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行業巨頭環伺,迅雷星域雲等新興力量如何突圍?'

"

近幾年,雲計算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規模增長加快。隨著微軟、谷歌、阿里等日趨重視雲計算業務,業內有人擔憂,未來雲計算領域或許將重演互聯網行業“三座大山”瓜分的劇情,巨頭依然是賽道的領跑者,中小云計算企業未來前景堪憂。

實際上,這一擔憂不免為時過早。顯而易見的是,不同於傳統互聯網行業的“高度集中”,目前雲計算領域除了頭部雲計算玩家外還聚集了不少中小型服務廠商,呈現出顯著的分散趨勢。尤其是以青雲、Ucloud、迅雷星域雲等為代表的新興力量,它們相比巨頭可以更加中立、專注和靈活,在整個行業發展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雲計算依然保持較高的分散度

從8月2日IDC發佈的《 2019 Q1 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來看,雲計算市場份額依然呈現出較高的分散度。排名前10的廠商中除了阿里雲外,其餘廠商份額差距並不大,特別是3-7名,基本都佔據5-6%不等的份額,彼此差距很小。

反觀真正高度集中的領域,如電商行業,僅阿里一家就佔據60%以上的份額,前三名瓜分超過85%的份額。又如即時通訊領域,基本就只有騰訊一家獨大。

兩相對比之下,明顯可以看出,雲計算市場還談不上真正的高度集中,其中依然存在很多空間和變量。事實上,近年國內資本市場對雲計算青睞有加,億元級別的大額投融資頻頻出現,也有相當部分原因來自於此。與部分人的悲觀看法不同,投資機構基本認為,目前本土雲計算公司正在迎來成長的大好時機,未來將誕生出舉足輕重的獨角獸企業。

雲計算市場仍在高速發展中

IDC數據表明,2019第一季度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24.6億美金,同比增長67.9%。其中,IaaS市場增速有所減緩,同比增長74.1%;PaaS市場依然保持高增長,增速為101.9%。

"

近幾年,雲計算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規模增長加快。隨著微軟、谷歌、阿里等日趨重視雲計算業務,業內有人擔憂,未來雲計算領域或許將重演互聯網行業“三座大山”瓜分的劇情,巨頭依然是賽道的領跑者,中小云計算企業未來前景堪憂。

實際上,這一擔憂不免為時過早。顯而易見的是,不同於傳統互聯網行業的“高度集中”,目前雲計算領域除了頭部雲計算玩家外還聚集了不少中小型服務廠商,呈現出顯著的分散趨勢。尤其是以青雲、Ucloud、迅雷星域雲等為代表的新興力量,它們相比巨頭可以更加中立、專注和靈活,在整個行業發展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雲計算依然保持較高的分散度

從8月2日IDC發佈的《 2019 Q1 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來看,雲計算市場份額依然呈現出較高的分散度。排名前10的廠商中除了阿里雲外,其餘廠商份額差距並不大,特別是3-7名,基本都佔據5-6%不等的份額,彼此差距很小。

反觀真正高度集中的領域,如電商行業,僅阿里一家就佔據60%以上的份額,前三名瓜分超過85%的份額。又如即時通訊領域,基本就只有騰訊一家獨大。

兩相對比之下,明顯可以看出,雲計算市場還談不上真正的高度集中,其中依然存在很多空間和變量。事實上,近年國內資本市場對雲計算青睞有加,億元級別的大額投融資頻頻出現,也有相當部分原因來自於此。與部分人的悲觀看法不同,投資機構基本認為,目前本土雲計算公司正在迎來成長的大好時機,未來將誕生出舉足輕重的獨角獸企業。

雲計算市場仍在高速發展中

IDC數據表明,2019第一季度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24.6億美金,同比增長67.9%。其中,IaaS市場增速有所減緩,同比增長74.1%;PaaS市場依然保持高增長,增速為101.9%。

雲計算行業巨頭環伺,迅雷星域雲等新興力量如何突圍?


