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回報率超股票 收藏進億元時代

藝術品 投資 文物 文玩 狂的幽默者 2017-05-22

億元藏品登場

收藏進入“億元時代”

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已經超過風險係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產

一個多月前,在倫敦遠郊一處名不見經傳的拍賣行,一件乾隆琺琅彩“吉慶有餘”轉心瓶最終以5160萬英鎊成交 (摺合人民幣約5.5億元),買主是一位神祕的中國商人。

如此“天價”似乎難以解釋,英國媒體將之解讀為中國人高漲的“瓷器愛國主義”,而英國網民則大呼“中國商人愚蠢”。

爭論尚未止息,在剛剛落幕的中國嘉德2010年秋拍夜場上,備受關注的書聖王羲之草書《平安帖》,又拍出了3.08億元高價。

“中國的文物藝術品已經進入了‘億元時代’。”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祕書長、書畫收藏委員會常務主任張忠義,在收藏圈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他認為這些藏品拍出上億元價格並不稀奇,“這說明大部分文物藝術品的投資價值已經高出其收藏價值,成為了一種高回報的新型投資行為。”

藝術品投資回報率已超過股票房地產

民營企業家、民間收藏家陳奎洪有20年的瓷器收藏史,專門收藏“金木水火土”(“水”指水晶),尤以瓷器為主。他的公司裡有一層樓專門闢出2000平米用於安放藏品。

他告訴本刊記者,近兩年瓷器日益成為收藏界的熱門,“一是歷史不斷裂,歷朝歷代的瓷器都能找到;二是易於保存、便於傳世。”

他的判斷是,5.5億元買走乾隆花瓶在情理之中,“將來出手並不困難,肯定升值。”

這個說法有數據支撐。2010年11月中旬舉行的中國民間收藏文化創新論壇上公佈的數字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已經超過風險係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產。

如此說來,以數億元爭購花瓶,如果是收藏愛好,則無所謂價值;如果作為投資,也並非“愚蠢”或者“不理智”。

“這次拍出3.08億的《平安帖》,只有0.3平方尺,四行41個字,是《平安帖》的不全本,而且還存在‘真跡’、‘摹本’、‘何時摹本’的爭議。但無論如何,它的確是一件稀罕物,用乾隆皇帝的話叫‘可亞時晴’,是中國有文物藝術品拍賣以來第一次出現的書聖王羲之作品。就其獨特價值來說,買家還是很理性的,如果是全本,價格將更無法估量。它的高價成交,無疑為今後書法作品和信札手稿的拍賣開拓了更廣闊空間。”

5年前的嘉德拍賣會上,關注中國古代字畫的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曾以2500多萬元的高價拍下了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張忠義說,這在當時讓他非常震驚。2009年,這件藏品在保利的拍賣會上現身,“拍了6000多萬,幾年間,尤倫斯就賺了4000萬。”

張忠義說,這樣的事例在收藏圈還有很多,用行話說,“十年十倍”絕對不是夢。

叫價直接從2000萬跳到4000萬

而這個高投入、高回報的投資平臺,也不是一夜之間搭建起來的。

張忠義回憶,在1993年,當拍賣這種交易形式剛剛進入收藏領域之時,涉足者都是資歷頗深的收藏家,“憋了很多年的勁終於使了出來。”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卻給剛剛繁榮起來的收藏業潑了一瓢冷水。

“對中國收藏界來說,大的調整發生在2005年,真正具有重要的意義的事件,是國際資本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場炒作。”張忠義解釋說,當代藝術指的是非中國傳統風格、帶有西方特色、個人化的現代作品。

“國外的藝術品投資已經非常成熟了,我們這個領域剛剛興起了20年。2005年是國際資本和國內收藏市場相互交融表現最突出的一年,很多外國收藏家開始大量收購中國當代藝術品。”

張忠義說,中國新生代藝術家由此備受關注。那時候,宋莊的畫家很多搞波普藝術,一些批判現實的題材或造型奇異的作品,在國內接受度不高,只賣一兩萬元。而國外資本對這類作品大規模收購。

這些當時並不值錢的作品開始亮相國外拍賣市場,“經過作價、假成交等方式,很快身價倍增, 一些作品在當年拍到幾千萬已不新鮮。”

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首先在海外被炒熱,不久,外國基金會開始高價拋售,而國內藏家則競相購買。後來中國藏家才發現,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炒作,作品價值與價格嚴重不符,結果到2008年,這些作品連2005年的一半價格都不到。

“到現在,搞收藏的還有不少人被套在當代藝術品上,他們也想解套,但是當代藝術品價格回升很慢。”

在當代藝術火爆之時,古代書畫、瓷器價格還偏低。隨著市場的成熟,人們對文物藝術品的理解也漸趨清晰。

“文物與藝術品是兩個概念,文物具有歷史、藝術、科學文獻價值,是已經蓋棺論定的,而且數量有限,所以投資風險較小。而藝術品當前只具有藝術價值,它的歷史和科學文獻價值要經過時間和空間檢驗,在未來才能體現。大浪淘沙,今天的藝術品和當代藝術家能青史留名的是極少數,所以投資有很大風險和不確定性。”

