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稱讚!

許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稱讚!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93站:楊水才紀念館

許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稱讚!‖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水道楊是個村名,楊水才是個人名。(想看看上一站老樑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鏈接:許昌此村:90多年前揚名上海,50多年前再火中原!

楊水才是建安區桂村鄉水道楊村人,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著名的勞動模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產主義戰士》、《學習楊水才同志為人民鞠躬盡瘁的精神 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先鋒戰士》為題,連續發表了兩篇長篇通訊,並配發評論員《為人民鞠躬盡瘁》一文,多角度、全方位地謳歌楊水才同志“小車不倒只管推”的崇高精神。

下圖:《人民日報》發表的長篇通訊及評論員文章。

許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稱讚!

我知道楊水才這個人,是在語文課本里,那時還在老家舞陽縣城關公社碾劉村村小學上學。通過學習識字,我不僅記住了這個人,而且還記住了那句讓他榮耀一生的話:“小車不倒只管推”。

前幾年,我隨同事多次來水道楊參觀楊水才紀念館,只因為來匆匆,去匆匆,故印象並不深刻。

或許會有人說,新時代了,楊水才精神早已過氣,忘就忘了吧。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楊水才作為給咱許昌爭得無上榮譽的人物,作為一個響噹噹的時代楷模,不應該被輕易地遺忘,於是我決定重走水道楊,到那裡看一看,聽一聽,寫一寫,用文字來喚醒人們對他的記憶。

繞道騎行至桂村鄉鄉政府所在地時,正好趕上中午飯點,於是我們拐進路邊麵館,一熱一涼要了倆菜,翻撲克牌喝起閒酒。其間,與老闆娘閒聊(老闆做好飯菜,去丈地趕會去了),原來她孃家就是水道楊的,自小在那兒長大,而且還和楊水才的侄子、紀念館館長是小學同班同學。如果需要的話,她給他打個電話,保準給你們講得頭頭是道。我婉言謝絕了她的好意,說今天是週末,就不打擾人家了。

據能言善辭的老闆娘講,水道楊村名中帶有“水”字,楊水才人名中也帶有“水”字,可這裡嚴重缺水。水道楊九崗十八坡,根本存不住雨水,地下水也深,自古以來靠天收,過去家家戶戶窮得叮噹響。楊水才就是在改變家鄉貧困落後面貌中,湧現出來的勞動模範。

楊水才剛出名那些年,村裡見天像趕會一樣人山人海,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絡繹不絕,著實讓名不見經傳的水道楊火了一把。

從麵館出來,我們騎上車子。桂村到水道楊一路上坡,加上逆風,騎到紀念館門口時,竟然使出了一身汗。

因為是星期六,偌大的停車場上,只有我們的三輛自行車,孤單地扎靠於一隅。我鎖好車子,先到入口處,發現柵欄門緊鎖。正想掉頭往回走,裡面有人發話:“刷身份證就能進來。”

我半信半疑,打褲兜裡摸出身份證,往上一刷,門果真開了。萬沒想到,如此偏僻、規模又如此小的紀念館,也能用上如此高科技的東西。憑此足夠證明,我國不容小覷且日新月異的科技實力。

紀念館前,安放著楊水才同志的漢白玉全身塑像。塑像運用寫實雕刻技法,再現一位青年農民形象:他赤著頭,上身著對襟褂子,下身著大襠褲子,袖口、褲腳高挽,整體看上去清瘦精神。

下圖:楊水才同志全身塑像。

許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稱讚!

懷揣敬仰之心,步入紀念館,通過觀看楊水才同志使用過的實物、關於他的圖片以及詳實的文字資料,我彷彿走進了電影院,正在觀看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一幀幀鮮活的戰鬥、勞動、生活場景,浮現在自己的腦海裡。

下圖:紀念館一角。

許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稱讚!

水道楊村,地處許昌西北方向二十公里許,“兩崗夾一窪”的窪地裡,一條南北向的大溝穿村而過。1925年6月29日,楊水才在一四面透風的茅草屋裡呱呱墜地,開啟他註定不平凡的人生之路。青少年時代,他薅過草,放過羊,打過短工,扛過長工,用長滿繭子的雙手,為生存、生計奔波著。

1949年1月,血氣方剛、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楊水才光榮地參加了人民解放軍。一入伍,他就隨部隊越過黃河,北上安陽,參加瞭解放安陽的戰鬥。之後,又隨大部隊一路南下,先後參加瞭解放漢口,解放衡陽,解放桂林,解放南澳島等地的戰鬥。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戰場上,他衝鋒在前,英勇作戰,立大小功各一次,為此榮獲“人民功臣”稱號。

1950年11月,楊水才復員回到了面貌依舊的水道楊,先後擔任農會武裝委員、互助組長、農業社副社長等職務。無論在哪個崗位,幹哪份工作,任務只要交待給他,請一百個放心,他都會使蠻勁幹好。難怪有人背後議論他,說他是個個大心實的“傻子”。

由於楊水才同志勞動積極,踏實肯幹,1956年1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遂被委以水道楊村黨支部副書記兼任水道楊村小學校長。

為了截留住天賜的雨水,水道楊村決定自力更生,挖塘蓄水。經過土專家們一番細緻地勘察,水塘位置最終選在村子東南角(今紀念館西邊)大溝裡的最窪處,這樣一來,四面之水均可匯聚於此。工程開工後,楊水才率先垂範,和社員們一道,推著那輛著名的獨輪車,一車一車往外運土。熱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從未喊苦叫累。

經過幾個月的日夜奮戰,一口方塘挖成了,使得周圍存不住水的崗地,變成了澇能排、旱能澆的高產良田。挖塘蓄水這一創舉,後來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推廣,為農業增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放之初,農民十有七八是文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為了儘快扭轉這種局面,楊水才利用農閒時間,在學校開辦掃盲班,並親自參與授課。經過掃盲,原本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的鄉親,不僅會認會寫自己的名字,甚至還能讀報紙。“知識改變命運”的成果,得以初步顯現。

下圖:楊水才同志推過的獨輪車。

許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稱讚!

1963年,桂村農業中學成立,楊水才擔任首任校長。他克服重重苦難,選教材,找老師,帶領學生邊學習邊實踐,儘可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他還大膽創新,開苗圃,開林場,植樹造林,為此獲得了許昌縣林業模範、許昌地區勞動模範、河南省林業模範等榮譽稱號,被譽為復員退伍軍人的一面旗幟。

1966年12月5日凌晨,身患肺結核、胃潰瘍、腎結石等多種疾病的楊水才,在連軸轉工作18個小時候後,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時年42歲。

“小車不倒只管推,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幹革命”,這是楊水才生前的鋼鐵誓言,表達了他那種為人民鞠躬盡瘁的精神。

下圖:“小車不倒只管推”塑像。

許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稱讚!

如果說焦裕祿是縣委書記們學習的榜樣,那麼楊水才則是最基層農村幹部們學習的榜樣。難怪《人民日報》曾經這樣評價他的“小車不倒只管推”精神:

“小車不倒只管推”,就是一心為公,一切為公,“完全”、“徹底”為人民。

“小車不倒只管推”,就是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艱苦奮鬥。

“小車不倒只管推”,就是為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毛主席看過這兩篇通訊後,眉批道: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從紀念館出來,穿過枝條泛綠的樹林,我來到“小車不倒只管推”的塑像前,來到楊水才的墓前,向這位一代楷模鞠躬致敬。

許昌的他,曾被毛主席稱讚!

【作者簡介】樑耀國,現就職於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