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觀世音這不用我多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這裡的大勢至菩薩要介紹一下。大勢至菩薩又稱為大精進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據說是菩薩中修行達到最高階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經裡說的應該就是即將成佛的最高級菩薩了,有的佛經說他跟觀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後來父親修行成佛了,兒子們跟著就修成了菩薩了。大勢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比較少見,在藏傳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薩之一。

而婆娑三聖,是釋迦牟尼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觀世音這不用我多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這裡的大勢至菩薩要介紹一下。大勢至菩薩又稱為大精進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據說是菩薩中修行達到最高階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經裡說的應該就是即將成佛的最高級菩薩了,有的佛經說他跟觀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後來父親修行成佛了,兒子們跟著就修成了菩薩了。大勢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比較少見,在藏傳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薩之一。

而婆娑三聖,是釋迦牟尼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菩薩基本上大家也很熟悉了,只是有一點,這觀音菩薩不是西方三聖裡的嗎?怎麼又跑到婆娑三聖裡了?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婆娑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還是業務往來比較頻繁的(畢竟咱這邊老得往人家西方那送人啊),所以可能觀世音兼任兩邊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玩笑啊,說正經的,觀世音雖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聖,但是對於婆娑世界眾生還是無比慈悲,願意待在婆娑世界承擔普度眾生的光榮任務,這也體現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至於地藏王菩薩,這個我簡單介紹一下,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他曾經發下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是掌管地獄之主,本來已經可以成佛了,但是因為這個大願未成,所以還得繼續以菩薩的身份弘法。《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曾說佛祖釋迦牟尼佛指定地藏菩薩在自己涅槃之後,到未來接班的彌勒佛出世之前,所有的佛和菩薩都由地藏菩薩教化,這可以說是類似“代理佛祖”的地位了。

最後說說東方三聖,是指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帶著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觀世音這不用我多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這裡的大勢至菩薩要介紹一下。大勢至菩薩又稱為大精進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據說是菩薩中修行達到最高階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經裡說的應該就是即將成佛的最高級菩薩了,有的佛經說他跟觀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後來父親修行成佛了,兒子們跟著就修成了菩薩了。大勢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比較少見,在藏傳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薩之一。

而婆娑三聖,是釋迦牟尼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菩薩基本上大家也很熟悉了,只是有一點,這觀音菩薩不是西方三聖裡的嗎?怎麼又跑到婆娑三聖裡了?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婆娑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還是業務往來比較頻繁的(畢竟咱這邊老得往人家西方那送人啊),所以可能觀世音兼任兩邊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玩笑啊,說正經的,觀世音雖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聖,但是對於婆娑世界眾生還是無比慈悲,願意待在婆娑世界承擔普度眾生的光榮任務,這也體現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至於地藏王菩薩,這個我簡單介紹一下,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他曾經發下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是掌管地獄之主,本來已經可以成佛了,但是因為這個大願未成,所以還得繼續以菩薩的身份弘法。《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曾說佛祖釋迦牟尼佛指定地藏菩薩在自己涅槃之後,到未來接班的彌勒佛出世之前,所有的佛和菩薩都由地藏菩薩教化,這可以說是類似“代理佛祖”的地位了。

最後說說東方三聖,是指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帶著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據佛經說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是藥師佛的兩個兒子,父親修行成佛以後,兩個兒子也都修成了菩薩。有一些寺廟中會設立藥師殿,其中供奉東方三聖,可以消災除厄,去病延年。如果大家見到可以去拜拜。

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說的是“橫三世佛”,所謂橫三世佛是按照空間來的,西方、中央、東方這樣的順序。三世佛還有一種“豎三世佛”,是按照時間關係來的,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順序,下面也簡單講講“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指的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觀世音這不用我多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這裡的大勢至菩薩要介紹一下。大勢至菩薩又稱為大精進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據說是菩薩中修行達到最高階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經裡說的應該就是即將成佛的最高級菩薩了,有的佛經說他跟觀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後來父親修行成佛了,兒子們跟著就修成了菩薩了。大勢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比較少見,在藏傳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薩之一。

而婆娑三聖,是釋迦牟尼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菩薩基本上大家也很熟悉了,只是有一點,這觀音菩薩不是西方三聖裡的嗎?怎麼又跑到婆娑三聖裡了?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婆娑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還是業務往來比較頻繁的(畢竟咱這邊老得往人家西方那送人啊),所以可能觀世音兼任兩邊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玩笑啊,說正經的,觀世音雖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聖,但是對於婆娑世界眾生還是無比慈悲,願意待在婆娑世界承擔普度眾生的光榮任務,這也體現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至於地藏王菩薩,這個我簡單介紹一下,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他曾經發下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是掌管地獄之主,本來已經可以成佛了,但是因為這個大願未成,所以還得繼續以菩薩的身份弘法。《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曾說佛祖釋迦牟尼佛指定地藏菩薩在自己涅槃之後,到未來接班的彌勒佛出世之前,所有的佛和菩薩都由地藏菩薩教化,這可以說是類似“代理佛祖”的地位了。

最後說說東方三聖,是指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帶著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據佛經說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是藥師佛的兩個兒子,父親修行成佛以後,兩個兒子也都修成了菩薩。有一些寺廟中會設立藥師殿,其中供奉東方三聖,可以消災除厄,去病延年。如果大家見到可以去拜拜。

