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是深入挖掘、繼承傳統,還是不斷變更、追求創新?是戲曲圈內外爭論不休的話題。

舞臺上下,一說這個,就會變成一個抬不到底的槓。

不說了……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是深入挖掘、繼承傳統,還是不斷變更、追求創新?是戲曲圈內外爭論不休的話題。

舞臺上下,一說這個,就會變成一個抬不到底的槓。

不說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市曲劇團近些年應該是有式微的跡象,特別是張曉鳳、王福忠這兩個許昌曲劇的代表性人物退出舞臺後,許昌市曲劇團始終沒能再推出一個能在全省打響的名角。印象裡,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之外,能讓觀眾記住名字的不多。

劇團的發展靠的是角兒。許昌是河南省內十八地市中唯一三大劇種均有大家湧現的城市。

建國後,許昌豫劇先有桑振君、王在嶺、任宏恩、湯玉英、艾立,後有嶽學安、李建中、李洪彬,即便後來的幾人不能大紅大紫,推出的《八大錘》《灞陵橋》也算是告訴世人,許昌豫劇仍是一座高山。

許昌越調,一個毛愛蓮,已然把許昌越調穩穩地推上河南越調雙雄鼎立的位置,與毛相比稍晚些的袁秀蓮自不必說,即便是後來毛氏傳人張琴、嶽菊英、丁慧麗、孫曉秋,雖不能望其項背,但復排《無佞府》往外推,即使不能推出一個能頂替毛愛蓮力扛重擔的角兒,也算是在努力尋求存在感吧!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是深入挖掘、繼承傳統,還是不斷變更、追求創新?是戲曲圈內外爭論不休的話題。

舞臺上下,一說這個,就會變成一個抬不到底的槓。

不說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市曲劇團近些年應該是有式微的跡象,特別是張曉鳳、王福忠這兩個許昌曲劇的代表性人物退出舞臺後,許昌市曲劇團始終沒能再推出一個能在全省打響的名角。印象裡,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之外,能讓觀眾記住名字的不多。

劇團的發展靠的是角兒。許昌是河南省內十八地市中唯一三大劇種均有大家湧現的城市。

建國後,許昌豫劇先有桑振君、王在嶺、任宏恩、湯玉英、艾立,後有嶽學安、李建中、李洪彬,即便後來的幾人不能大紅大紫,推出的《八大錘》《灞陵橋》也算是告訴世人,許昌豫劇仍是一座高山。

許昌越調,一個毛愛蓮,已然把許昌越調穩穩地推上河南越調雙雄鼎立的位置,與毛相比稍晚些的袁秀蓮自不必說,即便是後來毛氏傳人張琴、嶽菊英、丁慧麗、孫曉秋,雖不能望其項背,但復排《無佞府》往外推,即使不能推出一個能頂替毛愛蓮力扛重擔的角兒,也算是在努力尋求存在感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而許昌曲劇,在李全錄、張曉鳳、王福忠退隱舞臺後,始終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溫不火,好在還有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等人的支撐,加之有著前輩積累下來的品牌效應,當然也是其它劇團不能小覷的。

——關鍵一句話:要推角兒。戲曲的發展,劇團的生存,靠的是角兒——推出一個兩個能成為招牌的角兒,很有必要。一個角兒,可以復興一個劇團。

投點兒錢,用幾年功夫推一個人,一個人火了,這個劇團就能跟著變得實力雄厚。

當年京劇四大名旦怎麼出來的?其實就是新聞炒作炒出來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其時已然聲震劇壇,地位無可撼動,荀慧生的千萬忠誠粉絲要推荀慧生,這才弄出來宣傳啊投票啊選舉啊一系列的活動,硬生生把荀慧生跟梅、尚、程一起抬上了神壇。其實,誰都知道,荀的藝術,與梅、尚、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許昌曲劇、許昌越調、許昌豫劇,現在都缺一個能一個人成就一個劇團的靈魂式人物。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是深入挖掘、繼承傳統,還是不斷變更、追求創新?是戲曲圈內外爭論不休的話題。

舞臺上下,一說這個,就會變成一個抬不到底的槓。

不說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市曲劇團近些年應該是有式微的跡象,特別是張曉鳳、王福忠這兩個許昌曲劇的代表性人物退出舞臺後,許昌市曲劇團始終沒能再推出一個能在全省打響的名角。印象裡,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之外,能讓觀眾記住名字的不多。

劇團的發展靠的是角兒。許昌是河南省內十八地市中唯一三大劇種均有大家湧現的城市。

建國後,許昌豫劇先有桑振君、王在嶺、任宏恩、湯玉英、艾立,後有嶽學安、李建中、李洪彬,即便後來的幾人不能大紅大紫,推出的《八大錘》《灞陵橋》也算是告訴世人,許昌豫劇仍是一座高山。

