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張北 不完美媽媽 讓夢發生 大學 讀書 你好夏至 張北廣播電視臺 2019-09-10
"


"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又一次回到老家已是下午了。

又一次看到了熟悉的道路、院子和那熟悉的老屋。那院子裡的一草一木,房子的一磚一瓦,都是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又一次回到老家已是下午了。

又一次看到了熟悉的道路、院子和那熟悉的老屋。那院子裡的一草一木,房子的一磚一瓦,都是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老屋和院子所在的山村位於半壩,起伏的明長城在村西蜿蜒而過,村子東邊是山溝。村子南北走向有一條路,是聞名遐邇的“張庫大道”,曾經盛極一時。村子南邊的溝壑中還有一座氣勢宏偉的關帝廟,解放後已破敗不堪,在“文革”中被徹底廢毀了,只有殘垣斷壁和廢棄的張庫大道靜靜地經歷著風霜雨雪。近幾年,修了水泥路,上下又通暢了,張庫大道又顯出了生機。

我家的老屋五間,是典型的磚包皮,距今已有三十年了。房子五間是父親盤算好的,我們哥兒倆一人兩間,父母一間,當時想得也很周到。1986年房子蓋好,村裡的人都嘖嘖稱讚,都說是村子裡數得著的了。

"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又一次回到老家已是下午了。

又一次看到了熟悉的道路、院子和那熟悉的老屋。那院子裡的一草一木,房子的一磚一瓦,都是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老屋和院子所在的山村位於半壩,起伏的明長城在村西蜿蜒而過,村子東邊是山溝。村子南北走向有一條路,是聞名遐邇的“張庫大道”,曾經盛極一時。村子南邊的溝壑中還有一座氣勢宏偉的關帝廟,解放後已破敗不堪,在“文革”中被徹底廢毀了,只有殘垣斷壁和廢棄的張庫大道靜靜地經歷著風霜雨雪。近幾年,修了水泥路,上下又通暢了,張庫大道又顯出了生機。

我家的老屋五間,是典型的磚包皮,距今已有三十年了。房子五間是父親盤算好的,我們哥兒倆一人兩間,父母一間,當時想得也很周到。1986年房子蓋好,村裡的人都嘖嘖稱讚,都說是村子裡數得著的了。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自我記事起,我家就住在村中央的窯裡,碹了四間窯,父親他們哥四個一人一間,在當時也算是中等人家了。父母看著倆個半大小子,憂愁也隨著來了。決定先蓋房,等找媳婦時也有了房子,緩一下勁兒,這會兒想起來,覺得當時的想法是有點兒幼稚。

有一次,房子剛蓋好,還沒有門窗,我在房裡看著東西,手中還拿著一本《雁翎隊的故事》,看著看著不覺大雨傾盆,雨點隨風打在我身上幾滴,我愜意的坐在屋子中間的炕板上,邊看書邊欣賞雨景,覺得新房在雨中更加迷人了。

那年春天蓋了房,已經很困難了,“屋漏偏逢連夜雨”,又遇上了幾十年一遇的大旱災,糧食幾乎絕收。到了冬天就吃蕎麵窩頭,因為蕎麥無霜期短,能收點。冬天沒錢買煤,燒柴禾也沒多少,真是飢寒交迫,苦熬了一冬天。第二年秋天我到油簍溝中學讀書,就是從這個院子裡走出去的。走時,母親一直目送我一步步走向了遠方,久久不願離去。“兒行千里母擔憂”呀。這是我第一次離開那個院子。

"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又一次回到老家已是下午了。

又一次看到了熟悉的道路、院子和那熟悉的老屋。那院子裡的一草一木,房子的一磚一瓦,都是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老屋和院子所在的山村位於半壩,起伏的明長城在村西蜿蜒而過,村子東邊是山溝。村子南北走向有一條路,是聞名遐邇的“張庫大道”,曾經盛極一時。村子南邊的溝壑中還有一座氣勢宏偉的關帝廟,解放後已破敗不堪,在“文革”中被徹底廢毀了,只有殘垣斷壁和廢棄的張庫大道靜靜地經歷著風霜雨雪。近幾年,修了水泥路,上下又通暢了,張庫大道又顯出了生機。

我家的老屋五間,是典型的磚包皮,距今已有三十年了。房子五間是父親盤算好的,我們哥兒倆一人兩間,父母一間,當時想得也很周到。1986年房子蓋好,村裡的人都嘖嘖稱讚,都說是村子裡數得著的了。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自我記事起,我家就住在村中央的窯裡,碹了四間窯,父親他們哥四個一人一間,在當時也算是中等人家了。父母看著倆個半大小子,憂愁也隨著來了。決定先蓋房,等找媳婦時也有了房子,緩一下勁兒,這會兒想起來,覺得當時的想法是有點兒幼稚。

