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看懂盂縣歷史

陳貴興

五分鐘看懂盂縣歷史沿革 盂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縣份,今盂縣的形成是經過歷代政區劃分逐步演變而來的。需要了解歷史背景,才能理清沿革順序。鑑於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戰亂,政區也多次劃分,與鄰近縣份也多有交集等情況,我們瞭解一下歷史上不同時期是歷史背景,就能快速瞭解盂縣的演變史。 春秋戰國時期: 約周靈王三年(前569),就有白狄族在今縣城東門外東北側築城建立仇猶國。有史料為證。《呂氏春秋》:“中山之國有夙繇者。”東漢高誘注:“國之近晉者也”。《韓非子》作“仇由”。《戰國策》作“厹由”。《史記》作“仇猶” 。許慎《說文解字》:“仇猶,夷狄之國。”周貞定王十二年(前457),晉國智伯以送鍾為名,消滅仇猶國。有史料為證,《竹書紀年》記載:“智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仇猶國被滅,盂地屬晉國。還有《戰國策》《呂氏春秋》《韓非子》《史記》《淮南子》等典籍都對仇猶國機器滅亡有記載。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後,將仇猶國都城改置為原仇城,隸屬趙國。這裡的原仇城遺址距離今盂縣城置所僅有一里之遙。在這個歷史時期,與今盂縣臨近的陽曲縣境內,早有“盂”這個名稱了。有典籍為證,《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夏六月,晉殺祁盈及楊食我。食我,祁盈之黨也,而助亂,故殺之。遂滅祁氏、羊舌氏。秋,晉韓宣子卒,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司馬彌牟為鄔大夫,賈辛為祁大夫,司馬烏為平陵大夫,魏戊為梗陽大夫,知徐吾為塗水大夫,韓固為馬首大夫,孟丙為盂大夫,樂霄為銅鞮大夫,趙朝為平陽大夫,僚安為楊氏大夫。謂賈辛、司馬烏為有力於王室,故舉之。謂知徐吾、趙朝、韓固、魏戊,餘子之不失職,能守業者也。其四人者,皆受縣而後見於魏子,以賢舉也。盂丙邑屬於七縣之一。要注意,這個盂丙邑在陽曲縣境內。注意區別仇猶國與盂丙邑所處的地域。 秦漢時期:秦朝(前221—前207)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但執政時間較短。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前207年,秦亡。十四年時間在歷史長河裡太短暫了。但郡縣制卻沿襲下來。相對於秦朝,漢朝(前202年至220年)經歷的時間較長,兩漢共歷400餘年時間。在秦漢到西晉統一這400多年時間裡,原仇縣(仇猶國)一直屬於上艾縣所轄,後改為石艾縣仍然轄原仇縣。盂丙邑一直屬於陽曲縣所轄。有典籍證明。《漢書》記載與《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基本相同:太原郡,秦置。有鹽官,在晉陽。屬幷州。戶十六萬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萬四百八十八。有家馬官。縣二十一:晉陽,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龍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入汾。葰人,界休,莽曰界美。榆次,塗水鄉,晉大夫知徐吾邑。梗陽鄉,魏戊邑。莽曰大原亭。中都,於離,莽曰於合。茲氏,莽曰茲同。狼孟,莽曰狼調。鄔,九澤在北,是為昭餘祁,幷州藪。晉大夫司馬彌牟邑。盂,晉大夫孟丙邑。平陶,莽曰多穰。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過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浸。京陵,莽曰致城。陽曲,大陵,有鐵官。莽曰大寧。原平,祁,晉大夫賈辛邑。莽曰示。上艾,綿曼水,東至蒲吾,入歑水。慮歋陽邑,莽曰繁穰。廣武。河主句注、賈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西漢政權相對穩定,政區自然穩定,變化不大。這個時期,原仇縣(石艾所轄)與盂是不同地域的兩個置所。注意區別,盂與上艾縣同屬太原郡,但是兩個不同地域的縣份。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繼春秋戰國後中國歷史上最動亂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東漢滅亡後,三國(220-266)紛爭開始,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暫時統一,期間(291年—306年)發生八王之亂。造成了平民被殺,政區混亂,社會衰敗。隨後政權分立為南北朝,即:南方的東晉與北方的北魏。東晉(316年-420年)建都洛陽,史稱東晉。東晉後來有分為宋、齊、樑、陳四個政權。北方則是五胡十六國(304年至439年)並存。“五胡”為匈奴、鮮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北方諸國主要民族,也有漢族(前涼、西涼等)。國有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國。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冉魏、丁靈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漢人譙縱在蜀地建立的譙蜀、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以及北魏政權,總計二十多個。在這百餘年間,北方戰亂基本上沒有停息過。後來北魏(386年—534年)鮮卑族拓跋珪在北方稱帝,統一北方。先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自立,改稱北齊(550年—577年)。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改稱北周(557年—581年),至此北魏結束。這裡要說的是,這一時期盛行僑置州郡,戰亂導致北方漢人大量南遷﹐其中幽﹑冀﹑青﹑並﹑兗五州(今河北﹑山東﹑山西及豫東北)及徐州淮北人越淮水﹑長江停留於揚州境內。秦﹑雍(今隴右﹑關中)﹑司﹑豫(今晉南﹑豫西﹑豫中)等州人多至襄﹑樊﹑漢﹑沔(今豫南﹑鄂北)﹐停留於荊州北部。