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是江蘇的一個地級市,北鄰山東的濟寧和棗莊,南接安徽的淮北和宿州,東邊與連雲港和宿遷相連,下轄5個市轄區、3個縣和2個縣級市。

從地圖上來看,徐州連接山東和安徽,是江蘇最靠近中原的城市,也是江蘇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歷朝歷代,徐州都是戰略要地、經濟重鎮。

徐州最早稱作彭城,堯將彭祖封於此地而得名。由夏及商,彭城一直是彭國的都城。春秋時期,彭國被宋國兼併,戰國末期又歸於楚。

秦朝統一天下後,彭城劃入泗水郡。西漢時,徐州之名首次出現,但和今日之徐州概念完全不同,是作為郡之上的刺史部,地域涵蓋山東南部和江蘇大部。

"

徐州是江蘇的一個地級市,北鄰山東的濟寧和棗莊,南接安徽的淮北和宿州,東邊與連雲港和宿遷相連,下轄5個市轄區、3個縣和2個縣級市。

從地圖上來看,徐州連接山東和安徽,是江蘇最靠近中原的城市,也是江蘇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歷朝歷代,徐州都是戰略要地、經濟重鎮。

徐州最早稱作彭城,堯將彭祖封於此地而得名。由夏及商,彭城一直是彭國的都城。春秋時期,彭國被宋國兼併,戰國末期又歸於楚。

秦朝統一天下後,彭城劃入泗水郡。西漢時,徐州之名首次出現,但和今日之徐州概念完全不同,是作為郡之上的刺史部,地域涵蓋山東南部和江蘇大部。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西漢時的彭城是楚國的都城。東漢時,楚國改稱彭城國,仍以彭城為都城。三國時期,徐州和彭城之名並存,屬於魏國的地盤,西晉沿襲不變。

五胡亂華時,徐州成為四戰之地,先後成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的地盤。後燕被北魏擊敗後四分五裂,東晉趁機奪取了彭城,於其地設置彭城郡。

南北朝時期,彭城成為南北政權力爭的軍事重鎮,長期處於戰爭狀態。

"

徐州是江蘇的一個地級市,北鄰山東的濟寧和棗莊,南接安徽的淮北和宿州,東邊與連雲港和宿遷相連,下轄5個市轄區、3個縣和2個縣級市。

從地圖上來看,徐州連接山東和安徽,是江蘇最靠近中原的城市,也是江蘇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歷朝歷代,徐州都是戰略要地、經濟重鎮。

徐州最早稱作彭城,堯將彭祖封於此地而得名。由夏及商,彭城一直是彭國的都城。春秋時期,彭國被宋國兼併,戰國末期又歸於楚。

秦朝統一天下後,彭城劃入泗水郡。西漢時,徐州之名首次出現,但和今日之徐州概念完全不同,是作為郡之上的刺史部,地域涵蓋山東南部和江蘇大部。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西漢時的彭城是楚國的都城。東漢時,楚國改稱彭城國,仍以彭城為都城。三國時期,徐州和彭城之名並存,屬於魏國的地盤,西晉沿襲不變。

五胡亂華時,徐州成為四戰之地,先後成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的地盤。後燕被北魏擊敗後四分五裂,東晉趁機奪取了彭城,於其地設置彭城郡。

南北朝時期,彭城成為南北政權力爭的軍事重鎮,長期處於戰爭狀態。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劉宋時,彭城尚處於南方管轄之下。南齊時,東魏奪取彭城,改稱徐州。從此,徐州之名取代了彭城。南齊將江蘇南部命名為南徐州,以示不忘恢復。

然而,到了南樑和南陳時,東魏以及繼之而起的北齊繼續南下壓縮,南徐州也名存實亡。

隋朝統一天下後,徐州恢復了彭城之名,於此地設置彭城郡。唐朝時,彭城郡改稱徐州,隸屬於河南道,但郡治仍為彭城。此時的徐州包括今日的棗莊北部、徐州和宿州。

五代時期,徐州轄區有所縮小,南部的宿州獨立建制,但徐州依然是戰略要地。北宋統一中原和南方後,徐州隸屬於京東西路。

"

徐州是江蘇的一個地級市,北鄰山東的濟寧和棗莊,南接安徽的淮北和宿州,東邊與連雲港和宿遷相連,下轄5個市轄區、3個縣和2個縣級市。

從地圖上來看,徐州連接山東和安徽,是江蘇最靠近中原的城市,也是江蘇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歷朝歷代,徐州都是戰略要地、經濟重鎮。

徐州最早稱作彭城,堯將彭祖封於此地而得名。由夏及商,彭城一直是彭國的都城。春秋時期,彭國被宋國兼併,戰國末期又歸於楚。

秦朝統一天下後,彭城劃入泗水郡。西漢時,徐州之名首次出現,但和今日之徐州概念完全不同,是作為郡之上的刺史部,地域涵蓋山東南部和江蘇大部。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西漢時的彭城是楚國的都城。東漢時,楚國改稱彭城國,仍以彭城為都城。三國時期,徐州和彭城之名並存,屬於魏國的地盤,西晉沿襲不變。

