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

歷史上,宜春市袁州區南廟鎮有很多的老表家裡都會釀水酒(南廟本地人叫“老酒”),並可上塑千年。

你是否還記得一個奇蹟,上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宜春、乃至周邊的食客到飲食店去用餐,都會要求店家熱一壺“南廟老酒”,要求高點的食客會再要求打碎一個雞蛋並加些枸杞在酒裡,冬天既可怯寒,又能滋補身子,很受食客們歡迎。當年的南廟老酒真的是很有名氣,感覺簡直快要取代“茅臺酒”了。但好景不長,只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便一落千丈,至今只是艱難的掙扎著與他人拼市場。


"

歷史上,宜春市袁州區南廟鎮有很多的老表家裡都會釀水酒(南廟本地人叫“老酒”),並可上塑千年。

你是否還記得一個奇蹟,上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宜春、乃至周邊的食客到飲食店去用餐,都會要求店家熱一壺“南廟老酒”,要求高點的食客會再要求打碎一個雞蛋並加些枸杞在酒裡,冬天既可怯寒,又能滋補身子,很受食客們歡迎。當年的南廟老酒真的是很有名氣,感覺簡直快要取代“茅臺酒”了。但好景不長,只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便一落千丈,至今只是艱難的掙扎著與他人拼市場。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南廟老酒為什麼會在一剎那間跌的如此之慘,它還有可能重展雄風,再度輝煌嗎?近日,本報記者來到袁州區南廟鎮採訪,想一探其中之原由。

上篇

我們驅車從市區出發,寬敞又平坦的水泥路面,僅行駛十多分鐘車程就到了南廟鎮。在該鎮宣傳委員袁龍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來到南廟中街,進入一條小巷子,還未見到酒廠,酒的香氣便撲面向我們襲來。同行的袁龍委員打趣的說: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啊,都還沒見到廠房,就聞到濃郁的酒香味。

進入酒廠,一座較大的廠房內,只見一口口的大缸裡面盛滿了深紅色的老酒。

這家酒廠的老闆名叫李軍華,從事釀造南廟老酒這個行業斷續有四十個年頭了。李老闆說,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在他們南廟有鄉政府辦的一家鄉鎮企業,另一家是供銷社辦的企業,都生產“南廟老酒”,而且,兩家的規模都比較大。鄉政府辦的這一家從當年的宜春酒廠請來了一位退休的釀酒師傅,而供銷社也從豐城請來了一位師傅。兩家的水酒釀的都比較好。鄉企這邊同時是當年宜春地區酒廠生產“黑糯米酒”的酒基,經濟效益非常之好。


"

歷史上,宜春市袁州區南廟鎮有很多的老表家裡都會釀水酒(南廟本地人叫“老酒”),並可上塑千年。

你是否還記得一個奇蹟,上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宜春、乃至周邊的食客到飲食店去用餐,都會要求店家熱一壺“南廟老酒”,要求高點的食客會再要求打碎一個雞蛋並加些枸杞在酒裡,冬天既可怯寒,又能滋補身子,很受食客們歡迎。當年的南廟老酒真的是很有名氣,感覺簡直快要取代“茅臺酒”了。但好景不長,只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便一落千丈,至今只是艱難的掙扎著與他人拼市場。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南廟老酒為什麼會在一剎那間跌的如此之慘,它還有可能重展雄風,再度輝煌嗎?近日,本報記者來到袁州區南廟鎮採訪,想一探其中之原由。

上篇

我們驅車從市區出發,寬敞又平坦的水泥路面,僅行駛十多分鐘車程就到了南廟鎮。在該鎮宣傳委員袁龍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來到南廟中街,進入一條小巷子,還未見到酒廠,酒的香氣便撲面向我們襲來。同行的袁龍委員打趣的說: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啊,都還沒見到廠房,就聞到濃郁的酒香味。

進入酒廠,一座較大的廠房內,只見一口口的大缸裡面盛滿了深紅色的老酒。

這家酒廠的老闆名叫李軍華,從事釀造南廟老酒這個行業斷續有四十個年頭了。李老闆說,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在他們南廟有鄉政府辦的一家鄉鎮企業,另一家是供銷社辦的企業,都生產“南廟老酒”,而且,兩家的規模都比較大。鄉政府辦的這一家從當年的宜春酒廠請來了一位退休的釀酒師傅,而供銷社也從豐城請來了一位師傅。兩家的水酒釀的都比較好。鄉企這邊同時是當年宜春地區酒廠生產“黑糯米酒”的酒基,經濟效益非常之好。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年輕的李軍華看在眼裡,心裡卻很想學來自己做。但因為當時體制的原因,他入不了廠。於是,他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以幫廠裡拖酒為名,接近鄉里的酒廠。他開著拖拉機在南廟鄉企的老酒廠幹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那兩年多的時間裡,他有空餘時間就幫廠裡做開車份外的事,慢慢地也就學會了釀酒的基礎技術,後經得同意,自己決定辦一家老酒廠。

