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雜劇、元雜劇 別再搞混了!

何謂宋雜劇?

宋雜劇是宋代的一種戲劇形式,由唐參軍戲和歌舞雜技發展而來。北宋時期,雜劇既是各種技藝(如滑稽戲、傀儡、皮影、說唱、歌舞、雜技、武術等)的泛稱,與散樂、百戲意義相同,又作為一種戲劇表演形式列入各種技藝之中演出,亦可作為單獨節目演出。

雜劇興起於北方,北宋時已很流行。在汴梁的瓦子勾欄中已有較大型的劇目《目連救母》雜劇的表演。南宋時,雜劇在各種技藝的演出中已處於主要地位。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載:“散樂,傳學教坊十三部,唯以雜劇為正色。”

宋雜劇的表演結構,通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開場的小段,名為豔段,表演情節較簡單的日常生活熟事;第二部分是正雜劇,表演情節較複雜的故事,是演出的主要部分;第三部分是散段,又稱雜扮,是一種打鬧嬉笑或誇張、滑稽性的表演。

宋雜劇、元雜劇 別再搞混了!

宋雜劇已初步形成角色體制,有末泥、引戲、副淨、副末、裝孤、裝旦等角色。宋雜劇可分為以對白為主的滑稽戲和以歌舞為主的歌舞戲。前者不用音樂或音樂很少,後者則以音樂貫穿全劇。宋雜劇的音樂主要吸收了唐宋大麴、法曲、唱賺、諸宮調以及各種流行詞曲的曲調。

如《崔護六麼》《鶯鶯六麼》《王子高六麼》等雜劇採用了《六麼》大麴的曲調,《諸宮調霸王》《諸宮調卦冊兒》等雜劇採用諸宮調的音樂,《藏瓶兒法曲》《孤和法曲》等雜劇採用了法曲的音樂,《三姐黃鶯兒》《買花黃鶯兒》等雜劇採用了詞調《黃鶯兒》的音樂。宋雜劇不僅有歌唱,也有樂器伴奏。如表演結束時樂工演奏的樂曲叫“斷送”,演奏者叫“把色”。

何謂元雜劇?

元雜劇又稱元曲、北雜劇。元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多種詞曲和技藝發展而成。劇本體裁一般每本分為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元雜劇的角色有正末、正旦、淨等。表演由曲、賓白、科三部分組成。

宋雜劇、元雜劇 別再搞混了!

曲是歌唱部分;賓白是語言部分,兩人相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科是“科範”(或科泛)的簡稱,屬動作表演部分。全劇只能有一個角色主唱,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且本”,由正末(男主角,後叫“生”)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角色只有賓白和科,偶爾唱楔子。

元雜劇的旋律一般採用七聲音階,風格比較剛健豪放。主要伴奏樂器有鼓、笛、拍板和鑼等。元雜劇優秀的作家和作品極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雜劇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王實甫和喬吉甫也佔有重要地位,常與關、馬、鄭、白並稱“元曲六大家”。

代表作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望江亭》《單刀會》等,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白樸的《牆頭馬上》《梧桐雨》,王實甫的《西廂記》,喬吉的《兩世姻緣》《金錢記》《揚州夢》等。這些作家和作品在文學史、音樂史上影響很大,有不少作品改編後至今尚流傳在戲曲舞臺上。元雜劇的歌唱藝術也有很高的成就,不少知名演員都是出色的歌唱家。如名重一時的珠簾秀梁園秀、陳婆惜、金鶯兒、米里哈等。

宋雜劇、元雜劇 別再搞混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