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散文:玉米大碴子粥

鄉村散文:玉米大碴子粥

過去,在農村生活的時候,每天三頓飯有一頓飯肯定是喝玉米大碴子粥,我一喝就是二十多年,一直到城市上學,伙食結構才發生變化。

人,有審美疲勞,食慾也有疲勞。當時,喝大碴子粥的時候,盼望吃細糧的饅頭、餃子、麵條。現在,每天盼望吃粗糧,隔三差五就想喝碗大碴子粥。

東北農作物的主栽品種是玉米,當年,我們都叫它“苞米”,由來是玉米穗外面包裹一層衣服(皮),感官認識起的名字。

七十年代以前,農村的玉米品種很單一,基本都是種清一色的“牛尾巴黃”的品種,這種玉米白瓤,小黃粒,穗不長,玉米行數也少,產量低,但是品質好,口感好,與後來種的玉米新品種來比較,老百姓說這種玉米有真正的玉米味,無論是碾成碴子,或者磨成玉米麵,黃澄澄的,看見就有食慾。誰家煮大碴子粥,貼玉米麵大餅子,隔一條街都能夠聞到,恨不得馬上吃到嘴裡。

大碴子粥有味道,除了玉米品種外,種植方面也是非常講究的。過去種玉米用的都是農家肥,農家肥是牲畜的糞便,或者用青稞漚的有機肥,不破壞玉米的內部結構,加上不噴灑除草劑,殺蟲劑等農藥,田間管理實行三鏟三趟,最後還有拔一遍大草。秋天收穫的時候,先扒皮涼晒,然後,拴成玉米吊子搭在障子上或者牆頭上晒去水分。

最原始的玉米大碴子是用笨碾子碾出來的。笨碾子就是馬拉碾輥子在石頭碾盤子上轉動,把玉米碾碎。碾玉米前,先把玉米在水裡侵泡一個小時左右,這樣,玉米粒的皮子就容易脫掉,保證碴子的純度。玉米粒碾成三四瓣最合適,然後用風車煽去糠麩,金黃色的大碴子就可以煮飯。

鄉村散文:玉米大碴子粥

大碴子粥最適宜是用農村大鐵鍋來煮,燒樹枝或者秸稈。大碴子和水的比例要放適中,水少,太黏稠,水多,不戀湯,完全憑經驗做。要慢火燒開為止,然後,過半個小時左右,再燒一次二遍火,過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開過吃了。

為了使大碴粥黏呼一些,最好放一點鹼。如果加紅芸豆一塊煮,這樣更色香具全,肯定食慾大增。在煮大碴粥的同時,鍋裡煮上鹹鴨蛋,或者把土豆去了皮也煮上。飯好以後,喝大碴粥,土豆拌大醬,吃鹹鴨蛋,真是美極了。那個年代,這就是最好的伙食。

我在生產隊幹活的時候,中午從地裡勞動回來,最喜歡吃的是大碴子水飯。將大碴子粥用從土井裡打上來的涮一遍,澄掉碗裡的水。打一盤雞蛋醬,到小園子裡薅幾棵大蔥,摘兩根頂花帶刺黃瓜,坐在房山頭涼快的地方吃起來,別提有多舒服,舒腸胃,舒筋骨,舒心情,然後,舒舒服服睡一個午覺,下午繼續“修理地球”,這就是我那個年代追求的幸福。

大碴子粥豐腴了我童年的身體,在勞動中,我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加同情敬重我的農民父兄弟姐妹。

今天,每當在街頭小巷聽見有人喊:“大碴子粥了,熱乎的......”的時候,我都會停下腳步,買兩碗,讓家人嚐嚐。

我想,在品一種味道的同時,也品出來一種情來。

鄉村散文:玉米大碴子粥

鄉村散文:玉米大碴子粥

鄉村散文:玉米大碴子粥

鄉村散文:玉米大碴子粥

鄉村散文:玉米大碴子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