許昌越調,一個毛愛蓮,已然把許昌越調穩穩地推上河南越調雙雄鼎立的位置,與毛相比稍晚些的袁秀蓮自不必說,即便是後來毛氏傳人張琴、嶽菊英、丁慧麗、孫曉秋,雖不能望其項背,但復排《無佞府》往外推,即使不能推出一個能頂替毛愛蓮力扛重擔的角兒,也算是在努力尋求存在感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而許昌曲劇,在李全錄、張曉鳳、王福忠退隱舞臺後,始終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溫不火,好在還有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等人的支撐,加之有著前輩積累下來的品牌效應,當然也是其它劇團不能小覷的。

——關鍵一句話:要推角兒。戲曲的發展,劇團的生存,靠的是角兒——推出一個兩個能成為招牌的角兒,很有必要。一個角兒,可以復興一個劇團。

投點兒錢,用幾年功夫推一個人,一個人火了,這個劇團就能跟著變得實力雄厚。

當年京劇四大名旦怎麼出來的?其實就是新聞炒作炒出來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其時已然聲震劇壇,地位無可撼動,荀慧生的千萬忠誠粉絲要推荀慧生,這才弄出來宣傳啊投票啊選舉啊一系列的活動,硬生生把荀慧生跟梅、尚、程一起抬上了神壇。其實,誰都知道,荀的藝術,與梅、尚、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許昌曲劇、許昌越調、許昌豫劇,現在都缺一個能一個人成就一個劇團的靈魂式人物。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現在要保護日漸衰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單位改革中,一些劇團直接變成了戲曲藝術中心,演員直接有了事業編制,但靠政府的直接灑水澆灌養活,也只是權宜之計,對於戲曲發展來說,無疑是不能長久的。依靠體制的能力,只是解決了某個群體三二百人三兩個劇團的問題。

藝術工作越來越行政化,結果必然是非藝術的力量直接影響演員甚至劇團的發展甚至命運。藝術依然是世俗文化,世俗文化的藝術需要依傍市場,如果市場不能左右藝術,行政左右了藝術……大概只有圈兒裡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在後臺,我跟主演魏麥雲說,最開心的,是看到了許昌市曲劇團出現了一張張年輕甚至稚氣的臉。

年輕人是戲曲的未來,不關注年輕人的發展,不給年輕人提供舞臺和歷練、展現的機會,戲曲不僅僅是要式微,而是會更快地消亡。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是深入挖掘、繼承傳統,還是不斷變更、追求創新?是戲曲圈內外爭論不休的話題。

舞臺上下,一說這個,就會變成一個抬不到底的槓。

不說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市曲劇團近些年應該是有式微的跡象,特別是張曉鳳、王福忠這兩個許昌曲劇的代表性人物退出舞臺後,許昌市曲劇團始終沒能再推出一個能在全省打響的名角。印象裡,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之外,能讓觀眾記住名字的不多。

劇團的發展靠的是角兒。許昌是河南省內十八地市中唯一三大劇種均有大家湧現的城市。

建國後,許昌豫劇先有桑振君、王在嶺、任宏恩、湯玉英、艾立,後有嶽學安、李建中、李洪彬,即便後來的幾人不能大紅大紫,推出的《八大錘》《灞陵橋》也算是告訴世人,許昌豫劇仍是一座高山。

許昌越調,一個毛愛蓮,已然把許昌越調穩穩地推上河南越調雙雄鼎立的位置,與毛相比稍晚些的袁秀蓮自不必說,即便是後來毛氏傳人張琴、嶽菊英、丁慧麗、孫曉秋,雖不能望其項背,但復排《無佞府》往外推,即使不能推出一個能頂替毛愛蓮力扛重擔的角兒,也算是在努力尋求存在感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而許昌曲劇,在李全錄、張曉鳳、王福忠退隱舞臺後,始終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溫不火,好在還有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等人的支撐,加之有著前輩積累下來的品牌效應,當然也是其它劇團不能小覷的。

——關鍵一句話:要推角兒。戲曲的發展,劇團的生存,靠的是角兒——推出一個兩個能成為招牌的角兒,很有必要。一個角兒,可以復興一個劇團。

投點兒錢,用幾年功夫推一個人,一個人火了,這個劇團就能跟著變得實力雄厚。

當年京劇四大名旦怎麼出來的?其實就是新聞炒作炒出來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其時已然聲震劇壇,地位無可撼動,荀慧生的千萬忠誠粉絲要推荀慧生,這才弄出來宣傳啊投票啊選舉啊一系列的活動,硬生生把荀慧生跟梅、尚、程一起抬上了神壇。其實,誰都知道,荀的藝術,與梅、尚、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許昌曲劇、許昌越調、許昌豫劇,現在都缺一個能一個人成就一個劇團的靈魂式人物。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現在要保護日漸衰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單位改革中,一些劇團直接變成了戲曲藝術中心,演員直接有了事業編制,但靠政府的直接灑水澆灌養活,也只是權宜之計,對於戲曲發展來說,無疑是不能長久的。依靠體制的能力,只是解決了某個群體三二百人三兩個劇團的問題。