這些流民在新居地建立原籍州﹑郡﹑縣的名稱,設立臨時性地方行政機構以登記管理,就將這些州郡縣稱為僑置郡縣﹐一般以流民百姓中的大族擔任刺史﹑太守﹑縣令,造成當地雙重郡縣置所,十分混亂。這種風氣也影響到北方,前燕在今遼寧省境內置冀陽﹑營丘二郡以安置冀州﹑青州流民。北魏明元帝於今河南洛陽一帶僑立雍州郡縣以安置關中流民。東魏時期﹐僑立恆﹑雲﹑朔﹑顯﹑蔚等州於並﹑肆﹑汾(今山西境)三州﹐以安置六鎮流民。設立僑州郡安置統流人﹐是當時統治者爭奪人口的和籠絡大族首領的一種手段。僑州、僑郡、僑縣設立後,並不穩定。當地州郡縣因僑郡縣的插入,導致政權迭置以至混亂,這一時期的政區與人口登記最為混亂。隋統一全國後許多僑郡縣廢罷﹐只有不少名稱保留下來。以上這一段歷史背景的簡介,旨在說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區的更迭變化太過頻繁,聯繫到盂縣當時置所,也是變化無常的。北魏永安年間(528—530),於舊縣屬的凌井店置撫城縣,別屬肆州新興郡(後改稱永安郡),應該屬於僑置郡縣所為。在這個時期,原仇縣屬上艾縣所轄,上艾縣先後隸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北魏樂平郡。北魏登國元年(386),改上艾縣為石艾縣,原仇縣仍屬之。而今盂縣西部地區應是屬於撫城縣所轄,就是說原仇縣與撫城縣分屬兩地。這一時期,我們必須聯繫當時時代背景,才能理解為何在西部地區(陽曲縣境內)出現撫城縣置所,且置所十分簡陋,沒有留下遺蹟,這是因為設置時間短暫,不成規模造成的。我們懷疑凌井店何以成為一個縣置所,大盂鎮也沒有留下遺蹟,是因為對這一時期政權更迭不甚清楚造成的。我們可以這樣想,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地,置所肯定簡陋,戰亂時期置所經常改變,就會造成置所不成規模。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歷史,比如說,儘管西煙的建築規模明顯優於大盂鎮,但這些建築應是屬於明清以後的建築,不可能是是當時的縣置所,如果是的話,典籍會留下記載的。典籍沒有記載西煙是縣置所,我們還是相信典籍才對,等以後找到實物證據後才可佐證西煙是否是舊縣置所。 隋唐至民國時期: 隋唐以後,唐宋元明清,政權統一,政區相對穩定,記載詳細準確,儘管有唐末的五代十國混亂時期,盂縣始終以今盂縣地域政區遂政權而歸屬,這裡就不贅述了。下面記載很明晰。隋開皇十六年(596),原仇縣從石艾縣分出,屬樂平郡。大業二年(606)原仇縣更名為盂縣,改屬太原郡。義寧元年(617),陽曲縣境內的撫城縣改為烏河縣,也隸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在盂縣設置受州,轄盂、壽陽二縣。六年(623),受州州治遷移到賽魚村,盂縣隸之。原仇城設信童府(州內駐軍機構)。貞觀元年(627),將烏河縣併入盂縣,這才是今盂縣的地域範圍。貞觀八年(634)廢受州後,盂縣屬幷州太原府。五代十國時期,盂縣置所、地域未變,先後為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太原府所屬。北宋屬河東路太原府。金貞祐三年(1215),升盂縣為盂州,隸河東北路太原府。元代,盂州先後屬太原路和冀寧路。明洪武二年(1369)降盂州為盂縣,隸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曾改隸平定州。民國年間,民國2年(1913)盂縣先後屬中路道、冀寧道。民國16年(1927)直屬山西省公署。民國26年(1937)9月,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山西省第一行政區主任公署。民國27年(1938)1月,隸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直轄的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1年(1942)8月起,為適應抗日鬥爭需要,將盂縣城以北的上社和御棗口以東一帶與河北省平山縣西部組成盂平縣(1942年8月成立);將盂縣城至上社以西一帶與陽曲縣東北部組成盂陽縣(1942年12月成立);進圭村以北和獨自口村以西一帶劃歸定襄縣,民國33年(1944)8月轉歸盂平縣;將盂縣城至管頭以南,清城、青崖頭以西一帶與壽陽縣東北部組成壽東縣(1943年1月成立,後稱盂壽縣)。上述四縣均隸晉察冀邊區直轄的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3年(1944)9月,晉察冀邊區下設4個行政區公署,盂平、盂陽、盂壽均隸冀晉區行政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4年(1945)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盂縣建制,將原劃歸盂平、盂陽的地區復歸盂縣;民國35年(1946),將原劃給壽東縣的地區復歸盂縣。盂縣仍隸屬冀晉區行政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1947)11月,冀晉區行政公署與察哈爾省合併,改稱北嶽區行政公署,盂縣隸北嶽區行政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7年(1948)8月,盂縣改隸晉中區行政公署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8年(1949)3月1日,晉中區行政公署與太原市人民政府合併,組成新的太原市人民政府,盂縣隸太原市人民政府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8月1日,改屬忻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5日,改隸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0月1日起,盂縣隸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稱榆次區專員公署、晉中地區專員公署。1958年11月10日,撤銷盂縣建制(國務院於當月21日批准),全境併入陽泉市,稱陽泉市盂縣聯社。1959年2月改稱陽泉市盂縣協作區,4月又改稱陽泉市盂縣郊區,6月15日恢復盂縣建制(國務院於1960年1月7日批准),復隸晉中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9月,盂縣改隸陽泉市(國務院於1983年7月28日批准)。此後至2010年,一直屬陽泉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