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
"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鄰居4歲多的女兒詩詩非常喜歡上幼兒園,今年開學已經是中班,媽媽每次送她去幼兒園從來不哭鬧,她喜歡幼兒園的活動,喜歡同學和老師。上週詩詩在學校咳嗽發燒了,老師打電話讓媽媽把她接回家照顧。

病好了之後,媽媽要送她去上學的時候,詩詩開始哭鬧,以後的每天早上都在哭鬧和反抗。離幼兒園還有一段距離,她就開始挨著媽媽走,極不情願的挪動身體,到了幼兒園門口,她抓著媽媽手臂,掛在媽媽的腿上,一步都不願意走了。媽媽只好拖著她挪到教室,當媽媽終於把孩子送到教室離開的時候,她聽到了女兒聲嘶力竭的哭喊:“媽媽,你走了我會死掉的。”

這是很常見的幼兒分離焦慮,可是媽媽想不通,在此之前女兒非常喜歡學校,為什麼生了一場病女兒就出現了這麼極端恐懼的情緒?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媽媽瞭解大腦的工作原理,就會明白孩子之所以出現這些“反常”的行為,是因為左腦和右腦還沒有整合好,所以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鄰居4歲多的女兒詩詩非常喜歡上幼兒園,今年開學已經是中班,媽媽每次送她去幼兒園從來不哭鬧,她喜歡幼兒園的活動,喜歡同學和老師。上週詩詩在學校咳嗽發燒了,老師打電話讓媽媽把她接回家照顧。

病好了之後,媽媽要送她去上學的時候,詩詩開始哭鬧,以後的每天早上都在哭鬧和反抗。離幼兒園還有一段距離,她就開始挨著媽媽走,極不情願的挪動身體,到了幼兒園門口,她抓著媽媽手臂,掛在媽媽的腿上,一步都不願意走了。媽媽只好拖著她挪到教室,當媽媽終於把孩子送到教室離開的時候,她聽到了女兒聲嘶力竭的哭喊:“媽媽,你走了我會死掉的。”

這是很常見的幼兒分離焦慮,可是媽媽想不通,在此之前女兒非常喜歡學校,為什麼生了一場病女兒就出現了這麼極端恐懼的情緒?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媽媽瞭解大腦的工作原理,就會明白孩子之所以出現這些“反常”的行為,是因為左腦和右腦還沒有整合好,所以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左右腦有各自獨特的“個性”

我們知道,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是不同的。大腦影響我們的方式有“左腦模式”和“右腦模式”。

左腦熱愛邏輯,渴望秩序,語言就屬於邏輯;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發送並接收信號,這些信號包括:表情、語氣、眼神等身體語言。右腦不關心秩序,它只在乎這個經歷的感受和情緒。我們常說的“發自內心的感受”,就是來源於右腦。

3歲以前的孩子還沒有掌握語言,無法用邏輯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右腦佔據主導地位。所以他們真性情,活在當下,他們會毫無顧忌的做一些事情。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去幼兒園遲到後他們絲毫沒有內疚感,因為邏輯、責任、時間觀念這些對他們來說還不存在。

媽媽:“我們走的慢一點,媽媽肚子疼。”
孩子:“你為什麼肚子疼?”
媽媽:“媽媽吃了冰的東西。”
孩子:“冰的東西,為什麼會讓人肚子疼?”

當一個孩子像這樣開始不停的問為什麼的時候,她的左腦已經開始起作用了,因為左腦想知道事件的因果關係,並想用語言把其中的邏輯表達清楚。

"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鄰居4歲多的女兒詩詩非常喜歡上幼兒園,今年開學已經是中班,媽媽每次送她去幼兒園從來不哭鬧,她喜歡幼兒園的活動,喜歡同學和老師。上週詩詩在學校咳嗽發燒了,老師打電話讓媽媽把她接回家照顧。

