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本文較長,但是乾貨滿滿!是工作實戰經驗與一些理論的結合。文章分為3部分:需求流程、需求流程名詞解釋、需求流程詳解。希望本文對你能有所幫助~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需求是產品的源頭,是產品經理天天接觸的概念,就像下圖這樣(之前看過的一個統計圖)。

將需求轉化為PRD,則是其中的關鍵,因為這是將產品從概念落實為實際的關鍵,下圖“畫原型”這一項為46.7%,也正是如此。所以,將需求轉化為PRD,是產品人必須掌握且反覆打磨的基本功。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需求流程

不囉嗦,一圖勝千言!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極簡名詞解釋

需求收集:通過各種方法儘量多地收集目標用戶的需求。

需求分析:明確用戶的本質需求,即挖掘表面需求背後更深層次的需求。

需求決策:根據用戶需求本質與產品目標,確定產品方向與核心需求。

需求擴展:基於產品方向與核心需求,大量尋找相關需求。

需求篩選:確定需求的優先級,明確此版本需要做的需求。

需求設計:將需求轉化為PRD。

需求開發:開發按照PRD開發,測試按照PRD測試。

需求上線:將完整的產品上線。

注意:上圖是一個循環,因為產品往往需要迭代。如果不需要迭代了,就說明產品已經狗die。哈哈,產品狗die……

詳細分解

  • 需求收集

需求收集有很多方法,目的是收集儘量多用戶需求。將這些需求分門別類,可以歸納為這3類方法:直接從用戶處獲取、查閱資料獲取、通過自己的思考挖掘。

直接從用戶處獲取

用戶訪談(用戶深度訪談、電話、街頭狙擊、焦點小組等)、問卷調查(配合數據分析,成熟的方法)、意見反饋(參與感,常規方法)、可用性測試(卡片分類法、A/B測試、屏幕錄像、眼動跟蹤、專家評審等)、現場調查、任務分析。

查閱資料獲取

查閱行業專家的言論、查閱相關網站資料(眾多數據網站、數據報告)、運營數據、競品分析等。

通過自己的思考挖掘

產品感覺(日積月累)、日記分析法(把自己當做用戶,詳細記錄自己的使用情況)、觀察思考(觀察思考生活,一切都來源於生活)、KANO模型分析、人性角度分析、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等。

  • 需求分析

在產品圈,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亨利·福特曾說:“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有人說:“如果真這樣,汽車大王就不會出現了。”

福特為什麼沒有給用戶一匹馬,而是給了用戶一輛車?因為在“一匹更快的馬”這個表面需求背後,是“更快更舒適的出行方式”這一更深層次的需求。要滿足“更快更舒適的出行方式”,福特汽車顯然是更好的產品。

這就是需求分析的關鍵:明確用戶的本質需求,即挖掘表面需求背後更深層次的需求。只有明確了本質需求,才能確定更好的產品方向,以更好地滿足用戶。

所以,收集來的用戶需求,往往不是用戶的本質需求,甚至可能不是用戶的真實需求。因此,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步驟。需求分析主要有如下兩類方法:

定性分析

多問為什麼: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挖掘本質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質量管理領域,5why分析法是找到根本原因的有效方法,豐田汽車公司在發展完善其製造方法學的過程中也採用了這一方法。實際應用中,如果用戶提出一個需求,我們就可以問為什麼用戶會有這種需求。例如:用戶提出“增加發短信功能”的需求,我們就可以問為什麼?接著就會發現用戶想要的可能不是“發短信”,而是“文字通信”的需求,甚至乾脆就是“通信”。這時我們就能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侷限於“發短信”,例如可以提供文字聊天、語音聊天、視頻聊天,將來還能提供VR聊天等功能,或許未來還能直接用腦電波溝通……

魚骨圖:這也是質量管理領域的常用方法,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罄先生髮明,故又名石川圖,是一種尋找問題根本原因的方法,Mindjet MindManager中就提供了多種魚骨圖的模板。雖然互聯網行業用得不多,但沒有思路時可以一試。

