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最可怕的錯位:老師培養人格,家長輔導功課

1

朋友M聽說月寶快上小學了,整天在我耳邊煽風點火:

“嘿嘿,等孩子上小學了,你的苦日子就來了。”

“再享受幾天孩子上幼兒園的美好時光吧!一入小學深似海,從此悠閒是路人啊!”

不就是上個小學嗎,有那麼可怕嘛?

她說:“你可不知道,現在小學家長負擔有多重!像我家這隻,剛上一年級,每天晚上寫作業老師要求家長給錄像,發視頻到家長群裡。

作業要檢查無誤交上去,否則就在群裡點名批評。我一個晚上什麼事都幹不了,只能跟孩子的作業玩命。”

小學陪讀我倒是聽說過,有時候不是家長刻意為之,而是老師要求為之。

我表姐家的孩子上小學第一天就被要求買了打印機,每天家長要根據孩子在學校的進度,給孩子從網上找題攢卷子,孩子寫好後,家長要判對錯,要打分,第二天統一交到學校。

老師那裡還會有記錄,名為“家庭作業成績”

表姐被這個家庭作業折磨得不行,但是技能也突飛猛進,起初她只會用Word打字,現在居然能用Word畫圖了。

她非常貼心地跟我說,那些卷子我都存檔了,到時候你需要就找我拿,免得自己再整理。

聽完朋友和表姐的經驗之談,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現在有學童的家庭裡“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因為輔導作業,根本就不是家長該乾的活。

教育中最可怕的錯位:老師培養人格,家長輔導功課

2

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和一位音樂學院的系主任聊天,她本人是鋼琴系畢業的,家中有一個6歲女童。

這個組合一下子就讓我出現了一個很小市民的想法:這媽媽自己在家教孩子鋼琴,得省多少錢啊!

我帶著羨慕的表情把這個想法說了,沒想到主任大呼誤會。

她自己雖然是個鋼琴老師,但是她的女兒從來都是送到別的老師那裡學鋼琴,她在家裡最多聽孩子彈彈曲子,卻很少指導。

這就奇怪了,自己家裡有這麼好的資源,何必外求呢?

她說:“這你就不懂了吧,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了!你看我們這裡的黃老師,是鋼琴系的教授,他自己的兒子也是送到別的老師那裡學琴的。”

“所謂的醫不治己嗎?”我還是一臉納悶。

主任一個勁的點頭:“正是,正是!”

3

儘管如此,我還是不太理解,直到我有了給月寶輔導功課的經歷,才知道為什麼家長很難成為孩子的老師。

我教月寶寫漢字的時候,也瀕臨過雞飛狗跳的狀態。

那時幼兒園剛開始留作業,我饒有興趣的搬把椅子坐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就開始坐不住了。

她寫得橫不平,豎不直,筆順也不對,我就不停地在旁邊糾正她,她剛開始還很配合地去改,後來就變成了“虛心接受,堅決不改”,再後來,她就非常反感我在旁邊指導她。

好在我這個人比較想得開,她不讓我看,我就不看,反正有老師坐陣,我正好落得清閒。

但是情況竟然慢慢有了好轉,她的字寫得越來越工整,越來越娟秀,我偷偷觀察過,筆順也很對。

所以每次她舉著作業給我看,我都會由衷的讚歎,還會激動地給她一個擁抱。

有一次,我因為忙著做飯,順便瞥了一眼她的作業,就讓她裝進書包裡,後來發現她賴在廚房門口不肯走,她苦著臉說:“媽媽,今天你怎麼不表揚我?”我突然明白了,原來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肯定,僅此而已。

教育中最可怕的錯位:老師培養人格,家長輔導功課

4

這也是家長為什麼很難輔導孩子功課的原因,因為幫助孩子學習,糾正孩子的錯誤,表面上是幫助孩子進步,實質上呢?

