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作文訓練中觀察能力的培養

語文 文學 文章 葉聖陶 王老師教你寫作 王老師教你寫作 2017-10-01

淺談小學作文訓練中觀察能力的培養

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難教、學生怕寫。“作文難”幾乎是小學生的普遍感受。那麼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讓學生有素材可寫,有感想可發,切實提高作文觀察能力呢?我從意義、興趣、方法、等幾個方面談一下我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提高興趣、能力培養、積累素材、觀察、方法、特點、想象。

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檢驗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作文時,卻往往出現無話可寫,言之無物記流水賬的毛病,很重要的一個根源在於他們的觀察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應用,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作文言之有物,飽含真情實感呢?在作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我認為,對這一個問題的回答和我們對觀察能力本質的認識有密切關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顯然,小學生作文就是要求寫真人真事,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而學生們正是由於對自己周圍的人或事缺乏觀察與積累,而又極少的參與實踐活動,寫起文章來無素材可用、無靈感可取,即使勉強成文也往往是內容空洞,題材陳舊貧乏,毫無創新可言。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作成什麼樣的文章。”葉老的話精闢的道出了作文與留心觀察和生活感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此,做為老師,要經常帶領學生走進實際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細緻觀察、靜心感悟、激發靈感,做生活的有心人,並注意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貼切的語言文字記錄下來,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在寫作時才會覺得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有感可發,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出口成章,寫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讀者。那麼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習作觀察能力呢?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的幾點看法:

一、培養小學生觀察力的意義

古語常說 “事事留心皆學問”其實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只要善於觀察感悟並加以思考,就能發現別人所不曾發現的東西,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於平凡處見驚奇。認識事物,離不開觀察。魯迅生前就重視觀察,他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可見,觀察、試驗、親身實踐。這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取得作文材料的根本途徑、因此,作文之前,指導學生觀察事物,蒐集材料十分重要。法國作家莫泊桑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時,說 :“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裡,都有未被發現的東西……”由此可見, 觀察對於文學創作的重要性。作為教師我們就要努力引導學生融入生活,並使學生通過對生活的留心觀察,感悟能夠正確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與假、惡、醜;這樣就會對人生有自己的認識與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達意,寫出具體、生動又有較深思想內涵的好文章。作文教學不就是要培養學生遣詞造句、佈局謀篇、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嗎?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入手,正是達到作文教學目的的好方法。

二、 在作文中培養觀察的興趣

(一)皮亞傑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濃厚的興趣,是作文的一種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動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作文教學有成效,教師就應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將學生被動的寫作地位轉變為主動的內需,使學生把寫作當作樂事,趣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觀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做到變被動為主動,才能增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搞好作文教學就有了良好的基礎。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精神狀態下,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了,定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1、 觀察就在身邊。

引導學生觀察他們最喜歡的、最感興趣的事物。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直觀具體、色彩鮮豔、形式新穎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然而小學生喜新奇,但觀察事物時往往籠統、不精細、不注意事物的特點,不善於區別事物之間的差別。如觀察貓呀,狗呀,小蜻蜓,小蝌蚪什麼的,對生長在農村的孩子來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也就熟視無睹了。但當問起如公雞每天叫幾次,是否天天是定時的?貓走起路來為什麼沒有聲音,為什麼能很輕易的爬到樹上?小蝌蚪長大了,尾巴哪兒去了?最後又變成了什麼?這些問題孩子們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來,這樣逐步把小學生的觀察積極引導到有目的有意識的具體細緻觀察的軌道上。通過重新細緻觀察,學生髮現了許多新東西,學到了許多新知識。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又有了新的認識,觀察興趣與日俱增,觀察得也具體細緻了。因此說社會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觀察社會生活,才能獲取寫作的素材。學生觀察得越細,對被觀察的事物就越瞭解,瞭解得越深入,感受也就越深刻,產生的疑問也就越多,思維也就越活躍,理解得越透徹,寫起來也就越有興趣,越能把握事物特徵,這樣才能使其更生動形象的躍然於紙上,給讀者留下深刻映象。

