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上古為樑、荊接壤之域,春秋為巴、楚交界之地,秦屬巴郡,兩漢為巴郡涪陵、武陵郡遷陵二縣地,魏晉以降,先後屬丹興、漢發、務川、思州、務州等州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酉陽寨,淳熙四年(1177)酉陽改寨為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酉陽置縣,次年升為直隸州,以州代縣,轄秀山、黔江、彭水三縣,民國二年(1913)廢州為縣,1983年成立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這段歷史敘述雖然簡單,且便宜行事,但其間的歷史進程卻有眾多值得考辨之處,特別是由宋至清這一時段。譬如今酉陽與漢酉陽之辯、置酉陽寨與改寨為州的時間考(州志和家譜各執一說)、改土歸流的時間等,如許糾葛牽涉其間的,有一個關鍵詞——酉陽土司,而談酉陽土司就不能忽視更無法繞過冉氏家族。歷史本是時間糾結纏繞的產物,穿越歷史,就是去撫摸那些歷史的背影。循跡酉陽冉氏家族,無疑就是串聯那一個個背影,以映照一方地域的盛衰興亡。

據奉節《冉氏族譜》載,冉氏最早為山東鄒人。另據云陽《冉氏族譜》載,冉氏遷蜀之始祖為冉道周,遷徙地為信州(即後之夔州)。道周生子冉軫(為巴東郡公),冉軫生子冉黎(仕樑雲麾將軍,假節鉞湖州刺史,襲封巴東郡公。入周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隋開皇中,為旭州刺史),冉黎生子冉安昌(隋封漁陽侯。隋末據保巴東,唐高祖即位,為招慰使。於武德三年,當牂牁要路,請置務州),此為冉氏土官、土司一脈遷酉之始,冉安昌可認為是酉陽冉氏土官、土司一脈之遠祖。冉安昌生子冉仁才(公元594-652年),冉仁才生子冉寔(任幷州大都督府參軍,歷縣令、長史司馬),冉寔生子冉顯宗(任夔州都督),雲陽《冉氏家譜》記:“顯宗公後十六世,至守忠公為官酉之始祖。中間世系舊譜殘缺失載。”而酉陽《冉氏家譜》也記曰:“顯宗以捍禦本境,功授夔州都督。其後天寶之亂,子孫皆高隱不仕,世遂無聞焉。及宋宣和間,而守忠公建績酉陽,去顯宗公時,則十有四世矣。” 冉顯宗第十五世孫冉守忠(初名萬要,平叛苗後,敕改守忠),自宋建炎三年因軍功封軍民宣慰使,加封安燕侯後,世代世襲,執掌酉邦。自此,冉氏土官、土司正式進駐酉陽。這是進入今酉陽和五溪地區的第二批冉人,其時間約在五代前後,宋、元、明、清的土官中多冉姓,即明證。酉陽土司從冉守忠於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入掌酉陽起,至冉元齡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止(一說乾隆元年),歷南宋、元、明、清四朝代,有604年,傳24世、28人。其中南宋7人:守忠、文炳、世昌、勝宗、為義、貴遷、思通;元代2人:萬友、載朝;明代16人:如彪、應仁、興邦、琛、瑄、廷輔、雲、舜臣、儀、元、維翰、維屏、御龍、躍龍、天麟、天育;清代3人:奇鏕、永沛、元齡(裕樞)。上述土司皆守忠後人,或父歿子繼,或兄終弟續。其治所最初在酉陽螞蝗鄉官壩村,繼遷銅鼓潭官潭衙院,宋末遷至忠孝壩(今酉陽縣治所鍾多鎮)。改流後,處置改流事務的成都通判耿壽平為第一任酉陽知州。冉氏末代土司冉元齡及其後裔遷至浙江仁和縣。

這一段細究起來,要談說甚至考辨的東西太多,如冉氏之族屬、移民之時間等。這裡不再贅述。單是冉氏一姓,在酉陽就大抵可分為三類:一曰“土著冉”。《酉陽州志"戶籍志》雲:“冉家一種,其居酉在土官之先,有仡兜冉、高粱冉等號”。這部分人極有可能是冉安昌、冉仁才時代隨遷所留。二曰“外來冉”,主要指隨冉守忠去酉平亂這部分人,即冉氏土官、土司一脈。三曰“假冉”,大多由別的姓氏改稱而來,如陳家冉、趙家冉、龍家冉等。清酉陽《冉氏家譜》記曰:“或有奴隸效忠,或有疆場著績者,例皆賜同冉姓,得免其雜派差役。時代久遠,自昧所由。”歷經發展衍變,三類冉姓如今已很難區分。家族尋根,以求延續一個家族的歷史血脈與文化記憶,像這類大姓(在酉陽的人口就約佔五分之一),當異常艱難。

再說酉陽土司。土司制度溯源於羈縻之治。我國封建王朝對西、南部少數民族的治理,曾經施行過兩種政策。一是自秦迄宋王朝推行的比較寬鬆的政策,即略為管束,加以籠絡,使之不生異心,人們稱之為“羈縻政策”;二是元、明、清王朝實行的較為嚴格的管理辦法,人們稱之為“土司制度”,其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央王朝通過少數民族土著首領對民族地區實行間接統治,另一方面是各民族首領對中央王朝承擔一定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義務。酉陽土司制淵源於唐宋的羈縻州制度。元為宣慰司,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土司制度。清雍正朝酉陽及臨近土司先後改流。在土司時期,酉陽冉氏土司的統治對當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生產和生活有重大影響。(未完待續)

酉陽土司:冉氏家族的歷史背影(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