帝召見他時那讚賞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更激起誓死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這位皇帝身邊的年輕近侍,官小位卑,但他深知,皇帝做出通西域的決策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出使西域

遠自殷周以來,北方的強敵匈奴,一直威脅著中原。本朝初期,朝廷因國力不足只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匈奴卻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攜掠人口、財產。到景帝時,朝廷軍事抵抗力量加強,他們才有所收斂。武帝即位後,決心消除這一禍患。當匈奴鐵騎大敗大月氏國,迫使大月氏人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消息傳來,武帝遂做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決定,下詔招募能人出使西域。他也深知,而今大月氏在匈奴以西,要去大月氏,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抓住。至於前途之艱險就不用說了。雖有渺無人煙的沙漠,有終年冰封的雪山,但他赤誠報國,主動應召出使,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雕像

張騫一行過隴西、渡黃河,來到了匈奴控制的地區。儘管他們小心翼翼,還是難以躲過匈奴的耳目。一天夜晚,他們遇到匈奴的哨騎,次日又被大批匈奴騎兵包圍。因眾寡懸殊,激戰中張騫的隨員大部分戰死或受傷,最後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匈奴將領見到他手持的旌節(古代使臣拿的旗幟),知道他是漢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臣,要奪他的旌節,他義正詞嚴地說:“我是朝廷的使臣,誰敢辱我!”張騫被押送去見單于。當時漢與匈奴尚未正式交兵,“和親”政策仍在敷衍著,所以單于也未敢下令殺他,就命人把張騫一行看管起來。那時候匈奴人沒有監牢、刑具,所以這種看管方式就是在匈奴兵的嚴密監視下,和奴隸一樣去放羊、打草。張騫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陷身匈奴竟長達10年。

"

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任命的使臣張騫,帶領堂邑父等百餘名隨員,離開京城西行,開始了漢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對外交往活動——通西域。西域,這是漢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細亞以至歐洲這一廣大地域的統稱,而張騫這一次出使的主要目地是大月氏。看著這支小小的遠行隊伍,張騫回憶起在未央宮中武帝召見他時那讚賞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更激起誓死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這位皇帝身邊的年輕近侍,官小位卑,但他深知,皇帝做出通西域的決策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出使西域

遠自殷周以來,北方的強敵匈奴,一直威脅著中原。本朝初期,朝廷因國力不足只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匈奴卻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攜掠人口、財產。到景帝時,朝廷軍事抵抗力量加強,他們才有所收斂。武帝即位後,決心消除這一禍患。當匈奴鐵騎大敗大月氏國,迫使大月氏人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消息傳來,武帝遂做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決定,下詔招募能人出使西域。他也深知,而今大月氏在匈奴以西,要去大月氏,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抓住。至於前途之艱險就不用說了。雖有渺無人煙的沙漠,有終年冰封的雪山,但他赤誠報國,主動應召出使,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雕像

張騫一行過隴西、渡黃河,來到了匈奴控制的地區。儘管他們小心翼翼,還是難以躲過匈奴的耳目。一天夜晚,他們遇到匈奴的哨騎,次日又被大批匈奴騎兵包圍。因眾寡懸殊,激戰中張騫的隨員大部分戰死或受傷,最後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匈奴將領見到他手持的旌節(古代使臣拿的旗幟),知道他是漢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臣,要奪他的旌節,他義正詞嚴地說:“我是朝廷的使臣,誰敢辱我!”張騫被押送去見單于。當時漢與匈奴尚未正式交兵,“和親”政策仍在敷衍著,所以單于也未敢下令殺他,就命人把張騫一行看管起來。那時候匈奴人沒有監牢、刑具,所以這種看管方式就是在匈奴兵的嚴密監視下,和奴隸一樣去放羊、打草。張騫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陷身匈奴竟長達10年。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匈奴