有一次,房子剛蓋好,還沒有門窗,我在房裡看著東西,手中還拿著一本《雁翎隊的故事》,看著看著不覺大雨傾盆,雨點隨風打在我身上幾滴,我愜意的坐在屋子中間的炕板上,邊看書邊欣賞雨景,覺得新房在雨中更加迷人了。

那年春天蓋了房,已經很困難了,“屋漏偏逢連夜雨”,又遇上了幾十年一遇的大旱災,糧食幾乎絕收。到了冬天就吃蕎麵窩頭,因為蕎麥無霜期短,能收點。冬天沒錢買煤,燒柴禾也沒多少,真是飢寒交迫,苦熬了一冬天。第二年秋天我到油簍溝中學讀書,就是從這個院子裡走出去的。走時,母親一直目送我一步步走向了遠方,久久不願離去。“兒行千里母擔憂”呀。這是我第一次離開那個院子。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1990年秋,我接到了高中錄取通知書,父親算了兩天,結果是不能去念,原因是念書不能掙錢,反而花錢,三年得一千多元錢,考上考不上大學還難說。不去念,就是不掙錢,也能省下錢,攢著娶媳婦吧!那幾天,我心裡恍惚,每天上山亂轉,一門心思還想念書,日夜想著那快樂的日子,既增長知識又增長見識。然而,無情的現實使這一夢想破滅了。這成了我這輩子無盡的遺憾。

我家的院子在村東南角,快一畝地大了,方方正正的,院子裡還有十多棵果樹、杏樹,用到了胸口的圍牆圍在院子的南邊。這些年每到秋天,碩果累累,小院飄香。每當在樹下徘徊著,就會想起先前教書時,孩子們利用課餘時間到井邊提水澆樹的情景了。我用軲轆往上絞水,井有兩丈多深,不敢讓孩子們到跟前,別提絞水了,孩子們倆個人一桶往回抬,一里半地,你歡我笑的,真是天真爛熳呀!

後來到壩底村代課,那是離我們村五里地的只有二十幾戶的小村子。我們村在壩腰,他們在壩下。他們村歸橋西區管。那時沒修水泥路,路又下坡又不好走,一個星期一趟,從小路回家。那個學校是典型的一人一校,一個老師,十二個學生,還四個年級。白天累了一天,晚上還在學校還輔導作業,閒時和張三李四二老虎等人侃大山,這時把煩惱和憂愁都忘卻了。只是得一個人做飯,不會做,就湊活的做莜麵疙托兒、白麵揪片子和烙餅這三種飯,輪流著吃。冬天在爐子上做,夏天就用爛磚塊盤一個小鍋臺,從家裡拿來吹風機做飯,和時下電視上演的一人一校的艱苦勁兒一樣。這是我第二次離開老屋了。

那一年元旦後的第二天,我就揹著行李捲踏上了去縣城上班的路。前一天,天氣下了大雪,路很難走,母親默默地把我送出院子,悄悄地塞給了我50元錢:“要是不開支,先有個花的。”我眼含熱淚,大步向15裡外的完全膳房堡公路走去。母親的愛真是無私的。這是我第三次離開這個院子。

"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又一次回到老家已是下午了。

又一次看到了熟悉的道路、院子和那熟悉的老屋。那院子裡的一草一木,房子的一磚一瓦,都是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老屋和院子所在的山村位於半壩,起伏的明長城在村西蜿蜒而過,村子東邊是山溝。村子南北走向有一條路,是聞名遐邇的“張庫大道”,曾經盛極一時。村子南邊的溝壑中還有一座氣勢宏偉的關帝廟,解放後已破敗不堪,在“文革”中被徹底廢毀了,只有殘垣斷壁和廢棄的張庫大道靜靜地經歷著風霜雨雪。近幾年,修了水泥路,上下又通暢了,張庫大道又顯出了生機。

我家的老屋五間,是典型的磚包皮,距今已有三十年了。房子五間是父親盤算好的,我們哥兒倆一人兩間,父母一間,當時想得也很周到。1986年房子蓋好,村裡的人都嘖嘖稱讚,都說是村子裡數得著的了。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自我記事起,我家就住在村中央的窯裡,碹了四間窯,父親他們哥四個一人一間,在當時也算是中等人家了。父母看著倆個半大小子,憂愁也隨著來了。決定先蓋房,等找媳婦時也有了房子,緩一下勁兒,這會兒想起來,覺得當時的想法是有點兒幼稚。

有一次,房子剛蓋好,還沒有門窗,我在房裡看著東西,手中還拿著一本《雁翎隊的故事》,看著看著不覺大雨傾盆,雨點隨風打在我身上幾滴,我愜意的坐在屋子中間的炕板上,邊看書邊欣賞雨景,覺得新房在雨中更加迷人了。

