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以來,金融業對內持續改革創新,對外加大開放力度,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值此年中時分,本報即日起推出“2019年金融業年中回顧與展望”系列報道,內容涵蓋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信託業等子行業,敬請關注。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近日在報告中指出,2019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貨幣政策維持穩健。但受全球經濟疲弱,經貿摩擦不斷增多的影響,銀行業經營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具體體現在:經濟下行壓力猶存;貨幣環境穩健,市場不確定性上升;基準利率進一步明確,利率並軌工作持續推進;嚴監管仍在持續,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理財子公司佈局加速,銀行業務“觸角”進一步延伸;商業銀行佈局金融科技,未來將逐步實現技術輸出。

銀行業:迴歸本源服務實體擴大供給強化創新

供圖 今日頭條

經營環境變化較大 銀行總體運行穩健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樑棟材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銀行業發展的一根主線。“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背景下,優化金融體系結構,擴大金融有效供給,強化金融產品創新,是銀行業的發展方向。”樑棟材指出,“近來我國銀行業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對內修煉‘內功’,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迴歸本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對外自主開放步伐加快,通過豐富市場主體,引入先進管理經驗,將有利於行業充分競爭,實現高質量發展。”

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7月初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銀保監會著力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開放,銀行業、保險業總體運行穩健,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具體而言,一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得到持續提升。例如,加大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投放,重點滿足製造業和消費升級的融資需求;支持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積極拓展科創企業融資渠道。在緩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超過10萬億元,增速明顯高於各項貸款增速。今年前5月五大銀行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去年全年下降了0.65個百分點。二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積極進展。例如,堅定不移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兩年多來,大力壓降層層嵌套、結構複雜、自我循環高風險金融資產13.74萬億元,有力遏制金融脫實向虛;大力剷除信用風險產生的“土壤”,兩年來,累計處置不良貸款超過4萬億元。當前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穩定在2%左右,撥備覆蓋率超過175%,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等主要監管指標均處於較好水平。三是金融業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在擴大金融業開放方面,去年我們出臺了15項舉措,今年又推出了12條新措施,這將有力地吸引更多高質量境外金融機構到中國投資興業。”周亮表示。

在信用風險方面,包商銀行被接管是不容迴避的事件。樑棟材表示,由於包商銀行存在較為嚴重的信用風險,為防範風險傳染而實行接管,這是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的要求。“對內加大高風險金融機構整頓出清,將有助於提升行業抗風險能力,實現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未來優勝劣汰、有進有退將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的一種良性模式。”樑棟材指出,“雖然包商銀行被接管短期內對金融市場造成了一定影響,如中小機構流動性緊張,但整體風險依然可控。近期在監管部門採取系列針對性措施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得到有序化解。中小銀行作為銀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的‘主力軍’,在政策支持和自身不斷轉型發展、迴歸本源的背景下,將能夠實現平穩發展。”

“2019年以來,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增強的影響,我國銀行業經營受到一定挑戰,但總體依然運行穩健。未來一段時間,銀行業經營將呈現整體較為平穩、個體有所分化的特點。”樑棟材總結道,“從監管角度看,嚴監管、防風險的主基調將會持續。在前期治理亂象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上,包括股權與公司治理、交叉金融業務風險、內控合規建設等,將成為重點監管領域。”

銀行業:迴歸本源服務實體擴大供給強化創新

供圖 今日頭條

理財子公司設立進度超預期

從2018年年初至今,超過30家銀行公告了擬成立理財子公司。今年以來,農行、招行、光大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均獲得了籌建批准,而建行、工行、交行、中行已依次獲得了開業批准。

天風證券分析師廖志明表示,從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起步階段產品特徵,可窺出其未來發展趨勢。例如,工銀理財推出的6款新產品以固收為主體,兼顧權益類和混合類產品;建信理財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佈了“1+5”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指數,在此基礎上推出新產品,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中銀理財則推出了“智富”權益系列和指數系列。此外,中銀理財還將在外幣和養老產品上佈局,並推出“全球配置”外幣系列和“穩富——福、祿、壽、禧”養老系列。廖志明認為,上述情況表明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佈局逐漸清晰,未來理財中收(銀行收入的一種)也有望改善。

7月6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表示,城商行的理財子公司設立工作已開始起步,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也在積極推進。“相比國有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未來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某城商行人士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城商行作為區域性銀行,在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居民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國有及股份制銀行輻射全國的佈局策略,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將著眼於細分領域,著力為所屬區域內的投資者提供更適合他們的理財服務。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總體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前景廣闊。“銀行分支機構佈局廣泛,且母行有著豐富的網點佈局,使得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客戶基礎更為紮實。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需更深入把握投資者需求,以便為其提供更高效和適用的資產管理服務。”

金融科技子公司加快佈局

除了扎堆佈局理財子公司外,不少銀行還積極佈局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已成立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達到9家,覆蓋國有大型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等主體。

“為了應對外部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戰,以及滿足客戶日益提高的服務需求,不少銀行開始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發力。而為了更好地進行數字化轉型,一些銀行選擇了內部重組進行數字化升級,也有一些銀行選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廖群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在與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的競爭中,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具有一定優勢。一是在產品和服務的研發能力上,銀行內部具有較為雄厚的人才實力。二是經過研發後推出的產品和服務,會有較大的受眾群,這有賴於銀行長期累積下的客戶基礎。”不過,廖群指出,因一些城商行也加入了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行列,未來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發展可能出現分化。“由於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很‘燒錢’,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更具資金優勢,更能滿足客戶全方位的金融需求。而中小銀行則反應更為靈活,可在細分領域運用金融科技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銀行應為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和經營管理決策機制,根據銀行自身特點和發展戰略,給予金融科技子公司更大的人力資源管理、運營管理、產品研發等自主權,把握金融科技發展給銀行業帶來巨大變革的歷史性機遇。

記者 戚奇明 周軒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