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說的是“橫三世佛”,所謂橫三世佛是按照空間來的,西方、中央、東方這樣的順序。三世佛還有一種“豎三世佛”,是按照時間關係來的,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順序,下面也簡單講講“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指的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燃燈古佛,因為“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也叫作定光佛或者錠光佛。他老人家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所以叫做過去佛。燃燈古佛曾經在過去為釋迦牟尼授記,《金剛經》裡,釋迦牟尼回憶當年燃燈古佛給自己授記的時候曾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所以可以把燃燈古佛認為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界領導人。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就經常跑到燃燈古佛哪裡跟他講經。

現在佛釋迦牟尼我就不多說了,前面說過了。而未來佛彌勒佛則是釋迦牟尼指定的接班人。也有叫彌勒菩薩的,之所以叫菩薩可能是因為未來才成佛,現在還沒成佛的原因。但是也有佛經認為他現在已經成佛了。不過,釋迦牟尼已經都選定了他作為將來的佛界領導人了。《佛說彌勒下生經》中說:“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在佛經中,他居住在欲界的第四層天,叫做兜率天。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觀世音這不用我多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這裡的大勢至菩薩要介紹一下。大勢至菩薩又稱為大精進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據說是菩薩中修行達到最高階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經裡說的應該就是即將成佛的最高級菩薩了,有的佛經說他跟觀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後來父親修行成佛了,兒子們跟著就修成了菩薩了。大勢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比較少見,在藏傳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薩之一。

而婆娑三聖,是釋迦牟尼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菩薩基本上大家也很熟悉了,只是有一點,這觀音菩薩不是西方三聖裡的嗎?怎麼又跑到婆娑三聖裡了?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婆娑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還是業務往來比較頻繁的(畢竟咱這邊老得往人家西方那送人啊),所以可能觀世音兼任兩邊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玩笑啊,說正經的,觀世音雖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聖,但是對於婆娑世界眾生還是無比慈悲,願意待在婆娑世界承擔普度眾生的光榮任務,這也體現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至於地藏王菩薩,這個我簡單介紹一下,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他曾經發下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是掌管地獄之主,本來已經可以成佛了,但是因為這個大願未成,所以還得繼續以菩薩的身份弘法。《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曾說佛祖釋迦牟尼佛指定地藏菩薩在自己涅槃之後,到未來接班的彌勒佛出世之前,所有的佛和菩薩都由地藏菩薩教化,這可以說是類似“代理佛祖”的地位了。

最後說說東方三聖,是指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帶著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據佛經說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是藥師佛的兩個兒子,父親修行成佛以後,兩個兒子也都修成了菩薩。有一些寺廟中會設立藥師殿,其中供奉東方三聖,可以消災除厄,去病延年。如果大家見到可以去拜拜。

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說的是“橫三世佛”,所謂橫三世佛是按照空間來的,西方、中央、東方這樣的順序。三世佛還有一種“豎三世佛”,是按照時間關係來的,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順序,下面也簡單講講“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指的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燃燈古佛,因為“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也叫作定光佛或者錠光佛。他老人家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所以叫做過去佛。燃燈古佛曾經在過去為釋迦牟尼授記,《金剛經》裡,釋迦牟尼回憶當年燃燈古佛給自己授記的時候曾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所以可以把燃燈古佛認為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界領導人。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就經常跑到燃燈古佛哪裡跟他講經。

現在佛釋迦牟尼我就不多說了,前面說過了。而未來佛彌勒佛則是釋迦牟尼指定的接班人。也有叫彌勒菩薩的,之所以叫菩薩可能是因為未來才成佛,現在還沒成佛的原因。但是也有佛經認為他現在已經成佛了。不過,釋迦牟尼已經都選定了他作為將來的佛界領導人了。《佛說彌勒下生經》中說:“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在佛經中,他居住在欲界的第四層天,叫做兜率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海南南山寺的彌勒殿所供奉的彌勒菩薩,正是身處兜率天的狀態

等一下!這個兜率天聽起來好熟悉,好像不是《西遊記》裡太上老君的住所嗎?是不是搞錯了?沒搞錯,按照佛經裡的說法,彌勒菩薩確實是住在兜率天,而《西遊記》中把兜率天強行給了太上老君了,所以按照佛經本源的說法,居住在兜率天的應該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也是藏傳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前面我們也說了,五代後梁的契此,被認為是彌勒的轉世,所以漢傳佛教中,彌勒佛也常常以大肚子哈哈笑的形象塑造。

大雄寶殿兩側一般都是十八羅漢,這裡就不多贅述了。看完了大雄寶殿我們接下來走出去,一般就會看到後面的其他殿了。

五、後殿、配殿等其他殿以及藏經閣

其實走完了大雄寶殿,整個寺廟的最核心的部分就已經基本看完了,但是在其他的殿閣我們還可以有一些有意思的收穫。

一般來講,按照中軸線由南向北一路走過去,過了大雄寶殿一般就是佛堂、法堂或者是藏經閣了。但是整個寺廟除了中軸線的建築,其實在兩邊還有一些殿,這些殿往往也稱為配殿。不同寺廟中的配殿,所供奉的神佛各不相同,其所起殿名也大不相同。比如有羅漢堂,供奉十八羅漢或者五百羅漢;有文殊殿或者普賢殿,供奉文殊菩薩或者普賢菩薩;有彌勒殿,專門供奉彌勒佛;有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有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有藥師殿,供奉東方三聖;有祖師殿,供奉自己本寺所持的派別的祖師;有的還有濟公殿,供濟公長老。

不過上面這些還算是至少是佛教的神,下面這些可能我們很難想到出現在佛寺裡吧。

比如財神殿。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觀世音這不用我多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這裡的大勢至菩薩要介紹一下。大勢至菩薩又稱為大精進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據說是菩薩中修行達到最高階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經裡說的應該就是即將成佛的最高級菩薩了,有的佛經說他跟觀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後來父親修行成佛了,兒子們跟著就修成了菩薩了。大勢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比較少見,在藏傳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薩之一。

