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師”葬在焦作,留下千古難解的“懸棺之謎”,免費參觀

對於元朝,許多人的印象是"野蠻的蒙古人、遼闊的疆域",但這樣一個龐大的朝代卻最終沒有挺過100年。

後人評論道:如果沒有許衡這位"元朝一人"的存在,或許蒙古人想要退回到漠北也不可能做到。而這樣一位"偉人"的墓地就在焦作市中站區怡光路東800米焦克路路北許衡文化園內,遊客可免費參觀,憑弔前人的豐功偉績。

“元朝第一師”葬在焦作,留下千古難解的“懸棺之謎”,免費參觀

整個許衡文化園圍繞著許衡墓而建。許衡墓坐北朝南,墓冢高9米,冢前有石碑,碑上刻有"元儒許文正公之墓"8個字,這應該是作為"文臣"最大的哀榮了。

在中國古代,"文正"這個諡號,官方輕易不許人,因為它代表著文臣在道德、功績等方面都無可挑剔,比如宋代的司馬光、范仲淹,清代的曾國藩等人,往往是"國之柱石",而元代許衡也在其列。

許衡墓前面,有兩對執笏翁仲分列兩旁。翁仲南邊,有青灰磚釋奠堂3間,釋奠堂裡放有石案。釋奠堂向南,有高大的碑樓兩座,裡邊都有龜負蟠龍頭的石碑,前為乾隆御祭碑,後為歐陽元撰文的神道碑。

“元朝第一師”葬在焦作,留下千古難解的“懸棺之謎”,免費參觀

當然,乾隆並沒有親身來此祭拜,應該是派遣大臣前來祭奠,還撰寫了一塊碑文,大概意思是:許衡天資過人,學識深厚,見識不受時代的侷限性,能夠為朝廷定禮儀制度,使元朝廷能夠繼往開來、弘揚華夏文化……

為何這個滿族皇帝對許衡如此推崇呢?這大概是因為元朝也是一個外族入主中原的政權,而在這個過程中,許衡功不可沒。

元代初年,許衡是忽必烈選定的第一任國子監祭酒,也就是最高學府的校長。為了與中原文化接軌,忽必烈將一大批蒙古官員子弟都派到國子監學習,而許衡則用聖賢之道和漢文化去感染這些學生,讓他們知曉"為人"、"為臣"之道,而這些學生"位列公卿"者不計其數,遂享有"朱子之後,一人而已"的讚譽。

隨著許衡的宣揚教化,漢法逐漸被蒙古上層所接受,奠定了元代的統治基礎。許園中的對聯——"筆巨重疏河洛水,儒林再放杏壇花",即為許衡一生的真實寫照。

“元朝第一師”葬在焦作,留下千古難解的“懸棺之謎”,免費參觀

然而,作為一個漢儒,卻跑去為異族服務,這在許多人看來是"大逆不道"。尤其是朱元璋重奪漢人江山後,許衡也成為"貳臣"的代表。

"在當地人的傳說中,許衡臨時前,自感罪孽深重,不可饒恕,遂囑咐自己的兒子在死後將他的棺槨用鐵鎖選懸在墓室的半空中,以示謝罪。"

還有人說,"乾隆皇帝派人祭奠時,已經將許衡的棺槨的鎖鏈去掉,與地面相接"。

不過,出於對死者的尊重,許衡墓一直未被打開過,究竟是否"懸棺",至今也難有定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