這漫長的10年,他由一個英姿煥發的壯年漢子變成了年近半百的老人。在這10年裡,他一刻也未忘記祖國,沒忘身負朝廷的使命,沒忘報效國家的誓言。他忍辱負重,身著奴隸服裝,手執牧羊鞭;他接受了匈奴單于替他安排的命運,同一位匈奴女子結婚,且有了兒女。這十年,他是在屈辱和勞苦中度過的。他一直把朝廷賜予的旌節珍藏在身邊,一直在尋找機會出逃。他也想過,自己若是逃走,妻子、兒女怎麼辦?他當然捨不得丟下他們。但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毅然決定割私愛以就大義。

"

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任命的使臣張騫,帶領堂邑父等百餘名隨員,離開京城西行,開始了漢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對外交往活動——通西域。西域,這是漢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細亞以至歐洲這一廣大地域的統稱,而張騫這一次出使的主要目地是大月氏。看著這支小小的遠行隊伍,張騫回憶起在未央宮中武帝召見他時那讚賞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更激起誓死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這位皇帝身邊的年輕近侍,官小位卑,但他深知,皇帝做出通西域的決策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出使西域

遠自殷周以來,北方的強敵匈奴,一直威脅著中原。本朝初期,朝廷因國力不足只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匈奴卻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攜掠人口、財產。到景帝時,朝廷軍事抵抗力量加強,他們才有所收斂。武帝即位後,決心消除這一禍患。當匈奴鐵騎大敗大月氏國,迫使大月氏人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消息傳來,武帝遂做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決定,下詔招募能人出使西域。他也深知,而今大月氏在匈奴以西,要去大月氏,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抓住。至於前途之艱險就不用說了。雖有渺無人煙的沙漠,有終年冰封的雪山,但他赤誠報國,主動應召出使,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雕像

張騫一行過隴西、渡黃河,來到了匈奴控制的地區。儘管他們小心翼翼,還是難以躲過匈奴的耳目。一天夜晚,他們遇到匈奴的哨騎,次日又被大批匈奴騎兵包圍。因眾寡懸殊,激戰中張騫的隨員大部分戰死或受傷,最後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匈奴將領見到他手持的旌節(古代使臣拿的旗幟),知道他是漢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臣,要奪他的旌節,他義正詞嚴地說:“我是朝廷的使臣,誰敢辱我!”張騫被押送去見單于。當時漢與匈奴尚未正式交兵,“和親”政策仍在敷衍著,所以單于也未敢下令殺他,就命人把張騫一行看管起來。那時候匈奴人沒有監牢、刑具,所以這種看管方式就是在匈奴兵的嚴密監視下,和奴隸一樣去放羊、打草。張騫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陷身匈奴竟長達10年。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匈奴

這漫長的10年,他由一個英姿煥發的壯年漢子變成了年近半百的老人。在這10年裡,他一刻也未忘記祖國,沒忘身負朝廷的使命,沒忘報效國家的誓言。他忍辱負重,身著奴隸服裝,手執牧羊鞭;他接受了匈奴單于替他安排的命運,同一位匈奴女子結婚,且有了兒女。這十年,他是在屈辱和勞苦中度過的。他一直把朝廷賜予的旌節珍藏在身邊,一直在尋找機會出逃。他也想過,自己若是逃走,妻子、兒女怎麼辦?他當然捨不得丟下他們。但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毅然決定割私愛以就大義。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28年的一天夜晚,他乘匈奴疏於防範,領著30餘名隨從,丟妻舍子,逃出了匈奴的牢籠。經過長途跋涉,戰勝了大戈壁沙漠中的乾渴炎熱、帕米爾高原上稀薄的空氣和險峻的冰峰,張騫來到了大宛國。該國國王早想與漢朝通好。張騫一行在這裡受到熱情款待。而後,他們經過康居終於到了大月氏國。當時,大月氏已在妙水以北建立了王朝,其生活方式已由遊牧生活進化為農業生活,加上這裡自然條件好,所以他們不願與匈奴再開戰端。張騫在這裡住了一年多,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的,但他利用這段時間,比較詳盡地瞭解了大月氏及周邊各國情況,並聞知了一些有關伊朗、埃及等國的傳說。其間,他還去過大夏國的蘭氏城。

"