病好了之後,媽媽要送她去上學的時候,詩詩開始哭鬧,以後的每天早上都在哭鬧和反抗。離幼兒園還有一段距離,她就開始挨著媽媽走,極不情願的挪動身體,到了幼兒園門口,她抓著媽媽手臂,掛在媽媽的腿上,一步都不願意走了。媽媽只好拖著她挪到教室,當媽媽終於把孩子送到教室離開的時候,她聽到了女兒聲嘶力竭的哭喊:“媽媽,你走了我會死掉的。”

這是很常見的幼兒分離焦慮,可是媽媽想不通,在此之前女兒非常喜歡學校,為什麼生了一場病女兒就出現了這麼極端恐懼的情緒?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媽媽瞭解大腦的工作原理,就會明白孩子之所以出現這些“反常”的行為,是因為左腦和右腦還沒有整合好,所以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左右腦有各自獨特的“個性”

我們知道,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是不同的。大腦影響我們的方式有“左腦模式”和“右腦模式”。

左腦熱愛邏輯,渴望秩序,語言就屬於邏輯;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發送並接收信號,這些信號包括:表情、語氣、眼神等身體語言。右腦不關心秩序,它只在乎這個經歷的感受和情緒。我們常說的“發自內心的感受”,就是來源於右腦。

3歲以前的孩子還沒有掌握語言,無法用邏輯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右腦佔據主導地位。所以他們真性情,活在當下,他們會毫無顧忌的做一些事情。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去幼兒園遲到後他們絲毫沒有內疚感,因為邏輯、責任、時間觀念這些對他們來說還不存在。

媽媽:“我們走的慢一點,媽媽肚子疼。”
孩子:“你為什麼肚子疼?”
媽媽:“媽媽吃了冰的東西。”
孩子:“冰的東西,為什麼會讓人肚子疼?”

當一個孩子像這樣開始不停的問為什麼的時候,她的左腦已經開始起作用了,因為左腦想知道事件的因果關係,並想用語言把其中的邏輯表達清楚。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為什麼要整合左右腦?

胼胝體纖維束沿著大腦中樞連接著左腦和右腦,左右腦的協同運作非常重要,左右腦作為一個整體來運作默契配合,孩子就有能力同時正視自己的情緒和邏輯,從而很好的平衡兩者。也可以執行更困難的任務,達成更復雜的目標。

當大腦只能從一側來獲取經驗時,就會出現問題。《全腦教養法》一書中這樣舉例:只用左腦或者只用右腦,就像用一隻胳膊游泳——一隻胳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兩隻胳膊一起用,不是更能直達目標、更加容易成功嗎?

如果我們希望生活更有意義,情緒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們肯定不希望被情緒所控制,如果我們被右腦所主導忽略左腦的邏輯,就會淹沒在自身感覺中,情感氾濫。同樣,我們也不希望只被左腦控制,從邏輯語言中把感受分離出來,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生活在情感的荒漠。

曾經有個同學情緒不好,別人和他開玩笑想讓他開心起來,卻引起了他的憤怒。因為人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他的左腦識別的是你說的字面意思,右腦此時正在消極怠工,不會注意到你開玩笑的語氣和表情。這就是依賴左腦的危險:我們會變得刻板,缺乏結合背景理解事件的能力。

正如文章開頭,媽媽把詩詩送去學校時,她被嚇壞了。這時候她的行為只靠右腦控制,媽媽目睹了詩詩的情感氾濫,詩詩情緒化的右腦並沒有和她邏輯化的左腦協作。

"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鄰居4歲多的女兒詩詩非常喜歡上幼兒園,今年開學已經是中班,媽媽每次送她去幼兒園從來不哭鬧,她喜歡幼兒園的活動,喜歡同學和老師。上週詩詩在學校咳嗽發燒了,老師打電話讓媽媽把她接回家照顧。

病好了之後,媽媽要送她去上學的時候,詩詩開始哭鬧,以後的每天早上都在哭鬧和反抗。離幼兒園還有一段距離,她就開始挨著媽媽走,極不情願的挪動身體,到了幼兒園門口,她抓著媽媽手臂,掛在媽媽的腿上,一步都不願意走了。媽媽只好拖著她挪到教室,當媽媽終於把孩子送到教室離開的時候,她聽到了女兒聲嘶力竭的哭喊:“媽媽,你走了我會死掉的。”

