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與英雄楊子榮的傳奇

《智取威虎山》與英雄楊子榮的傳奇

1958年首演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是第一齣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光輝形象的京劇劇目。1970年在全國公映的彩色影片《智取威虎山》,是第一部被搬上大銀幕的“樣板戲”。作品中“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共產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今日痛飲慶功酒”等唱段,是激情豪邁、膾炙人口的音樂經典;渾身是膽、打虎上山的楊子榮,則是一代人心目中英雄形象的化身。

《智取威虎山》與英雄楊子榮的傳奇

1967年,毛澤東主席觀看《智取威虎山》後接見全體演員

“大叔”楊子榮寫傳奇

“鋼鐵的部隊,鋼鐵的英雄;鋼鐵的意志,鋼鐵的心……”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原三十八集團軍軍歌《鋼鐵的部隊》的開頭。在這支被譽為“萬歲軍”的英雄部隊中,湧現出無數英模人物,楊子榮就是其中一位。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祥苓在京劇《智取威虎山》中,塑造了一個年輕帥氣、英姿颯爽的楊子榮形象,而現實中的楊子榮是否也如舞臺上這般模樣呢?

其實,真實的楊子榮是一位留著絡腮鬍子的大叔,而且他的戰鬥經歷比在文藝作品中更具傳奇色彩。

1945年9月,八路軍解放了楊子榮的家鄉——山東省牟平縣。當楊子榮見到這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時,他就認定這是一支好隊伍,是為人民服務的隊伍。於是,他向本村農救會會長孫承祺要求報名參軍,後成為膠東軍區海軍支隊的一名新戰士。那年,他已經29歲了。此前的日子裡,出身貧苦農家的他,先是在家鄉嵎峽河村務農,後又闖過關東,在絲廠當童工、在碼頭“扛大個”、在礦山當礦工,無論做什麼都是受著日本侵略者和地主老財的欺壓盤剝,在飢寒交迫中苦苦維持生計。父母省吃儉用擠出一點錢,供他讀了幾年私塾,但是也沒能改變他的生活窘境。

部隊領導看到這位新戰士比中隊領導、甚至比團領導年紀都大,就把楊子榮分配到炊事班,讓他當了一名炊事員。這位“伙頭軍”手腳麻利,特別勤快,燒火做飯樣樣出色。因為讀過幾年私塾,他還有一肚子《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故事,行軍休息時經常給大家講上幾段,戰友們聽得津津有味。

1945年10月,遵照中央軍委命令,山東八路軍渡海進軍東北,楊子榮也隨部隊來到黑土地。擔著炊具的他,憑藉多年闖關東、熟悉東北風土人情的優勢,發揮了遠超炊事員的重要作用。部隊過鬆花江找不到交通工具,是他把船找來,勸說船工幫大軍渡江;每到一個新地方,憑著一口地道的東北方言,他不但能替部隊籌到糧,還跑前跑後做起宣傳員,動員當地青年參軍參戰,成為擴軍模範;戰鬥中,他不但能把食物送上前線,還能迅速發現敵人弱點,主動出主意、想辦法……入伍5個月,楊子榮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6年2月,楊子榮所在的二支隊進入牡丹江地區剿匪。因為能力超強,他被提拔為戰鬥班班長。當上班長的第二天,楊子榮便單槍“殺”入虎穴,到大股土匪盤踞的杏樹底村,憑藉我軍強大的軍事震懾力,並利用本地與外來股匪間的矛盾,鼓動當地老百姓勸降匪軍,最後不費一槍一彈說服了400餘名股匪向我軍投降。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反動派支持的“政治土匪”瘋狂進攻各地新建立的人民政府。已擔任偵察班長的楊子榮在剿匪鬥爭中,善於總結經驗、快速摸清敵人動向。他還擅長化裝偵察,扮上相之後,連與他朝夕相處的戰友也認不出來。