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任命的使臣張騫,帶領堂邑父等百餘名隨員,離開京城西行,開始了漢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對外交往活動——通西域。西域,這是漢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細亞以至歐洲這一廣大地域的統稱,而張騫這一次出使的主要目地是大月氏。看著這支小小的遠行隊伍,張騫回憶起在未央宮中武帝召見他時那讚賞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更激起誓死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這位皇帝身邊的年輕近侍,官小位卑,但他深知,皇帝做出通西域的決策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出使西域

遠自殷周以來,北方的強敵匈奴,一直威脅著中原。本朝初期,朝廷因國力不足只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匈奴卻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攜掠人口、財產。到景帝時,朝廷軍事抵抗力量加強,他們才有所收斂。武帝即位後,決心消除這一禍患。當匈奴鐵騎大敗大月氏國,迫使大月氏人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消息傳來,武帝遂做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決定,下詔招募能人出使西域。他也深知,而今大月氏在匈奴以西,要去大月氏,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抓住。至於前途之艱險就不用說了。雖有渺無人煙的沙漠,有終年冰封的雪山,但他赤誠報國,主動應召出使,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雕像

張騫一行過隴西、渡黃河,來到了匈奴控制的地區。儘管他們小心翼翼,還是難以躲過匈奴的耳目。一天夜晚,他們遇到匈奴的哨騎,次日又被大批匈奴騎兵包圍。因眾寡懸殊,激戰中張騫的隨員大部分戰死或受傷,最後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匈奴將領見到他手持的旌節(古代使臣拿的旗幟),知道他是漢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臣,要奪他的旌節,他義正詞嚴地說:“我是朝廷的使臣,誰敢辱我!”張騫被押送去見單于。當時漢與匈奴尚未正式交兵,“和親”政策仍在敷衍著,所以單于也未敢下令殺他,就命人把張騫一行看管起來。那時候匈奴人沒有監牢、刑具,所以這種看管方式就是在匈奴兵的嚴密監視下,和奴隸一樣去放羊、打草。張騫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陷身匈奴竟長達10年。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匈奴

這漫長的10年,他由一個英姿煥發的壯年漢子變成了年近半百的老人。在這10年裡,他一刻也未忘記祖國,沒忘身負朝廷的使命,沒忘報效國家的誓言。他忍辱負重,身著奴隸服裝,手執牧羊鞭;他接受了匈奴單于替他安排的命運,同一位匈奴女子結婚,且有了兒女。這十年,他是在屈辱和勞苦中度過的。他一直把朝廷賜予的旌節珍藏在身邊,一直在尋找機會出逃。他也想過,自己若是逃走,妻子、兒女怎麼辦?他當然捨不得丟下他們。但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毅然決定割私愛以就大義。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28年的一天夜晚,他乘匈奴疏於防範,領著30餘名隨從,丟妻舍子,逃出了匈奴的牢籠。經過長途跋涉,戰勝了大戈壁沙漠中的乾渴炎熱、帕米爾高原上稀薄的空氣和險峻的冰峰,張騫來到了大宛國。該國國王早想與漢朝通好。張騫一行在這裡受到熱情款待。而後,他們經過康居終於到了大月氏國。當時,大月氏已在妙水以北建立了王朝,其生活方式已由遊牧生活進化為農業生活,加上這裡自然條件好,所以他們不願與匈奴再開戰端。張騫在這裡住了一年多,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的,但他利用這段時間,比較詳盡地瞭解了大月氏及周邊各國情況,並聞知了一些有關伊朗、埃及等國的傳說。其間,他還去過大夏國的蘭氏城。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27年,張騫離開了大月氏國返漢。途中又被匈奴俘去,拘禁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他乘機攜妻子兒女逃出,回到了京都長安。這次出使西域,歷經13個春秋,歸來時只剩下張騫和堂邑父兩個人了。張騫向武帝奏報了出使的經歷和西域諸國地理方位,及其風俗、人口、兵力等情況。為了表彰他,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同時,張騫還帶回了有關匈奴的第一手情報,對以後打敗匈奴起了重要作用。西漢元狩四年,張黴奉旨再度出使西域。當時正值武帝命大將衛青、霍去病與匈奴展開大決戰。