這是很常見的幼兒分離焦慮,可是媽媽想不通,在此之前女兒非常喜歡學校,為什麼生了一場病女兒就出現了這麼極端恐懼的情緒?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媽媽瞭解大腦的工作原理,就會明白孩子之所以出現這些“反常”的行為,是因為左腦和右腦還沒有整合好,所以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左右腦有各自獨特的“個性”

我們知道,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是不同的。大腦影響我們的方式有“左腦模式”和“右腦模式”。

左腦熱愛邏輯,渴望秩序,語言就屬於邏輯;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發送並接收信號,這些信號包括:表情、語氣、眼神等身體語言。右腦不關心秩序,它只在乎這個經歷的感受和情緒。我們常說的“發自內心的感受”,就是來源於右腦。

3歲以前的孩子還沒有掌握語言,無法用邏輯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右腦佔據主導地位。所以他們真性情,活在當下,他們會毫無顧忌的做一些事情。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去幼兒園遲到後他們絲毫沒有內疚感,因為邏輯、責任、時間觀念這些對他們來說還不存在。

媽媽:“我們走的慢一點,媽媽肚子疼。”
孩子:“你為什麼肚子疼?”
媽媽:“媽媽吃了冰的東西。”
孩子:“冰的東西,為什麼會讓人肚子疼?”

當一個孩子像這樣開始不停的問為什麼的時候,她的左腦已經開始起作用了,因為左腦想知道事件的因果關係,並想用語言把其中的邏輯表達清楚。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為什麼要整合左右腦?

胼胝體纖維束沿著大腦中樞連接著左腦和右腦,左右腦的協同運作非常重要,左右腦作為一個整體來運作默契配合,孩子就有能力同時正視自己的情緒和邏輯,從而很好的平衡兩者。也可以執行更困難的任務,達成更復雜的目標。

當大腦只能從一側來獲取經驗時,就會出現問題。《全腦教養法》一書中這樣舉例:只用左腦或者只用右腦,就像用一隻胳膊游泳——一隻胳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兩隻胳膊一起用,不是更能直達目標、更加容易成功嗎?

如果我們希望生活更有意義,情緒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們肯定不希望被情緒所控制,如果我們被右腦所主導忽略左腦的邏輯,就會淹沒在自身感覺中,情感氾濫。同樣,我們也不希望只被左腦控制,從邏輯語言中把感受分離出來,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生活在情感的荒漠。

曾經有個同學情緒不好,別人和他開玩笑想讓他開心起來,卻引起了他的憤怒。因為人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他的左腦識別的是你說的字面意思,右腦此時正在消極怠工,不會注意到你開玩笑的語氣和表情。這就是依賴左腦的危險:我們會變得刻板,缺乏結合背景理解事件的能力。

正如文章開頭,媽媽把詩詩送去學校時,她被嚇壞了。這時候她的行為只靠右腦控制,媽媽目睹了詩詩的情感氾濫,詩詩情緒化的右腦並沒有和她邏輯化的左腦協作。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複述故事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

當強烈的情緒和感覺充斥著孩子的右腦,這種情況下父母的責任就是引導孩子讓左腦運轉起來,好讓孩子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國際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丹尼爾.西格爾,融合了心理學和腦科學信奉大腦的“整合是王道”,而提高孩子大腦整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幫助他複述帶來恐懼和痛苦的經歷。

  • 首先,用右腦和孩子建立連接。

晚上,6歲的兒子剛回到房間睡覺就又出現在客廳,他很煩躁:“睡前,你從來沒有給我說過晚安!”媽媽感到很驚訝,解釋說:“之前我不知道你想讓我說晚安。”兒子迴應了一連串的抱怨:“你就沒關心過我!我討厭寫作業!離我的生日怎麼還有那麼久!我真的要瘋了!”

