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穴位 養生 中醫 薏米 愛搞笑的太陽花 愛搞笑的太陽花 2017-08-26

60多歲的康老漢有一個習慣,只要腰痠背痛、渾身不適,就讓老伴給他拔火罐。按康老漢的話說,拔完罐渾身上下都舒坦。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伴也60多歲了,眼也花了,手也抖了。當晚,老伴在給他拔罐過程中,因點火時漏了一點酒精到他後背上,康老漢被燒傷。

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當晚,康老漢來到哈市第五醫院,經燒傷科值班醫生檢查診斷為頸部、後背2度燒傷,面積為6%。醫生,在家不能讓上了年紀的人和沒有專業資治的人拔火罐,要到專科醫院、中醫診所去拔火罐,切莫自己在家中冒險。

【拔罐有哪些好處呢?】

1、疏通氣血

拔火罐能夠疏通經絡,身體的經絡、臟腑是相通的,藉助外界的力量進行拔火罐,能夠刺激身體表面的穴位。

2、緩解疼痛

通過拔火罐其實能夠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對於常見的腰背肌肉損傷、腰椎盤突出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從而能夠有效的緩解疼痛。

3、排出溼氣

身體中溼氣過重,對身體調節有很大的影響,拔火罐能夠將身體中的溼氣、寒氣通過皮膚不斷的向外滲透,在這滲透過程中,能夠排出溼氣、邪氣,從而保健身體。

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拔罐的禁忌有哪一些呢?】

1、留罐時間不宜太長

不經常拔罐的人,每次留罐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這樣可以減輕淤血癥狀,還能避免起皰引起感染。

2、不宜反覆在同一部位拔罐

上一次紫色印記或疼痛感沒有完全消失之前,不要反覆在疼痛部位拔罐,這樣不能解決疼痛問題,還會加重淤血疼痛。

3、避開局部感染、出血部位拔罐

如果皮膚有破損、感染或者局部骨折的人,不要拔火罐,這容易加重身體的疼痛感。

4、 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

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5、拔罐一定要選擇正規場所

選擇拔罐場所應選擇正規場所,不要貪便宜去一些小型的拔罐場所。如果遇到師傅的技術不好,可能會造成燙傷皮膚的後果。

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拔罐後這下印記代表什麼?】

1、潮紅、淡紅——虛症。

2、皮膚微癢——風邪、溼症。

3、罐中有水珠者——寒溼重。

4、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積寒。

5、紫色並伴有黑斑——氣血不暢通。

6、紫點並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溼。

7、紫紅、暗紅——陰症、寒症、血鬱。

8、紫點並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溼。

9、水泡、水腫、潮溼——寒症、溼氣盛。

10、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虛寒、溼邪。

11、紅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12、鮮紅而顏、局部發熱——陽症、熱症、實症、熱毒熾盛、體質陰虛、火旺。

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祛溼的方法還有哪一些?】

1、勤運動

大家可以做做瑜伽,慢跑,打太極、打羽毛球等。運動可以提高免疫力,促進代謝,通過排汗還能把我們身體的毒素排走,加速祛除溼氣。所以我們平時要多注意運動,堅持鍛鍊身體。

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2、忌油膩辛辣食物

油膩辛辣的食物吃得太多,本身就對健康不利,其次會嚴重傷害到脾胃,不宜被消化,在體內囤積太久就會影響脾胃的正常運行,加重體內的溼氣。

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3、多吃健脾祛溼的食物

平時應多吃一點祛溼健脾的食物,比如薏米、山藥、鯽魚、胡蘿蔔、芡實等。而最適合祛溼的食物就應當屬薏米了,薏米性涼、味甘淡,具有除溼、利水、健脾、清熱化膿等作用。但食用薏米建議炒熟後最好,更能發揮祛溼的效果。

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薏米紅豆粥

材料:薏米30g 紅豆20g 芡實10g 、

做法:薏米炒熟,紅豆芡實洗淨泡水10分鐘。準備好全部材料之後,一起倒入鍋中。加上適量的清水,文火煮2小時,加入糖調味,即可食用。

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薏米南瓜粥

材料:薏米50g 南瓜30g 糯米50g

做法:薏米洗淨瀝乾水分炒熟,南瓜去皮洗淨切塊,糯米洗淨備用。先將薏米和糯米煮熟,加入南瓜,煮1小時,至粥面微微泛黃,即可食用。

4、泡腳祛溼

泡腳能有效刺激腳部的穴位,加上熱氣蒸騰,非常容易出汗。同樣的道理,只要能達到出汗的目的,就有一定的祛溼效果!而且泡腳還能祛除腳氣,加強身體免疫力,加上艾草、生薑等泡腳,養生效果會更加的好。

60歲老人拔罐,造成後背2度燒傷!罐後的印記究竟暗示著什麼?

結語:

平時你會去拔罐嗎?

你平時的養生方法是什麼?

想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就請關注我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