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宜春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韓林

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以來,宜春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全市綜合實力大為增強,經濟發展動能充沛,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社會事業全面繁榮,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宜春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江西省宜春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韓林

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以來,宜春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全市綜合實力大為增強,經濟發展動能充沛,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社會事業全面繁榮,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宜春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輝煌七十載 宜春展新貌

劉繼剛/供圖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1949年,宜春市經濟基礎非常薄弱,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僅有1.37億元,全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有69元;1950年,全市財政收入154萬元。解放初期,全市迅速投入到恢復和發展生產中,在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推進。1980年全市財政收入邁上1億元臺階,達1.044億元;1995年突破10億,達10.48億元。1988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突破千元,達1042元;1994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達116.57億元。2000年,宜春地區改設宜春市,宜春邁上了科學發展的新軌道,經濟增長全力加速,2008年人均生產總值突破萬元,達11306元;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180.85億元,是1949年的1597倍(現價);人均生產總值躍升到39199元,是1949年的568倍(現價);財政收入達到391.4億元,是1950年的25412倍。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發展動力顯著增強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1949年,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為82.15.812.1,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地區。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不僅傳統農業持續發展,工業基礎得到加強,特別是進入21世紀,宜春市集中力量辦好工業園區(開發區),掀起了工業發展大潮,2001年全市三次產業比重為33.634.332.1,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2003年以來,宜春先後連續實施“現代農業、強攻工業、城市擴張、旅遊服務業升級四大戰役”等發展戰略,尤其是2017年以來,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全市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2018年,全市三次產業比重優化調整為12.444.842.8,二產和三產主導地位凸顯。

農業生產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宜春素為江西農業大區,是全國全省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商品油料、生豬生產基地。1953年到1957年,宜春建成一大批大中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為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三年困難時期,江西糧食支援全國,其時宜春外調的糧食佔全省1/3。改革開放初期,全市在農村實行“四專一聯”特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宜春經驗在全國很有影響,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宜春的糧食、棉花、油料、生豬等產量佔全省的1/6以上。進入21世紀以來,宜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實現縣域全覆蓋,形成了綠色有機、富硒、油茶、肉牛、中藥材、休閒農業六大特色產業,富硒、中藥材種植“雙百萬畝基地工程”深入推進,宜春市獲評“全國富硒農業示範基地”稱號,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8.12萬畝,超過全省1/3。

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持續推進。1949年第二產業增加值786萬元,新中國成立70年來,宜春工業快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宜春建成了宜工、風動、江軸、一機廠、肉聯廠和無線電廠等一批實力雄厚的工業企業,是江西省重要的機械工業基地。20世紀90年代,宜春堅持“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產值在全市工農業總產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二”。近年來,宜春始終堅持工業主導地位不動搖,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以工業(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推進機械電子產業、建材產業、紡織鞋革產業、亞洲鋰谷、中國藥谷以及綠色食品產業帶“三群兩谷一帶”工程,鋰電新能源、醫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建材、食品、紡織、化工等八大重點支柱產業不斷壯大。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11個園區,其中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豐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第二產業增加值達977.51億元,是1949年的1.24萬倍。

服務業蓬勃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70年代,農業和工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後,全市把第三產業作為重要戰略來抓,建成了一批規模大、特色濃、輻射強的專業批發市場。近年來,宜春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截至2018年底,全市擁有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12個,省級服務業龍頭企業23家。電商產業迅速增長,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入駐宜春。現代物流業體系加快構建,全市有A級物流企業35家,其中4A級企業32家,數量居全省首位。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益完善。解放初期,僅有浙贛鐵路運行,而今滬昆鐵路、京九鐵路和滬昆高鐵縱橫交匯,宜春新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建成運營,蒙華鐵路、昌吉贛高鐵即將於2019年10月建成運行,運行鐵路里程355.7公里。1949年,全市公路通車裡程僅有45公里。經過70年的發展,滬昆、昌慄、昌銅、東昌、宜萬、銅萬、大廣、昌吉、昌寧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國省道改造提升工程積極推進,截至2018年底,全市擁有等級公路15687公里,是1949年的384倍,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783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2013年6月,贛西唯一的民用機場宜春明月山機場建成通航,通達全國16個主要城市,2018年明月山機場飛機起降架次6972架次,旅客吞吐量63.98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09.7噸,平均客座率85.2%。

