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贛州市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簡介

傳承|贛州市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採茶戲傳承|贛州市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採茶戲

《永遠的歌謠》

贛南採茶戲源遠流長,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種表演形式。

贛南採茶戲,源於明末清初,有400餘年歷史。舊稱“燈戲”、“茶籃燈”、“三角班”。流行地區有贛州、贛縣、安遠、信豐等市縣和廣東韶關、曲江、五華、新豐等縣市。清嘉慶以後,贛粵兩省的採茶班社交往頻繁。贛南還有不少採茶班社,於清末民初流入福建武平、長汀以及湖南桂南等地。建國後的1956年正式掛牌定名為贛南採茶戲。

傳承|贛州市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採茶戲

大型贛南採茶歌舞劇 《八子參軍》

贛南採茶戲源於茶農的勞動與生活,與茶園經濟、茶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同時,也積澱了歷代藝術家創造發展的大量表演藝術程式。最具特色、最有代表的扇子花、單袖筒、矮子步“三大表演”程式是贛南採茶戲世代相傳的一種傳統表演藝術的表現形式。

贛南採茶戲行當為“二旦一醜”,有“三角成班,兩小當家”一說。“小旦”塑造農村中勤勞純樸、聰明伶俐的少女、少婦;“小丑”有正醜、反醜之別,正醜俊扮,反醜醜扮。“正醜”基本上是外醜心善的人物,詼諧幽默,含蓄風趣,鼻樑上仍保留“豆腐塊”;“反醜”基本上是外醜靈魂也骯髒的人物,揶揄滑稽,被人譏諷。

傳承|贛州市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採茶戲

《山歌情》

贛南採茶戲音樂以單曲牌反覆和多曲牌聯綴,屬曲牌體結構形式。427首傳統曲牌歸類為“燈腔”、“茶腔”、“路腔”、“雜調”,通稱“三腔一調”。唱腔有河東、河西兩種流派,河東派抒情雅緻,略帶說唱性;河西派開朗激越,旋律性較強。伴奏以“勾筒”為主胡,運用正反弦演奏形式。贛南採茶戲音樂旋律優美,委婉動聽,輕鬆明快,節奏鮮明,為人們耳熟能唱而廣為流傳。許多流行、傳唱的歌曲都借鑑了贛南採茶戲的音樂,如根據[長歌]改編而百唱不厭的紅歌《十送紅軍》,在[小小鯉魚跳龍門]的樂曲基礎上改編的電影《閃閃的紅星》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運用的[斑鳩調]等等。

2006年,贛南採茶戲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航拍大賽截稿倒計時!10w大獎等你拿!

● 贛州國家A級旅遊景區最全攻略【最新】

● 據說這款APP,專治旅遊各種不服,不信,你試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