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藝術 音樂 船伕號子 戲曲 遇見渭南 2017-04-13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2017年4月11日,陝西渭南華陰老腔傳承基地,大學生與老腔藝人面對面交流、學習,互相切磋技藝。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當日,渭南師範學院華陰老腔大學生實驗劇社20餘名師生走進老腔傳承基地,與老腔藝人互動交流,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的獨特魅力。據悉,渭南師範學院建立了大學生老腔劇社,在高校中培養老腔藝術傳承人才和愛好者,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發揚。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陝西省華陰市雙泉村是一個位於西嶽華山腳下的小村莊,黃河、渭河和洛河在村莊附近交匯,村子裡代代相傳一個老腔皮影戲班。皮影戲在陝西一帶並不少見,但是雙泉村的這個戲班子卻會一種叫做老腔的獨特唱法。據說早在西漢時期,這裡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的都城長安。帶頭船工為了統一大家的動作,一邊喊著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這就是老腔的由來。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渭南師範學院把“藝術學科視域下的華陰老腔現代傳承與表演實踐研討”列入“十三五”重大學科建設項目。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渭南師範學院為華陰老腔傳承基地授牌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目前,渭南師範學院有一、二、三年級的30餘名學生在學習老腔藝術。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老腔最大的魅力在於,唱出了慷慨激昂和鏗鏘有力的滄桑感,也唱出了陝西人的豪邁。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老腔根植於勞苦人民的屬性和年深歲久的歷史淵源,最終形成了慷慨激昂和蒼涼之感。因而老腔也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和“東方最古老的搖滾樂”。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2006年,華陰老腔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臺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臺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老腔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劇史的本源性、傳承上的封閉性、劇種上的獨存性、取材風格的張揚性、音樂體系的自律性、審美對象的廣泛性、語言風格的原聲性。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張喜民是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華陰老腔)的代表性傳承人,無論從相貌還是穿著上,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關中農民,一口醇厚的方言,笑起來顴骨突出,額上堆滿紋路。他的小院與村裡鄉親無二致,只是門頭上掛著“老腔世家”的牌子標明他的獨特身份。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華陰老腔的主旋律是船伕號子的音樂化,是藝術源於生活的見證,取材於歷史戰爭,唱腔亢奮激越,充滿陽剛之美,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民族精神價值。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2017年4月11日,陝西渭南華陰老腔傳承基地,大學生與老腔藝人面對面交流、學習,互相切磋技藝。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2017年4月11日,渭南師範學院華陰老腔大學生實驗劇社20餘名師生走進老腔傳承基地,與老腔藝人互動交流,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的獨特魅力。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近些年,張喜民帶領自己組建的“喜民班”,多次赴國外演出,遍及美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多地,由其是在美國,雖然他不知道當地人是否真正聽懂了老腔慷慨激昂的內在含義,但他可以確定的是,老腔在當地極受追捧,因為“每回謝幕都得好幾次”。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渭南師範學院建立了大學生老腔劇社,在高校中培養老腔藝術傳承人才和愛好者,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發揚。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2017年4月11日,陝西渭南華陰老腔傳承基地,大學生與老腔藝人面對面交流、學習,互相切磋技藝。

渭南大學生學“非遺” 華陰老腔傳承有了“學院派”

2017年4月11日,渭南師範學院華陰老腔大學生實驗劇社20餘名師生走進老腔傳承基地,與老腔藝人互動交流,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的獨特魅力。活動結束後,大學生與老腔藝人合影留念。

更多影像故事,請關注“影像渭南”。投稿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