"

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任命的使臣張騫,帶領堂邑父等百餘名隨員,離開京城西行,開始了漢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對外交往活動——通西域。西域,這是漢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細亞以至歐洲這一廣大地域的統稱,而張騫這一次出使的主要目地是大月氏。看著這支小小的遠行隊伍,張騫回憶起在未央宮中武帝召見他時那讚賞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更激起誓死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這位皇帝身邊的年輕近侍,官小位卑,但他深知,皇帝做出通西域的決策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出使西域

遠自殷周以來,北方的強敵匈奴,一直威脅著中原。本朝初期,朝廷因國力不足只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匈奴卻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攜掠人口、財產。到景帝時,朝廷軍事抵抗力量加強,他們才有所收斂。武帝即位後,決心消除這一禍患。當匈奴鐵騎大敗大月氏國,迫使大月氏人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消息傳來,武帝遂做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決定,下詔招募能人出使西域。他也深知,而今大月氏在匈奴以西,要去大月氏,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抓住。至於前途之艱險就不用說了。雖有渺無人煙的沙漠,有終年冰封的雪山,但他赤誠報國,主動應召出使,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雕像

張騫一行過隴西、渡黃河,來到了匈奴控制的地區。儘管他們小心翼翼,還是難以躲過匈奴的耳目。一天夜晚,他們遇到匈奴的哨騎,次日又被大批匈奴騎兵包圍。因眾寡懸殊,激戰中張騫的隨員大部分戰死或受傷,最後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匈奴將領見到他手持的旌節(古代使臣拿的旗幟),知道他是漢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臣,要奪他的旌節,他義正詞嚴地說:“我是朝廷的使臣,誰敢辱我!”張騫被押送去見單于。當時漢與匈奴尚未正式交兵,“和親”政策仍在敷衍著,所以單于也未敢下令殺他,就命人把張騫一行看管起來。那時候匈奴人沒有監牢、刑具,所以這種看管方式就是在匈奴兵的嚴密監視下,和奴隸一樣去放羊、打草。張騫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陷身匈奴竟長達10年。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匈奴

這漫長的10年,他由一個英姿煥發的壯年漢子變成了年近半百的老人。在這10年裡,他一刻也未忘記祖國,沒忘身負朝廷的使命,沒忘報效國家的誓言。他忍辱負重,身著奴隸服裝,手執牧羊鞭;他接受了匈奴單于替他安排的命運,同一位匈奴女子結婚,且有了兒女。這十年,他是在屈辱和勞苦中度過的。他一直把朝廷賜予的旌節珍藏在身邊,一直在尋找機會出逃。他也想過,自己若是逃走,妻子、兒女怎麼辦?他當然捨不得丟下他們。但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毅然決定割私愛以就大義。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28年的一天夜晚,他乘匈奴疏於防範,領著30餘名隨從,丟妻舍子,逃出了匈奴的牢籠。經過長途跋涉,戰勝了大戈壁沙漠中的乾渴炎熱、帕米爾高原上稀薄的空氣和險峻的冰峰,張騫來到了大宛國。該國國王早想與漢朝通好。張騫一行在這裡受到熱情款待。而後,他們經過康居終於到了大月氏國。當時,大月氏已在妙水以北建立了王朝,其生活方式已由遊牧生活進化為農業生活,加上這裡自然條件好,所以他們不願與匈奴再開戰端。張騫在這裡住了一年多,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的,但他利用這段時間,比較詳盡地瞭解了大月氏及周邊各國情況,並聞知了一些有關伊朗、埃及等國的傳說。其間,他還去過大夏國的蘭氏城。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27年,張騫離開了大月氏國返漢。途中又被匈奴俘去,拘禁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他乘機攜妻子兒女逃出,回到了京都長安。這次出使西域,歷經13個春秋,歸來時只剩下張騫和堂邑父兩個人了。張騫向武帝奏報了出使的經歷和西域諸國地理方位,及其風俗、人口、兵力等情況。為了表彰他,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同時,張騫還帶回了有關匈奴的第一手情報,對以後打敗匈奴起了重要作用。西漢元狩四年,張黴奉旨再度出使西域。當時正值武帝命大將衛青、霍去病與匈奴展開大決戰。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霍去病

