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6300萬 他建徵信平臺共享1千萬信用數據 破盈利難為200機構做風控

雲計算 風投 中國人民銀行 創業 鉛筆道 2017-05-12
融資6300萬 他建徵信平臺共享1千萬信用數據 破盈利難為200機構做風控

◆ 算話徵信創始人蔣慶軍

文| 鉛筆道 記者 劉金策

►導語

創業以來,蔣慶軍抓住一切機會普及徵信和風控的區別:徵信是共享債務人的債務信息。對信貸機構來說,這個債務信息是其風控體系的一部分,不能把徵信等同於信用風險評估。

不過相較於另一個問題,普通人對徵信和風控的誤解算不了什麼。想做好一家第三方個人徵信公司,關鍵在於如何說服信貸機構共享債務人的債務信息。

對非銀行信貸機構來說,它們不僅擔心共享信息和數據後,會使競爭對手“不勞而獲”,後來居上;更擔心徵信機構直接利用得到的共享信息做放貸業務,沒人願意培養一個競爭對手出來。

為此,蔣慶軍選擇在說服信貸機構共享數據的基礎上,為其提供反欺詐、信用評分以及數據服務等風控服務,通過產品驅動更多機構主動選擇共享徵信數據。

截至目前,算話徵信已經簽約了560多家非銀行信貸機構,其數據庫中已經擁有超過1000萬非銀行信貸借款人的信息,​​​​​推出的反欺詐雲服務已有200家機構用戶,每日評估40萬次左右。算話徵信正在慢慢朝一家以徵信為基礎的智能風控公司轉變。

注: 蔣慶軍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其真實性負責,鉛筆道已備份錄音速記,為內容客觀性背書

徵信不是信用風險評估

蔣慶軍覺得,創業對他來說是早晚的事情。從開始工作那天起,他就在電腦裡建了一個txt文件,每有一個點子,就寫到裡面。

正式開始創業時,文件中已經寫了200餘個想法,但是他現在做的算話徵信卻不在其中。“裡面都是沒來得及實現的想法,算話是想到就直接開始做了。”

轉機發生在2014年。彼時,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個人徵信業務將向市場化經營主體開放,民間徵信機構可向央行申請個人徵信業務許可。

曾在國內第一家個人徵信機構工作過的他意識到這是個機會。他和之前一起工作的三位同事湊到一起討論後,一致認為:“我們不去做這事(徵信業務)蠻可惜的,實在是浪費之前的工作經驗。”

此言不假,從建國以來,國內僅有兩家公司真正做過個人徵信業務:一家是中國人民銀行旗下的央行徵信中心,另一家就是國內首家個人徵信機構——上海資信公司。

他們四人都曾是後者的員工,蔣慶軍曾任上海資信研發中心負責人,主持開發了中國第一個個人信用評分模型,其被在滬商業銀行使用超過400萬次。

個人徵信市場基本分成兩部分,一是商業銀行領域內的個人徵信,這部分業務被央行徵信中心佔據。留給民間徵信機構的,主要是非銀行的信貸服務機構。

對這些機構來說,其貸款業務的核心是控制風險、降低壞賬率。民間徵信公司能夠為信貸機構產生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此。

如果沒有徵信平臺,“老賴”用戶在A機構貸款逾期後,依然可以繼續在B、C、D機構貸款,因為其它機構沒有“老賴”的失信記錄。

“徵信平臺可以推動社會成為說話算話的社會,所以我們公司取名叫算話徵信。” 幾次討論後,2014年12月,蔣慶軍和幾個老朋友一起啟動了算話徵信,希望搭建一個可以共享債務人信息的第三方徵信平臺。

融資6300萬 他建徵信平臺共享1千萬信用數據 破盈利難為200機構做風控

◆ 算話徵信管理團隊合影

徵信機構要堅持獨立、共享原則

徵信,基本理念是共享債務人的債務信息來保護債權人的權益。

徵信數據可以包含:申請數據、合同數據和還款數據,這是借款人最基本的債務信息,也是徵信的基本數據。

從成立那天起,算話徵信定位的主要服務對象便是非銀行信貸機構,滿足網貸、消費金融、融資租賃等信貸機構的債務人信用信息共享需求。

要做到這點,平臺首先要說服信貸機構在平臺共享數據。“這很難很難的。”蔣慶軍這般形容道。

即便是人民銀行和上海市政府合作、總理特批的上海資信,在剛剛起步時也曾面臨這個問題——沒人願意共享數據。

蔣慶軍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上海資信的工作人員找到銀行希望共享數據,被銀行直接拒絕:你的平臺沒有其它數據,我共享給你後,查來查去不還是看我自己的數據嗎?