五胡亂華時,徐州成為四戰之地,先後成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的地盤。後燕被北魏擊敗後四分五裂,東晉趁機奪取了彭城,於其地設置彭城郡。

南北朝時期,彭城成為南北政權力爭的軍事重鎮,長期處於戰爭狀態。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劉宋時,彭城尚處於南方管轄之下。南齊時,東魏奪取彭城,改稱徐州。從此,徐州之名取代了彭城。南齊將江蘇南部命名為南徐州,以示不忘恢復。

然而,到了南樑和南陳時,東魏以及繼之而起的北齊繼續南下壓縮,南徐州也名存實亡。

隋朝統一天下後,徐州恢復了彭城之名,於此地設置彭城郡。唐朝時,彭城郡改稱徐州,隸屬於河南道,但郡治仍為彭城。此時的徐州包括今日的棗莊北部、徐州和宿州。

五代時期,徐州轄區有所縮小,南部的宿州獨立建制,但徐州依然是戰略要地。北宋統一中原和南方後,徐州隸屬於京東西路。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金滅北宋後,徐州轄區不再包括棗莊北部,京東西路改為山東西路。

元朝統一天下後,徐州併入歸德府,隸屬於河南江北行省,西北部劃入中書省下的濟寧路,東北部另外設置了邳州。

明朝時期,徐州隸屬於南直隸,轄區卻略有變化,大概包括今日的徐州西部和宿州北部,東部隸屬於淮安府。

"

徐州是江蘇的一個地級市,北鄰山東的濟寧和棗莊,南接安徽的淮北和宿州,東邊與連雲港和宿遷相連,下轄5個市轄區、3個縣和2個縣級市。

從地圖上來看,徐州連接山東和安徽,是江蘇最靠近中原的城市,也是江蘇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歷朝歷代,徐州都是戰略要地、經濟重鎮。

徐州最早稱作彭城,堯將彭祖封於此地而得名。由夏及商,彭城一直是彭國的都城。春秋時期,彭國被宋國兼併,戰國末期又歸於楚。

秦朝統一天下後,彭城劃入泗水郡。西漢時,徐州之名首次出現,但和今日之徐州概念完全不同,是作為郡之上的刺史部,地域涵蓋山東南部和江蘇大部。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西漢時的彭城是楚國的都城。東漢時,楚國改稱彭城國,仍以彭城為都城。三國時期,徐州和彭城之名並存,屬於魏國的地盤,西晉沿襲不變。

五胡亂華時,徐州成為四戰之地,先後成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的地盤。後燕被北魏擊敗後四分五裂,東晉趁機奪取了彭城,於其地設置彭城郡。

南北朝時期,彭城成為南北政權力爭的軍事重鎮,長期處於戰爭狀態。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劉宋時,彭城尚處於南方管轄之下。南齊時,東魏奪取彭城,改稱徐州。從此,徐州之名取代了彭城。南齊將江蘇南部命名為南徐州,以示不忘恢復。

然而,到了南樑和南陳時,東魏以及繼之而起的北齊繼續南下壓縮,南徐州也名存實亡。

隋朝統一天下後,徐州恢復了彭城之名,於此地設置彭城郡。唐朝時,彭城郡改稱徐州,隸屬於河南道,但郡治仍為彭城。此時的徐州包括今日的棗莊北部、徐州和宿州。

五代時期,徐州轄區有所縮小,南部的宿州獨立建制,但徐州依然是戰略要地。北宋統一中原和南方後,徐州隸屬於京東西路。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金滅北宋後,徐州轄區不再包括棗莊北部,京東西路改為山東西路。

元朝統一天下後,徐州併入歸德府,隸屬於河南江北行省,西北部劃入中書省下的濟寧路,東北部另外設置了邳州。

明朝時期,徐州隸屬於南直隸,轄區卻略有變化,大概包括今日的徐州西部和宿州北部,東部隸屬於淮安府。

歷史上的徐州:名字出現了兩千多年,地盤卻越來越小

清朝時期,徐州升級為徐州府,轄區範圍和今日基本一致,徐州東部迴歸,還包括了宿州北部,治所在銅山。民國時期,徐州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建國初期,徐州一度由山東代管,1953年重新迴歸江蘇,設立徐州專區。1955年,徐州治下的泗洪、盱眙劃歸淮安市前身淮陰專區,蕭縣、碭山劃歸宿州市前身宿縣專區。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1983年,徐州地區改稱市,成為江蘇的地級市。

總而言之,今日徐州的前身是彭城,南北朝以前的徐州和之後的徐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今日之揚州和古代之揚州的區別也是如此。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地圖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