首先他掛靠在南廟村委會,簽訂了三年的“承包合同”,每年交九千元人民幣的利潤給村裡,資金自籌。當時,他還邀請了一人合夥,每人從家裡拿出三萬多元的現金,又從銀行貸了二十多萬元款,生產“南廟老酒”。當年辦廠,當年投產,當年獲利。

辦廠的當年就獲得了利潤,賺到錢了,更鼓舞了他們的信心。

他們當時的市場除了宜春本地外,更多的是銷往鄰市新餘市場。他們請人在新餘城區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菜市場鬧市開了4家南廟老酒銷售門市部,同時,請人跑市場,將南廟老酒銷到新餘市內的各家餐飲店,業務做的非常跑火。新餘電視臺看到他們做的好,也來湊熱鬧,鼓勵他們做廣告。因為當時生意好,思想也確實有些膨脹,只想擴大市場佔有份額,想到做廣告後市場佔有率會更大,並且當時的電視廣告投資又很小,一星期的廣告費才2000多元錢,因此,兩夥計一合計,就投了。不出所料,本身就熱銷的南廟老酒,一投廣告後更是火爆的不得了,經銷商、業務員每天催著要酒。如果這個時候,他們能夠冷靜、理智的應對市場,或是借勢採用“飢餓營銷法”,每天採取限量銷售,而把酒的質量提高,或許30餘年後的今天,就成了一個響噹噹的品牌。然而,他們得意忘形了。他們按照當時的思路與口號:加足馬力生產,滿足市場需要。結果,產量是上去了,但質量卻下來了,市場反而萎縮了。據李老闆介紹,南廟老酒釀出後,最少要貯藏一個月以上才能出售,才能有較好的口感。如果能貯藏的時間更久些,酒會更好喝。我們現在市場上往往會看到有什麼10年、20年窖藏的酒,而且價格是窖藏時間越長,價格越貴。他們當時就是忽視了這個根本性的問題,當天釀出的酒,當天就被排著隊的經銷商、業務員提走上市銷售。這種沒有貯藏的酒因為沒有更好的口感,沒有更好的品質,而被食客、被市場所拋棄,這就是不尊重市場規律所受到的懲罰。


"

歷史上,宜春市袁州區南廟鎮有很多的老表家裡都會釀水酒(南廟本地人叫“老酒”),並可上塑千年。

你是否還記得一個奇蹟,上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宜春、乃至周邊的食客到飲食店去用餐,都會要求店家熱一壺“南廟老酒”,要求高點的食客會再要求打碎一個雞蛋並加些枸杞在酒裡,冬天既可怯寒,又能滋補身子,很受食客們歡迎。當年的南廟老酒真的是很有名氣,感覺簡直快要取代“茅臺酒”了。但好景不長,只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便一落千丈,至今只是艱難的掙扎著與他人拼市場。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南廟老酒為什麼會在一剎那間跌的如此之慘,它還有可能重展雄風,再度輝煌嗎?近日,本報記者來到袁州區南廟鎮採訪,想一探其中之原由。

上篇

我們驅車從市區出發,寬敞又平坦的水泥路面,僅行駛十多分鐘車程就到了南廟鎮。在該鎮宣傳委員袁龍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來到南廟中街,進入一條小巷子,還未見到酒廠,酒的香氣便撲面向我們襲來。同行的袁龍委員打趣的說: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啊,都還沒見到廠房,就聞到濃郁的酒香味。

進入酒廠,一座較大的廠房內,只見一口口的大缸裡面盛滿了深紅色的老酒。

這家酒廠的老闆名叫李軍華,從事釀造南廟老酒這個行業斷續有四十個年頭了。李老闆說,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在他們南廟有鄉政府辦的一家鄉鎮企業,另一家是供銷社辦的企業,都生產“南廟老酒”,而且,兩家的規模都比較大。鄉政府辦的這一家從當年的宜春酒廠請來了一位退休的釀酒師傅,而供銷社也從豐城請來了一位師傅。兩家的水酒釀的都比較好。鄉企這邊同時是當年宜春地區酒廠生產“黑糯米酒”的酒基,經濟效益非常之好。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年輕的李軍華看在眼裡,心裡卻很想學來自己做。但因為當時體制的原因,他入不了廠。於是,他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以幫廠裡拖酒為名,接近鄉里的酒廠。他開著拖拉機在南廟鄉企的老酒廠幹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那兩年多的時間裡,他有空餘時間就幫廠裡做開車份外的事,慢慢地也就學會了釀酒的基礎技術,後經得同意,自己決定辦一家老酒廠。