工作人員只能說:我們會去找其它銀行的,大家可以實現所有數據共享的。

銀行還是不願意:可是我的數據最多啊,別家的數據那麼少,我憑什麼讓他們看到我的客戶信息?

誰都不願意首先共享自己的行業數據:領先機構擔心共享數據後競爭對手“不勞而獲”,後來居上。除此之外,民間徵信機構還要面臨一個問題:徵信機構將來自己開展個人信貸業務,成為數據共享者的競爭對手怎麼辦?

蔣慶軍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保持平臺獨立性,不做任何信貸業務。平臺成立之初,一家有貸款業務背景的投資機構曾希望成為算話的天使投資方,佔股50%。蔣慶軍要求對方同意5年內佔股降到5%以下。

資方沒有答應他的要求。好在2015年3月,平臺獲得2500萬元天使投資,項目順利起步。

在此基礎上,蔣慶軍帶著團隊挨個拜訪信貸機構,向他們闡述信息共享能給平臺風控帶來的價值。最終,多家信貸機構在考察了他們的團隊背景和技術後,同意共享部分數據。

靠著這第一批機構的數據,算話徵信繼續用“自願共享”的方式說服其它機構,歸集徵信數據,建立共享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算話本著“誰共享誰查詢”的原則,提供以通行的個人信用報告格式為標準藍本的免費徵信報告查詢服務。

切入智能風控服務

整個2015年,算話徵信一直在嘗試說服更多信貸機構共享自己的數據。蔣慶軍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們平臺的系統很好,生成的信用報告很有效,只要所有人一起共享數據,整個行業都能因此受益。

但沒人願意首先將自己的數據全部共享出來。“到底誰先來共享這個問題始終解決不了。”去年1月,算話徵信獲得東方證券創新領投的6300萬元A輪融資。但截至去年上半年,蔣慶軍發現除了幾家關係不錯的平臺共享了部分數據,還是沒有太多機構願意加入。

先活下來成了蔣慶軍的階段目標。這時,市場的一個情況啟發了他——針對信貸行業的欺詐行為中,約七成以上案件為非孤立行為,又有不少於六成的團伙欺詐被發現同時攻擊多家機構。

算話徵信開始以平臺現有數據為基礎,研發反欺詐服務。同年5月,反欺詐雲服務上線。

融資6300萬 他建徵信平臺共享1千萬信用數據 破盈利難為200機構做風控

◆ 算話徵信的智能風控服務產品

靠著算話的獨立第三方機構定位,反欺詐雲服務可以打通多個信貸機構的數據關係,並利用知識圖譜、神經網絡等深度機器學習算法挖掘團伙欺詐的關聯關係,幫助機構防範風險。

“算話可以同時看到某個欺詐團伙在不同平臺提出的申請,這是單一機構無法使用反欺詐技術做到的。”在對申請信息和平臺已有的申請表信息對比後,系統會評估申請的欺詐概率,並將結果返回信貸機構。

之後半年裡,算話依次上線了信用評分、算話速查等一整套智能風控服務產品。現在,算話的反欺詐雲服務已有200家機構用戶,每日評估次數在40萬左右。

徵信還是基礎

剛剛過去的4月,算話徵信完成了一次品牌升級:啟用全新品牌LOGO,官方網站同步改版。這背後,是蔣慶軍對公司業務的調整,以技術驅動的智能風控服務在算話的業務體系中佔比越來越重。

截至目前,算話徵信已經簽約了560多家非銀行信貸機構,主要為其提供共享徵信、反欺詐雲、智能風控等服務,其數據庫中已經擁有超過1000萬非銀行信貸借款人的信息。信用風險評估產品服務與徵信業務在公司業務中的佔比已經不相上下。蔣慶軍希望,將算話打造成以共享徵信為基礎的智能風控公司。

儘管公司的營收主要來自風險評估服務,但蔣慶軍說,算話將繼續堅持在非銀信貸領域共享債務信息。這是算話徵信的基礎,也是他做個人徵信業務的初衷。

蔣慶軍仍然認為,儘管法律和誠信教育都是促進誠信社會建立的方式,但是建設一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卻是最快最有效率的途徑。

/The End/

編輯 付文學 校對 王語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