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六邦內鬥”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六邦內鬥”

(本文轉自公眾號“何帆工作室”)

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前,北美各個殖民地之間並沒有緊密的聯繫,也沒有結盟的願望。獨立戰爭爆發之後,各個殖民地之間的態度也大相徑庭,有的積極支持獨立,有的堅決反對革命,有的想要渾水摸魚,有的懵懵懂懂還沒有回過神。

北美殖民地至少存在著“揚基邦”、 “新荷蘭邦”、 “潮水邦” 、“中土邦”、 “深南邦”和“大阿巴拉契亞邦”等六個邦。這六個邦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的立場各有不同。北美獨立戰爭是一場“六族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六邦內鬥”

由嚮往宗教自由的清教徒組成的“揚基邦”是反對英國的最主要力量。1773年,一群波士頓人化妝成印第安人,把東印度公司價值11000英鎊的茶葉倒入海里,這是獨立戰爭的導火索。“揚基邦”為獨立戰爭提供了最多的士兵和後勤保障,這裡是反英的大本營。

“潮水邦”本來是英國鄉紳後代建立的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這裡不僅有種植園,也有很多黑奴。“潮水邦”的貴族氣質和“揚基邦”的平民風格格格不入,但有趣的是,很多美國開國之父,包括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傑姆斯·麥迪遜和喬治·梅森都來自這一地區。“潮水邦”的領袖們反對英國,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理應和英國的精英們平起平坐,但英國的統治階層偏偏要把他們視為二等公民。

“深南邦”都是大種植園主,根深蒂固的保皇黨,他們生產的蔗糖大多出口到英國,然後從英國進口奢侈品,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深南邦”都和英國有天生的親近感,對“深南邦”的種植園主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維護奴隸制度。大種植園主反對英國,是因為感到英國企圖動搖他們的奴隸制。

紐約附近區域是“新荷蘭邦”的地盤,這裡是天生的商業中心,大資本家們更喜歡賺錢,不喜歡獨立。要獨立幹嘛?又換不來錢。紐約成了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軍隊的後方基地。

“中土邦”主要是貴格會教徒建立的。貴格會教徒藐視權貴,淡漠政治,推崇和平與自由。按道理來講,他們應該是在抗英的陣營裡,但恰恰相反,“中土邦”反對打仗,他們只希望得到更多一些的自治權。“中土邦”有很多德國移民,北美和英國打仗,對他們來說更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大陸軍”很快就發現,這些德國佬更願意給英國軍隊提供補給,因為英國人給的都是硬通貨。

“大阿巴拉契亞邦”是一群來自蘇格蘭、愛爾蘭的剽悍移民,他們慢慢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形成了“大阿巴拉契亞邦”。他們沒有統一的意見,他們看誰不順眼,誰就是敵人,四處出擊,攻擊英國軍隊,也攻擊鄰近的“中土邦”和“深南邦”。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很多血腥戰爭,其實和英國人無關,更像是一場內戰。

美國的建國過程中充滿了鬥爭和妥協

美國獨立後,怎麼建立聯眾國?

有兩種方案。一種可能是“弗吉尼亞方案”,即“潮水邦”的紳士們提出的統一建國方案;另一種可能是“新澤西方案”,即“中土邦”的領袖們支持的類似歐盟的鬆散聯盟。美國的建國過程中充滿了鬥爭和妥協。最終誕生的美利堅合眾國,是一個各州“圖騰”的拼湊。

“潮水邦”和“深南邦”的“貢獻”是打掉了直接民主的倡議,通過劃分選區、參議院按州推選等規定,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特權階層的掌權。

“新荷蘭邦”竭力推動《權利法案》的出臺,因為他們害怕“揚基邦”的那些狂熱分子會事事幹預。

“中土邦”對中央集權始終懷疑,他們主張各州要有更多自主權。

“揚基邦”擔心自己人口不夠多,會在國會中被邊緣化,所以堅持小州和大州權力平等。

南方的黑奴由於沒有選舉權,在計算人口的時候只能算3/5人口。

“大阿巴拉契亞邦”根本就沒有打算加入合眾國,他們已經籌備好了自己獨立,直到華盛頓帶領大軍壓境,才悻悻地放棄。

美國“諸邦”之間不同的文化基因和政治傳統始終無法融合,用和平、統一的繃帶草草包紮起來的傷口,仍然在潰爛和戰爭。19世紀60年代爆發了美國內戰,然後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美國各地的文化衝突再度升溫,政治地圖上的紅藍對峙日益白熱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