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足聯昨天宣佈:中國獲得2023年亞洲盃舉辦權。這是亞洲盃時隔19年第二次來到中國,上一次是2004年,阿里·漢執教的中國隊獲得亞軍。由於此前印度尼西亞、泰國、韓國相繼退出申辦,中國是下屆亞洲盃唯一申辦國,懸念早已破解,亞足聯特別大會僅是履行了程序而已。

天津將承辦部分賽事

中國的城市對申辦亞洲盃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此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在內的19座城市通過中國足協正式遞交了承辦亞洲盃部分賽事的申請。

按照亞足聯有關亞洲盃申辦的規程,凡獲得亞洲盃申辦權的會員協會國(地區)必須為賽事提供至少8至9座正式比賽場地,且每座比賽場必須配以3座優質訓練場。由此可見,圍繞亞洲盃賽事申辦的“內部競爭”激烈程度遠大於“外部競爭”。

在亞足聯官方網站關於2023亞洲盃花落中國的報道中,發佈了一份40頁的“2023中國亞洲盃評估報告”,其中第16到18頁,是球迷最為關注球場環節。

根據亞足聯這份官方報告顯示,北京鳥巢體育場、天津奧體中心、上海浦東大球場、重慶兩江足球賽事中心、大連專業足球場(規劃)、杭州奧體中心、武漢太子湖足球場、長沙賀龍體育場、廣州天河體育場、成都鳳凰山體育場、西安的陝西省人民體育場、蘇州的崑山體育中心(規劃)這12座球場榜上有名。

中國城市為什麼搶著承辦亞洲盃?這要從背後的經濟效益說起


中國城市為什麼搶著承辦亞洲盃?這要從背後的經濟效益說起


中國城市為什麼搶著承辦亞洲盃?這要從背後的經濟效益說起

經過多方調查評定後,亞足聯決定:2023年亞洲盃的決賽地將放在上海,北京和上海各承辦一場半決賽,4場1/4決賽的承辦城市分別是上海、重慶、大連和蘇州。

除了上海、北京、大連和蘇州之外,杭州、武漢、長沙、廣州、成都和西安,除了承辦小組賽之外,各承辦1場1/8決賽,另外2場1/8決賽放在天津和大連進行。

足球背後的經濟效益

為什麼中國的城市都要搶著辦比賽呢?這就不得不提足球背後的經濟效益。

首先,是門票收入。

這也是亞足聯要求獲得亞洲盃賽事承辦資格的球場,必須保證不少於2.5萬人的基本容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亞洲盃擴軍至24隊的背景下,賽事的重點,從亞足聯經營角度出發顯然不止中國隊一個方面。亞足聯期望,大部分獲得賽事承辦權的城市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亞洲盃賽的球迷參與熱情——現場上座率。

據瞭解,門票分為開幕式、小組賽、1/8決賽、1/4決賽、半決賽和決賽6個級別,每個級別的票價又分為四個檔次。其中,開幕式最貴的門票為280美元(1936元人民幣)、最便宜的為87美元(601元人民幣),小組賽最便宜的門票僅27美元(187元人民幣)、最貴87美元(601元人民幣)。

決賽最便宜的門票為87美元(601元人民幣),最貴的門票為280美元(1936元人民幣),與開幕式的門票價格相同。由於開幕式鐵定有東道主參賽,所以我們國足至少可以享受一次最高規格門票的待遇。當然,這僅僅是中國足協申辦時的初定門票方案,最終的定價還會出現變化。

中國城市為什麼搶著承辦亞洲盃?這要從背後的經濟效益說起

在宣佈中國承辦2023年亞洲盃之後,亞足聯在官網刊出了《中國申辦2023年亞洲盃評估報告》,根據報告顯示,2023年亞洲盃的預算為8212萬美元,預計門票收入為4564.4萬美元。

當然,預算高出門票收入是因為還沒有加上商業贊助。

事實上,對於申辦城市的競爭,亞足聯除了看中球場等硬件條件以外,商務開發條件與潛質也是其選定申辦城市的重要指標之一。

據瞭解,亞足聯之所以鼓勵旗下會員競辦亞洲盃這樣的“一類賽事”,除了出於足球專業發展的考慮外,更為了最大化經濟收益。確切地說,廣告分成、媒體轉播權益銷售、票房,和世界盃等國際頂級足球賽事一樣,也是亞洲盃最重要的盈利點。

但從歷年的贊助情況來看,中國企業似乎對亞洲盃的熱情平平。據亞足聯官網顯示,2019年阿聯酋亞洲盃共有15家合作伙伴:包括BeIN Sports(卡塔爾)、馬牌輪胎(德國)、阿聯酋航空、移動通信品牌au (日本)、信用卡品牌saison card(日本)、豐田(日本)、UAE Exchange(阿聯酋)、朝日新聞(日本)、可口可樂(美國)、全家便利店(日本)、電動工具製造商牧田(日本)、球類生產銷售商摩騰(日本)、尼康(日本)、sharaf DG(阿聯酋)以及泰格豪雅(瑞士)。

