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最高尚最持久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最高尚最持久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在整個中世紀時代,他經常被當作是“唯一的哲學家”,大詩人但丁稱他為“知者中的大師”。

他的哲學具有包羅萬象的特點,在物理學、生物學、形而上學、邏輯學、心理學、政治學等領域都有開創性貢獻。如今他在物理學、生物學、形而上學方面的研究已經被後來的人們超越,但其倫理學研究,直到今天依然是人文學者研究的重要源泉之一,同時還影響著無數渴望幸福真諦的讀者。

倫理學以研究至善為目的。所謂至善,對個人來說,就是一個人何以在生活中獲得最大限度的幸福,換言之,什麼樣的生活最值得過。這是蘇格拉底用一生來探究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從柏拉圖這裡接過祖師爺的精神衣缽,繼續予以深入探索。

亞里士多德:最高尚最持久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深入分析了“幸福”最重要最根本的一個特點,即它的自足性。人的行動皆有目的,而其終極目的則指向幸福。我們可以說我們賺錢、談戀愛、保健的目的是為了幸福,但不能說我們幸福是為了什麼,因為幸福自身就是目的。深入分析了這一點,亞里士多德發現,最高尚、最持久、最愉悅的幸福就是基於理性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唯一擁有理性的生物,思考則是人類的使命,因為這件事他比所有其他動物都做得更好,所以他應該致力於沉思,並試著獲取智慧。

但我們的靈魂是五色雜陳,裡面既有理性的部分,也有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的部分包括感情、慾望、嗜慾和激情等,聽任它擺佈,我們只能得到短暫的歡愉而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非理性的存在並不就是錯,但非理性的存在需要在理性的引導和掌控下行事,否則,人們就會自己給自己的幸福拆臺。

世間有種種好,但最好的東西是理性。“同人性的其他部分相比,理性是神聖的,因此,同人一般的生活相比,合乎理性的生活將是神聖的。人們說人的思想不應太高尚,以至不能為人類所達到……這種告誡不足為訓,因為以人固有的傾向而言,他應該追求不朽,盡力遵循人性最好的部分而生活。”

那麼如何過基於理性的幸福生活呢?最好的途徑就是過道德的生活。在亞里士多德這裡,道德不是一種簡單抽象的教條,不是一種蒼白的說教,而是一種豐盛的精神生活。由他創建的“逍遙學派”,聚集了一幫熱愛求知的人,他們一起過著簡樸的生活,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對真理的追求。換到今天,亞里士多德的理想生活就是崇高的學院派的生活——校園環境幽靜,各種研究條件極盡世間所有,精力旺盛的精英們志同道合地薈萃一起追求真理。這應該是世間最美好的生活了吧?即使條件差一點,像儒門聖人顏回一樣,身處陋室,僅有“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他們也能不改其樂。

亞里士多德:最高尚最持久的幸福

這種精神生活的實踐精義,就是把靈魂安放在最適當的位置以獲得幸福,它集中體現在“中庸之道”上。它認為凡事過猶不及,我們需要過適度的生活。這與我們傳統文化語境裡的“中庸”觀念看似相同,實質有很多差別,這主要體現在亞里士多德對“中庸”思想的具體界定上,勇敢的人既不會魯莽,也不會膽怯;審慎的人既不會衝動,也不會麻木無反應;慷慨大度的人既不會吝嗇,也不會浪費……亞里士多德研究了很多處於兩極的概念,理論上講得很明白,但我們能做到多少,要靠我們自己。

“道德在於中庸之道,這取決於我們自己,由理性來決定,或者像一個審慎的人會予以確定的那樣。”

這聽起來似乎是個簡單的觀念,但實踐“中庸”的生活觀卻不可能一步到位。因為“德性是一種傾向或習慣,包括審慎的目的或選擇”,所以中庸智慧的獲得必然要經歷各種磨鍊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我們]通過建築成為建築者,通過演奏豎琴成為豎琴演奏家。那麼同樣,我們通過公正的行為而變得公正,通過節制的行為而變得節制,通過勇敢的舉動而變得勇敢。”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如是說。他也還有句名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同樣,最高尚、最持久、最愉悅的幸福生活也要靠日常習慣來鑄就。

作者舒生,90後廢才,一直在跋涉的文字匠,蘇格拉底的信徒,王陽明思想研究學者,哲學教育終生推廣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