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古往今來最想見的人

葉嘉瑩:古往今來最想見的人

《論語》是我開蒙讀的第一本書

我今年是九十五歲,我認識孔子就有將近九十年了。因為我小時候兒,差不多六歲吧,開蒙讀書,我當時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孔子的《論語》。我們是舊式的教學的方法,我的老師呢,其實就是我的姨母,她的講說並不是很多,主要是背誦。我很奇妙地,就是說,我讀孔子的《論語》,我對有一句話,我一讀到,就給我一個很強烈的震撼,真是打動了我。我那時候很小,我也沒敢提出問題,也沒有問我的姨母。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說你如果早晨認識了這個“道”,晚上死了你都沒有白活這一世。當我讀《論語》,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給我一個非常強烈的震撼。我想那個“道”是什麼呢?可是我當時小的時候,也沒有提出來問,但是給我很大的一個震撼。

葉嘉瑩:古往今來最想見的人

孔子行教像

我讀《論語》的時候,因為我們把這本書叫“論(lún)語”“論(lún)語”。有人說(應該是)“論(lùn)語”,(這)就不對了。為什麼說“論(lùn)語”就不對了呢,因為這個論(lùn)啊,是一種議論。比如說,我們說,唐宋八家寫的《留侯論》、《辨姦論》,那是一種論文,所以叫它作“論(lùn)”。所以這個《論語》,我們一定要讀“論(lún)語”,而不能讀成“論(lùn)語”。因為“論(lún)”跟“論(lùn)”兩個字(音)的意思,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字,當讀音不同的時候,它的詞性就不同。“論(lùn)”是個名詞,是議論,像《辨姦論》、《留侯論》,這就是“論(lùn)”。“論(lún)”是個動詞,就是談話的意思。比如說有一首詩,說“玉關腸斷與誰論(lún)”,說我當時離家在外、遠行在外,走到玉門關,我覺得懷鄉、思鄉,思念故土,斷腸,可是我跟誰去訴說呢?“玉關腸斷與誰論(lún)”,那個就念“論(lún)”。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就是為什麼要讀“論(lún)語”而不是“論(lùn)語》。這是第一要辨明的。因為它不是論說一個“語”,是“論(lún)”,是談論、講話,這個“論(lún)”,是彼此互相談論。“語”呢,其實是告訴,這本書所記述的,就是孔子跟他的學生日常生活之間,他們的談話,他們的問答,反映了他們一切生活、一切感情的一個狀況。所以我認為,是非常親切的,非常有意味的一本書。

《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我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對於《論語》的這一句話打動了。我就想,那個“道”是什麼東西,值得我們說是,只要明白了,聽到了,死了都沒有關係了。那我後來就發現,其實《論語》裡邊所談論的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你要做一個君子。君子與小人的分別,《論語》上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就是說,一個君子人,他所追求的是“道”,而不是日常的生活。所以他所憂慮的,是我不明白這個“道”,而不是憂慮我的貧富。所以君子是“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孔子也跟學生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說你讀書,要做一個君子。就是你從讀書之中,培養你一個君子的品格。什麼叫做“小人儒”?前幾天我在寫另外一篇文章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在過去的專制的時代呀,科考的時代,其實讓他們背的,就是這些個經書,這些個“四書”,考試的題目也是“四書”。可是你看一看,我們中國有名的小說,《官場現形記》、《儒林外史》,(其中描寫的)這些個考生,不是都是讀了“四書”考出來的嗎?怎麼會這樣的墮落,怎麼會這樣的敗壞!因為那個時候,他們把讀“四書”當做一個做官的階梯,他們讀書,不是為了明白一個君子之道,而是說,我考過這個科舉的考試,我就可以做官,做官就可以貪贓枉法。所以你看,《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那些個人,都是科考出來的,他們也都背了“四書”,(但是)他把讀書當做謀求利祿的一個手段,一條道路。

真正的讀書人,其實,荀子講過《勸學》篇,說小人讀書“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說你讀了一句聖賢的書,“入乎耳”,然後你可以寫文章,或者科考,或者跟人家談話的時候也說得頭頭是道,你“入乎耳,出乎口”,這個語言、這個教訓,在你身體之間經過的,“口耳之間則四寸耳”,不過是四寸的距離,“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怎麼能夠對你整個的七尺之軀,整個的人發生作用呢?所以荀子的意思,是說你讀書,要“入乎耳,箸乎心”,你從耳朵聽到,在心裡邊記住,而且要“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就把你所聽說的古聖先賢的道理充滿在你的內心,當你舉手投足,所以說是“布乎四體”,你手足四肢,都要充滿了你所學到的這個“道”的修養和品格。“形乎動靜”,你的一舉一動都應該有你所受到的聖賢的這種教訓的這種影響

葉嘉瑩:古往今來最想見的人

論語書影

所以我們中國,真的,我以為,在中國的諸子百家裡邊,孔子是最了不起的。因為孔子真是引領了一個正道,不像那些個其他的百家之說,甚至於連老莊之說都可以包括在裡邊。他們那種思想,或者是出世的,或者是一種超越的。只有儒家的思想,是真正的入世的、做人的,一個基本的規範和道理。