二次出使的目的就是聯絡烏孫國共同打擊匈奴,斷去匈奴的右臂;同時加強同西域其他國家的友好關係。這一次張騫帶領隨員300餘人,還帶有上萬頭牛羊,大批金銀、絲綢等物。到了烏孫國,張騫受到熱烈歡迎。但烏孫國內部對是否打擊匈奴意見不一,國王猶豫不決。張騫看出聯合烏孫共擊匈奴的目的難以達到,便分遣多名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夏等國。烏孫國雖然沒有答應出兵擊匈奴,但願意同漢友好,加強往來。至此,西漢與西域諸國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外交關係。張騫歸國時,烏孫國王派遣幾十人跟隨到長安學習,並贈送良馬數十匹。其他副使也帶著西域諸國的一些客人和珍奇物產回到長安。

"

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任命的使臣張騫,帶領堂邑父等百餘名隨員,離開京城西行,開始了漢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對外交往活動——通西域。西域,這是漢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細亞以至歐洲這一廣大地域的統稱,而張騫這一次出使的主要目地是大月氏。看著這支小小的遠行隊伍,張騫回憶起在未央宮中武帝召見他時那讚賞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更激起誓死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這位皇帝身邊的年輕近侍,官小位卑,但他深知,皇帝做出通西域的決策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出使西域

遠自殷周以來,北方的強敵匈奴,一直威脅著中原。本朝初期,朝廷因國力不足只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匈奴卻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攜掠人口、財產。到景帝時,朝廷軍事抵抗力量加強,他們才有所收斂。武帝即位後,決心消除這一禍患。當匈奴鐵騎大敗大月氏國,迫使大月氏人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消息傳來,武帝遂做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決定,下詔招募能人出使西域。他也深知,而今大月氏在匈奴以西,要去大月氏,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抓住。至於前途之艱險就不用說了。雖有渺無人煙的沙漠,有終年冰封的雪山,但他赤誠報國,主動應召出使,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雕像

張騫一行過隴西、渡黃河,來到了匈奴控制的地區。儘管他們小心翼翼,還是難以躲過匈奴的耳目。一天夜晚,他們遇到匈奴的哨騎,次日又被大批匈奴騎兵包圍。因眾寡懸殊,激戰中張騫的隨員大部分戰死或受傷,最後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匈奴將領見到他手持的旌節(古代使臣拿的旗幟),知道他是漢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臣,要奪他的旌節,他義正詞嚴地說:“我是朝廷的使臣,誰敢辱我!”張騫被押送去見單于。當時漢與匈奴尚未正式交兵,“和親”政策仍在敷衍著,所以單于也未敢下令殺他,就命人把張騫一行看管起來。那時候匈奴人沒有監牢、刑具,所以這種看管方式就是在匈奴兵的嚴密監視下,和奴隸一樣去放羊、打草。張騫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陷身匈奴竟長達10年。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匈奴