這些話我們看來沒有絲毫邏輯,但很眼熟,好像父母都會經歷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分析出,孩子的右腦情緒正在劇烈的波動,而且缺乏左腦邏輯的平衡。這樣的情況如果父母爭辯或者和孩子錯誤的邏輯較勁,只是徒勞,因為他負責邏輯的左腦此刻已經熄火。

此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與他的右腦聯結,用右腦來傾聽孩子說的話並安慰他,最大程度的減小衝突。媽媽具體怎麼做呢:媽媽走到兒子身邊,蹲在孩子面前撫摸孩子的後背,用安慰的語氣說:“你有時候很難過,對不對?但你知道,媽媽永遠不會忽略你,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兒子解釋說:作業佔用了自己太多時間,而弟弟得到了媽媽更多的關注。孩子明顯放鬆了下來,媽媽的做法讓孩子覺得媽媽對自己的感受“感同身受”。

  • 然後,轉向左腦。

迴應了孩子右腦的情緒後,媽媽開始轉向左腦說正事了,她對事情進行了合理的解釋,並解決兒子提出的具體問題。一旦媽媽和孩子“右腦對右腦”的聯結上了,“左對左”的聯結和理性的處理問題就容易的多。

媽媽承諾以後兒子睡覺的時候,自己會對他說晚安;自己沒有辦法讓生日早點到來,但可以和他一起籌備生日聚會並且會想辦法讓寫作業的過程變得有趣一些。

媽媽通過邏輯的解釋來引導孩子的左腦,理性的討論他的行為和情緒,這需要他的左腦參與到會話中來,這種方法能夠讓孩子以一種協調的方式來使用左腦。

孩子情緒爆發後,到最後回房間睡覺一共才5分鐘,這是因為媽媽首先做了右腦的聯結,再轉向左腦理性的討論。如果媽媽用左腦的邏輯方式訓斥兒子,結果只會讓兩個人更加對立,兒子平靜下來的時間將會更長。

"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鄰居4歲多的女兒詩詩非常喜歡上幼兒園,今年開學已經是中班,媽媽每次送她去幼兒園從來不哭鬧,她喜歡幼兒園的活動,喜歡同學和老師。上週詩詩在學校咳嗽發燒了,老師打電話讓媽媽把她接回家照顧。

病好了之後,媽媽要送她去上學的時候,詩詩開始哭鬧,以後的每天早上都在哭鬧和反抗。離幼兒園還有一段距離,她就開始挨著媽媽走,極不情願的挪動身體,到了幼兒園門口,她抓著媽媽手臂,掛在媽媽的腿上,一步都不願意走了。媽媽只好拖著她挪到教室,當媽媽終於把孩子送到教室離開的時候,她聽到了女兒聲嘶力竭的哭喊:“媽媽,你走了我會死掉的。”

這是很常見的幼兒分離焦慮,可是媽媽想不通,在此之前女兒非常喜歡學校,為什麼生了一場病女兒就出現了這麼極端恐懼的情緒?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媽媽瞭解大腦的工作原理,就會明白孩子之所以出現這些“反常”的行為,是因為左腦和右腦還沒有整合好,所以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左右腦有各自獨特的“個性”

我們知道,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是不同的。大腦影響我們的方式有“左腦模式”和“右腦模式”。

左腦熱愛邏輯,渴望秩序,語言就屬於邏輯;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發送並接收信號,這些信號包括:表情、語氣、眼神等身體語言。右腦不關心秩序,它只在乎這個經歷的感受和情緒。我們常說的“發自內心的感受”,就是來源於右腦。

3歲以前的孩子還沒有掌握語言,無法用邏輯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右腦佔據主導地位。所以他們真性情,活在當下,他們會毫無顧忌的做一些事情。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去幼兒園遲到後他們絲毫沒有內疚感,因為邏輯、責任、時間觀念這些對他們來說還不存在。

媽媽:“我們走的慢一點,媽媽肚子疼。”
孩子:“你為什麼肚子疼?”
媽媽:“媽媽吃了冰的東西。”
孩子:“冰的東西,為什麼會讓人肚子疼?”

當一個孩子像這樣開始不停的問為什麼的時候,她的左腦已經開始起作用了,因為左腦想知道事件的因果關係,並想用語言把其中的邏輯表達清楚。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為什麼要整合左右腦?