藝術工作越來越行政化,結果必然是非藝術的力量直接影響演員甚至劇團的發展甚至命運。藝術依然是世俗文化,世俗文化的藝術需要依傍市場,如果市場不能左右藝術,行政左右了藝術……大概只有圈兒裡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在後臺,我跟主演魏麥雲說,最開心的,是看到了許昌市曲劇團出現了一張張年輕甚至稚氣的臉。

年輕人是戲曲的未來,不關注年輕人的發展,不給年輕人提供舞臺和歷練、展現的機會,戲曲不僅僅是要式微,而是會更快地消亡。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喜歡什麼,自然就關注什麼,也希望它能越來越好。位卑未敢忘憂國,憂國是大事,咱顧不上憂國的大事。人微言輕,對於戲曲,能做的,最多也只是從心裡跟自己說一句“位卑豈敢忘憂戲”。看看演出,拍幾張照片貼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也算是對痴愛戲曲多年的一種回饋吧!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是深入挖掘、繼承傳統,還是不斷變更、追求創新?是戲曲圈內外爭論不休的話題。

舞臺上下,一說這個,就會變成一個抬不到底的槓。

不說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市曲劇團近些年應該是有式微的跡象,特別是張曉鳳、王福忠這兩個許昌曲劇的代表性人物退出舞臺後,許昌市曲劇團始終沒能再推出一個能在全省打響的名角。印象裡,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之外,能讓觀眾記住名字的不多。

劇團的發展靠的是角兒。許昌是河南省內十八地市中唯一三大劇種均有大家湧現的城市。

建國後,許昌豫劇先有桑振君、王在嶺、任宏恩、湯玉英、艾立,後有嶽學安、李建中、李洪彬,即便後來的幾人不能大紅大紫,推出的《八大錘》《灞陵橋》也算是告訴世人,許昌豫劇仍是一座高山。

許昌越調,一個毛愛蓮,已然把許昌越調穩穩地推上河南越調雙雄鼎立的位置,與毛相比稍晚些的袁秀蓮自不必說,即便是後來毛氏傳人張琴、嶽菊英、丁慧麗、孫曉秋,雖不能望其項背,但復排《無佞府》往外推,即使不能推出一個能頂替毛愛蓮力扛重擔的角兒,也算是在努力尋求存在感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而許昌曲劇,在李全錄、張曉鳳、王福忠退隱舞臺後,始終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溫不火,好在還有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等人的支撐,加之有著前輩積累下來的品牌效應,當然也是其它劇團不能小覷的。

——關鍵一句話:要推角兒。戲曲的發展,劇團的生存,靠的是角兒——推出一個兩個能成為招牌的角兒,很有必要。一個角兒,可以復興一個劇團。

投點兒錢,用幾年功夫推一個人,一個人火了,這個劇團就能跟著變得實力雄厚。

當年京劇四大名旦怎麼出來的?其實就是新聞炒作炒出來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其時已然聲震劇壇,地位無可撼動,荀慧生的千萬忠誠粉絲要推荀慧生,這才弄出來宣傳啊投票啊選舉啊一系列的活動,硬生生把荀慧生跟梅、尚、程一起抬上了神壇。其實,誰都知道,荀的藝術,與梅、尚、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許昌曲劇、許昌越調、許昌豫劇,現在都缺一個能一個人成就一個劇團的靈魂式人物。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現在要保護日漸衰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單位改革中,一些劇團直接變成了戲曲藝術中心,演員直接有了事業編制,但靠政府的直接灑水澆灌養活,也只是權宜之計,對於戲曲發展來說,無疑是不能長久的。依靠體制的能力,只是解決了某個群體三二百人三兩個劇團的問題。

藝術工作越來越行政化,結果必然是非藝術的力量直接影響演員甚至劇團的發展甚至命運。藝術依然是世俗文化,世俗文化的藝術需要依傍市場,如果市場不能左右藝術,行政左右了藝術……大概只有圈兒裡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在後臺,我跟主演魏麥雲說,最開心的,是看到了許昌市曲劇團出現了一張張年輕甚至稚氣的臉。

