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2019年5月12日上午10點,受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普長壽老師的邀請,我們紅河學院彝族文化學習協會的師生們與到訪的玉溪市元江縣非遺傳承人白華仙老師一起,共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學習交流。

普長壽老師在城裡的稅務局工作,下班後的工作之餘,就是全身心投入彝族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中了。他無師自通,自學雲南規範彝文十多年,用彝文記錄當地彝語,在市政府,市民宗局,市彝學會的支持下出版了一本厚厚的蒙自彝族尼蘇話詞典(內部刊物)。又經過多年補充和完善,目前正準備到出版社正式出版。他還撰寫彝族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發表在各種刊物上。普老師家還是文藝之家,全家祖孫三代都愛好彝族歌舞文化,還曾全家動員參加中央臺教育頻道春晚海選被選上,還在永寧,仁厚村的舞臺上參加表演。普老師還翻譯或自編一些彝語歌曲,免費教給村民們,很受歡迎。經過多年的努力奮鬥,他終於成為了一名彝族文化專家,也成為了蒙自彝族文化傳承中的一個榜樣,去年,雲南稅務雜誌還有一期刊發了對他的介紹文章。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圖為《雲南稅務》雜誌介紹普老師)

到達仁厚村,普老師一家早就在等候,熱情地歡迎了我們的到來。普長壽老師為了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付出了許多努力,來之不易,令人敬佩。傳習館屬於普老師自費建立,就設立在自家房內,雖然空間不大,但是擺滿了課桌凳子,黑板上寫滿了他書寫的彝漢文授課內容,還收集了許多傳統農業文化遺產內容,有一個小房間作為陳列展覽室,充滿了彝族文化氣息。

普老師介紹說,他建立傳習館是多年的願望,目的就是搶救和傳承彝族傳統文化,特別是語言遺產。現狀不容樂觀,村民們的文化自信度不高,不瞭解彝族文化的古老性和重要性,彝語的失傳尤為嚴重,村中只有老年人才會使用流利的彝語了。鑑於此,他自費建了傳習館。

傳習館目前活動,主要集中在彝語學習、彝文學習和彝歌教唱方面。村民們只有晚上有空,因此,每週週末晚上授課。每一次的學習,人數少則三四十人,多則六七十人,小小的教室坐都坐不下,還有人搬凳子坐在門外。普老師說,通過唱彝歌的方式來學習,效果較好,一來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二來淨化鄉村民風,三是傳承彝族文化。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圖為普老師教受的彝文歌)

很多來傳習館學習的村民,看到普老師的艱辛付出,主動過來說也可以承擔一些電費、水費等,但都被普老師拒絕了。普老師說,他辦傳習館,不圖名不圖利。隨著學員的增多,普老師購買了無線話筒、擴音器以及音箱,增強教學效果。

隨著傳習館和普老師知名度的擴大,普老師越來越忙。箇舊團山的彝族村寨也辦起了彝族文化傳習班,他們慕名而來,聘請普老師擔任教師。團山村民說,可以每次都來開車接送普老師,但也被普老師拒絕了。普老師說,他不想給村民們增添麻煩,他和愛人自己開車去。箇舊市大屯鎮團結小學,也來聘請他給小學生們開設彝族文化興趣課,他欣然接受了。2019年,普老師還成為了紅河州哈尼文彝文規範化翻譯專家組成員。有許多外地的彝族同胞,在網上看到後,也慕名前來傳習館參觀交流,參觀者中有來自普洱市、玉溪市、文山州的人。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圖為普長壽老師)

來自玉溪市元江縣的非遺傳承人白華仙老師和普長壽老師進行了親切交流。白華仙老師,在彝族古歌演唱、四弦自編自彈自唱、彝族煙盒舞樂作舞等方面具有較深的掌握和高超的技藝。她錄製過自己的歌集,深受當地彝族民眾喜愛,現在還有自己的自媒體快手號“彝仙子”,粉絲不少。她說她能來到蒙自彝族尼蘇傳習館,在傳習館裡放聲歌唱,非常開心。她現場演唱了多首彝族古歌阿哩調,以及她創作的彝語歌曲,高超的四弦彈奏技巧和美妙的歌聲,獲得了陣陣掌聲。她還教跳彝族煙盒舞,大家紛紛跟著學習了起來。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圖為白華仙老師

在傳習館的小展覽室內,我們參觀了普老師的收藏品,有石磨、汽燈、紡線梭、擂臼、木桶、捕魚工具、石缸、水槽等等(主要是我叫不來那些器具名字)。收藏品很多,都是過去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器物,過去常見,但現在稀有,具有收藏展示價值。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圖為普老師傳習館收藏的物品)

臨近中午,普老師一家用豐盛的美食招待了我們,普老師介紹說煮紅薯葉、涼拌魚肉、皮幹生等都是當地的彝族美食。長橋海的魚,果真天然又美味。彝家有傳統,待客先用酒,飯桌上,敬酒歌一首接一首,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氛圍極度融洽。飯後,我們在白華仙老師的帶動下,進行了對山歌、學跳彝族煙盒舞活動。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躬身實踐、為人坦誠、慷慨大方、樂於奉獻、文化自覺,是我總結出的普老師的特點。說來慚愧,長橋海,雖近在咫尺,但我沒有來過。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早就聽聞成立,但也沒有來過。今天,彌補了這個遺憾。

赴蒙自市彝族尼蘇文化傳習館交流有感

古有孟浩然有《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次,彝族文化學習協會的師生走出校園,來一次接地氣的校外學習實踐活動,對我而言很有收穫,很有意義。

作者簡介:

羅金雲,系紅河學院人文學院歷史系2016級學生。

轉載於微信公眾號 阿卡渡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