張忠義總結說,現在最熱門的、佔收藏品交易量六七成的書畫作品中,古代書畫最為值錢,動輒上億元成交;其次是近現代書畫,比如徐悲鴻、張大千、李可染的作品,都曾經拍出上億或數千萬高價。

這樣的價格,已經非普通的收藏愛好者可以企及。張忠義感嘆:“過去的拍賣會,規則是‘2、5、8’,就是2000萬、2500萬、2800萬這麼往上加價,現在直接從2000萬就跳到4000萬了。”

他說,收藏界正迎來一個新高潮,最大的特徵就是---收藏的市場主體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收藏家,文物藝術品的投資功能已經超過收藏功能。

銀行、政府部門、國企次第進場

“私企、藝術品基金和國家文博單位,是現在藝術品市場最活躍的三個主體。”張忠義說。

他特別提到了藝術品基金,“包括國內的和國際的,最近兩三年表現非常突出。”

而其中非常重要的表現,是金融資本的進入。

張忠義分析,以中國當前的形勢,大資金出路有限,股市行情不佳,樓市政策縮緊,很多資金流向兩個地方:黃金和藝術品。從近年的情況看,藝術品市場一直在擴大,行情見好。

早在2007年,民生銀行就率先發行了1號藝術品基金,當時面向銀行的高端客戶,投資起點100萬元,估計收益率17%。而1號基金2009年到期的時候,對外公佈收益率是25% 。

緊接著這家銀行又推出2號基金,很快售罄。

“民生銀行有專門的運作團隊來進行藝術品投資管理,買基金的人並非收藏家。”張忠義說,民生銀行的成功,也激勵了其他金融機構進入收藏市場。

不久前,中國建設銀行選擇了20多位當代書畫家的作品進行了投資,招商銀行也開始建立藝術品基金。

張忠義說,不久前中國工商銀行福建支行曾請他去給客戶經理講課,內容就是中國藝術品投資。

“其實,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金融資本投資藝術品早就很普遍了,現在中國也開始了這個進程。”

另外一個主體就是國家文博單位,比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等。國家也從文物藝術品拍賣中徵集一些重要文物。據張忠義估算,這20年間,國家收購的文物有數十件。

“北宋書法家米芾《研山銘》手卷曾以2999萬元被國家收購,並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代為保管。那時候,國家還可以對文物實行定向收購,也就是說,除了國家文博單位以外,別人都不能參與競拍。這個規定因為有失公平,去年被國家文物局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國家有優先購買權’。”

簡單說,凡標有“國家有優先購買權”的文物藝術品,在經歷正常拍賣程序,落槌後一週內,如果沒有收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通知,藏品就被最後出價人買走;如果收到國家通知,國家可以在一週內以最後落槌價優先購買這件拍品。

2009年嘉德拍賣中,國家文物局就行使了優先購買權,以554萬元拍下了《陳獨秀致胡適的13封信》。從這以後,信札開始漲價。

“國家文博單位的參與,對市場有穩定和推高的作用。”張忠義說。

當具有相當財力優勢的銀行、政府部門、國企次第進場之後,原來那些純粹從興趣出發的收藏家們發現,自己越來越玩不起這個遊戲了。

中國的收藏市場已納入國際投資領域。“嘉德一年的交易量可能不及股市一日,但是它的每一個舉動都與國際收藏市場息息相關。它早已不是中國收藏家的‘小圈子’交易。”張忠義說。

被掠文物為何頻頻現身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現在古董、黃金投資雙雙紅火,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投資渠道的匱乏。”陳奎洪搞收藏20年,他承認收益良多。

像他這樣的民間收藏家,多出沒於各種拍賣會,或去民間淘寶。

“其實大部分好東西都在國外,有統計說流失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超過160萬件。”張忠義說。

分吃蛋糕的人越來越多,蛋糕就顯得小了。國內很多企業家或基金會,都開始把目光轉向國外。

“過去在國外的拍賣會上幾乎看不見中國人,現在半數以上都是中國人,而且全都是大陸賣家,底氣特足。他們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古代書畫、玉器、瓷器等文物級的藏品。”

外國人對這種趨勢也很敏感,有人大量關注和收購,也有人藉機套現。“多年前從我國搶掠去的文物,這幾年頻繁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大部分被中國人買走。我們很少有人買畢加索的畫,但對老祖宗的東西非常重視。”

張忠義分析說,這不僅是一種文化基因和愛國情結,最重要的是,中國古代藝術品在國內的收藏市場上接受度高,容易流通變現。

而讓他深感自豪的是,中國古代書畫的話語權,現在已經回到中國手裡。“話語權就是定價權,過去所有中國的書畫都是在國外的拍賣會上拍出最高價,現在很多國外收藏家反過來把藏品送到中國拍賣,因為現在只有在中國才能拍出最高價。”

