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變遷中的臨夏磚雕藝術

藝術 建築 雕塑 手工藝 臨夏市發佈 2017-06-09

多元文化特質

地處河湟民族走廊核心地帶的臨夏市是臨夏磚雕藝術的發源地,這裡裝飾精美的宗教、民居建築幾乎成為一座座磚雕藝術的博物館,可以更加形象地說,臨夏市是一座用青磚雕刻的城市。

文化變遷中的臨夏磚雕藝術

一種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必然有其源與流,這種源與流的匯聚不止發生在歷史的某一時段,而是一種持續發生的現象。就臨夏磚雕而言,不同歷史時期多地域、多民族文化基因均構成了其源與流。元、明、清時期,隨著多次大範圍的民族遷徙,來自多地域、多民族的手工藝傳統傳入了河湟地區。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中,原生於內地的建築磚雕以其文質與儒雅的氣息,低調奢華的外觀備受河湟民間人士青睞,使磚雕作為一種技藝、行業甚至具有地標性質的文化符號在河湟地區生根。

早期的臨夏磚雕曾有“回族磚雕”之稱,這一稱呼有其深刻的原因,直至20世紀末,回族人仍舊是從事磚雕行業的主體人群,而臨夏磚雕不雕刻人物形象的習俗亦可以證明其與伊斯蘭文化密切的關聯。從歷史情況來看,在河湟地區的多民族文化圈中,穆斯林民族的商業文化傳統成為河湟各民族之間有效的經濟和文化中介,並且以其濃厚的域外文化基因拓展了河湟民族文化的豐富性與空間維度。

文化變遷中的臨夏磚雕藝術

此外,明清以來在河湟地區建立了廣泛群眾基礎的伊斯蘭蘇菲主義宗教文化對於臨夏磚雕的形成構成了更直接的影響。從現象上看,蘇菲派的文化包容性十分成功地融合了漢文化的文道之氣以及民俗文化傳統,而蘇菲派門宦營建的清真寺、拱北建築則成為河湟地區多民族手工藝文化集中呈現的場所,這種多元交融的裝飾傳統也同時影響了河湟地區其他民族的建築裝飾風格,對於整個河湟地區多民族藝術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地域文化精神

清末至民國初期是河湟地區近代多民族文化圈的形成時期,以多元的宗教文化、人文文化為載體的河湟文化體系開始形成,這種多元文化體系對於河湟多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就臨夏磚雕而言,完善的雕刻技巧、創新的風格以及不斷湧現的優秀匠師共同使臨夏磚雕擺脫了內地磚雕的影子,發展成一種具有地域獨特性的、成熟的、體系化的民間工藝形式,正是這些特點最終使臨夏磚雕聞名遐邇。

文化變遷中的臨夏磚雕藝術

與清代磚雕相比,民國時期的臨夏磚雕則呈現出更多的生活氣息,姿態萬千的花卉與琳琅滿目的博古圖像逐漸成為磚雕題材的主流,儘管內涵仍舊脫離不了民俗吉祥文化的寓意,但其生動與成熟的造型藝術風貌已遠非清代磚雕可比。從時代背景來看,日漸頻繁的地域文化交流對磚雕風格的演變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這種交流不僅使近代的木雕、玉雕玲瓏繁複的造型技藝被移植到磚雕上,亦使沿海發達地區流行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裝飾元素滲透到臨夏磚雕藝術之中,這些西方文化元素不僅帶來了創新的紋飾和構圖,也帶來了造型技巧上的寫實化傾向,這些特徵與傳承已久的中國民間造型體系相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穎獨特的藝術效果,反映在磚雕作品上,寫實性的高浮雕逐漸成為主流。

此後,牡丹、葡萄、博古成為臨夏磚雕的“三絕”。

文化變遷中的傳承與發展

在河湟地區,儘管藝術的需求者有民族宗教之別,但是其持有者和創造者卻常常超越民族和宗教的界限。在各民族手工藝人共同營造的地域文化景觀中,不同的文化習俗、價值判斷、審美情趣日益被各民族相互認同,原本封閉的工匠群體和技術體系被突破,多元的非物質文化傳統在不同的族群間漂移。自此,回族的磚雕,漢族的木雕,藏族的彩繪成了河湟民間對於河湟手工藝群體最普遍的認知。

21世紀以來,隨著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磚雕開始成為臨夏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和文化輸出產品,而磚雕行業的組織、生產、經營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鉅變。基於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磚雕的生產開始大量使用電動工具,並且由於創作大型作品的需要而開始使用流水線作業,這些改進不但使生產效率獲得了很大提高,也使臨夏磚雕的生產與創作的系統化能力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此同時,從業群體的格局也在不斷演變。近年來,由於回族商業文化的復興,繼續從事手工藝的回族藝人越來越少,漢族匠師的比例則越來越高,但是這種情形並沒有導致臨夏磚雕文化的斷代或缺失,反而使其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當代臨夏磚雕的名作大多出自漢族藝人之手,這種現象既表現出文化基因跨民族傳承的可能性,亦體現出民族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自適應發展能力。

近年來,臨夏磚雕的工藝手法和藝術趣味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更富立體感的、多層次的透雕技法開始成為主流。相對於清末和民國時期較為扁平的雕刻技法和疏密有致的文人畫構圖,當代的臨夏磚雕開始呈現出一種繁密的、不留空白的裝飾風格。從文化視角來看,風格、圖案的變化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外在的演進特徵,作為文化精神的物化,藝術風格的改變始終映射了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文化整體格局的變遷。

文化變遷中的臨夏磚雕藝術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被文本約定的內涵與形式,但是在現實中,一種文化傳統的產生卻常常超越這些規約性,是多地域、多民族文化交流與共創的成果,磚雕文化在地域、族群間漂移和傳承的歷史形象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深刻內涵。

作者:牛樂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學教授、西北民族民間美術研究所所長

來源:甘肅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