而婆娑三聖,是釋迦牟尼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菩薩基本上大家也很熟悉了,只是有一點,這觀音菩薩不是西方三聖裡的嗎?怎麼又跑到婆娑三聖裡了?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婆娑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還是業務往來比較頻繁的(畢竟咱這邊老得往人家西方那送人啊),所以可能觀世音兼任兩邊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玩笑啊,說正經的,觀世音雖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聖,但是對於婆娑世界眾生還是無比慈悲,願意待在婆娑世界承擔普度眾生的光榮任務,這也體現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至於地藏王菩薩,這個我簡單介紹一下,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他曾經發下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是掌管地獄之主,本來已經可以成佛了,但是因為這個大願未成,所以還得繼續以菩薩的身份弘法。《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曾說佛祖釋迦牟尼佛指定地藏菩薩在自己涅槃之後,到未來接班的彌勒佛出世之前,所有的佛和菩薩都由地藏菩薩教化,這可以說是類似“代理佛祖”的地位了。

最後說說東方三聖,是指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帶著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據佛經說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是藥師佛的兩個兒子,父親修行成佛以後,兩個兒子也都修成了菩薩。有一些寺廟中會設立藥師殿,其中供奉東方三聖,可以消災除厄,去病延年。如果大家見到可以去拜拜。

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說的是“橫三世佛”,所謂橫三世佛是按照空間來的,西方、中央、東方這樣的順序。三世佛還有一種“豎三世佛”,是按照時間關係來的,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順序,下面也簡單講講“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指的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燃燈古佛,因為“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也叫作定光佛或者錠光佛。他老人家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所以叫做過去佛。燃燈古佛曾經在過去為釋迦牟尼授記,《金剛經》裡,釋迦牟尼回憶當年燃燈古佛給自己授記的時候曾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所以可以把燃燈古佛認為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界領導人。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就經常跑到燃燈古佛哪裡跟他講經。

現在佛釋迦牟尼我就不多說了,前面說過了。而未來佛彌勒佛則是釋迦牟尼指定的接班人。也有叫彌勒菩薩的,之所以叫菩薩可能是因為未來才成佛,現在還沒成佛的原因。但是也有佛經認為他現在已經成佛了。不過,釋迦牟尼已經都選定了他作為將來的佛界領導人了。《佛說彌勒下生經》中說:“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在佛經中,他居住在欲界的第四層天,叫做兜率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海南南山寺的彌勒殿所供奉的彌勒菩薩,正是身處兜率天的狀態

等一下!這個兜率天聽起來好熟悉,好像不是《西遊記》裡太上老君的住所嗎?是不是搞錯了?沒搞錯,按照佛經裡的說法,彌勒菩薩確實是住在兜率天,而《西遊記》中把兜率天強行給了太上老君了,所以按照佛經本源的說法,居住在兜率天的應該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也是藏傳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前面我們也說了,五代後梁的契此,被認為是彌勒的轉世,所以漢傳佛教中,彌勒佛也常常以大肚子哈哈笑的形象塑造。

大雄寶殿兩側一般都是十八羅漢,這裡就不多贅述了。看完了大雄寶殿我們接下來走出去,一般就會看到後面的其他殿了。

五、後殿、配殿等其他殿以及藏經閣

其實走完了大雄寶殿,整個寺廟的最核心的部分就已經基本看完了,但是在其他的殿閣我們還可以有一些有意思的收穫。

一般來講,按照中軸線由南向北一路走過去,過了大雄寶殿一般就是佛堂、法堂或者是藏經閣了。但是整個寺廟除了中軸線的建築,其實在兩邊還有一些殿,這些殿往往也稱為配殿。不同寺廟中的配殿,所供奉的神佛各不相同,其所起殿名也大不相同。比如有羅漢堂,供奉十八羅漢或者五百羅漢;有文殊殿或者普賢殿,供奉文殊菩薩或者普賢菩薩;有彌勒殿,專門供奉彌勒佛;有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有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有藥師殿,供奉東方三聖;有祖師殿,供奉自己本寺所持的派別的祖師;有的還有濟公殿,供濟公長老。

不過上面這些還算是至少是佛教的神,下面這些可能我們很難想到出現在佛寺裡吧。

比如財神殿。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海南南山寺的財神殿

再比如伽藍殿。這個聽起來好像還是佛家的神。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觀世音這不用我多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這裡的大勢至菩薩要介紹一下。大勢至菩薩又稱為大精進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據說是菩薩中修行達到最高階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經裡說的應該就是即將成佛的最高級菩薩了,有的佛經說他跟觀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後來父親修行成佛了,兒子們跟著就修成了菩薩了。大勢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比較少見,在藏傳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薩之一。

而婆娑三聖,是釋迦牟尼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菩薩基本上大家也很熟悉了,只是有一點,這觀音菩薩不是西方三聖裡的嗎?怎麼又跑到婆娑三聖裡了?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婆娑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還是業務往來比較頻繁的(畢竟咱這邊老得往人家西方那送人啊),所以可能觀世音兼任兩邊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玩笑啊,說正經的,觀世音雖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聖,但是對於婆娑世界眾生還是無比慈悲,願意待在婆娑世界承擔普度眾生的光榮任務,這也體現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至於地藏王菩薩,這個我簡單介紹一下,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他曾經發下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是掌管地獄之主,本來已經可以成佛了,但是因為這個大願未成,所以還得繼續以菩薩的身份弘法。《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曾說佛祖釋迦牟尼佛指定地藏菩薩在自己涅槃之後,到未來接班的彌勒佛出世之前,所有的佛和菩薩都由地藏菩薩教化,這可以說是類似“代理佛祖”的地位了。