首先他掛靠在南廟村委會,簽訂了三年的“承包合同”,每年交九千元人民幣的利潤給村裡,資金自籌。當時,他還邀請了一人合夥,每人從家裡拿出三萬多元的現金,又從銀行貸了二十多萬元款,生產“南廟老酒”。當年辦廠,當年投產,當年獲利。

辦廠的當年就獲得了利潤,賺到錢了,更鼓舞了他們的信心。

他們當時的市場除了宜春本地外,更多的是銷往鄰市新餘市場。他們請人在新餘城區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菜市場鬧市開了4家南廟老酒銷售門市部,同時,請人跑市場,將南廟老酒銷到新餘市內的各家餐飲店,業務做的非常跑火。新餘電視臺看到他們做的好,也來湊熱鬧,鼓勵他們做廣告。因為當時生意好,思想也確實有些膨脹,只想擴大市場佔有份額,想到做廣告後市場佔有率會更大,並且當時的電視廣告投資又很小,一星期的廣告費才2000多元錢,因此,兩夥計一合計,就投了。不出所料,本身就熱銷的南廟老酒,一投廣告後更是火爆的不得了,經銷商、業務員每天催著要酒。如果這個時候,他們能夠冷靜、理智的應對市場,或是借勢採用“飢餓營銷法”,每天採取限量銷售,而把酒的質量提高,或許30餘年後的今天,就成了一個響噹噹的品牌。然而,他們得意忘形了。他們按照當時的思路與口號:加足馬力生產,滿足市場需要。結果,產量是上去了,但質量卻下來了,市場反而萎縮了。據李老闆介紹,南廟老酒釀出後,最少要貯藏一個月以上才能出售,才能有較好的口感。如果能貯藏的時間更久些,酒會更好喝。我們現在市場上往往會看到有什麼10年、20年窖藏的酒,而且價格是窖藏時間越長,價格越貴。他們當時就是忽視了這個根本性的問題,當天釀出的酒,當天就被排著隊的經銷商、業務員提走上市銷售。這種沒有貯藏的酒因為沒有更好的口感,沒有更好的品質,而被食客、被市場所拋棄,這就是不尊重市場規律所受到的懲罰。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與此同時,宜春本地市場也遭遇到市場的深重打擊。當時為了滿足部分食客重口味的要求,有部分廠家在釀酒過程中的二次發酵時再次添加酒娘(酒藥),酒是更有了衝勁,但食客喝了這種酒後卻會上頭,我們習慣說的“打腦”,把南廟老酒那種柔和的口感和不上頭的特質變掉了。因為上頭,很快被社會上的一句謠言:“南廟老酒裡面放了‘敵敵畏’”將宜春市場擊得粉碎,從此,南廟老酒在宜春轄區內外市場都開始蕭條,並因此一蹶不振。

下篇

今天我們漫步在南廟街上,仍然看到多家銷售“南廟老酒”的門店。據李軍華說,南廟在歷史上就有釀酒的習慣,這可能與南廟盛產優質稻穀和優質的水資源有關係。說到水質,李老闆說,他們南廟的豆腐也很有名氣,口感非常好,送到宜春市區去賣,同樣大小的一塊豆腐,南廟豆腐要比宜春城裡作出的豆腐貴五毛錢一塊。

“南廟老酒”的市場現在雖然大不如以前,但是,釀酒作坊在南廟集鎮小具規模的仍然還有近10家,而在南廟鎮的鄉下,那些不成規模的作坊或許有幾十家。他們自釀自飲,有人來買時也賣些。像李軍華這樣有一定規模的老酒廠,現在南廟也還有好幾家。只是他們現在的銷售方法都沒有主動進攻市場,而是在廠(店)裡被動的待客上門,或是通過口碑相傳,有一單做一單,更不會運用時下的微信(商)、網絡等新型的方法營銷。