這漫長的10年,他由一個英姿煥發的壯年漢子變成了年近半百的老人。在這10年裡,他一刻也未忘記祖國,沒忘身負朝廷的使命,沒忘報效國家的誓言。他忍辱負重,身著奴隸服裝,手執牧羊鞭;他接受了匈奴單于替他安排的命運,同一位匈奴女子結婚,且有了兒女。這十年,他是在屈辱和勞苦中度過的。他一直把朝廷賜予的旌節珍藏在身邊,一直在尋找機會出逃。他也想過,自己若是逃走,妻子、兒女怎麼辦?他當然捨不得丟下他們。但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毅然決定割私愛以就大義。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28年的一天夜晚,他乘匈奴疏於防範,領著30餘名隨從,丟妻舍子,逃出了匈奴的牢籠。經過長途跋涉,戰勝了大戈壁沙漠中的乾渴炎熱、帕米爾高原上稀薄的空氣和險峻的冰峰,張騫來到了大宛國。該國國王早想與漢朝通好。張騫一行在這裡受到熱情款待。而後,他們經過康居終於到了大月氏國。當時,大月氏已在妙水以北建立了王朝,其生活方式已由遊牧生活進化為農業生活,加上這裡自然條件好,所以他們不願與匈奴再開戰端。張騫在這裡住了一年多,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的,但他利用這段時間,比較詳盡地瞭解了大月氏及周邊各國情況,並聞知了一些有關伊朗、埃及等國的傳說。其間,他還去過大夏國的蘭氏城。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27年,張騫離開了大月氏國返漢。途中又被匈奴俘去,拘禁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他乘機攜妻子兒女逃出,回到了京都長安。這次出使西域,歷經13個春秋,歸來時只剩下張騫和堂邑父兩個人了。張騫向武帝奏報了出使的經歷和西域諸國地理方位,及其風俗、人口、兵力等情況。為了表彰他,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同時,張騫還帶回了有關匈奴的第一手情報,對以後打敗匈奴起了重要作用。西漢元狩四年,張黴奉旨再度出使西域。當時正值武帝命大將衛青、霍去病與匈奴展開大決戰。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霍去病

二次出使的目的就是聯絡烏孫國共同打擊匈奴,斷去匈奴的右臂;同時加強同西域其他國家的友好關係。這一次張騫帶領隨員300餘人,還帶有上萬頭牛羊,大批金銀、絲綢等物。到了烏孫國,張騫受到熱烈歡迎。但烏孫國內部對是否打擊匈奴意見不一,國王猶豫不決。張騫看出聯合烏孫共擊匈奴的目的難以達到,便分遣多名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夏等國。烏孫國雖然沒有答應出兵擊匈奴,但願意同漢友好,加強往來。至此,西漢與西域諸國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外交關係。張騫歸國時,烏孫國王派遣幾十人跟隨到長安學習,並贈送良馬數十匹。其他副使也帶著西域諸國的一些客人和珍奇物產回到長安。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了長安。為了嘉獎他圓滿完成任務,武帝封他為“天行”位列九卿。自張騫出使西域之後,漢朝廷不斷派使臣到安息(即波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黎軒等國,建立和發展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由於多年積勞成疾,張騫回到長安之後一年多便離開了人世。他的遺體葬在了故鄉——陝西固縣博望村。

"

西漢建元三年,漢武帝任命的使臣張騫,帶領堂邑父等百餘名隨員,離開京城西行,開始了漢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對外交往活動——通西域。西域,這是漢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細亞以至歐洲這一廣大地域的統稱,而張騫這一次出使的主要目地是大月氏。看著這支小小的遠行隊伍,張騫回憶起在未央宮中武帝召見他時那讚賞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更激起誓死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這位皇帝身邊的年輕近侍,官小位卑,但他深知,皇帝做出通西域的決策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出使西域

遠自殷周以來,北方的強敵匈奴,一直威脅著中原。本朝初期,朝廷因國力不足只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匈奴卻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攜掠人口、財產。到景帝時,朝廷軍事抵抗力量加強,他們才有所收斂。武帝即位後,決心消除這一禍患。當匈奴鐵騎大敗大月氏國,迫使大月氏人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消息傳來,武帝遂做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決定,下詔招募能人出使西域。他也深知,而今大月氏在匈奴以西,要去大月氏,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抓住。至於前途之艱險就不用說了。雖有渺無人煙的沙漠,有終年冰封的雪山,但他赤誠報國,主動應召出使,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雕像

張騫一行過隴西、渡黃河,來到了匈奴控制的地區。儘管他們小心翼翼,還是難以躲過匈奴的耳目。一天夜晚,他們遇到匈奴的哨騎,次日又被大批匈奴騎兵包圍。因眾寡懸殊,激戰中張騫的隨員大部分戰死或受傷,最後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匈奴將領見到他手持的旌節(古代使臣拿的旗幟),知道他是漢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臣,要奪他的旌節,他義正詞嚴地說:“我是朝廷的使臣,誰敢辱我!”張騫被押送去見單于。當時漢與匈奴尚未正式交兵,“和親”政策仍在敷衍著,所以單于也未敢下令殺他,就命人把張騫一行看管起來。那時候匈奴人沒有監牢、刑具,所以這種看管方式就是在匈奴兵的嚴密監視下,和奴隸一樣去放羊、打草。張騫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陷身匈奴竟長達10年。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匈奴

