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高龍華古墓,位於河北省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以村命名,傳說為袁紹墓(當地人按其堆土形狀,稱之為"大疙瘩")。該墓為典型的漢墓,封土高大,封土為橢圓形,高8米,東西徑52米,南北徑36米,佔地1510平方米。

前高龍華古墓,原屬獻縣管轄,五十年代初屬建國縣管轄,1954年建國縣撤消,劃歸滄縣管轄。此處原有古墓大小兩座,現存者為大墓。小墓在1956年塌陷後,生產隊及個人取土挖掉了,據傳出土有綠釉小陶樓和一些小件器物。因粗糙不完整被村民扔掉。現存大墓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滄州:前高龍華村有座“袁紹墓”

《三國演義》的故事兩千年來膾炙人口,其中叱吒風雲的袁紹,傳說死後就葬在滄縣的前高龍華村。

棗林深處,原野漸綠,位於前高龍華村東北、人們相傳的“袁紹墓”,橫臥千年,封土依然巍峨,當地人稱為“大疙瘩”。風雲變幻幾千年,關於一代梟雄袁紹和“大疙瘩”的故事至今還在流傳。

一代梟雄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各路諸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其中,在天下人心目中,最有希望成就霸業、一統天下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紹。

袁紹出身於東漢後期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為東漢名門望族,祖籍在汝南郡汝陽縣,今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袁家自其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的兒子袁京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為司空、司徒太尉,袁湯的兒子、袁紹的父親袁逢亦官至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四世5人居三公之位,故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袁紹以虎賁中郎將的身份被舉薦為司隸校尉,成為漢靈帝新建立的“西園八校尉”的領袖。袁紹少年資質聰穎、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抱負遠大。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董卓擅行廢帝立君,並自署相國,把持朝綱,飛揚跋扈,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憤恨,各地討伐董卓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討伐董卓,袁紹是最有號召力的人物。袁紹在渤海郡(今南皮)豎起大旗後,十八路諸侯紛紛響應,袁紹輕輕鬆鬆就當上了諸侯聯盟軍的盟主。

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奪取了天下最富庶的冀州作為根據地,接著又四處出兵,奪取幷州、青州,並於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

可就在這樣的大好局面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率10萬精兵南下進攻許都,並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擺開架勢與曹操決戰,企圖一舉消滅曹操,史稱“官渡之戰”。當時,曹操兵少將寡,率2萬主力北上迎敵。袁紹竟然敗給了兵力、地盤、錢糧都不如自己的曹操。此一戰,徹底改變了他人生的命運。

連年的征戰,加之袁紹兵敗後損兵折將,非常懊惱,鬱鬱寡歡,終於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吐血而亡。袁紹封土

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東北700米,成片的棗園望不到邊,據傳袁紹墓地就在棗園內。在往北是古滹沱河故道,墓尚存高大的封土,墓的正南方前端有滄縣人民政府在2008年豎立的石碑,石碑約1米多高,寬約80公分,是用漢白玉理石做成,上面刻著四行字:第一行字是宋體書寫“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行是隸書篆刻的大字“前高龍華古墓(袁紹墓)”;第三行、第四行是落款,分別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滄縣人民政府立”,時間是2008年4月。

高川鄉有關負責人顓海橋介紹,前高龍華古墓,以前高龍華村命名,當地人按其堆土形狀,稱之為“大疙瘩”。該墓為典型的漢墓,封土高大,封土為橢圓形。

此處原有古墓大小兩座,小墓在1956年塌陷後,生產隊及個人取土挖掉了,當時出土有綠釉小陶樓和一些小件,均為漢代器物。現存的這座墓為大墓,雖經近2000年來的歲月風化,風雨沖刷,但仍有8米高,佔地1510平方米。從它的封土高度、風格看,應為漢墓,墓主人非一般人,應為王侯爵位,傳說為袁紹墓。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上原來長滿榆樹、楊樹、柏樹等各種樹木,後來隨著氣候變化及人為砍伐,現墓頂已沒有樹木存在。墓的四周,滿植柏樹。現在是棗園,墓的四角還存有小片柏樹群。2009年5月,此墓連續兩次被盜開,封土層被盜墓者炸開已遭嚴重破壞,當地文物部門和村民已將盜洞回填。2010年3月,又發現墓有被盜痕跡,後盜洞再次被回填。追根溯源

《後漢書》《晉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書裡,關於袁紹在“官渡之戰”兩年後病死,史書記載是一致的,只是袁紹死後埋在何地沒有確切記載。

為此,筆者通過在河南鄭州搞文史工作的一位朋友找到了商水縣地方誌辦公室馬振華、郭會星兩位,他們說在袁紹的故里袁老村,有袁老冢子墓,墓區規模巨大,但沒有聽說這裡有袁紹的墓。

袁紹死後到底葬在哪裡呢?

筆者又電話聯繫到了袁紹故里、河南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的村支書袁海臣。他說,村裡大部分人都姓袁,袁紹的墓沒在這裡,袁老冢子墓是袁紹的高祖父袁安的,袁紹死後據說是埋在河北地域內,具體什麼地方也搞不清楚。

在商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袁紹憂憤而死後,早年跟隨他南征北戰的族人,趁著夜間天黑的時間,將袁紹屍體走水路運回袁紹故里,埋葬在曹河岸邊。當時,為了怕再遭曹操的報復,袁紹的後人還特意將曹河改寫成“漕河”,漕河一直沿用至今。

袁海臣說,這隻能是傳說和後人推測出來的,也可能不是事實。不過,當年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後,曾來袁老村祭祖,並在袁金灘前樹起了旗杆,朝拜3天。1992年,袁世凱的孫女袁家慧專程來到袁老村,到這裡續袁氏家譜。

所以,袁紹墓在何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位於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另一說就是位於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

關於第一種說法很難成立。袁紹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病死,到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才打敗了袁譚。在這三年中,袁紹的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支撐著河北的局面,雖然他們之間為繼承袁紹的基業互相爭鬥,但為他的父親安葬應該是一致的,為袁紹守孝護靈是能夠做到的,不可能讓別人將袁紹屍體偷運回河南老家。再者,河南是曹操的屬地,偷運回老家路途遙遠,需要過安陽、走開封、經許昌,這些地方都是重兵佈防之地,曹操正追殺袁譚三兄弟,偷運回河南老家談何容易?

而且當年曹操兵進河北佔領冀州後,第一件事就是到袁紹的墓地祭奠。《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寫到:“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當時曹操正在追擊逃往南皮的袁譚,而如果袁紹墓在河南的商水,曹操又怎能去袁紹的墓地祭奠呢?

關於第二種說法袁紹墓在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也有疑問。袁紹的霸業在冀州,而冀州的都城在鄴城(今邯鄲臨漳縣),臨漳離滄縣高龍華村相距也有幾百裡,怎麼可能葬在這裡呢?我們可以猜測,這裡是他經營多年之地,佔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又離曹操佔據的許昌相距較遠,這也可能是袁譚兵敗後退居南皮死守的原因之一。

不過,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這座漢代古墓中埋藏的是不是真的袁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沒有忘記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沒有忘記這裡曾經是拉開反董卓聯盟的古戰場和“河北之雄”袁紹的獵獵旌旗。

站在“袁紹墓”頂遠眺,撲入眼簾的是千里沃野和坦平的大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聯繫,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