胼胝體纖維束沿著大腦中樞連接著左腦和右腦,左右腦的協同運作非常重要,左右腦作為一個整體來運作默契配合,孩子就有能力同時正視自己的情緒和邏輯,從而很好的平衡兩者。也可以執行更困難的任務,達成更復雜的目標。

當大腦只能從一側來獲取經驗時,就會出現問題。《全腦教養法》一書中這樣舉例:只用左腦或者只用右腦,就像用一隻胳膊游泳——一隻胳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兩隻胳膊一起用,不是更能直達目標、更加容易成功嗎?

如果我們希望生活更有意義,情緒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們肯定不希望被情緒所控制,如果我們被右腦所主導忽略左腦的邏輯,就會淹沒在自身感覺中,情感氾濫。同樣,我們也不希望只被左腦控制,從邏輯語言中把感受分離出來,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生活在情感的荒漠。

曾經有個同學情緒不好,別人和他開玩笑想讓他開心起來,卻引起了他的憤怒。因為人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他的左腦識別的是你說的字面意思,右腦此時正在消極怠工,不會注意到你開玩笑的語氣和表情。這就是依賴左腦的危險:我們會變得刻板,缺乏結合背景理解事件的能力。

正如文章開頭,媽媽把詩詩送去學校時,她被嚇壞了。這時候她的行為只靠右腦控制,媽媽目睹了詩詩的情感氾濫,詩詩情緒化的右腦並沒有和她邏輯化的左腦協作。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複述故事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

當強烈的情緒和感覺充斥著孩子的右腦,這種情況下父母的責任就是引導孩子讓左腦運轉起來,好讓孩子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國際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丹尼爾.西格爾,融合了心理學和腦科學信奉大腦的“整合是王道”,而提高孩子大腦整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幫助他複述帶來恐懼和痛苦的經歷。

  • 首先,用右腦和孩子建立連接。

晚上,6歲的兒子剛回到房間睡覺就又出現在客廳,他很煩躁:“睡前,你從來沒有給我說過晚安!”媽媽感到很驚訝,解釋說:“之前我不知道你想讓我說晚安。”兒子迴應了一連串的抱怨:“你就沒關心過我!我討厭寫作業!離我的生日怎麼還有那麼久!我真的要瘋了!”

這些話我們看來沒有絲毫邏輯,但很眼熟,好像父母都會經歷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分析出,孩子的右腦情緒正在劇烈的波動,而且缺乏左腦邏輯的平衡。這樣的情況如果父母爭辯或者和孩子錯誤的邏輯較勁,只是徒勞,因為他負責邏輯的左腦此刻已經熄火。

此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與他的右腦聯結,用右腦來傾聽孩子說的話並安慰他,最大程度的減小衝突。媽媽具體怎麼做呢:媽媽走到兒子身邊,蹲在孩子面前撫摸孩子的後背,用安慰的語氣說:“你有時候很難過,對不對?但你知道,媽媽永遠不會忽略你,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兒子解釋說:作業佔用了自己太多時間,而弟弟得到了媽媽更多的關注。孩子明顯放鬆了下來,媽媽的做法讓孩子覺得媽媽對自己的感受“感同身受”。

  • 然後,轉向左腦。

迴應了孩子右腦的情緒後,媽媽開始轉向左腦說正事了,她對事情進行了合理的解釋,並解決兒子提出的具體問題。一旦媽媽和孩子“右腦對右腦”的聯結上了,“左對左”的聯結和理性的處理問題就容易的多。

媽媽承諾以後兒子睡覺的時候,自己會對他說晚安;自己沒有辦法讓生日早點到來,但可以和他一起籌備生日聚會並且會想辦法讓寫作業的過程變得有趣一些。

媽媽通過邏輯的解釋來引導孩子的左腦,理性的討論他的行為和情緒,這需要他的左腦參與到會話中來,這種方法能夠讓孩子以一種協調的方式來使用左腦。

孩子情緒爆發後,到最後回房間睡覺一共才5分鐘,這是因為媽媽首先做了右腦的聯結,再轉向左腦理性的討論。如果媽媽用左腦的邏輯方式訓斥兒子,結果只會讓兩個人更加對立,兒子平靜下來的時間將會更長。