2、積累語言文字孕育寫作興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書中善於發現名詞佳句,摘抄與積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知識的“營養”為我所用,豐富的語言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這就要引導學生遨遊書海,汲取豐富生動的語言,把優美詞句,語段摘錄下來,儘可能背下來,做到信手拈來即可舉一仿三依葫蘆畫瓢,貼切的表達出內心的所感所想。為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語言積累教師可以適當開展各項活動,持續鞏固學生的興趣,如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展示積累的好詞佳句好句好段,並加以及時點評,指導應用長此積累,學生在習作時想引用某些佳句好段,便得心應手了。

3、組織活動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

一首動聽的歌曲;一幅生動的圖畫;一件精緻的藝術品;一段精彩的畫面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觀察的對象。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處處留心皆文章”認真的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物和景,就會有所發現,手頭的寫作素材就豐富了。如:新學期的第一天,同學們踏進校園,都會發現學校變了樣,沿著校園牆角的花壇裡也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尤其是花壇裡開得正歡的朵朵花兒,芬芳豔麗,香氣逼人,它們正昂著頭在春風中翩翩起舞,迎接著我們的到來。更為我們的校園增添了無限生機。面對此情此景,所有的人都感到為之清新。上課第一天我就組織學生認真觀察校園春景。觀察後,再在課堂中讓學生口頭表達出來,篇幅不需要太長,但能深刻形象的表達出所看到的景物的特點及自己真情實感。有一個同學這樣說:“我最欣賞的是旗杆兩旁花壇裡前一大片鮮豔的一串紅,葉子並不十分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花。那鮮豔的小花,開得小巧別緻,長在翠綠的莖上,就像一串串用綠線連起來的紅鈴鐺。仔細觀看,花兒裡面還藏有嬌嫩的花蕊。微風拂過,花兒輕輕搖曳著,好像一個好客的小姑娘在向你微笑、點頭”……。多麼形象的語言呀,正是因為同學們有了深入的觀察,才有著這麼深刻的語言描繪。觀察不應該只是侷限在課內,應隨時隨地的去觀察,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親自去觀察,新自去體驗,這樣的觀察所得印象會更加深刻,觀察更加具體,感受更深,這樣學生的習作也在觀察中不斷提高。

三、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教之以漁。”學生有興趣觀察,同時也明確了觀察目的,但因缺少相應觀察知識經驗,觀察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而正確的認識,所以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觀察要有明確的目標掌握觀察的方法

觀察目的是否明確,將直接影響觀察效果,根據觀察對象的不同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的差異,提出觀察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學生明確了觀察的目的,觀察時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因此,觀察之前教師要精心考慮,周密設計,提出觀察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學習,明確了觀察的目的,觀察時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過現象看本質。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學生寫作的條理性,體現一個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指導學生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一般的方法觀察事物,還注意指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及其變化進行細緻觀察,從中獲得寫作素材。如:一天下午正上課,天氣異常悶熱,天空突然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大雨即將來臨。這時有部分同學開始蠢蠢欲動,小聲的議論著,整個課堂陷入了一片混亂。這時,我靈機一動,停止正在講授的內容,把話題一轉,說:“同學們,現在老師讓你們感受一下許渾的《咸陽城西樓晚眺》中的“山雨欲來風滿樓”和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的名句“黑雲壓城城欲催”,希望你們有新的發現。”我們就一起來觀察一下即將來臨的大雨,頓時,教室裡沸騰起來,同學們一下衝出了教室。我繼續說:“同學們,快下大雨了,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覺?”不一會兒,粗大的雨點往下落,我又說“同學們,下大雨了,遠處你看到了什麼?近處你又看到了什麼呢?對這場大雨你有什麼想法?”這時,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有的說:“遠處模模糊糊的什麼也看不見。”有的說:“那粗大的雨點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那雨簾就像珠簾一樣。”有的說:“操場上水匯成了一片汪洋。”有的說:“好多天都不下雨了,今天,田裡的莊稼一定會喝個痛快,我們也不再缺水了。”……大約過了二十分鐘,雨慢慢地小了,空氣也不再那麼悶熱了,接著我又說:“同學們,現在你又有什麼感覺,感覺校園的樹木、花草又什麼變化。”觀察完後,我讓同學們把自己看到的情境寫下來。同學們都能抓住“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後”的變化寫出各自的特點。這樣做,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2、觀察要多感官運用抓住事物的特點