用戶+需求+場景(PSPS):這是貫穿產品始終的重要方法,因為需求貫穿產品始終,而每一個需求都有根源——用戶+場景。因此,需求都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正如痛苦是剛失戀時躲在房間深陷回憶的每分每秒,而不僅僅只是“痛苦”二字。在挖掘用戶的本質需求時,當然也要結合具體的場景、具體的用戶,去分析其本質需求。不同類型的用戶、不同場景下會產生不同需求。正如羅振宇常說的“碎片化”,就是因為現代白領足夠忙,通勤的頻率足夠高、時間足夠長,在洗漱時、公交上、地鐵上容易產生碎片化學習/娛樂的需求。再比如常見的鞋子,各種用戶、各種場景下,就會有各種不同需求,因此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細分市場——跑鞋(進一步還能根據腳的形狀、跑步強度等進行細分)、籃球鞋、羽毛球鞋、休閒鞋、皮鞋、高跟鞋、拖鞋、棉拖等等。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是一個著名的理論,而且,越是底層的需求,其規模往往越大,用戶需求的程度往往越高。例如“性需求”為第一層需求,這一需求催生了一系列長盛不衰的產業,這方面的互聯網產品也數不勝數。

其他角度:如人性角度,這是張小龍提過的“貪嗔痴”,當然還可以結合所謂“七宗罪”等說法進行分析。再比如自私的基因,這是《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的核心,一切需求可以說都源自於此。但是否要將需求分析到這種程度,值得商榷。個人認為將需求分析到可以找到多種解決方案的程度即可。例如福特汽車與馬的故事,將需求分析到“更快更舒適的出行方式”,就能找到很多解決方案,如馬、馬車、自行車、摩托、汽車等,從中擇優即可。若繼續分析,一直分析到自私的基因的程度,雖然可以得到更深層次的見解,但實際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確保深入,定量分析提供依據。如今是以數據說話的時代,缺乏定量分析的定性分析,往往不夠可靠。

定量分析主要採用數據分析的方法,例如之前的問卷調查收集到了數據,就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產品上線之後,可以收集用戶反饋、瀏覽數量、活躍數量等,還可以對某些關鍵路徑、功能等進行數據埋點,採集這些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

數據分析步驟如下: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 需求決策

結合產品目標與用戶的本質需求,就可以進行需求決策,即明確產品方向,也就是明確所謂的產品定位。在此基礎上,就能得出產品的核心需求。

大部分產品目標的關鍵很簡單——盈利。其實這也是眾多產品強調用戶價值的原因,沒有用戶價值,何來盈利?但是,不同企業/個人擅長的領域不同(如所謂的互聯網企業基因論),其希望參與的領域也不同,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也不同。所以,為了盈利,可以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就像為了滿足通信需求,移動聯通等運營商提供基礎設施等服務,手機廠商提供通訊設備,微信提供網絡聊天、語音、視頻等功能。

前面3步,其實就是《用戶體驗要素》中的戰略層——產品目標、用戶需求。這一層主要由產品總監等職級較高的人確定,咱普羅大眾接觸較少,接下來的則是咱們經常接觸的內容。當然,領導也可能只提供一個大致方向,這時就需要我們自己從第一步做起。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 需求擴展

基於第三步確定的產品方向、核心需求,即可將需求進行擴展。

產品方向、核心需求往往很簡單,可能只有一句話。而最終產品需要實現的需求,則很多很多。對於微信,其定位可以用6個字概括:通信、社交、平臺。但微信已實現的需求,可以說多如牛毛,而且實現得非常好,以至於它已然成為月活8億的巨無霸APP。

具體方法上,可以進行頭腦風暴,可以按照不同用戶類型、不同用戶場景並結合”用戶+需求+場景“進行擴展,還可以使用之前收集的用戶需求。注意,有些需求往往不需要詢問用戶,例如註冊、設置、用戶信息管理等基本需求,一方面這是基礎的普遍性需求,自己容易判斷;另一方面這些功能有足夠的產品早已做得非常完善,可以參考;而且前人已總結了足夠多的交互設計原則供我們參考。

這一步顯得有些漫無邊際,彷彿從一個點迅速擴展成一張網,好像失去了核心。沒關係,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從這些漫無邊際中抽離出關鍵。