李老闆說,真正好的南廟老酒在釀出後最少要貯藏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出售。南廟老酒若貯藏了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那時的酒會轉成清色,若能貯藏一年以上的時間,那就更好,那時的酒會轉成紅色。痛定思痛,他現在的酒一般都要貯藏了半年以上才會賣。他說,他廠裡還刻意貯藏了幾百斤老酒,至今有二十多年了,這些酒香氣撲鼻,入口柔和,回味無窮。他留這些酒的目的主要是想留下來讓客戶品嚐,但不賣。

擴大廠房、建一個能貯藏5萬斤酒的酒窖,是他目前最大的願望。因為,酒的窖藏,對酒的品質很重要。雖然要釀出一罈好酒要掌握好“蒸米、打覆水、容器消毒殺菌”等每個環節,但是,貯藏不好就會前功盡棄,酒很容易酸壞。記者天真的提出了一個常見的一個問題:酸了的酒,不是正好可以做成醋麼?但在這個行內的說法卻正好相反:好酒成醋。也就是說,要做醋的酒反而是要好酒,酸壞的酒是有害細菌在裡面發酵,成不了醋。


"

歷史上,宜春市袁州區南廟鎮有很多的老表家裡都會釀水酒(南廟本地人叫“老酒”),並可上塑千年。

你是否還記得一個奇蹟,上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宜春、乃至周邊的食客到飲食店去用餐,都會要求店家熱一壺“南廟老酒”,要求高點的食客會再要求打碎一個雞蛋並加些枸杞在酒裡,冬天既可怯寒,又能滋補身子,很受食客們歡迎。當年的南廟老酒真的是很有名氣,感覺簡直快要取代“茅臺酒”了。但好景不長,只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便一落千丈,至今只是艱難的掙扎著與他人拼市場。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南廟老酒為什麼會在一剎那間跌的如此之慘,它還有可能重展雄風,再度輝煌嗎?近日,本報記者來到袁州區南廟鎮採訪,想一探其中之原由。

上篇

我們驅車從市區出發,寬敞又平坦的水泥路面,僅行駛十多分鐘車程就到了南廟鎮。在該鎮宣傳委員袁龍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來到南廟中街,進入一條小巷子,還未見到酒廠,酒的香氣便撲面向我們襲來。同行的袁龍委員打趣的說: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啊,都還沒見到廠房,就聞到濃郁的酒香味。

進入酒廠,一座較大的廠房內,只見一口口的大缸裡面盛滿了深紅色的老酒。

這家酒廠的老闆名叫李軍華,從事釀造南廟老酒這個行業斷續有四十個年頭了。李老闆說,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在他們南廟有鄉政府辦的一家鄉鎮企業,另一家是供銷社辦的企業,都生產“南廟老酒”,而且,兩家的規模都比較大。鄉政府辦的這一家從當年的宜春酒廠請來了一位退休的釀酒師傅,而供銷社也從豐城請來了一位師傅。兩家的水酒釀的都比較好。鄉企這邊同時是當年宜春地區酒廠生產“黑糯米酒”的酒基,經濟效益非常之好。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年輕的李軍華看在眼裡,心裡卻很想學來自己做。但因為當時體制的原因,他入不了廠。於是,他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以幫廠裡拖酒為名,接近鄉里的酒廠。他開著拖拉機在南廟鄉企的老酒廠幹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那兩年多的時間裡,他有空餘時間就幫廠裡做開車份外的事,慢慢地也就學會了釀酒的基礎技術,後經得同意,自己決定辦一家老酒廠。

首先他掛靠在南廟村委會,簽訂了三年的“承包合同”,每年交九千元人民幣的利潤給村裡,資金自籌。當時,他還邀請了一人合夥,每人從家裡拿出三萬多元的現金,又從銀行貸了二十多萬元款,生產“南廟老酒”。當年辦廠,當年投產,當年獲利。

