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飲食觀念逐年改變 敬老院飯菜經歷“三步走”

2017年9月11日訊,1982年,孟慶隆還是個三十歲的小夥子,他在單位給同事們做培訓的時候傳達過陳雲的講話精神,當時陳雲將市場經濟、計劃經濟比作籠子與鳥。雖然他不養鳥,但生活中還是深切地感受到了市場放開帶來的變化,“壓抑了那麼長時間,終於放開了,收入增加後,市場供應逐漸充足。一兩個星期,我家總要燉一鍋肉。”最初肥肉更受歡迎,到了上世紀90年代瘦肉則受到青睞。

老人飲食觀念逐年改變 敬老院飯菜經歷“三步走”

而現在,無論肥瘦他都不敢多吃了。“吃夠了之後,我們開始追求健康飲食的理念。”金泰頤壽軒的老人們的飲食習慣逐漸發生了改變,從頓頓有肉、隔三差五燉肉,變成了“老人們自己選擇少吃三高食物。”

用北京金泰頤壽軒敬老院書記、營養師朱立傑的話說,“社會在進步,餐飲的理念在進步,最近這些年,老年人飲食的理念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吃肉論塊盛 粗糧主動取

下午時分,金泰頤壽軒的大廚楊林江已經準備好了晚飯的食材,菜盆裡幾十斤絲瓜蘑菇正等待入鍋,旁邊的魚肉已經切好了小塊兒。主食是米飯,配菜裡面還有每人一塊白薯。

“幾乎每天都有點兒粗糧。”除了太硬的貼餅子不適合老人,其他的什麼棒面粥、玉米麵發糕、小窩頭、蒸山藥、蒸白薯、煮玉米,每個老人都要吃上一些。營養師朱立傑按照老人體質選擇食材,楊林江負責琢磨用這些食材做出更多花樣。

“現在讓老人們吃粗糧,一點兒都不費勁。有些老人坐在飯桌上等著飯菜,唯獨到了給大夥兒發粗糧的時候,他們會主動到送餐車前拿取。”而純肉類食物如燉肉,工作人員會數著塊兒數給老人盛,“如果老人想多吃我們管夠,可是現在,已經沒有老人那麼貪肉吃啦。”楊林江說。

金泰頤壽軒敬老院編制了五六十種素菜菜譜,至少每兩個星期沒重樣的菜。粗糧、蔬菜類食物的健康理念,已經通過多年的宣傳深入老年人的心裡。如芹菜等纖維感強、不好嚼的菜,要麼切碎,要麼榨汁,食品機械的進步著實給敬老院的廚師們省卻不少煩惱。

還有就是做菜時候的鹽量,對老年人來說,攝取過多鹽分意味著高血壓,繼而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更是常見多發,所以楊林江總是小心翼翼地控制放鹽、糖量。而且,“現在市場上有各種調味品,一些合成的調味品雖然好吃,但對老年人的健康不好。”他手邊擺著幾個不鏽鋼罐子,裝著最傳統的鹽、糖、雞精味精、醬油、醋,“比起飯館,咱們這兒的佐料少多啦。”

總體來說老人們的飯菜鹽、糖量僅為年輕人的一半,即便是口味稍重的老人嫌清淡,敬老院工作人員也會勸說他們儘量用醋來調味。

飯菜“三步走” 觀念逐年變

朱立傑在敬老院工作不過十多年的時間,但是這十多年裡,她感覺到金泰頤壽軒的飯菜發生了三次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是院內提供飯菜時候健康理念的變化,也有老年人選擇飯菜時候自發的改變。

2003年她剛接觸到養老行業的時候,敬老院或是的主要目的不過是“讓老人吃飽”。實行“包伙”制,每次有燉肉、肘子之類的“橫菜”時,大多數的老人都會趁著這一頓多吃些肉。工作人員時常帶著老人稱體重,“您胖了”是一件令大家都頗為高興的事情,而且家屬們來看望老人的時候,如果發現老人胖了一些,也會對敬老院的工作表示肯定。

然而隨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逐漸高發且受到全社會的重視,養老院開始琢磨改善伙食了。最初是通過發放量限制,但有的老人不滿意,“過去窮,為了養家,我們吃不上喝不上,現在到了你這兒還不讓我們吃,我們沒少給錢啊,你這兒不是包伙嗎?”