然而在這當中,沒有任何一箇中國品牌。

中國城市為什麼搶著承辦亞洲盃?這要從背後的經濟效益說起

與中國品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

2019年亞洲盃賽事贊助,日本企業佔據8席,超過了半數,而在2004年中國舉行的亞洲盃上,日本企業更是超過7成。據相關人士分析,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源於日本球隊出色的成績以及企業對於體育營銷更早的重視。

據瞭解,在2016—2020年期間,亞足聯頂級贊助商的售價在2000萬美元/年,照此推算,日本8家企業在2019年亞洲盃週期的總投入將超過1億美金。

據瞭解,如今中國企業尚未出現在2023年亞洲盃贊助商名單中,目前亞洲盃16家贊助企業中,9家為日本企業。

中國企業過去63年來對亞洲盃的贊助權益興趣都不大,一方面是亞洲盃的賽事週期長,企業更傾向於贊助曝光度更為密集的世界盃和奧運會;另一方面也與中國隊的戰績不盡人意有關。

事實上,從收視率成績來看,亞洲盃的商業價值並不低。

在此前中國隊12強賽的比賽中,球隊10場比賽CCTV5直播的累計覆蓋率高達27.14%,2018年世預賽12強賽——中國VS伊朗,收視率創十年來中國足球比賽的最高收視率:4.97%,穩居同時段收視冠軍,有3130萬觀眾收看了這一場比賽,並且比同時段排名2~5位的衛星頻道均高出1倍以上。

而2018年世界盃預選賽的總曝光時長達到12553小時,賽事官方贊助商在中國市場曝光時長累計達到2115小時,媒體價值達到6.88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達到2.7億美元。

中國城市為什麼搶著承辦亞洲盃?這要從背後的經濟效益說起

憑著中國元素的巨大影響力,隨著2023年亞洲盃舉辦地花落中國,預計上述局面將會發生改變。可以參照的體育營銷案例為,男籃世界盃今年8月底在中國舉辦,9家FIBA(國際籃聯)全球合作伙伴中,有6家來自中國,包括萬達、TCL等,新增的9箇中國區域贊助席位已簽約5個。

尤其是,2023年亞洲盃被普遍認為是申辦世界盃前的“彩排”,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資本的熱情。國際足聯理事會理事、中國足協黨委書記杜兆才此前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中國申辦2023年亞洲盃,也是在為申辦世界盃做準備。

6月4日,在2023年亞洲盃正式花落中國的同時,登峰體育宣佈啟動2021—2024年新週期的亞足聯商務合作工作,其合作覆蓋範圍包括了2023年亞洲盃、2022年世界盃亞洲區域預選賽和亞冠在內的1000餘場賽事。

亞足聯2018年10月曾與當代明誠子公司登峰體育簽署合約,授予後者2021至2028年亞足聯賽事全球獨家商業權益。

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登峰體育將獨家代理2021至2028年亞足聯下屬賽事的商業權益,首項賽事將是2022年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的最後一輪比賽。

在8年合約期內,亞洲足球的重大賽事有:2023年和2027年兩屆亞洲盃,2022年和2026年兩屆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2022年和2026年兩屆女足亞洲盃,以及期間的全部8屆亞冠比賽等。


較之以往,登峰體育此次公佈的賽事商務合作方案中,在原有的國家隊賽事產品下,新設立了4個層級的贊助體系:全球合作伙伴、區域合作伙伴、全球供應商以及區域賽事供應商。

其中的區域合作伙伴,為了避免企業品牌在沒有實際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無效露出,包括中國、日本、中東及其他地區。

不過,截止目前,登峰體育並未公佈各個層級贊助金額標準等細則。

此外,除了贊助運營權外,當代明誠還擁有同樣週期的全媒體版權,其將中國區域的版權銷售工作交由新英體育來運作。

目前,基本可以確定的內容播出平臺,除了央視這家傳統媒體之外,新媒體平臺中,百度旗下的愛奇藝與當代明誠收購而來的新英體育成立的合資公司愛奇藝體育,也將成為轉播商。

登峰體育CEO馬明輝曾透露該公司被亞足聯選中的三個主要原因:“首先,亞足聯很看重中國市場;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我們向亞足聯展現了我們在國際以及中國市場的專業性,即在未來8到10年可以深耕中國市場,同時又能觸及國際市場,我們認為這是亞足聯最感興趣的;第三點,我們承諾亞足聯,會成立子公司(也就是現在的登峰體育)專注於服務亞足聯項目。歸結下來就是:中國市場廣闊、專業性和決心。”

對於全新的亞足聯贊助市場開發前景,馬明輝介紹,在全球層面上,將有機會看到汽車、航空公司、手機、家電(電視)、輪胎、支付系統等;在區域層面,有大量的機會來自當地的電信、保險、銀行、乳製品、啤酒等。

隨著2023年亞洲盃在中國舉辦,手機、家電(電視)、支付系統、酒、飲料、房地產、保險、零售銀行、在線金融等,都有意向成為亞足聯新週期的商業合作伙伴,他們都對中國市場有著巨大的興趣。

新金融記者:郝一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