  • 需求篩選

由上一步得到了足夠多的需求,但資源顯然有限,於是就有了需求的優先級問題,這就是需求篩選的作用。

重要、緊急二乘二矩陣分析法

關於需求的優先級,可以使用時間管理中著名的重要、緊急二乘二矩陣分析法。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這個方法是需求篩選的核心,其他方法都是此方法的補充。對於產品,重要性則與產品目標正相關,越利於實現產品目標的,就越重要。所以說”以用戶為中心“、”顧客就是上帝“並非空穴來風。

設問法

設問法可以幫助我們識別用戶的真需求,也就是我們需要優先滿足的需求。

創業一定要解決真需求,不要做偽需求。怎麼區分真需求偽需求?用中文不太好區分,但用英文就很清晰:偽需求叫want,真需求叫need。Want的東西,用戶不一定會掏錢,need的東西,用戶一定會願意掏錢。所以need的東西,才應該是我們應該切入的事情。

可以提的問題大概有這些:對某個需求,用戶是否痛?多久痛一次?是否持續地痛?有多少人有類似的痛點?用戶為此痛點付費的意願如何?

以上問題包含了用戶需求的強度、頻次、持續時間、廣度、付費意願,其實也就是判斷是need還是want。

KANO模型

KANO模型是產品開發與客戶滿意度評估的一種理論,將顧客偏好劃分成了5類,該理論由Noriaki Kano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

KANO模型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可以進行定量分析,也可以進行定性分析,將用戶需求分為3個層次(也可以分為5個層次),每個層次的重要性不同,具體如下圖。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用戶體驗層次

用戶體驗層次可以分為如下5個,優先滿足有用、能用,再追求可用,再追求用得爽,最後爭取形成品牌效應。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需求順序

需求之間如果有一定順序,其優先級也容易判定。例如:有3個需求,他們之間有這樣的關係:實現了A,才能實現B,實現了B,才能實現C。所以,這三者中,優先級最高的是A需求。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產品階段

根據產品階段(產品路線圖)劃分需求優先級,也是常用方法。不同階段需要實現的需求,往往不同。例如一個全新產品,最該實現的是用戶最迫切的需求,當產品逐漸成熟,需要實現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各種邊邊角角的體驗都需要提升。再比如微信小程序,剛開始對線上推廣有大量限制,但現在逐步釋放線上的能力,這當中可能有微信團隊內部線路調整的因素,也可能有其原先規劃的因素,但總的來看,都與產品的不同階段關係密切。

其中,比較明顯的一點在於:在產品的不同階段,我們關注的數據就有很大不同,下表是之前的一份總結: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公式計算

根據行業經驗或其他依據,確定一些公式,從而根據公式的計算結果判斷需求的重要程度。例如:用戶需求的重要性 = 權重 * 用戶總數 * 用戶平均使用次數 * 每次付費數額。

專家團隊決策

對於難以判斷優先級的需求,可以召開專家團隊評審會議進行決策。這其中,各部門發表各自看法,各個職級的人共同討論,可以進行投票、計算、根據經驗分析等等,最終確定需求的優先級。

到這可以發現:第四、五兩步,其實就是《用戶體驗要素》提到的範圍層: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需求設計

需求設計階段,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將篩選之後的需求轉化為PRD的階段,也就是將所謂的”產品需求“轉化為”研發需求“。

這一步的完成,意味著實現了從最初的用戶需求到最終的研發需求的轉化,如下圖: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解釋一下:

用戶需求:用戶表達的需求。產品需求:用戶的本質需求,即用戶需求背後的更深層次的需求,包括用戶的真實需求。研發需求:研發人員可以理解並進行開發的需求,此需求由產品需求轉化而來。

上圖中,”產品需求“比較突出,因為這是關鍵。用戶需求-->產品需求-->研發需求,是分-->總-->分的關係,對產品需求把握的好壞,決定了整個產品的成敗。而研發人員的思維習慣是從總到分,所以和他們交流時,容易陷入很多技術細節。

下面介紹需求設計的具體方法。

需求設計整體流程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這是產品人都很熟悉的三個步驟,先梳理處主線流程,進一步擴展為信息架構,再進一步細化為原型圖。