此時,在海林縣北部,有一股土匪已在此盤踞數十年,為非作歹,匪首張樂山獨霸一方,人送外號“座山雕”。這“座山雕”詭計多端、槍法超群,在土匪中很有“聲望”,被各路土匪尊稱為“三爺”。1947年春節剛過,楊子榮向團首長提出自己帶幾個偵察員化裝成土匪,打入“座山雕”股匪內部,裡應外合消滅之。首長同意後,他與5名偵察員喬裝一番,找到“座山雕”,自稱是土匪吳三虎的殘部,吳三虎“殉國”後弟兄幾個走投無路,想投靠“三爺”。狡猾的“座山雕”多般試探,楊子榮等都沒有露出破綻,最終得以進入匪巢。之後,在援軍來不及趕到的情況下,楊子榮藉口要“座山雕”“送”自己一段路去找“國軍”,便與5名偵察員挾十幾個土匪一同下山,走近我軍駐地,最終將這股土匪全部擒獲。牡丹江地區百姓聽說“座山雕”被捉,歡天喜地。上級組織為楊子榮記3大功,《東北日報》以《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為題,報道了他們的戰鬥事蹟。這一段故事也構成了京劇《智取威虎山》的主要情節。

1947年2月23日,在追剿丁煥章、鄭三炮股匪的戰鬥中,楊子榮不幸中彈犧牲,此時距他參軍僅僅一年零五個月。

帥氣楊子榮登舞臺

經典作品的誕生,離不開偉大的時代和豐富的生活。

楊子榮生前所在團的副政委曲波因在解放戰爭中兩次負重傷,1950年轉業到地方工業戰線。1955年,他開始以解放軍在牡丹江地區的剿匪活動為素材進行業餘創作。1957年,曲波飽含深情,創作了廣受好評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並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這部紅色經典很快引起巨大社會反響,人們爭相閱讀。

新中國成立十週年即將到來之際,文藝工作者們紛紛行動起來,力求在表演形式、表現內容上推陳出新,創作出謳歌時代的作品。1958年春天,來自上海京劇院一團的李仲林、紀玉良等幾位藝術家,在觀看了連臺本戲《七俠五義》後,討論能不能排一部貼近現代鬥爭生活的戲,並把目光鎖定在深受讀者喜愛的《林海雪原》上。經過一番論證,他們決定將書中楊子榮打入威虎山、活捉“座山雕”的故事改編成現代京劇。

根據書中內容改編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於1958年8月首演,英氣逼人、高大帥氣的楊子榮形象就此誕生並很快受到觀眾的認可,風靡一時,迅速成為上海京劇院一團的經典劇目之一。

1964年6月至7月,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京劇院一團將《智取威虎山》搬上北京的舞臺。6月4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小劇場觀看了該劇的演出。演出過程中,一位演員不慎將懷中的“聯絡圖”掉在舞臺上,後急中生智補救才算圓了場。過後周總理特意向代表團領導說不要怪演員,並建議可以在演員的坎肩裡縫一個口袋,這樣不管他如何表演,“聯絡圖”都不會掉出來了。7月17日,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也觀看了演出,看後亦提出不少修改意見。

根據領導們的意見和建議,劇組回到上海後,對劇本反覆斟酌修改,力求盡善盡美。

據童祥苓回憶,賀龍元帥建議,既然楊子榮化裝成許大馬棒的飼馬副官,為什麼不騎馬上威虎山呢,有許大馬棒的青鬃馬不是更能證明自己的身份嗎?於是,劇組就在第五場戲《打虎上山》中加了馬舞的片段,果然效果更好。一位將軍建議,解放軍不會只聽土匪交代就冒險上山,而是應該通過偵察兵深入群眾,掌握第一手情報後再深入匪巢,還具體提出可增加一位女性角色來豐富人物和聲樂形象。劇組由此增加了第三場戲——《深山問苦》。

1967年,劇組奉命到北京演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再次觀看了經過精心打磨的《智取威虎山》。演出結束時,毛主席、周總理走上舞臺,向大家致意,並與大家合影留念。看過之後,毛主席改了兩處唱詞,一處是第五場《打虎上山》唱段中的“迎來春天換人間”改為“迎來春色換人間”;另一處是第九場《急速出兵》唱段中的“同志們整戎裝飛速前進”改為“同志們整行裝飛速前進”。劇本就此定稿,毛主席的觀戲與改詞,令劇組所有人激動不已。