其實無論是74.1%,還是101.9%,都是絕對的高增長速度。同比增長超過7成,還被稱為“放緩”,只能說過去幾年中,雲計算市場跑的實在太快了。這也折射出,目前雲計算行業處於一種怎樣的高期待度之下。

重要的是,如此高的增速,並不是完全被頭部企業所獨享。如去年阿里雲擁有92.6%的增速(Gartner全球數據),但與此同時,許多初創雲計算企業也保持了同樣高速的增長勢頭。比如迅雷旗下網心科技推出的星域雲就曾創下了316.4%的超高增速。

各種數據及分析都表明,國內雲計算市場正處於整體上升通道,是典型的增量市場。增量市場在發展期的份額分佈情況,並非定局,最終格局如何仍未可知。憑藉目前的數據,就斷定眾多中小云計算企業沒有機會,未免言之過早。

雲計算核心資源與互聯網不同

傳統的互聯網企業,之所以會形成今日這種高度集中局面,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互聯網的核心資源是流量。流量的關鍵點在於,一是整體規模和數量固定,只要掌控住幾個主要的流量入口,就掌握了整個行業;二是流量具有扎堆效應,會往最多的地方匯聚,最終會大者愈大,而小眾者則越來越小,這是BAT能夠瓜分互聯網的根本原因。

而云計算行業的核心資源是計算能力,它與流量有很大不同。一來,計算能力無法被壟斷,只要肯投入,就一定能生產出計算資源,沒有誰能真正掌握所有的計算能力。二則,計算能力不會扎堆,不會有客戶根據用戶數量多寡,去挑選雲計算服務,它選擇服務商的標準是多樣且理性的,會綜合服務、價格、穩定性等多方面的考量。

所以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只要能夠掌握低成本生產算力的技術和途徑,就能在雲計算市場中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即使不能像阿里、騰訊等巨頭那樣財大氣粗地在各地新建數據中心,但總能通過合適的途徑,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形成一定的競爭壁壘。

迅雷等中小企業如何突圍

比如迅雷星域云為何能實現幾倍率的超高速增長?直接原因來看,是因為星域雲背後的共享計算技術,實現了一種高性價比的雲計算能力生產方式,但從本質上來說,這就是迅雷十五年的P2P技術沉澱,找到了合適的變現方式而已。


"

近幾年,雲計算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規模增長加快。隨著微軟、谷歌、阿里等日趨重視雲計算業務,業內有人擔憂,未來雲計算領域或許將重演互聯網行業“三座大山”瓜分的劇情,巨頭依然是賽道的領跑者,中小云計算企業未來前景堪憂。

實際上,這一擔憂不免為時過早。顯而易見的是,不同於傳統互聯網行業的“高度集中”,目前雲計算領域除了頭部雲計算玩家外還聚集了不少中小型服務廠商,呈現出顯著的分散趨勢。尤其是以青雲、Ucloud、迅雷星域雲等為代表的新興力量,它們相比巨頭可以更加中立、專注和靈活,在整個行業發展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雲計算依然保持較高的分散度

從8月2日IDC發佈的《 2019 Q1 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來看,雲計算市場份額依然呈現出較高的分散度。排名前10的廠商中除了阿里雲外,其餘廠商份額差距並不大,特別是3-7名,基本都佔據5-6%不等的份額,彼此差距很小。

反觀真正高度集中的領域,如電商行業,僅阿里一家就佔據60%以上的份額,前三名瓜分超過85%的份額。又如即時通訊領域,基本就只有騰訊一家獨大。

兩相對比之下,明顯可以看出,雲計算市場還談不上真正的高度集中,其中依然存在很多空間和變量。事實上,近年國內資本市場對雲計算青睞有加,億元級別的大額投融資頻頻出現,也有相當部分原因來自於此。與部分人的悲觀看法不同,投資機構基本認為,目前本土雲計算公司正在迎來成長的大好時機,未來將誕生出舉足輕重的獨角獸企業。

雲計算市場仍在高速發展中

IDC數據表明,2019第一季度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24.6億美金,同比增長67.9%。其中,IaaS市場增速有所減緩,同比增長74.1%;PaaS市場依然保持高增長,增速為101.9%。

雲計算行業巨頭環伺,迅雷星域雲等新興力量如何突圍?