那年春天蓋了房,已經很困難了,“屋漏偏逢連夜雨”,又遇上了幾十年一遇的大旱災,糧食幾乎絕收。到了冬天就吃蕎麵窩頭,因為蕎麥無霜期短,能收點。冬天沒錢買煤,燒柴禾也沒多少,真是飢寒交迫,苦熬了一冬天。第二年秋天我到油簍溝中學讀書,就是從這個院子裡走出去的。走時,母親一直目送我一步步走向了遠方,久久不願離去。“兒行千里母擔憂”呀。這是我第一次離開那個院子。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1990年秋,我接到了高中錄取通知書,父親算了兩天,結果是不能去念,原因是念書不能掙錢,反而花錢,三年得一千多元錢,考上考不上大學還難說。不去念,就是不掙錢,也能省下錢,攢著娶媳婦吧!那幾天,我心裡恍惚,每天上山亂轉,一門心思還想念書,日夜想著那快樂的日子,既增長知識又增長見識。然而,無情的現實使這一夢想破滅了。這成了我這輩子無盡的遺憾。

我家的院子在村東南角,快一畝地大了,方方正正的,院子裡還有十多棵果樹、杏樹,用到了胸口的圍牆圍在院子的南邊。這些年每到秋天,碩果累累,小院飄香。每當在樹下徘徊著,就會想起先前教書時,孩子們利用課餘時間到井邊提水澆樹的情景了。我用軲轆往上絞水,井有兩丈多深,不敢讓孩子們到跟前,別提絞水了,孩子們倆個人一桶往回抬,一里半地,你歡我笑的,真是天真爛熳呀!

後來到壩底村代課,那是離我們村五里地的只有二十幾戶的小村子。我們村在壩腰,他們在壩下。他們村歸橋西區管。那時沒修水泥路,路又下坡又不好走,一個星期一趟,從小路回家。那個學校是典型的一人一校,一個老師,十二個學生,還四個年級。白天累了一天,晚上還在學校還輔導作業,閒時和張三李四二老虎等人侃大山,這時把煩惱和憂愁都忘卻了。只是得一個人做飯,不會做,就湊活的做莜麵疙托兒、白麵揪片子和烙餅這三種飯,輪流著吃。冬天在爐子上做,夏天就用爛磚塊盤一個小鍋臺,從家裡拿來吹風機做飯,和時下電視上演的一人一校的艱苦勁兒一樣。這是我第二次離開老屋了。

那一年元旦後的第二天,我就揹著行李捲踏上了去縣城上班的路。前一天,天氣下了大雪,路很難走,母親默默地把我送出院子,悄悄地塞給了我50元錢:“要是不開支,先有個花的。”我眼含熱淚,大步向15裡外的完全膳房堡公路走去。母親的愛真是無私的。這是我第三次離開這個院子。

「原創•張北」那屋 那院

後來房子掛上了瓦,那屋子、院子看起來整整齊齊的,挺愜意的。我到了縣城工作,一回來,那熟悉的院子、屋子就映入了眼簾。

那個屋子、那個院子,也有過憂傷、難過。2007年冬,母親雖久經醫治也沒能抗拒死神,撒手人寰。那幾天,天氣出奇的冷,屋裡屋外一片寒氣,西北風夾雜著雪花,打在臉上生疼,心裡有著說不出的滋味。那凝固的氛圍將母親永遠定格在了無盡的冥間。我欲哭無淚。

這以後,父親一個人就守著空空的老屋,和老屋外空空的院子。

我上班後在縣城先是買了兩間舊房,院比街低,家比院低,遇上下雨,還得慌慌張張地往家跑。在家時,雨越大越往外跑,堵水排澇,樂此不疲。孩子也哭著要出來戲水,真是焦頭爛額。後來我和弟弟都買上了樓房,沒有按原來的打算每人兩間老房子悄無聲息地住下去,也算是父親當年辛辛苦苦的打算落空了。伴著苦澀記憶的房子的摸樣依稀可見。房子是不住了,但對老家的院子房子還存著難以割捨的情緣,這怎麼會割捨呢?

落日的霞光被大山遮住了,餘暉在東邊的小丘上搖曳,炊煙裊裊升起,牧歸的鞭聲由遠而近,老房在悠閒中蒼老,院子在朦朧中衰敗。我離老屋越來越遠了,離老院也越來越遠了,思緒也越來越深了。

啊,那屋,那院,佔據我心田揮之不去的情愫。

編 輯:仁 傑

監 審:王鵬飛

總監審:郭海龍

轉載請註明:美麗張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