所以我一直,小的時候背的孔子的《論語》,而且當我讀《論語》的時候,我們家裡邊是一個儒教的家庭,我們家裡邊是隻尊奉孔子,其他的,所謂“三教九流”,那些個佛,道,一切的信仰,不許入門,就是絕不接納它入門。所以我們家裡邊是傳統的。而且,像我小的時候,我說我六歲開蒙要讀書,我們家裡就先立一個牌位,一個木牌的牌位,上邊是紅紙黑的墨筆字,寫的“至聖先師孔子之位”。我們在開蒙讀書之前,我們都要對至聖先師孔子之位行三跪九叩之禮,當然這是一種外表的禮法,但是這是在我們小孩子的心裡邊就培養出了一種對於孔子的尊敬,對於《論語》的裡邊一些個教訓,一些個語言,能夠有更深刻的一種瞭解。

《論語》中的“女子”與“小人”

孔子所說的,“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他常常舉出來這個“君子”。而這個“君子”跟“小人”是對立的。這個“小人”是隻求眼前的、私人的、一己的利益的。可是孔子曾經把我們女子跟小人比在一起,這是很多後來的婦女界的人最反對的一點。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說這是女子跟小人,這樣的人,你最難跟他(她)相處,最難跟他(她)生活在一起。那麼,孔子也說了理由。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為什麼,為什麼女子跟小人,不能夠跟他(她)交朋友相處呢?因為這樣的人,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說女子與小人呢,你要對他(她)過分親近了,對他(她)很好,他(她)就對你撒嬌啊,或者是要求啊,就沒有禮貌;可是你如果遠離了他(她)呢,他(她)覺得你疏遠了他(她),他(她)就會“怨”。

而為什麼,為什麼女子跟小人站在同樣的地位,同樣有“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心理呢?這是因為,我以為這是地位使然。因為在古來,封建的社會之中,小人身份比較卑微,所以他對於在上位的人,或者諂媚、或者是追捧,希望得到寵愛,如果失去寵愛,他就覺得怨恨。女子也是,同樣跟小人一樣,她是沒有地位的,她是一個弱者,她的一切,都是倚賴於上面那個有權威的人,給她什麼就是什麼。

所以,有時候你看那個電視,演到後宮的那些個后妃之勾心鬥角,之爭豔鬥寵,就因為她自己沒有身份,沒有地位,沒有理想,沒有志業,她的一切都是從上位得來的,上邊的人對她寵愛,她就有權力;上邊的人對她疏遠了,她就失去了一切權威。所以很多,就連唐詩上都說,“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啊!說皇帝對你的恩寵就像水一樣,它有時候流到你這裡來了,有時候它就流走了,所以“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你得到寵愛了,你就“憂移”,你就憂慮,恐怕哪一天萬一這個皇帝移寵到別人,所以得寵就“憂移”,所以失寵就“愁”。

君子不是如此的,君子是自己有立身處世的道理,君子的人格是獨立的,不是要依靠一個有權勢的人給你寵愛,你才有一切,利益的一切,如果在上位的人不寵愛你,你就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君子是“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無論是幸運,無論是不幸運,無論我在高位,無論我在低位,我永遠是我,我永遠有我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操守。這是君子與小人最大的分別。

而女子為什麼淪落到跟小人在一起呢,就因為古代,女子跟那些小人都是弱者,他(她)自己沒有獨立的權力,沒有獨立的生存的地位,他(她)完全一切都是依靠上面有權威的人賞賜給他(她)。但是如果你自己人格能夠獨立起來,你“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你的人格是獨立的,你不倚仗一個在上位的人給你什麼你才得到,你雖然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為你在人格里邊,你有一個完整的人格,你知道在天地之間,你安心立命的,你自己應該持守住的是什麼。

葉嘉瑩:古往今來最想見的人

《論語註疏解經》書影

我一直尊仰孔子

所以我,我是一直非常尊仰孔子的。有一次,“魯豫有約”來採訪我,最後她問我一個問題,她說,如果古今的所有的人之中,說你有機會見一個人,你最想見的是什麼人,我脫口而出,我說:“孔子。”

而且孔子還說過一段他自己的修養,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她說那你現在已經八十多九十了,你知道是什麼呢?我說我現在超過了孔子所活的年齡,“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到七十的時候你已經立定了,你的人格,你的品性,你做身、安身立命的原則你已經成立了,所以那就完全不成問題,你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你就不覺得你每天所行的事是受到約束的,而是你自然而然,你的言語行事就是合乎道理的,不是被一個教訓法度所約束才如此的。所以你就得到一個從容自得的地位。因為你,你的心沒有逾越,所以你“從心所欲”,也不會有逾越禮法的地方。

葉嘉瑩:古往今來最想見的人

為政

所以,我一直,一生可以說受益於《論語》的非常多,那是我小時候最早讀的一本書。我想我對於孔子、對於《論語》的認識,和他們對我的影響是如此的,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在那麼早的年代,就有一位像孔子這樣的有智慧有修養的人,沒有孔子的《論語》流傳下來,那我們,後來的我們的人生就是一片黑暗。當然不是這麼絕對。可是孔子的《論語》,的確給我們讀書人有很多啟發,有很多指示,有很多引導。所以我覺得,我對於孔子是一直非常尊仰的。而且我覺得,我對於《論語》是有相當的心得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