值得注意的是:進行需求設計時,最關鍵的不是一上來就擼起袖子畫原型,這樣容易陷入大量的細節而失去重點。流程圖是整體的重點,將流程圖梳理清楚、正確,才能保證原型圖的正確。上圖這三步,就是從上到下的思維模式,也即總分的思維模式;而若直接畫原型圖,就是從下到上的思維模式,也即分總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容易讓人找不到主線,陷入繁雜的細節中,因小失大,效率很低。

當然,實際工作中,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的思考都會存在,因為有的地方是在做信息架構或者畫原型的過程中想清楚的,還可能會因為畫原型時得到的某些想法而更改流程圖,正如執行計劃的過程中還會修改計劃。所以,實際的工作流程更像下圖這樣。但上圖的方式是主要的方式。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上圖中,三者的大小與其重要性成正比。當然,這裡的重要性指的是前後置條件、效率上的,而非結果上的。僅從結果上看,最重要的當然是原型圖。

抓住重點:產品框架、關鍵路徑

之前火熱傳播的雕爺牛囊、黃太吉外賣如今已鮮有耳聞,為什麼?因為它們做的餐飲雖然極其好看,店面也極其時尚,包裝極其美觀,服務極其體貼,甚至還有情懷,但關鍵在於——並不好吃。下圖是黃太吉外賣的煎餅: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其實錘子手機的不斷掙扎,也體現了這一點。錘子手機上集中了大量美好但“無用”的功能,以至於直到現在還在生死線邊緣掙扎。

寫了這麼多,想說的是:產品的關鍵不是所謂極致的用戶體驗,不是所謂完美的視覺感受,而是其產品框架、關鍵路徑——對用戶核心需求的實現。也就是說,產品的關鍵在於其滿足用戶核心需求的程度。這也是二八原則的體現。對於餐飲,除了安全,多數用戶最注重的往往是味道,而不是過度的服務;對於手機,多數用戶最注重的不是過於美麗卻易碎的外觀,炫酷卻不比其他手機實用太多的操作系統,他們往往更注重性價比、拍照、知名度。

名詞解釋:

產品框架:產品的功能模塊——圍繞一個或少數幾個核心功能打造的模塊。關鍵路徑:用戶使用產品的關鍵路徑。

不論產品框架,還是關鍵路徑,其實都圍繞用戶的核心需求展開,這便是關鍵所在。在需求設計時,就要抓住這一重點,而不是全心撲向所謂用戶體驗。

具體應用產品框架與關鍵路徑這兩個概念時,應注意:

抓住核心功能通過上述幾個步驟已基本確認產品框架,此處的重點之一是抓住重點,切勿因小失大。就像做餐飲,過於注重服務、包裝等等,而忽視味道,就是因小失大。

簡單:將產品的核心功能設計得足夠簡單。就像微信當時推出的搖一搖功能,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卻結合了很多人性因素,讓人可以無師自通,還能樂在其中。而其操作僅需搖動即可,非常簡單。

簡短:將產品的關鍵路徑設計得足夠簡短。正如知乎將側邊欄改為底部標籤導航,微信從閱讀文章的同時無法聊天到如今可以置頂文章,從只能翻閱訂閱號歷史文章到如今可以搜索訂閱號的歷史文章,支付寶將支付碼調整到首頁最上方等等,這都在逐步縮短用戶的關鍵路徑。

用戶+需求+場景

就像前面提到的,這是貫穿產品始終的重要方法,每個用戶需求都是具體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而在需求設計時,卻容易陷入“自我YY”的狀態——忽視用戶實際需求的狀態,腫麼辦?

為了防止這一點,可以將用戶按照不同類型細分,並描述出每一類用戶的場景,從而更具體地而非抽象地把握用戶需求。如何做到這一點?一個廣泛應用的方法就是構建用戶畫像,而且構建用戶畫像還有很多其他好處,例如利於團隊其他人員理解用戶需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用戶畫像時,應注意區分不同類型用戶的優先級,我們要滿足的不是所有用戶,而是滿足重點用戶,多數時候這個重點用戶是大多數用戶。有時嚴謹的研發同事會揪著一個非常低頻的需求不放,因為這可能會有漏洞,或者邏輯不夠嚴謹,這時就要評估其危害大小,一般來說可以按照二八原則執行。例如微信好友上限為5000,這對絕大多數用戶是足夠的,但對很多微商而言,這就是一種限制,那麼要不要增加上限呢?張小龍的想法是不增加。而之前出現的支付寶登陸漏洞,則是一個大漏洞,雖然這樣做的人很少很少,但一旦發生,危害極大。