最後說說東方三聖,是指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帶著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據佛經說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是藥師佛的兩個兒子,父親修行成佛以後,兩個兒子也都修成了菩薩。有一些寺廟中會設立藥師殿,其中供奉東方三聖,可以消災除厄,去病延年。如果大家見到可以去拜拜。

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說的是“橫三世佛”,所謂橫三世佛是按照空間來的,西方、中央、東方這樣的順序。三世佛還有一種“豎三世佛”,是按照時間關係來的,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順序,下面也簡單講講“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指的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燃燈古佛,因為“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也叫作定光佛或者錠光佛。他老人家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所以叫做過去佛。燃燈古佛曾經在過去為釋迦牟尼授記,《金剛經》裡,釋迦牟尼回憶當年燃燈古佛給自己授記的時候曾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所以可以把燃燈古佛認為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界領導人。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就經常跑到燃燈古佛哪裡跟他講經。

現在佛釋迦牟尼我就不多說了,前面說過了。而未來佛彌勒佛則是釋迦牟尼指定的接班人。也有叫彌勒菩薩的,之所以叫菩薩可能是因為未來才成佛,現在還沒成佛的原因。但是也有佛經認為他現在已經成佛了。不過,釋迦牟尼已經都選定了他作為將來的佛界領導人了。《佛說彌勒下生經》中說:“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在佛經中,他居住在欲界的第四層天,叫做兜率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海南南山寺的彌勒殿所供奉的彌勒菩薩,正是身處兜率天的狀態

等一下!這個兜率天聽起來好熟悉,好像不是《西遊記》裡太上老君的住所嗎?是不是搞錯了?沒搞錯,按照佛經裡的說法,彌勒菩薩確實是住在兜率天,而《西遊記》中把兜率天強行給了太上老君了,所以按照佛經本源的說法,居住在兜率天的應該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也是藏傳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前面我們也說了,五代後梁的契此,被認為是彌勒的轉世,所以漢傳佛教中,彌勒佛也常常以大肚子哈哈笑的形象塑造。

大雄寶殿兩側一般都是十八羅漢,這裡就不多贅述了。看完了大雄寶殿我們接下來走出去,一般就會看到後面的其他殿了。

五、後殿、配殿等其他殿以及藏經閣

其實走完了大雄寶殿,整個寺廟的最核心的部分就已經基本看完了,但是在其他的殿閣我們還可以有一些有意思的收穫。

一般來講,按照中軸線由南向北一路走過去,過了大雄寶殿一般就是佛堂、法堂或者是藏經閣了。但是整個寺廟除了中軸線的建築,其實在兩邊還有一些殿,這些殿往往也稱為配殿。不同寺廟中的配殿,所供奉的神佛各不相同,其所起殿名也大不相同。比如有羅漢堂,供奉十八羅漢或者五百羅漢;有文殊殿或者普賢殿,供奉文殊菩薩或者普賢菩薩;有彌勒殿,專門供奉彌勒佛;有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有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有藥師殿,供奉東方三聖;有祖師殿,供奉自己本寺所持的派別的祖師;有的還有濟公殿,供濟公長老。

不過上面這些還算是至少是佛教的神,下面這些可能我們很難想到出現在佛寺裡吧。

比如財神殿。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海南南山寺的財神殿

再比如伽藍殿。這個聽起來好像還是佛家的神。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彆著急,進去看看,裡面供奉的是伽藍菩薩。我們看看伽藍菩薩的長相。嗯?怎麼有點眼熟?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觀世音這不用我多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這裡的大勢至菩薩要介紹一下。大勢至菩薩又稱為大精進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據說是菩薩中修行達到最高階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經裡說的應該就是即將成佛的最高級菩薩了,有的佛經說他跟觀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後來父親修行成佛了,兒子們跟著就修成了菩薩了。大勢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比較少見,在藏傳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薩之一。

而婆娑三聖,是釋迦牟尼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菩薩基本上大家也很熟悉了,只是有一點,這觀音菩薩不是西方三聖裡的嗎?怎麼又跑到婆娑三聖裡了?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婆娑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還是業務往來比較頻繁的(畢竟咱這邊老得往人家西方那送人啊),所以可能觀世音兼任兩邊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玩笑啊,說正經的,觀世音雖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聖,但是對於婆娑世界眾生還是無比慈悲,願意待在婆娑世界承擔普度眾生的光榮任務,這也體現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至於地藏王菩薩,這個我簡單介紹一下,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他曾經發下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是掌管地獄之主,本來已經可以成佛了,但是因為這個大願未成,所以還得繼續以菩薩的身份弘法。《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曾說佛祖釋迦牟尼佛指定地藏菩薩在自己涅槃之後,到未來接班的彌勒佛出世之前,所有的佛和菩薩都由地藏菩薩教化,這可以說是類似“代理佛祖”的地位了。

最後說說東方三聖,是指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帶著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據佛經說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是藥師佛的兩個兒子,父親修行成佛以後,兩個兒子也都修成了菩薩。有一些寺廟中會設立藥師殿,其中供奉東方三聖,可以消災除厄,去病延年。如果大家見到可以去拜拜。