孩子生了一場病,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抓住時機整合孩子的左右腦

  • 最後,引導孩子複述故事。

複述,從本質上來講,是幫助孩子的左右腦共同工作,讓她理解具體發生了什麼事。調動左腦理順細節並轉化為語言,然後引入右腦,重訪她的情緒,讓左右腦用整合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在孩子體驗了強烈的情緒波動時,需要有人運用左腦幫她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弄明白右腦的情緒,就可以有效處理這些情緒,這就是複述故事的原理。

雖然詩詩的狀況讓媽媽很沮喪,但她還是抵制了否認孩子的衝動。詩詩的大腦 把扔在幼兒園、生病、媽媽離開、害怕聯繫到了一起,所以一到收拾東西去幼兒園她的大腦和身體就告訴她這不是一個好事情:幼兒園=生病=媽媽離開=害怕。

這樣看,她不願意去幼兒園是可以理解的。她感受到激烈的情緒,但還沒有掌握用邏輯表達感受的能力,媽媽要做的,就是幫助詩詩讓她的左腦弄明白這些情緒,並用語言講出來,這樣她就可以同時運用左右腦。

媽媽告訴詩詩:“我知道你不想去幼兒園,因為你生病了,我們來回憶一下生病那天吧。早上,你想要穿連衣裙,然後你刷牙,吃了雞蛋餅,我們到了學校,你跟我揮手再見。我走了後發生了什麼呢?”

詩詩:“我生病了。”

媽媽:“對,你很不舒服,是老師照顧的你,她知道你需要我,就給我打了電話,我馬上就到了。幸運的是,我到之前老師一直在照顧你。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情?”

詩詩:“…………”

媽媽把詩詩生病的整個過程理順,讓詩詩明白了自己的身體和感受都經歷了什麼,接下來她幫助孩子創建了一些關於幼兒園新的聯想。詩詩用繪畫的方式向媽媽講述了整件事,她一遍遍的向媽媽講述。

沒過幾天,詩詩就重新燃起了對幼兒園的喜愛,這次生病的經歷將不再對她有影響。要確保孩子在複述中的主動權,如果孩子想略過某一段,快進到某一處或是中斷談話,都是可以的。如果孩子不想談論,也可以選擇畫出來或寫出來;如果他不想和你談論,可以選擇和別人談論,朋友、兄弟姐妹都是不錯的選擇。

複述故事適合多大的孩子:從10個月到10歲的孩子都適用這個方法。天寶1歲多的時候,在外邊摔破了膝蓋,因為很嚴重去診所進行了包紮。奶奶沒有告訴我在哪裡摔破的,但每次天寶路過那個下水道都會指著自己的膝蓋,用肢體語言向我敘述當天的過程。我告訴他:“你的腳不下心掉下去了,下水道刮傷了你的膝蓋。你很疼對不對?還流了很多血,但我聽說你沒有哭,”那段時間幾乎每次路過那裡,他都會向我講述發生了什麼。

天寶爸爸有時會質疑,不讓我提這件事:“天寶提的時候,你就當作看不到,要不然一提這事他就想起來那天可怕的事。”所幸,我一直堅持這樣做,這件可怕的事並沒有給天寶造成影響。

孩子狀態不好的時候不要開始:有時候孩子會不願意談論自己的經歷,我們要尊重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說、用什麼方式說,強迫孩子說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想得到孩子的反饋,要講究一些策略。首先要確保你和孩子都有好心情,經驗豐富的兒童心理治療師會告訴你:比起坐在一起面對面的談論這件事,一邊做些別的的事情一邊談論效果可能會更好,比如說在搭積木、在散步……

我們常說的“什麼事情,說出來就好了”,就是“複述”產生的強大力量。右腦處理情緒和經歷的記憶,左腦為情緒和記憶賦予一定的意義,左右腦一起工作會治癒痛苦的經歷,這也是為什麼要整合孩子左右腦的意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