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突圍戰,中小銀行如何力挽狂瀾'

"


"


數字化突圍戰,中小銀行如何力挽狂瀾

雖然金融科技服務市場越來越熱鬧,但是中小銀行藉助金融科技公司實現業務突圍的例子仍然寥寥無幾。原因是,比起搭建系統,更重要的是讓業務“跑起來”。

數字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

近年來,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已經成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心。

金融行業天然地與數字密切相連。在數字化時代,只有數字化的金融機構才能生存。

早在2017年,諮詢機構麥肯錫曾指出,國內銀行應樹立緊迫感,將數字化戰略上升到全行的戰略高度,並在董事長和行領導層面達成共識,制定全行的數字化戰略實施藍圖。

與實力雄厚的大中型銀行相比,數千家的中小銀行,那些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們,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重重挑戰。

眼下,金融科技的發展風起雲湧,銀行業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中小銀行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一家地處內蒙古包頭市的農商銀行,在短短半年內,通過負債類業務引流第三方資金沉澱達到5億多,客戶增長高達20多萬,並一舉摘得IDC金融行業技術應用場景最佳創新獎。

這家農商行的“逆襲”是如何實現的?對當前中小銀行轉型又有什麼啟示?

光鮮背後,中小銀行沒那麼好過

最近中報季,上市銀行財報紛紛出爐,它們的業績普遍可圈可點,不僅盈利保持較快增長,不良率也控制在較低水平。

然而,這四五十家銀行,只是4000多家銀行機構的一部分,並且代表了最光鮮靚麗的那部分。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末,中國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4588家,其中城商行134家,農村商業銀行1427家,農村信用社812家,村鎮銀行1616家。

除了極少數的城商行、農商行,因所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或者比較早地進行了轉型,逐漸做強做大,絕大多數中小銀行的處境並不理想。

尤其是農商行,它們還面臨“二元領導”的困局。很多農商行並不是沒有改變的意願,而是由於沒有足夠的自主權,並且技術及系統依附於省聯社,導致只有業務規劃,缺乏科技規劃。

根據央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去年一季度,央行完成了對4327家金融機構的首次央行金融機構評級,其中評級為8-10級的高風險銀行機構共有420家,包括235家農村信用社、109家村鎮銀行和67家農村商業銀行。

今年4月,審計署公告指出,7個地區的部分地方性金融機構存在不良貸款率高、撥備覆蓋率低、資本充足率低、掩蓋不良資產等問題。以河南為例,截至2018年底,該省共有42家商業銀行貸款不良率超過5%警戒線,其中超過20%的有12家,個別商業銀行貸款不良率超過40%。

公開資料還顯示,自今年二季度,已經有12家農商行評級遭遇下調。其中,吉林某農商行最新主體評級被降到了BBB+。

簡言之,大部分中小銀行都存在業務結構單一、風險過於集中、壞賬壓力較大、盈利能力下降等挑戰。其中,個別銀行的風險已經暴露出來,並引發市場關注。

在中國經濟增速換擋、利率市場化日漸深入、金融科技方興未艾等背景下,留給中小銀行的時間不多了。

據媒體報道,目前相關監管部門正在醞釀製定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處置的相關文件。如果再不積極求變,等待許多中小銀行的命運,要麼破產,要麼被兼併。

數字化:自力更生還是引入外力

中小銀行的困境,本質上是過往相對畸形的業務模式,在新形勢下難以為繼。

它們必須走向數字化,這是一場事關生存或者毀滅的變革。

在行業裡,不管是領先的大中型銀行,還是頭部的城商行、農商行,近年來都在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推進數字化轉型,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

這是全球化的大趨勢。麥肯錫報告曾指出,數字化變革的速度比人們預計得更快,如果銀行不採取任何應對措施,預計到2025年數字技術革命將給全球銀行業ROE帶來超過400個基點的衝擊。

在近期舉行的中國數字銀行論壇2019桂林論壇上,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聯盟執行副理事長、金融壹賬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指出,從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業務萎縮、客戶分流、不良率增加、經營管理和數據安全問題等,都需要更加緊迫地實現數字營銷、數據風控、數據運營以及基於數據的科學決策。