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說的是“橫三世佛”,所謂橫三世佛是按照空間來的,西方、中央、東方這樣的順序。三世佛還有一種“豎三世佛”,是按照時間關係來的,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順序,下面也簡單講講“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指的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燃燈古佛,因為“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也叫作定光佛或者錠光佛。他老人家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所以叫做過去佛。燃燈古佛曾經在過去為釋迦牟尼授記,《金剛經》裡,釋迦牟尼回憶當年燃燈古佛給自己授記的時候曾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所以可以把燃燈古佛認為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界領導人。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就經常跑到燃燈古佛哪裡跟他講經。

現在佛釋迦牟尼我就不多說了,前面說過了。而未來佛彌勒佛則是釋迦牟尼指定的接班人。也有叫彌勒菩薩的,之所以叫菩薩可能是因為未來才成佛,現在還沒成佛的原因。但是也有佛經認為他現在已經成佛了。不過,釋迦牟尼已經都選定了他作為將來的佛界領導人了。《佛說彌勒下生經》中說:“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在佛經中,他居住在欲界的第四層天,叫做兜率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海南南山寺的彌勒殿所供奉的彌勒菩薩,正是身處兜率天的狀態

等一下!這個兜率天聽起來好熟悉,好像不是《西遊記》裡太上老君的住所嗎?是不是搞錯了?沒搞錯,按照佛經裡的說法,彌勒菩薩確實是住在兜率天,而《西遊記》中把兜率天強行給了太上老君了,所以按照佛經本源的說法,居住在兜率天的應該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也是藏傳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前面我們也說了,五代後梁的契此,被認為是彌勒的轉世,所以漢傳佛教中,彌勒佛也常常以大肚子哈哈笑的形象塑造。

大雄寶殿兩側一般都是十八羅漢,這裡就不多贅述了。看完了大雄寶殿我們接下來走出去,一般就會看到後面的其他殿了。

五、後殿、配殿等其他殿以及藏經閣

其實走完了大雄寶殿,整個寺廟的最核心的部分就已經基本看完了,但是在其他的殿閣我們還可以有一些有意思的收穫。

一般來講,按照中軸線由南向北一路走過去,過了大雄寶殿一般就是佛堂、法堂或者是藏經閣了。但是整個寺廟除了中軸線的建築,其實在兩邊還有一些殿,這些殿往往也稱為配殿。不同寺廟中的配殿,所供奉的神佛各不相同,其所起殿名也大不相同。比如有羅漢堂,供奉十八羅漢或者五百羅漢;有文殊殿或者普賢殿,供奉文殊菩薩或者普賢菩薩;有彌勒殿,專門供奉彌勒佛;有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有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有藥師殿,供奉東方三聖;有祖師殿,供奉自己本寺所持的派別的祖師;有的還有濟公殿,供濟公長老。

不過上面這些還算是至少是佛教的神,下面這些可能我們很難想到出現在佛寺裡吧。

比如財神殿。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海南南山寺的財神殿

再比如伽藍殿。這個聽起來好像還是佛家的神。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彆著急,進去看看,裡面供奉的是伽藍菩薩。我們看看伽藍菩薩的長相。嗯?怎麼有點眼熟?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不是關老爺嘛!全世界都知道啊!怎麼又成了佛教的伽藍菩薩了?其實這主要歸功於佛教的天台宗。據說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到荊州,遇到了關公顯靈,結果大師一點不害怕,反而點化了關公,讓他成為了佛弟子,成為了佛教的護法。當然,這個故事也就只是個故事而已,真實原因是佛教為了吸引信眾從而吸收了中國民間的一些神仙信仰,前面的財神廟也是這個意思。一句話,都是為了漲粉啊。

中軸線上最北端的往往是藏經閣,這裡一般都是存放佛教經典和舉行法會的地方,一般遊客去遊玩是不開放的。所以我們的旅程到這裡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1篇文章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我家愛旅遊、愛自拍、愛發朋友圈的母后大人開始說起。”

想到要寫這麼個主題,是源於我媽。

我媽跟很多同年齡的阿姨一樣,喜歡出去玩,也喜歡拍照,發朋友圈。為了出去玩,我媽那可真是相當專業了。衝鋒衣、登山鞋、登山杖這些戶外專業裝備就不說了,阿姨們出門必備的什麼各種紗巾,各種墨鏡,各種帽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當然,還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媽以前朋友圈畫風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或者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她為了旅遊,經常要坐很遠的長途旅遊大巴,車上啥也幹不了就剩睡覺了,睡半天,導遊喊醒了下車上廁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點。由於所去的景點經常有一些寺廟,所以我經常評價我媽的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捎帶看廟”。我想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遊客共同的經歷。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實出去旅遊最怕的就是走馬觀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就完事了。畢竟不是每個遊客都能夠有導遊的講解,也不是每個導遊的水平都足夠高,能夠把一些名山古剎講的很明白。我媽就經常是車上睡得昏天黑地,車下看個稀裡糊塗,看半天也不知道有個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一些名山古剎,最初逛的時候還是非常好奇,後來走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寺廟的建築佈局都是很類似的。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有什麼聯繫或者說規定什麼的,讓佛教寺廟有了一些統一的制式佈局。後來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資料,在讀到郭黛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一個詞彙跳入了我的眼簾,解開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藍七堂”。