其實無論是74.1%,還是101.9%,都是絕對的高增長速度。同比增長超過7成,還被稱為“放緩”,只能說過去幾年中,雲計算市場跑的實在太快了。這也折射出,目前雲計算行業處於一種怎樣的高期待度之下。

重要的是,如此高的增速,並不是完全被頭部企業所獨享。如去年阿里雲擁有92.6%的增速(Gartner全球數據),但與此同時,許多初創雲計算企業也保持了同樣高速的增長勢頭。比如迅雷旗下網心科技推出的星域雲就曾創下了316.4%的超高增速。

各種數據及分析都表明,國內雲計算市場正處於整體上升通道,是典型的增量市場。增量市場在發展期的份額分佈情況,並非定局,最終格局如何仍未可知。憑藉目前的數據,就斷定眾多中小云計算企業沒有機會,未免言之過早。

雲計算核心資源與互聯網不同

傳統的互聯網企業,之所以會形成今日這種高度集中局面,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互聯網的核心資源是流量。流量的關鍵點在於,一是整體規模和數量固定,只要掌控住幾個主要的流量入口,就掌握了整個行業;二是流量具有扎堆效應,會往最多的地方匯聚,最終會大者愈大,而小眾者則越來越小,這是BAT能夠瓜分互聯網的根本原因。

而云計算行業的核心資源是計算能力,它與流量有很大不同。一來,計算能力無法被壟斷,只要肯投入,就一定能生產出計算資源,沒有誰能真正掌握所有的計算能力。二則,計算能力不會扎堆,不會有客戶根據用戶數量多寡,去挑選雲計算服務,它選擇服務商的標準是多樣且理性的,會綜合服務、價格、穩定性等多方面的考量。

所以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只要能夠掌握低成本生產算力的技術和途徑,就能在雲計算市場中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即使不能像阿里、騰訊等巨頭那樣財大氣粗地在各地新建數據中心,但總能通過合適的途徑,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形成一定的競爭壁壘。

迅雷等中小企業如何突圍

比如迅雷星域云為何能實現幾倍率的超高速增長?直接原因來看,是因為星域雲背後的共享計算技術,實現了一種高性價比的雲計算能力生產方式,但從本質上來說,這就是迅雷十五年的P2P技術沉澱,找到了合適的變現方式而已。


雲計算行業巨頭環伺,迅雷星域雲等新興力量如何突圍?



與其他雲計算服務商興建數據中心的方式不同,迅雷星域雲開創的共享計算體系是利用本已存在各家各戶的閒置計算資源,其目前整合的共享節點超過150萬個,能夠提供超過1500PB的存儲空間、超過30T的儲備帶寬。星域雲的共享模式,擺脫了以往傳統雲計算企業在服務擴張時必然伴隨的高投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成為市場領跑者的同時,也為行業突破了天花板。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這一模式的技術壁壘和創新性,儘管諸多巨頭紛紛跟進推出相關邊緣計算解決方案,但至今為止仍無法複製星域雲的這一模式。因此,使用星域雲服務的企業客戶也在不斷增長,除了小米、愛奇藝、快手等原有客戶外,還和多家重量級企業簽約,預計未來迅雷的雲計算客戶規模將持續擴大。

總而言之,目前國內雲計算市場的競爭格局還未完全形成,特別是在很多垂直細分領域,對於創新企業來說還有大量發展機會。尤其是隨著5G技術的發展,邊緣計算成為大勢所趨,像迅雷星域雲這種能夠另闢蹊徑、發展出大規模共享計算的創新型公司,憑藉先發優勢和技術積累極有可能抓住這一巨大機遇。真正需要小心的,是那些跟著巨頭亦步亦趨,做重複建設、同質化競爭的雲計算廠商,他們很快就將不得不直面來自巨頭的碾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