意味著否定,意味著不認可。

很多孩子都煩父母嘮叨,其實他們不是煩父母嘮叨,而是煩父母的說教,說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我不認可你的狀態,我希望你能改變。孩子能敏感的體會到父母“好意”裡潛藏的批判和否定。

每個孩子的潛意識裡,都需要的父母的肯定和讚美,而不是批評和否定。

父母偶爾的否定有助於規範孩子的行為,但是經常性的否定卻會挫傷一個孩子的自信。

孩子的求學之路是一條很長的路,如果這條路上,父母永遠處在一個指導和評判的位置,無異於把親子關係推到了刀尖上。

所以讓家長輔導孩子功課,雖是一種趨勢,但也是一種錯位,不值得提倡。

5

教育中還有一種畸形的錯位,叫老師培養人格。

所謂“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其實就是對老師的一種道德綁架。

在校學生,尤其小學和初中的學生,除個別情況,智力水平不會相差很大,但是孩子們的成績卻有天壤之別。

孩子成績差異這麼大,從表面上看是學習習慣的問題,是老師教法的問題,往更深層看就是家教中人格培養的缺失。

有人說,人格的培養要在學校中完成,老師的責任之一是要立德樹人,要求老師有大愛,要因材施教,要對學困生有更多的理解和幫助。

這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在現實中更多是一種幻想。

教育中最可怕的錯位:老師培養人格,家長輔導功課

舉個例子:

老師在學校教育孩子要與人為善,和諧相處,舉止得體,談吐文明。但是孩子一回家,可能會被父親非打即罵,甚至親眼見到母親被家暴。

那麼這個孩子心裡,如何長出“文明”的種子?

老師在學校教育孩子誠實守信,承擔責任。但是孩子卻看到自己的母親和別人發生借貸糾紛,父親揹著母親和小三約會。

那麼這個孩子如何理解“誠信”與“責任”的意義?

老師在學校裡要求學生上進,努力,但是回到家裡,他可能會被一種懶散、消極的氣場淹沒,那麼他奮鬥的激情來源於哪裡?

老師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能塑造一個人的人格,不是說不能做到,只是這機率太小太小,因為孩子無法逃脫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骨子裡的影響,他的人性不改,生活的表象就很難發生質的飛躍。

何況,一個老師要同時面對數十名學生,在個別學生身上耗費太多心力,是不是對其他孩子不公呢?

6

在教育問題上,老師和家長是同盟軍,但更應該有明確的分工。

家長要在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孩子的根扎穩了,遇到陽光,自然就能向上生長。

老師要在學校教育中,全力傳授科學知識,培養孩子科學的思維,在孩子扎穩根的基礎上,給足他雨露和陽光,給予他向上生長的外在條件。

家長幫孩子紮根,老師提供雨露陽光。這兩個角色不能替換,更無法取代。

教育本來是一件利於孩子成長的好事,但是現在的教育,讓家長和老師都很無奈,很頭疼。

一方面,老師怪家長不配合教育,面對一些擾亂教學節奏的問題學生,輕不得重不得,不知如何處理。另一方面,家長怪老師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的教學工作,非要推諉到家長這裡,讓不專業的他們無從下手。

其實說到底,就是每個人都站錯了位。

各歸各位是一種自然規律。順應規律,我們都會各得其所。反之,當我們每個人都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一定是沒有順應規律。

可惜,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有時候是不匹配的,就像價格圍繞價值波動一樣,社會規律也會圍繞自然規律上下波動。

波動未必是壞事,因為它會推動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只要我們能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把自己調整到舒服的位置,就會慢慢迴歸到自然規律上來。

上次偶然聽到一個家長說:一切影響我和孩子親子關係的事,都讓它靠邊站!

很霸氣,也很智慧,為人父母本來就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守住那個根,還怕小樹苗不能參天嗎?

希望有朝一日,老師可以理智氣壯地對那些問題學生說一句:“你不符合學生標準,請家長帶回去教育好了再上學。”

也希望有朝一日,家長可以坦然地對解不出問題的孩子說一句:“這道題你明天去問老師,我去看看飯熟了沒有。”

老師和家長分別演好自己的角色,將是教育最舒服的狀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