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所說的,“伽藍七堂”其實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寺廟的典型格局。“伽藍”是指的佛教僧眾居住的園子,其實就是寺,而七堂其實指的是寺廟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種建築,當然,七在這裡也是個虛數,寺廟內建築數量應該不限於七個。而且具體是哪七個,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從“伽藍七堂”入手,來談談中國古代佛教寺廟的建築佈局,希望可以讓像我媽一樣的遊客朋友們讀了以後,再去佛寺之時就能夠了解更多一些,爭取達到不用帶導遊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國古代佛寺的建築佈局,其實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我國最早的佛寺應該是洛陽的白馬寺,修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佛寺造型仍然採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藍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為寺廟中心,在塔四周圍繞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後來隨著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播,開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為寺”,此時的佛寺更多的開始與住宅構造相結合,開始出現塔和殿並存的情況。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漸漸達到與塔幾乎同等的地位,當時的寺廟典型結構就是這種塔殿並立的結構。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迎來了鼎盛時期,逐漸出現了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單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廟,這時的塔已經逐漸淡出了寺廟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為了寺院的主體,而此時的寺院中出現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了以殿堂為核心,採取中軸線佈局的多院落的群組佈局方式,這樣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的普遍佈局形式。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五臺山黛螺頂的寺廟佈局,可以明顯的看到中軸線和院落式的佈局結構

我們前面所說的“伽藍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當然隨著時代發展,七堂的內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在南宋時期連庫房浴室都放在七堂裡面現在看來也太不靠譜了。我就僅以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佈局,來說說現代版的“伽藍七堂”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我們常見的寺廟,一般都包含以下幾種建築,從入口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配殿以及藏經閣。這七種建築我稱為現代版“伽藍七堂”。接下來我們依次說說。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一個遊客從大門進去一直往裡走,都會看到什麼建築和景色,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講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一、山門

山門其實簡單說就是寺廟的大門,有朋友說大門也有什麼可說的嗎?其實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門就是普通的大門。到了唐代禪宗的思想逐漸盛行,禪宗中管寺廟大門叫做“三門”。啥意思呢?“三門”在這裡指的是“三解脫門”,《大智度論》(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成中文)中曾經說:“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盤,以是故名解脫門……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也就是從這三座門進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脫。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寺院山門的3D模型,中間的門稱為空門,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

三門中,通常中間的一扇最大的門,就叫做空門,兩邊一個是無相門,一個是無作門。這個空門大家應該說並不陌生,所謂“遁入空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山門的樣子很多,不同的寺廟造型不一樣,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門式的,有的是閣樓式的,還有的把山門跟天王殿合二為一了。

一般進入了山門,我們就進入了寺廟的區域了,這時候我們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夠看到兩座長得一模一樣的樓,這就是寺廟中的鼓樓和鐘樓。

二、鐘鼓樓

鐘鼓樓這個大家是很常見了,以現在的佛寺普遍採用坐北朝南的佈局為例,那麼我們從南邊的山門進寺,向北遊覽,一進門就能看到鐘鼓樓。其中,往往是東邊(也就是你右手邊)是鐘樓,而西邊(你左手邊)就是鼓樓。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大相國寺的鐘樓

所謂暮鼓晨鐘嘛。早上起來敲鐘,提醒大家起來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趕緊回家,最重要的是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嚴格的,宵禁了還出門容易被抓起來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時期

而鐘鼓樓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裡使用,或者在宮殿中也往往設有鐘鼓樓,可是鐘鼓樓是什麼時候走進寺廟的呢?這個就要分開說了,因為鐘樓和鼓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鐘樓,鐘樓出現在寺廟的時間比較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應該在隋唐就已經在寺廟中出現了,至於為什麼有鐘樓沒鼓樓,我個人認為可能跟寺廟裡是沒有像城市裡執行宵禁制度那麼嚴格有關吧,愛幾點睡幾點睡,隨緣,所以作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樓有點沒必要在寺廟中出現。相比之下鐘樓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鐘樓是必備的,而鼓樓就可有可無吧。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了,唐代的寺廟中已經有了初步的中軸線格局了,兩邊是得對稱的,鐘樓如果進了寺廟鼓樓卻沒進的話,那跟鐘樓對稱的那個建築是什麼呢?答案是根據時代發展不一樣。在隋唐時期,鐘樓對面主要是經藏,也就是後來說的藏經閣。始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記載:“ 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鍾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可見唐代鐘樓一般對著的是經藏。

到了宋代,隨著觀音信仰的逐漸普及,於是就有的佛寺開始把觀音閣放在了鐘樓對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許欽寫的《大宋廣州新會縣仙湧山重修地藏院記》中,有對鐘樓與觀音閣的記載:“未數年間,眾施金寶,市材傭工······觀音樓暨鐘樓二座三間,迴廊共九間。”可見在這座地藏院中,觀音樓和鐘樓是相對的。

這樣一直髮展到了明朝,這期間鐘樓的對面被安排了各種樓閣,直到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才正式把鼓樓請進了寺廟,放在了鐘樓的對面,形成了鐘鼓樓對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三、天王殿

看完了左手邊的鼓樓和右手邊的鐘樓,我們把目光往前看,這時往往映入眼簾的就是山門後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們前面說過,也有的寺廟把天王殿跟山門合二為一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圖為西安青龍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別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統計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們分別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

首先當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當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當然我們老百姓更習慣叫他們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順序一一對應),這個其實是《封神演義》的小說之言。因為《封神演義》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燈古佛就被稱作燃燈道人。所以這四大天王本來是佛教的護法神,結果也被拉進了道教,本來四大天王的名號挺響亮,結果換成魔家四將這那什麼格感覺馬上低一塊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領部眾位居東南西北共同鎮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這裡多說一句,其中這位北方多聞天王與中國神話的聯繫最為緊密,關於他的故事請出門左轉關注頭條號“懶龍說”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什麼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這個造型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四位手中的東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 法寶:青雲寶劍,寶劍嘛都是很鋒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風”,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 法寶: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調好弦才能彈嘛,所以寓意“調”。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 法寶:混元珍珠傘,傘當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 法寶:紫金花狐貂,貂這個皮毛很順滑嘛,所以寓意“順”。這四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說實話,我看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古人為了湊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天王殿雖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卻不能坐殿正中間,那正中間坐的誰呢?是兩個神一塊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遼寧義縣奉國寺天王殿內的彌勒佛