這漫長的10年,他由一個英姿煥發的壯年漢子變成了年近半百的老人。在這10年裡,他一刻也未忘記祖國,沒忘身負朝廷的使命,沒忘報效國家的誓言。他忍辱負重,身著奴隸服裝,手執牧羊鞭;他接受了匈奴單于替他安排的命運,同一位匈奴女子結婚,且有了兒女。這十年,他是在屈辱和勞苦中度過的。他一直把朝廷賜予的旌節珍藏在身邊,一直在尋找機會出逃。他也想過,自己若是逃走,妻子、兒女怎麼辦?他當然捨不得丟下他們。但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毅然決定割私愛以就大義。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28年的一天夜晚,他乘匈奴疏於防範,領著30餘名隨從,丟妻舍子,逃出了匈奴的牢籠。經過長途跋涉,戰勝了大戈壁沙漠中的乾渴炎熱、帕米爾高原上稀薄的空氣和險峻的冰峰,張騫來到了大宛國。該國國王早想與漢朝通好。張騫一行在這裡受到熱情款待。而後,他們經過康居終於到了大月氏國。當時,大月氏已在妙水以北建立了王朝,其生活方式已由遊牧生活進化為農業生活,加上這裡自然條件好,所以他們不願與匈奴再開戰端。張騫在這裡住了一年多,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的,但他利用這段時間,比較詳盡地瞭解了大月氏及周邊各國情況,並聞知了一些有關伊朗、埃及等國的傳說。其間,他還去過大夏國的蘭氏城。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27年,張騫離開了大月氏國返漢。途中又被匈奴俘去,拘禁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他乘機攜妻子兒女逃出,回到了京都長安。這次出使西域,歷經13個春秋,歸來時只剩下張騫和堂邑父兩個人了。張騫向武帝奏報了出使的經歷和西域諸國地理方位,及其風俗、人口、兵力等情況。為了表彰他,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同時,張騫還帶回了有關匈奴的第一手情報,對以後打敗匈奴起了重要作用。西漢元狩四年,張黴奉旨再度出使西域。當時正值武帝命大將衛青、霍去病與匈奴展開大決戰。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霍去病

二次出使的目的就是聯絡烏孫國共同打擊匈奴,斷去匈奴的右臂;同時加強同西域其他國家的友好關係。這一次張騫帶領隨員300餘人,還帶有上萬頭牛羊,大批金銀、絲綢等物。到了烏孫國,張騫受到熱烈歡迎。但烏孫國內部對是否打擊匈奴意見不一,國王猶豫不決。張騫看出聯合烏孫共擊匈奴的目的難以達到,便分遣多名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夏等國。烏孫國雖然沒有答應出兵擊匈奴,但願意同漢友好,加強往來。至此,西漢與西域諸國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外交關係。張騫歸國時,烏孫國王派遣幾十人跟隨到長安學習,並贈送良馬數十匹。其他副使也帶著西域諸國的一些客人和珍奇物產回到長安。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了長安。為了嘉獎他圓滿完成任務,武帝封他為“天行”位列九卿。自張騫出使西域之後,漢朝廷不斷派使臣到安息(即波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黎軒等國,建立和發展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由於多年積勞成疾,張騫回到長安之後一年多便離開了人世。他的遺體葬在了故鄉——陝西固縣博望村。

古代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

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了中、西交往的先河。著名的“絲綢之路”從此開通。此後經此通道輸往西方的不止是絲綢,還有冶煉術、“四大發明”。而輸入的除了西域的特產,還有印度的佛教,希臘的繪畫。中國人民與西域各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和友誼,更是經此而代代加深。

本文乃作者好學而不勤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