在此基礎上,設計時還應時常想著“用戶+需求+場景”,就能更好地實現“以用戶為中心”。

增刪查改顯算傳

產品人常常自稱產品狗,挺寫實的,尤其在評審會上,被challenge也時有發生,有時這種challenge非常直接,當然比起用戶的吐槽,這都不算啥。為什麼會在評審會上被程序猿challenge?因為程序猿是邏輯嚴密且辛苦的物種,需求設計出現邏輯不嚴密、需求考慮不全、不利於技術實現等問題時,都會造成程序猿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也許一個功能看似簡單,但技術實現上卻可能很複雜。為了自己或者團隊,程序猿都有必要challenge。

作為產品人,當然希望少被challenge,那就要考慮一些技術實現問題。這其中,普遍存在的就是“增刪查改顯算傳”,其中最難的點在於“傳”,這需要了解一些數據庫知識。更詳細的內容之前寫過,此處不具體解釋了,直接上圖。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交互設計原則

需求設計的過程中,無疑會遇到交互設計。交互設計有很多現有的原則可以參考,對此,我總結了一些,放在下面:

多用用戶熟悉的東西:

符合用戶心理模型、環境貼切原則、預設用途、席克定律、統一原則、一致性原則、映射。

簡便

菲茨定律、主次原則、易掃原則、簡潔原則、合併原則、神奇數字7±2法則、泰斯勒定律(複雜性守恆定律)、靈活高效原則、奧卡姆剃刀原理、少做原則、易取原則、基於用戶使用場景設計、結合移動設備的特性設計。

反饋

狀態可見原則、可視化。

錯誤處理

新鄉重夫防錯原則、容錯原則、撤銷重做原則、人性化幫助原則。

其他

接近法則、三等分原則、對稱原則、界面先行原則、資源代替等。

注意點

多設計:多設計幾個方案,從中擇優。面對一個需求,尤其是核心需求,多想幾個實現方式,而不是剛想到一個實現方式就立馬上手。從這幾個方案中選擇最好的方案,往往更好。

多檢查:設計完了,往往還有問題,這時需要多檢查幾遍,最好能把上述5個步驟都過一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漏洞。記得《喬布斯傳》中提過,喬布斯喜歡看實物而不是設計,我們也應儘量去體驗實際效果,在需求設計上尤其如此,多看幾遍最後的交互結果,往往能找出問題,所以高保真原型是更好的,但那也會消耗很多時間。

多總結:老生常談就不談了。

到此便完成了《用戶體驗要素》所提的所有層次,如下圖: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當然,在需求設計過程中,也會有相關評審,有的公司會有很全面的評審流程,包括需求評審、設計評審、測試評審,有的公司則比較簡單,這都有各自的實際考慮,免去不表。

需求開發

需求開發,就是將PRD轉化為實際產品的階段,這時開發、測試同事就會忙碌起來。開發、測試過程中,也會出現問題,有時是再次確認需求,有時是技術可行性問題,有時是細節漏洞問題(有些細節在實際開發時才被發現),有時是產品經理設計不合理,有時是產品經理改需求……說到改需求,這是開發同事最深惡痛絕的,因為這往往會導致他們的工作量大幅上升,關於此,網上也有很多段子,比如下圖: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對於產品經理,此時需要做的就是盡力配合,保證產品及時落地。

需求上線

當產品完成,就可以上線了。上線之後會驗證產品經理對需求的把握是否準確,很多設計是否合理……接著,就會進入下一輪的循環。

到此,文章算是寫完了。看似挺多,其實主線比較簡單——主要從需求的角度描述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即產品規劃、產品設計、產品執行,如下圖: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文章有點長,看到最後的都是愛學習的好寶寶,每天進步一點點哦~

一篇文章看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猛戳“閱讀原文”,解鎖更多產品新芝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