在當時的老人們眼裡,“錢”還是個挺重要的東西,於是敬老院想了個主意,將包伙制改為刷卡制。葷菜則要多花點兒錢,而素菜就少花點兒錢。老人們願意省錢,這樣總能讓他們少吃大魚大肉了吧?還能滿足他們個性化的需求。

然而不久工作人員們發現,部分老人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有些老頭兒,見著紅燒肉一下子要兩三份兒。你如果勸說,他一肚子話等著你。‘我有錢,就愛吃肉,憑什麼攔著?’另一些老人堅持節約的習慣,買一份素菜還要分成兩頓來吃。”用老人們的話說,“我的健康我做主。”北京老頭兒一犯橫,工作人員也不敢多說話了。

麻煩就麻煩在“究竟是誰應該對老人的健康負責”。“老人的話沒有錯,無論吃肉吃素,也都和老人的生活經歷、生活水平相關,敬老院不能過分干涉,卻也要為老年人的健康負責。”

朱立傑拿出了別的辦法。“電視上開始出現大量的養生節目,效果不錯,我也來效仿。”她請來了自己的營養學老師和熟識的營養學專家,給老人們講營養課。敬老院工作人員和老人們相對熟識,他們的勸告老人們聽不進去,但外來的專家一說,效果奇好。

現在,金泰頤壽軒仍然已“包伙制”為主,每天中午六個菜、晚上三四個菜,雖然頓頓有葷菜,但接受了養生觀念的老人們,已經主動選擇少吃大葷菜了,幾乎見不到貪肉吃的人,同時老人可以根據自己口味單點小抄,滿足不同老人的個性化需求。

既控制飲食 又得吃舒服

作為營養師,朱立傑深知控制飲食對健康的重要。作為一個1970年生人,她也深知“吃好點兒”對幸福感的重要。

她生在山東的海邊,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小學時候常常五口人吃一盤菜。若是有些蝦醬之類的下飯菜,“用窩頭饅頭沾醬時候,最好別沾到固體,只要沾上些湯湯水水有點兒味兒就行啦。”那時候身邊的人發愁的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症。

孟慶隆那時候生活在廣渠門內的衚衕裡,逢年過節北京會按人頭多供應些米麵油等副食,炸素丸子究竟是用麻油好吃,還是用菜籽油好吃,孟慶龍和楊林江爭論了好一會兒。得出的結論是,還是花生油炸最好吃。可是花生油貴,配給少。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家裡父母們做出一桌年夜飯,自己吃不上幾口,都要緊著家裡的老人、孩子改善生活。而現在敬老院裡的老人們,便是當年正在廚房裡做年夜飯的年輕人。孟慶隆和楊林江都很感激在那個年代。讓他們吃好點兒,也是敬老院工作人員們報答著自己對上一輩人的感激。

時過境遷,社會上曾經高發的貧血症已經非常罕見,如今健康的最大挑戰變成了高血壓、糖尿病。老人若因不良飲食習慣患病,生活質量還是會下降。權衡飲食與健康,在朱立傑看來,也是在權衡著幸福感。“如果老人們想吃,我們還是要多給。食慾是人類的一大興奮點,咱要是不讓老人吃舒服,他會覺得生活沒有質量。”

所以偶爾遇到特別喜歡的飯菜,有老人想要多吃一點兒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在提醒他注意健康的同時,滿足他的需求。這個理念在家庭養老生活中也適用。”好就好在,“老人們會主動把握飲食健康。經過多年的宣傳,全社會一起把健康的理念送給了老人。”有了這樣觀念的老人,讓家人和敬老院越來越放心。

“您又胖了”變成了一句警告語,而“您的體重保持得很好”,才是令大家都感到高興的結論。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碩 文並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