(1)指導學生運用耳、目、鼻等多感官去觀察。

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並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觀察眼前的事物。 觀察不等於只是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耳、目、鼻、舌、腦並用,用“耳”聽其聲,用“目”看其形“色”,用“鼻”聞其氣味,用“舌”嘗其味道。列如觀察“雨”時教師就要有目的的調動和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體會雨前、雨中、雨後的不同變化。如眼前景物的變化,所能聽到的風聲雨聲和其他聲音的變化鼻腔所能感受到的氣味的變化等。從而能更深層次真切體味雨景的特點為自己筆下的傳神描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2)引導學生觀察要抓住事物的特點。

各種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點。觀察人時,要重點觀察其外貌、語言、行動等;觀察一件事時,要注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起因、經過和結果,觀察景時,要抓住一年中春、夏、秋、冬景色的不同變化或者一天中的清晨、傍晚等的不同變化;而觀察實物則可以從形狀、顏色、用途等方面觀察;觀察動物時,可抓住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等做為重點來描寫。要使學生能準確把握住事物的特點,這就要引導學生觀察時,努力發現那與眾不同的一點。抓住事物特點進行重點觀察,可以引導學生採用對比的方法,發現事物的異同和變化,從而抓住其特點。例如在寫一個人的肖像時,學生總喜歡用上“炯炯有神的眼睛”、“蘋果似的臉蛋”、“一笑就有酒窩”等把所有的人都美化了,造成“千人一面”。針對這一現象,我讓學生描寫本班同學的外貌。我先請個頭一樣高、性格差不多的兩位同學站在講臺上黑板前,再請一位同學給他們“畫像”。結果把兩位同學的外貌描寫得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更不能準確的突出其特點。聽得其他學生都笑了。我說:“大家為什麼會笑呢?可能請你們說也是一樣啊。現在我們把兩位同學的五官進行對比,看看異同再說,好嗎?”學生根據老師的指點在認真進行觀察、描述,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

當講授到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二《當老師不在時》,我故意創作了一個老師不在場的課堂,給予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當無教師的課堂進行到十多分鐘的時候,我悄悄的從教室後門進入教室,當同學發現我時,剛剛還喧鬧異常各行其是的場面頓時安靜了下來,大家都一本正經裝模作樣的拿出課本正在漫無目的的翻看,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我走到講桌前放下課本然後對大家說到:“同學們,剛才老師不到教室時,老師想知道你們在做些什麼?這可是這節課我們將要完成的作文呢。不要怕在老師面前暴露缺點而羞於表達,大膽地說出真實的情況,無論是好事,趣事還是錯事都可以說。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剛才老師不在時教室裡發生的事,想想老師不在場時你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你身邊的同學又在做什麼?有沒有令你映像深刻的事情發生?……”重點引導學生不僅抓住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還要把其他同學的種種表現都描述出來,儘可能的將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詳細記錄下來。然後各自梳理,確定本次習作材料,在小組中交流後再寫出來。其中有一位同學這樣寫到:“俗話說得好“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老師不再班級裡頓時沸騰起來了。聽啊!有聊昨晚電影晚會上看的電影的;有在討論今天的英語課的;甚至還有的在用紙團相互打鬧的……唉,這下可忙壞了本班長了,剛剛讓這邊倆位寫會兒作業,另兩個又無法無天了,勸好了這兩個,剛才那兩個又嘰嘰喳喳地講起話來……實在制止不了。沒辦法了,我就用教鞭敲打講桌震懾一下,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絲毫沒有改變,反而說得更變本加厲了……這個辦法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起什麼作用了。 正在我束手無策的時候,語文老師神不知,鬼不覺地站在了教室門口,一臉嚴肅地看著那些各行其是的同學們,教室裡頓時鴉雀無聲。唉!終於消停了。” 短短的小文章把教室裡剛才的熱火朝天的打鬧場面描寫的一覽無餘。也將老師沒在時和老師來了之後進行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差更真實的再現了這堂課中形形色色的同學們。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正是學生善於觀察並能運用恰當的詞語句子將所見、所感、所想刻畫出來才能寫出這樣一片生動形象的佳作來,可見“處處留心皆學問”有多麼重要啊。

