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洲湖,脫貧後的幸福生活

永新 第一書記 農業 合作社 陶器 井岡山報融媒體 2019-06-15
永新洲湖,脫貧後的幸福生活

美麗鄉村建設後的洲湖村貌

永新洲湖,脫貧後的幸福生活

統一建設的愛心公寓

永新洲湖,脫貧後的幸福生活

農旅結合項目的草滑場

徒步、賞花、滑草、採摘……近期以來,永新縣才豐鄉洲湖村人頭攢動、遊客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洲湖是才豐鄉最大的村委會,也曾是鄉里最窮的村。四年前,基礎設施落後,垃圾滿村、蚊蟲亂飛,村民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得益於脫貧攻堅,村裡建起了花卉苗木基地,搞起了鄉村旅遊,曾經的“窮山惡水”變成了“綠水青山”,這裡的村民靠勤勞的雙手告別貧困,鉚足幹勁奔向富裕小康的幸福生活。

去年底,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以下,54戶貧困戶中有45戶164人脫貧退出,7戶10人藍卡戶(沒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全部納入兜底保障,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以上。

今年1月,包括洲湖村在內的永新10個行政村正式退出貧困村序列,至此,永新再無貧困村。

顏小明文/圖

“路,關係的不只是面子”

筆者驅車行駛在洲湖村路上,一路寬暢,兩旁還有綠樹紅花點綴,格外別緻,不亞於城市裡的大路。一年前,這裡還只是一條3米多寬的破舊小路,2018年,該村利用扶貧項目資金,將曾經狹窄的村道拓寬成路基寬8米、裡面寬6米的大道。

“以前,去鄉里逢圩,看一下腳上的鞋,就知道是洲湖人。”說到路,在村委幹了近20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吳家海有一肚子故事要說。洲湖村位於永新縣城南郊,區位優勢明顯,但又因四面環山,路陡彎多,一度面臨著“爛泥路,沒出路”的窘境。2005年,村裡才將進村路進行了硬化,然而,3.5米的路面寬度遠遠不能滿足900多戶3000多人的出行。這幾年,不少在外工作的村民買起了小汽車,春節堵車成了村裡的常態。

連接20個自然村的村內道路則更是問題多多,因為路面沒有硬化,一到雨天,村裡小孩的上學路就成了水路,只能打著赤腳走田埂去學校。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加快實施,通村道路、入戶道路等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不斷推進,洲湖村交通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逐年突破,到2018年底,該村全面完成了20個自然村的新農村建設,通村公路四通八達,入戶路硬化率達100%,950戶村民徹底擺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的尷尬。

“我們洲湖現在不得了,跟城裡馬路一個樣。”70多歲的賀七妹嫁到村裡已經有半個世紀,終於在孃家人面前“揚眉吐氣”了一回,逢人就誇起了村裡的新變化。

“路,關係的不只是面子。”吳家海說,道路通了,民心也順了,今年春節,不少返鄉的村民特意給吳家海打來電話,向村委表達感謝。

更讓吳家海欣慰的是,政府還對村裡1000多畝農田進行了高標準改造,修建了機耕道,原本閒置的農田也因為路寬了,身價“水漲船高”,以200元左右每畝的價格流轉了出去。截至目前,該村已流轉農田2000多畝,農業產業化效益不斷顯現。

“家門口就能打工,真好!”

6月,陽光明媚,洲湖村頭的花卉苗木基地,苗木吐露著嫩綠的新芽。吳茂景忙著給苗木施肥澆水,對面的山頭是基地新建的草滑場,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

吳茂景今年43歲,患有輕度的智力缺陷,與年邁的母親靠著低保艱難度日。

2013年,村裡引進了農業產業企業,投資近5000萬元,發展花卉苗木扶貧產業基地1100畝,配套打造及採摘、垂釣、民俗體驗等農旅項目,每年可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8000個工作日以上。

基地建成後,村幹部介紹吳茂景到基地上務工,每日工資80元,加上在村裡做保潔員,當年就掙了4000多元,這是吳茂景這輩子自己掙的第一筆錢。除了務工收入,政府還利用扶貧資金,成立專業合作社,為每戶貧困戶注入股金5000元,每年按10%分紅。

“家門口就能打工,真好!”沈清玉也是村裡的貧困戶,婆婆年老,兒子、兒媳又有輕微的智力障礙,一家五口人靠著幾畝薄田和丈夫打工維持生計。在基地上務工,沈清玉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為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該村成立了立志脫貧就業協會和扶智基地,通過產業基地吸納務工、公益性崗位、工業園區務工等多種方式,鼓勵貧困群眾就業脫貧。僅2018年,該村就為34名貧困群眾提供了森林防火員、巡河員、光伏管理員、圖書管理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開展花卉苗木、草莓、藍莓以及生豬、家禽等種養技能培訓500人次,發放就業補貼126人次,資金2.6萬元。

“我們準備讓村裡的古陶產業重新‘活’起來。”該村橋頭組曾是有名的手工製陶村,家家戶戶都有一手好手藝,銷往全縣的陶器不計其數。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弱化,村裡人逐步放棄了製陶產業。市社聯幹部、洲湖村第一書記曾守銑告訴筆者,今年,他們在村裡規劃了古陶文化廣場和古陶體驗項目,以陶文化為核心,帶動文旅農融合發展,讓製陶產業重獲新生。

“做夢也沒有想到,

我這輩子還能有自己的房子”

“得溫飽不忘幫扶人,住新屋感謝共產黨。”搬進新房的第一個春節,66歲的陳石和寫下這副對聯。

“政府對我幫助這麼大,都不知道怎麼感謝。”陳石和原先住在老房子裡,年久失修。2009年,大兒子因車禍去世,兒媳隨後改嫁,留下年幼的孫女。幾年前,妻子又患上了子宮肌瘤,自己也因為腰肌勞損無法從事體力勞動,生活困難。因而,幾十年來都沒能力改變居住條件。

2014年,陳石和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安排了幹部結對,一系列幫扶政策也隨之而來:醫療費可以報銷到90%以上,孫女讀書有政策資助,入股了專業合作社,裝上了光伏發電設備……陳石和一家人的生活逐漸好轉。2017年,村裡給陳石和申請了危房改造項目,補助了2萬元,小兒子務工也有了點積蓄,陳石和建起了一棟三層小樓。

如今,新房已經住了一年多,陳石和心裡仍是美滋滋的,每天都要在三層樓房裡上下轉悠,想著再攢點錢,把剩下的兩層裝修好。

“做夢也沒有想到,我這輩子還能有自己的房子。”60歲的單身漢王生安也是心懷感激。王生安是村裡的五保戶,此前一直借住在哥哥家。2018年,王生安與其他5戶貧困戶一起搬進了村裡新建的“愛心公寓”,廚房、衛生間、自來水、電視一應俱全。

“對有能力建房的,幫助申請危房改造,對無能力建房的,由村委統一代建。”永新縣郵政公司駐洲湖村扶貧工作組組長陳向華介紹,為保障群眾住房安全,該村拆除土坯房及附屬房1000餘間,維修改造完成近100餘棟,做到了所有房屋“不漏水、不裂縫、不見土坯”,通過集中建設“愛心公寓”和分散安置的方式,統一規劃、統一面積、統一建設,讓9戶無房戶圓了安居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