其實原來的彌勒佛不長這樣,人家彌勒佛也跟釋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蓮座上,也是非常平靜慈悲的莊嚴造型,就像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那麼後來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樣子呢?其實這個形象是源自五代後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長這樣,也被稱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還流傳著布袋和尚的傳說。他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一篇謁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佛轉世,從此以後寺廟裡的彌勒佛逐漸成了這樣了。

其實這個形象也挺受大眾喜歡的,神佛的形象,要麼就是像世尊釋迦牟尼佛一樣寶相莊嚴安靜慈悲的樣子,要麼就是像四大金剛一樣怒目圓睜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確實覺得有點高高在上,有這麼一個和和氣氣開懷大笑的形象,大家覺得比較親切。

繞道彌勒佛背後,我們還能發現一尊神像,那就是韋陀金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北京大覺寺的天王殿彌勒佛背後的韋陀金剛

前面的彌勒佛向著山門的方向,表示普度眾生,而後面的韋陀面向寺廟內部的方向,則是寓意護衛佛法。韋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金剛伏魔杵,表示護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關於這事還有個段子,據說原來韋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門方向的,可是因為他法相有點凶惡,手裡又拿著個伏魔杵,很多信眾老百姓一看他的樣子就嚇得不敢進寺了,長此以往寺廟香火嚴重下降。於是領導決定換人,把韋陀給掉個,衝前改成衝後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彌勒佛給放在前面衝著信眾,老百姓一看彌勒佛笑呵呵的樣子都樂意進來拜拜,後來寺廟的香火就逐漸上來了。這只是個傳說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聽個樂。

穿過天王殿,我們面前就會出現一座宏偉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廟的核心建築,也往往是寺廟中最大的建築,那就是——大雄寶殿。

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也有稱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個寺院中毫無疑問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寶殿,是因為這裡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個大雄就是佛教信眾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一般有兩種供奉方式,一種是隻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說只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蘇州靈巖山寺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佛祖旁邊還站了兩位弟子,這兩位一位叫阿難,一位叫迦葉。他們就是《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缽盂的二位。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而迦葉被譽為“修無執著行第一”;阿難是記錄佛祖事蹟和語言最多的弟子,而迦葉是在佛祖涅槃後繼續率領弟子們修行的人。所以後人連他倆一起尊奉了。他們三位也被稱為“一佛兩弟子”。

還有一些寺廟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遊客走進去有點懵圈:“釋迦牟尼佛”不是就一個嗎?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類似這樣的。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漢傳佛教中有兩種,分別稱為“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其中橫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間上分佈的,豎三世佛則是按照時間來分佈的。

橫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其中阿彌陀佛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誦“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裡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因為“阿彌陀”在梵語中意思是無量,所以也被稱為無量佛、無量光佛或者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過去曾經發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歸極樂,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漢傳佛教有一個分支叫做淨土宗,就是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祖,也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的創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義上說,婆娑世界眾生比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難煩惱,也被稱為五濁世間。佛經中認為:釋迦牟尼佛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無法舍下婆娑世界的眾生,所以還是留在這裡繼續教化眾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們也沒見過,都是聽釋迦牟尼講才知道有這麼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釋迦牟尼佛稱作本師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叫藥師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藥師,當然是可以醫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貪嗔痴之類的,這些藥師佛全能。《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是這樣描繪淨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據佛經說人得病的時候,誦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夠有點效果。

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東方三個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不單獨出來,也會帶一些屬下,也就是菩薩,而且往往是一個佛帶兩個菩薩。這樣一佛兩菩薩的出場方式就被稱為“三聖”,也就出現了“西方三聖”、“婆娑三聖”、“東方三聖”。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彌陀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觀世音這不用我多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這裡的大勢至菩薩要介紹一下。大勢至菩薩又稱為大精進菩薩,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據說是菩薩中修行達到最高階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經裡說的應該就是即將成佛的最高級菩薩了,有的佛經說他跟觀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後來父親修行成佛了,兒子們跟著就修成了菩薩了。大勢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比較少見,在藏傳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薩之一。

而婆娑三聖,是釋迦牟尼佛帶著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兩位菩薩基本上大家也很熟悉了,只是有一點,這觀音菩薩不是西方三聖裡的嗎?怎麼又跑到婆娑三聖裡了?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婆娑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還是業務往來比較頻繁的(畢竟咱這邊老得往人家西方那送人啊),所以可能觀世音兼任兩邊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玩笑啊,說正經的,觀世音雖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聖,但是對於婆娑世界眾生還是無比慈悲,願意待在婆娑世界承擔普度眾生的光榮任務,這也體現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至於地藏王菩薩,這個我簡單介紹一下,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他曾經發下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是掌管地獄之主,本來已經可以成佛了,但是因為這個大願未成,所以還得繼續以菩薩的身份弘法。《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曾說佛祖釋迦牟尼佛指定地藏菩薩在自己涅槃之後,到未來接班的彌勒佛出世之前,所有的佛和菩薩都由地藏菩薩教化,這可以說是類似“代理佛祖”的地位了。