《智取威虎山》與英雄楊子榮的傳奇

京劇《智取威虎山》劇照

尋找英雄原型的曲折經歷

當楊子榮的英雄形象早已高聳舞臺、深入人心時,烈士生前所在部隊以及犧牲地海林縣對他的情況卻毫無所知,因為楊子榮犧牲這麼多年,他的籍貫在哪以及家中是否還有親人,沒有人知道。

戰爭年代,個人檔案不詳細,部隊只知道他是膠東人,但至於哪個縣哪個村,卻一概不知。英雄犧牲後,部隊一次次派人到膠東地區瞭解楊子榮在原籍的狀況,但如海底撈針,一次次空手而返。

原來,楊子榮的譜名叫楊宗貴,子榮是他的字,而這個字只有母親和哥哥知道。入伍時,他用了楊子榮這個名字。所以,老家村裡只知道有楊宗貴這個人,不知楊子榮是誰;而部隊只識他是楊子榮,不知他還有個名字叫楊宗貴。

自從楊子榮參軍後,因戰事繁忙,一直沒來得及寫封家書。一次,村裡有人說在東北看見他穿著便衣在街上游蕩,懷疑他從隊伍裡開了小差,甚至當了土匪。同村人據此不再為他家代耕,還派人把掛在他家大門口牆上的“光榮軍屬”牌子也摘了下來。

1957年1月,按照相關政策,一張蓋著牟平縣人民委員會大印的“失蹤軍人通知書”送到楊子榮母親手中。次年11月,一張“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又遞了過來。

當長篇小說《林海雪原》、京劇《智取威虎山》聞名全國,楊子榮成為英雄的代名詞時,他的家鄉——牟平縣嵎峽河村,卻沒有人把這位鼎鼎大名的英雄與村裡出去“當了逃兵”的楊宗貴聯繫起來。

1966年,楊子榮的母親患了重病。彌留之際,她拉著大兒子楊宗福的手顫顫巍巍地說:“匣子(指收音機)里老說楊子榮楊子榮,是不是俺家宗貴啊?”

但是,沒人能回答她的疑問。

1968年,英雄生前所在部隊和海林縣有關人士再次組織聯合調查組來到膠東,他們把楊子榮參軍時間、背景和外貌特徵等打印成文,發往牟平、榮成、文登、海陽四縣的50多個公社,請當地民政部門協助尋找,並廣泛發動群眾提供知情線索。但是兩個多月過去,仍舊沒有音訊。

後來,牟平縣寧海鎮一位民政幹部找到調查組,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這個幹部反映,十幾年前,嵎峽河村有一位老太太總來查她兒子當兵的事,只不過她的兒子叫楊宗貴,不叫楊子榮。

調查組急忙趕到嵎峽河村,組織村裡老人和當年與楊子榮同時參軍、現已復員回鄉的老戰士反覆座談核查,根據各方線索,初步確定楊子榮就是楊宗貴。

1973年,曲波從楊子榮原所在部隊獲得了一張照片。那是他在1946年被評為團的戰鬥模範時一百多人的合影,百十號人擠在幾寸大的照片上,每個人的臉只有火柴頭那麼大,曲波便請一位日本朋友把照片帶回日本,將合影中的楊子榮單獨翻拍放大。這也是楊子榮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

照片翻拍後被送到嵎峽河村,村裡老人們一下就認出楊子榮,用手指著說:“他就是俺村的楊宗貴!”

此時,楊宗福拿起弟弟的照片,淚如雨下……

(來源:2019年第4期《黨建》雜誌,作者:錢慶國,原文標題:《林海雪原寫傳奇——<智取威虎山>與英雄楊子榮的故事》)

監製/徐遙 責編/劉文韜 編輯/王仁鋒 製作/王仁鋒

覺得不錯,請點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