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1949年,全市人口198.2萬,89%從事農業生產。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全市新型城鎮建設加快推進,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57.32萬人,城鎮化率為49.6%,建成區面積達293.28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88.1平方公里,形成了袁州區、宜春經開區、宜陽新區、明月山風景名勝區“四區”協同發展的格局。

城市環境更加宜居。宜春中心城區花博園、禪博園、博物館、圖書館、規劃展示館、檔案館、科技館、市人民醫院北院、宜春九中、宜陽學校等一大批公共服務設施相繼投入使用,環城南路、明月大道、明月大橋等建成通車,教體新區、袁州古城復興工程、四方井水利樞紐工程等項目有序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

區域融合不斷加強

對外開放成就輝煌

積極融入國家、省重大區域戰略。主動對接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等國家發展戰略,增強區域融合發展動力。

開放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積極改善營商環境,出臺招商引資系列政策舉措,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等戰略,開展“三請三回”、“三資入宜”等活動,主動“走出去”,積極“引進來”,開放水平顯著提升。2018年,全市外貿出口25.09億美元,是新中國有統計數據以來1994年(582萬美元)的431倍;實際利用外資達到8.45億美元,是1984年的1.69萬倍。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宜春海關開關運營,高安鐵路口岸作業區、樟樹水運口岸作業區和萬載公路口岸作業區總體建設基本完成。持續參加贛港會、贛深會、綠髮會等重大經貿活動,成功舉辦月亮文化節、全球鋰電產業鏈高峰論壇、國際鋰電新能源(汽車)產業展覽會等招商推介活動。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綠色發展全面推進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成果豐碩。實施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宜春工程,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的實施意見,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確定的六大制度體系以及落到宜春市的5項改革任務,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生活垃圾分類、“生態+大健康”產業、農村環境整治政府購買服務、高安市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試點。

綠色發展進程加快。紮實推進清潔生產,豐城市循環經濟園獲批國家綠色園區,宜春市經開區、樟樹福城醫藥園區、高安建陶基地3家工業園區列入省級清潔園區試點。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中國藥都·樟樹岐黃小鎮、明月山同濟國際健康醫學旅遊中心等一批旅遊項目加快推進。大力發展油茶、肉牛、綠色有機、富硒、生態休閒農業和中藥材等六大產業,全市10個縣市區均建成了1~2個核心區達千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示範區。

環境品質持續提升。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築牢生態安全屏障。開展礦山環境治理,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提升水環境質量,鞏固提升河長制,國控、省控、縣界斷面基本消除劣V類水。實施綠化美化行動,全面啟動林長制。加強生態保護,劃定生態紅線面積3921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比例20.98%。嚴格保護耕地農田,劃定全域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603.55萬畝,保護率達84.37%。

社會事業全面繁榮

人民生活愈加幸福

科教文衛體等事業全面發展。建國70年以來,全市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發展社會民生事業,科教文衛體等公共服務水平也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大科技研發力度,2018年,全市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4379人,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78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全市各級各類學校2876所,在校學生114.78萬人,其中高等學校6所,共有在校學生5.06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4.03%。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啟動國家健康城市試點,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全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4348個,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29476張。大力發展體育事業,成功舉辦第五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建設體育休閒中心、智慧體育文化公園,發展多樣化現代體育項目,全面健身活動獲得國家獎勵。

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前,全市居民大部分生活支出用於吃穿。隨著經濟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穩步提高,消費水平不斷升級。2018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4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5元,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49年的3955萬元,提高到2018年的676.0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744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413元。

70年的艱苦奮鬥,換來宜春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和輝煌成就。展望未來,站在新的起點上,全市上下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目標,開拓進取,擔當實幹,持續推進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建設富裕美麗文明幸福新宜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