除了書畫,其他門類收藏品比如瓷器等等,定價權仍在國外,不過張忠義認為,這些話語權早晚也會迴歸。

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收藏品市場,但中國古玩藝術品集散中心的掌門人徐文榮對本刊記者說,要提醒公眾,古玩藝術品的交流應遵循市場規律,不要夢想一夜暴富。

張忠義則認為,現在的收藏品市場雖未飽和,但有不少泡沫存在,投資風險較大。

他認為,第一是贗品太多;第二是交易量太大;第三是水太深,存在誠信風險;第四是流通變現的風險。如果這些問題一起爆發,就是泡沫破裂之時。

“不管怎麼熱,收藏畢竟還是小眾市場,對進入者要求比較高。它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智慧和經驗密集型產業。沒有準確的眼光和判斷,很難在這個圈子混下去。”張忠義說。■

低調試水的藝術品基金

做藝術品基金最大的難度不在發佈,而是在於對藝術家和作品的推廣。要針對購買的作品以及畫家本人,策劃一系列的展覽、座談會,甚至請國外的美術評論家寫評論

《望東方週刊》記者劉耿、米艾尼 | 上海、北京報道

與引起媒體關注、動輒拍出億元高價的拍賣會相比,藝術品基金這種新型的投資模式正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慢慢生長。

從2007年民生銀行發放第一期藝術品基金開始,25%的高收益率就讓基金在藝術品領域的試水獲得了初步認可。

“這是一種純粹的投資理財模式,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還不長,”江蘇省工藝美術館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東偉對《望東方週刊》說,“現在我們面臨通脹壓力,什麼東西最穩定,不會縮水?我認為是藝術品。”

長江商學院教授、“梅摩”藝術品指數共同出版人梅建平,曾經仔細計算過藝術品投資的收益率,他認為,當下藝術品投資的回報比一般股票好,跟房地產差不多。

因通貨膨脹而生的藝術品基金

研究藝術品基金的歷史,王東偉發現,藝術品基金在國外出現的環境,與我國的現狀有相似之處。

上世紀60年代,英國有個公益性質的鐵路養老基金會。當時英國全國面臨嚴重的貨幣貶值,這個基金會諮詢了佳士得拍賣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認為購買藝術品可以抵禦通貨膨脹,於是就買了一大批歐美藝術品。

“在經濟形勢恢復平穩後,他們獲得了百分之幾百的回報。”王東偉說,這是歐美藝術基金產生的雛形,“我們現在面臨的通脹壓力,與當時英國的情況類似。這也是藝術品基金在中國誕生的重要契機。”

第一個抓住這個市場機遇的,是上海泰瑞藝術基金。

“過去我們是投資公司,2008年底開始討論業務轉型。2008年是一個契機,中國經濟到了一個臨界點,基本上也到了文化發展的臨界點。”泰瑞藝術基金運營總監王凱對本刊記者說。

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有三個:藝術品銀行、藝術品租賃、藝術品基金。

“最後我們選擇了藝術品基金,原因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各個資產都要在金融危機中抄底,比起房地產和證券,藝術品資產是被嚴重低估的,而藝術品銀行和藝術品租賃都需要吸收大量藏品,當時很多公司都在縮減開支,如果我們過於擴張,是逆勢而動。”

相較而言,藝術品基金只需要投資人。“投資者都能看出金融危機是個機會,所以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找合適的投資人不難。”

2009年,泰瑞藝術基金以有限合夥的形式發起成立了第一隻藝術品私募基金:紅珊瑚一期,共吸引了17名投資者,籌集到資金1000萬元。今年7月,紅珊瑚二期又正式成立。兩隻基金共籌集資金2500萬元,

這兩個基金如今都尚在封閉期,無法看到最終收益率,但王凱預測不低於15%。

如果說上海泰瑞藝術基金是趕上了金融危機的大船,2010年7月開業的北京德美藝嘉,就是坐上了通貨膨脹的順風車。

德美藝嘉的總經理董藝是做投資銀行出身,她認為藝術品投資是基金中的“空白地帶”。

“在中國,藝術品和基金嫁接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藝術品的專業門檻比股票還高,真正懂的人也很少,這使得很多對藝術品有投資需求的人望而卻步。”

她認為,以前大多數人購買藝術品是為收藏,不以投資為目的,只依賴於個人偏好;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藝術品是投資和抵抗通貨膨脹的良好手段, 基金的特點就可以很好地嫁接到藝術品身上---聚集大額資金分散風險,專業的鑑定團隊,豐富的投資經驗。

“中國出現了這樣的富人群體,他們有足夠的財力,所以藝術品基金才有發展空間。”董藝說。

“另外,藝術品相對於股票投資回報率會高一些。藝術品有一個股票不具有的特性,就是稀缺性,又比黃金更穩定,具有穩定的市場價值。”董藝表示。

王東偉介紹,按照國外的規律,家庭資產的最佳配置是,不動產佔30%、教育基金佔10 %、藝術品投資20% 。“我們現在還沒達到這個水平,所以空間非常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