辦廠的當年就獲得了利潤,賺到錢了,更鼓舞了他們的信心。

他們當時的市場除了宜春本地外,更多的是銷往鄰市新餘市場。他們請人在新餘城區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菜市場鬧市開了4家南廟老酒銷售門市部,同時,請人跑市場,將南廟老酒銷到新餘市內的各家餐飲店,業務做的非常跑火。新餘電視臺看到他們做的好,也來湊熱鬧,鼓勵他們做廣告。因為當時生意好,思想也確實有些膨脹,只想擴大市場佔有份額,想到做廣告後市場佔有率會更大,並且當時的電視廣告投資又很小,一星期的廣告費才2000多元錢,因此,兩夥計一合計,就投了。不出所料,本身就熱銷的南廟老酒,一投廣告後更是火爆的不得了,經銷商、業務員每天催著要酒。如果這個時候,他們能夠冷靜、理智的應對市場,或是借勢採用“飢餓營銷法”,每天採取限量銷售,而把酒的質量提高,或許30餘年後的今天,就成了一個響噹噹的品牌。然而,他們得意忘形了。他們按照當時的思路與口號:加足馬力生產,滿足市場需要。結果,產量是上去了,但質量卻下來了,市場反而萎縮了。據李老闆介紹,南廟老酒釀出後,最少要貯藏一個月以上才能出售,才能有較好的口感。如果能貯藏的時間更久些,酒會更好喝。我們現在市場上往往會看到有什麼10年、20年窖藏的酒,而且價格是窖藏時間越長,價格越貴。他們當時就是忽視了這個根本性的問題,當天釀出的酒,當天就被排著隊的經銷商、業務員提走上市銷售。這種沒有貯藏的酒因為沒有更好的口感,沒有更好的品質,而被食客、被市場所拋棄,這就是不尊重市場規律所受到的懲罰。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與此同時,宜春本地市場也遭遇到市場的深重打擊。當時為了滿足部分食客重口味的要求,有部分廠家在釀酒過程中的二次發酵時再次添加酒娘(酒藥),酒是更有了衝勁,但食客喝了這種酒後卻會上頭,我們習慣說的“打腦”,把南廟老酒那種柔和的口感和不上頭的特質變掉了。因為上頭,很快被社會上的一句謠言:“南廟老酒裡面放了‘敵敵畏’”將宜春市場擊得粉碎,從此,南廟老酒在宜春轄區內外市場都開始蕭條,並因此一蹶不振。

下篇

今天我們漫步在南廟街上,仍然看到多家銷售“南廟老酒”的門店。據李軍華說,南廟在歷史上就有釀酒的習慣,這可能與南廟盛產優質稻穀和優質的水資源有關係。說到水質,李老闆說,他們南廟的豆腐也很有名氣,口感非常好,送到宜春市區去賣,同樣大小的一塊豆腐,南廟豆腐要比宜春城裡作出的豆腐貴五毛錢一塊。

“南廟老酒”的市場現在雖然大不如以前,但是,釀酒作坊在南廟集鎮小具規模的仍然還有近10家,而在南廟鎮的鄉下,那些不成規模的作坊或許有幾十家。他們自釀自飲,有人來買時也賣些。像李軍華這樣有一定規模的老酒廠,現在南廟也還有好幾家。只是他們現在的銷售方法都沒有主動進攻市場,而是在廠(店)裡被動的待客上門,或是通過口碑相傳,有一單做一單,更不會運用時下的微信(商)、網絡等新型的方法營銷。

李老闆說,真正好的南廟老酒在釀出後最少要貯藏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出售。南廟老酒若貯藏了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那時的酒會轉成清色,若能貯藏一年以上的時間,那就更好,那時的酒會轉成紅色。痛定思痛,他現在的酒一般都要貯藏了半年以上才會賣。他說,他廠裡還刻意貯藏了幾百斤老酒,至今有二十多年了,這些酒香氣撲鼻,入口柔和,回味無窮。他留這些酒的目的主要是想留下來讓客戶品嚐,但不賣。

擴大廠房、建一個能貯藏5萬斤酒的酒窖,是他目前最大的願望。因為,酒的窖藏,對酒的品質很重要。雖然要釀出一罈好酒要掌握好“蒸米、打覆水、容器消毒殺菌”等每個環節,但是,貯藏不好就會前功盡棄,酒很容易酸壞。記者天真的提出了一個常見的一個問題:酸了的酒,不是正好可以做成醋麼?但在這個行內的說法卻正好相反:好酒成醋。也就是說,要做醋的酒反而是要好酒,酸壞的酒是有害細菌在裡面發酵,成不了醋。


宜春,他經歷了南廟老酒當代的盛衰


思考

南廟老酒應該是黃酒系列的酒品。記者本人不會飲酒,也不懂酒,但是多少也聽說過、或是看到過市場上的一些黃酒,如紹興黃酒女兒紅就很有名氣,那麼我們的南廟老酒有上千年的釀酒歷史,應該也儲備了一定的文化與釀造方法,我們何不借當下政府大力提倡打造全域旅遊、特色小鎮的大環境,乘此東風有序發展南廟老酒,把它作為一項富民產業來引導企業做大做強。

讓我們看到曙光的是,在採訪中記者得知,南廟鎮政府目前正在請專業公司規劃打造南廟特色小鎮,南廟老酒有望重展雄風,生產出有自己特色的老酒。記者也衷心的希望南廟老酒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南廟人的努力再創輝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