對絕大部分中小銀行來說,它們在人才、資金、場景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如果從頭開始自建系統、自主學習,不僅耗時耗力,也很難跟上時代步伐,從而一再錯失風口。

“借力比擁有完整技術更適合中小銀行轉型需求。”葉望春認為,中國人習慣了大而全,或者小而全,其實國際金融界更常見的是借力,諸如美國一家數據公司能為2000多家保險公司提供數據產品和數據支持。

前面提到的包頭農商銀行,就是一個引入金融科技公司實現快速轉型的典型案例。

在省聯社管理架構下,當前各地農商行科技系統往往採用同一套業務核心系統進行統一管理,並未對區域農商行的個性業務需求進行區別,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農商行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動力不足,更無法滿足它們的線上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要求。

基於此,金融壹賬通為包頭農商銀行定製了一套互聯網銀行解決方案,並將其劃分成三期逐步落地:第一期是銀行後臺系統的建設,二期是中臺智能管理平臺的搭建,三期則是前臺面向客戶的端口建設。

目前,包頭農商銀行的一期項目已完成並上線,通過負債、存款等業務引流,已將大部分原本線下客戶向線上轉移。針對包頭農商銀行服務的小微企業客群的特點,金融壹賬通提供了基於微表情識別、遠程面審、大數據風控等技術打造的智能風控、智能貸款解決方案,全面提升其信貸能力。

借力效果立竿見影。在短短半年內,包頭農商銀行通過負債類業務引流第三方資金沉澱達到5億多,客戶增長高達20多萬。

下一步,金融壹賬通還將為包頭農商銀行打造一款打通賬戶體系的線上服務平臺,實現一個APP覆蓋大多數銀行業務和產品。包頭農商銀行則預計,明年將拓展線上客戶至50多萬,資金沉澱超過10億元。

四類機構,角逐金融科技服務市場

隨著金融行業數字化浪潮的深入推進,近年來,面向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的金融科技服務商紛紛湧現。

根據這些金融科技服務商的背景,可以大體分為四類機構:

一是BATJ等互聯網巨頭背景的服務商。諸如螞蟻金服推出了自己的數字銀行解決方案,京東數科提供直銷銀行、智能投顧等業務的解決方案。

二是金融機構背景的服務商。典型代表是平安集團的聯營公司金融壹賬通。其中,依託平安集團30年的金融經驗,金融壹賬通定位為面向金融機構的科技服務雲平臺,提供全流程、全體系的解決方案。

三是新興的獨立金融科技公司。它們往往定位更加細分,諸如同盾和品鈦,前者側重於反欺詐等智能風控服務,後者主要提供消費金融等領域的智能解決方案。

四是金融IT廠商。以恆生電子和金證股份為代表,可以為商業銀行搭建各類業務線,提供整體的IT技術解決方案。

整體上來說,上述四類機構各有千秋,有的掌握流量,有的更懂金融,有的勝在經驗,有的更靈活,它們分別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遺憾的是,雖然金融科技服務市場越來越熱鬧,但是中小銀行藉助金融科技公司實現業務突圍的例子仍然寥寥無幾。原因是,比起搭建系統,更重要的是讓業務“跑起來”。

對此,包頭農商銀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段治龍提到,在前期尋找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的時候,有許多科技公司表達了合作的慾望,但最終選擇與金融壹賬通合作,看中的是它在金融垂直領域的經驗與專業。

與一般的金融科技公司不同,針對中小銀行的痛點,金融壹帳通採用的是“技術+業務”雙驅動策略,不僅可以滿足合作機構的技術開發需求,更能提供業務輔導,解決業務落地及其發展的問題。

這是因為,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優勢,令金融壹賬通幾乎在所有的業務條線上,都能迅速匹配一流的金融專家與優質的金融資源。在壹賬通的員工構成中,除了佔比大多數的技術人員,還有相當數量的業務專家,他們也主要出自平安集團各個業務條線。

這就避免了諸如系統搭建好了不知道怎麼用、業務推出後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撐、App上線了不知道如何推廣等問題。在實際中,這些才是困擾中小銀行的普遍煩惱。

中國平安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金融壹賬通累計服務3700餘家機構,為境外10個國家或地區27家機構提供服務或簽約合作。今年5月,金融壹賬通還獲得了香港金管局發放的虛擬銀行牌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