再比如讓學生觀察樹葉時,可讓學生多觀察不同的樹,引導學生說這些樹的葉子各有各的特點,仔細看它們的形狀,還要注意看它們的在不同季節的變化。這樣學生也就發現樹的葉子的形狀千奇百怪,有掌形、披針形、針形、圓形、心形等,大小和顏色各不相同,有的葉子四季常綠,有的到秋季或冬季會落葉。這不僅認識了自然科學知識,更為以後的習作積累了創作素材。

(3)觀察要進行比較和聯想。

比較是細緻觀察的重要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鑑別,因此在觀察時,要進行比較,可對鄰近事物進行比較,也可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時間地點中進行比較,具體採用哪種,要根據所寫的具體事物而定,如習作《家鄉變化》時,我要求他們把家鄉不同時期進行比較,改革開放前後進行比較。通過觀察和比較,學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作文很有特色。

小學生天真活潑最富於想象力,只要我們正確誘發學生的聯想,使聯想與觀察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時在講讀課文教學中,多用投影,引導學生欣賞優美句子,啟發他們想象;多用錄音,借用一些與課文感情一致的音樂,與課文一起配樂朗讀。學生會有身臨其境之感,想向的翅膀會飛得很遠很遠。然後在腦際展現出一幅幅無限寬廣的圖畫。這樣寫出文章來才可能是內容豐滿,具體而生動的。

3、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對於觀察能力的訓練,主要靠教師根據學生的寫作來安排實際的寫作訓練。從方法到內容,都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由現象到本質;先觀察大輪廓再觀察細節;先觀察靜止物,再觀察變化現象;先觀察顯著特點,顯著變化,再觀察一般的特點和微小變化;先求觀察質量,再求觀察速度。對觀察活動的指導,也應逐步簡化、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只有學生真正掌握了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才能化難為易,真正激發出學生的創作靈感,寫出高水準的作品來。

4、在生活中教育學生留心觀察,勤於動筆

要使學生在作文中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就應當指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葉聖陶老先生說過:“作文這種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能做成什麼文字。”學生對生活之中的小事和周圍發生的事常常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認為是小事。我告訴學生要從小學會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活躍的課餘生活,創造性的少先隊活動,豐富的課外閱讀都是學生寫作的源泉,魯迅先生說得好:“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蜜,才能釀出蜜來。”因此教師要因地制宜的儘量在保證安全的同時組織孩子們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魚……也可根據季節的變換,選擇不同的場地,讓孩子們去親身體驗。如收割季節,讓他們到田野去拾麥穗,秋天到了,到果園去摘果子…… 還可讓學生觀察一種植物或一處景物,看它一年四季的變化過程,由此讓學生知道它們也會隨著時間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讓學生獲取和積累更多的素材。

四、結語

“寫”得從觀察開始。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觀察生活,題材自然不會顯得單調,文章也就會更富於生活氣息。相反,如果不面向生活,不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那麼即使是勤懇的人也會覺得無從下筆。作文教學只有充分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才能真正改變教師難教、學生怕寫,“作文難”的問題。學生學會了觀察,觀察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不僅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認識社會的興趣,還使學生樂學樂寫,常寫常新,大大提高寫作水平。當然教師還要注重鼓勵學生把日常觀察的事物記下來。觀察筆記不受字數、格式的限制,通常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斷,長期的堅持能為學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這樣,不知不覺地激起了學生的作文興趣,學生下筆時就會文思如泉湧。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培養觀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艱難的,教師要不段地對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的訓練,把培養觀察能力作為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和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以達到提高學生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目的。只要我們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1、方斐卿《新課程 小學語文教學透視》浙江大學出版社

2、王益芬《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學》

3、朱伯石《寫作與作文評改》高等教育出版社

4、《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