最後說說東方三聖,是指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帶著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據佛經說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是藥師佛的兩個兒子,父親修行成佛以後,兩個兒子也都修成了菩薩。有一些寺廟中會設立藥師殿,其中供奉東方三聖,可以消災除厄,去病延年。如果大家見到可以去拜拜。

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說的是“橫三世佛”,所謂橫三世佛是按照空間來的,西方、中央、東方這樣的順序。三世佛還有一種“豎三世佛”,是按照時間關係來的,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順序,下面也簡單講講“豎三世佛”

“豎三世佛”指的是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燃燈古佛,因為“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也叫作定光佛或者錠光佛。他老人家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所以叫做過去佛。燃燈古佛曾經在過去為釋迦牟尼授記,《金剛經》裡,釋迦牟尼回憶當年燃燈古佛給自己授記的時候曾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所以可以把燃燈古佛認為是釋迦牟尼之前的佛界領導人。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就經常跑到燃燈古佛哪裡跟他講經。

現在佛釋迦牟尼我就不多說了,前面說過了。而未來佛彌勒佛則是釋迦牟尼指定的接班人。也有叫彌勒菩薩的,之所以叫菩薩可能是因為未來才成佛,現在還沒成佛的原因。但是也有佛經認為他現在已經成佛了。不過,釋迦牟尼已經都選定了他作為將來的佛界領導人了。《佛說彌勒下生經》中說:“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在佛經中,他居住在欲界的第四層天,叫做兜率天。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海南南山寺的彌勒殿所供奉的彌勒菩薩,正是身處兜率天的狀態

等一下!這個兜率天聽起來好熟悉,好像不是《西遊記》裡太上老君的住所嗎?是不是搞錯了?沒搞錯,按照佛經裡的說法,彌勒菩薩確實是住在兜率天,而《西遊記》中把兜率天強行給了太上老君了,所以按照佛經本源的說法,居住在兜率天的應該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也是藏傳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前面我們也說了,五代後梁的契此,被認為是彌勒的轉世,所以漢傳佛教中,彌勒佛也常常以大肚子哈哈笑的形象塑造。

大雄寶殿兩側一般都是十八羅漢,這裡就不多贅述了。看完了大雄寶殿我們接下來走出去,一般就會看到後面的其他殿了。

五、後殿、配殿等其他殿以及藏經閣

其實走完了大雄寶殿,整個寺廟的最核心的部分就已經基本看完了,但是在其他的殿閣我們還可以有一些有意思的收穫。

一般來講,按照中軸線由南向北一路走過去,過了大雄寶殿一般就是佛堂、法堂或者是藏經閣了。但是整個寺廟除了中軸線的建築,其實在兩邊還有一些殿,這些殿往往也稱為配殿。不同寺廟中的配殿,所供奉的神佛各不相同,其所起殿名也大不相同。比如有羅漢堂,供奉十八羅漢或者五百羅漢;有文殊殿或者普賢殿,供奉文殊菩薩或者普賢菩薩;有彌勒殿,專門供奉彌勒佛;有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有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有藥師殿,供奉東方三聖;有祖師殿,供奉自己本寺所持的派別的祖師;有的還有濟公殿,供濟公長老。

不過上面這些還算是至少是佛教的神,下面這些可能我們很難想到出現在佛寺裡吧。

比如財神殿。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海南南山寺的財神殿

再比如伽藍殿。這個聽起來好像還是佛家的神。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彆著急,進去看看,裡面供奉的是伽藍菩薩。我們看看伽藍菩薩的長相。嗯?怎麼有點眼熟?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這不是關老爺嘛!全世界都知道啊!怎麼又成了佛教的伽藍菩薩了?其實這主要歸功於佛教的天台宗。據說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到荊州,遇到了關公顯靈,結果大師一點不害怕,反而點化了關公,讓他成為了佛弟子,成為了佛教的護法。當然,這個故事也就只是個故事而已,真實原因是佛教為了吸引信眾從而吸收了中國民間的一些神仙信仰,前面的財神廟也是這個意思。一句話,都是為了漲粉啊。

中軸線上最北端的往往是藏經閣,這裡一般都是存放佛教經典和舉行法會的地方,一般遊客去遊玩是不開放的。所以我們的旅程到這裡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佛寺到底應該怎麼逛?看懂本文逛寺不用帶導遊

開封大相國寺的藏經閣

——————————————————————————————————

不知不覺,這篇文章已經寫了8000多字了,我想看到了這裡,讀者朋友應該對於佛寺的正確打開方式已經有很多瞭解了。隨著大家對於傳統文化的日漸推崇,越來越多的人也願意去我國的名山古剎多走走多看看,我相信那些像我母親一樣喜歡出去旅遊的讀者朋友們再出門旅遊遊覽佛寺的時候,應該會比從前盲目轉悠更加有目的性了,也更加有收穫了。當朋友們帶著本文中所提到的一些知識去從更深的角度去近距離了解我國的漢傳佛教文化的時候,應該會有一些以前可能不會涉及的新的心得體會。

這篇文章僅僅是拋磚引玉,我藉此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我國的佛教文化,因為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若能有人讀此文能稍有所得,我也就於願足矣了。

參考文獻

1、《大智度論》、《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金剛經》、《佛說彌勒下生經》等

2、《中國佛教寺院鐘鼓樓的形成背景與建築形制及佈局研究》 玄勝旭 清華大學學術碩士學位論文

3、《20箇中國漢傳佛寺的平面佈局研究》 杜季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中國漢傳佛寺園林的環境研究》 尹傳香 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 宋、遼、金、西夏建築》 郭黛姮主編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