年輕人是戲曲的未來,不關注年輕人的發展,不給年輕人提供舞臺和歷練、展現的機會,戲曲不僅僅是要式微,而是會更快地消亡。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喜歡什麼,自然就關注什麼,也希望它能越來越好。位卑未敢忘憂國,憂國是大事,咱顧不上憂國的大事。人微言輕,對於戲曲,能做的,最多也只是從心裡跟自己說一句“位卑豈敢忘憂戲”。看看演出,拍幾張照片貼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也算是對痴愛戲曲多年的一種回饋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舞臺上這群年輕人,我無法揣測將來誰能成角兒,誰能最後站在舞臺中央成為這個舞臺的靈魂人物。

這天,我在臺下拍圖,儘量努力記錄下每一個面孔,因為我知道,這其中的絕大多數,最終只能是終生在舞臺一隅黯淡無光地成為舞臺中央某個角兒的襯托背景而已。但他們的存在,才使得這個舞臺更加絢爛多彩。努力做,不定哪天,機會會垂青你,貴人會扶持你,領導會關注你,加上你一直在堅持著的努力,在舞臺中央接受舞臺燈光和觀眾目光的追逐,接受名、利和藝術果實的到來,都不再僅僅只是一個美好的夢幻。

當然,你能在舞臺中央綻放光芒,會有各種因素存在,但綻放光芒的前提,一定是你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堅持。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是深入挖掘、繼承傳統,還是不斷變更、追求創新?是戲曲圈內外爭論不休的話題。

舞臺上下,一說這個,就會變成一個抬不到底的槓。

不說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市曲劇團近些年應該是有式微的跡象,特別是張曉鳳、王福忠這兩個許昌曲劇的代表性人物退出舞臺後,許昌市曲劇團始終沒能再推出一個能在全省打響的名角。印象裡,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之外,能讓觀眾記住名字的不多。

劇團的發展靠的是角兒。許昌是河南省內十八地市中唯一三大劇種均有大家湧現的城市。

建國後,許昌豫劇先有桑振君、王在嶺、任宏恩、湯玉英、艾立,後有嶽學安、李建中、李洪彬,即便後來的幾人不能大紅大紫,推出的《八大錘》《灞陵橋》也算是告訴世人,許昌豫劇仍是一座高山。

許昌越調,一個毛愛蓮,已然把許昌越調穩穩地推上河南越調雙雄鼎立的位置,與毛相比稍晚些的袁秀蓮自不必說,即便是後來毛氏傳人張琴、嶽菊英、丁慧麗、孫曉秋,雖不能望其項背,但復排《無佞府》往外推,即使不能推出一個能頂替毛愛蓮力扛重擔的角兒,也算是在努力尋求存在感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而許昌曲劇,在李全錄、張曉鳳、王福忠退隱舞臺後,始終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溫不火,好在還有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等人的支撐,加之有著前輩積累下來的品牌效應,當然也是其它劇團不能小覷的。

——關鍵一句話:要推角兒。戲曲的發展,劇團的生存,靠的是角兒——推出一個兩個能成為招牌的角兒,很有必要。一個角兒,可以復興一個劇團。

投點兒錢,用幾年功夫推一個人,一個人火了,這個劇團就能跟著變得實力雄厚。

當年京劇四大名旦怎麼出來的?其實就是新聞炒作炒出來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其時已然聲震劇壇,地位無可撼動,荀慧生的千萬忠誠粉絲要推荀慧生,這才弄出來宣傳啊投票啊選舉啊一系列的活動,硬生生把荀慧生跟梅、尚、程一起抬上了神壇。其實,誰都知道,荀的藝術,與梅、尚、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許昌曲劇、許昌越調、許昌豫劇,現在都缺一個能一個人成就一個劇團的靈魂式人物。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現在要保護日漸衰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單位改革中,一些劇團直接變成了戲曲藝術中心,演員直接有了事業編制,但靠政府的直接灑水澆灌養活,也只是權宜之計,對於戲曲發展來說,無疑是不能長久的。依靠體制的能力,只是解決了某個群體三二百人三兩個劇團的問題。

藝術工作越來越行政化,結果必然是非藝術的力量直接影響演員甚至劇團的發展甚至命運。藝術依然是世俗文化,世俗文化的藝術需要依傍市場,如果市場不能左右藝術,行政左右了藝術……大概只有圈兒裡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在後臺,我跟主演魏麥雲說,最開心的,是看到了許昌市曲劇團出現了一張張年輕甚至稚氣的臉。

年輕人是戲曲的未來,不關注年輕人的發展,不給年輕人提供舞臺和歷練、展現的機會,戲曲不僅僅是要式微,而是會更快地消亡。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喜歡什麼,自然就關注什麼,也希望它能越來越好。位卑未敢忘憂國,憂國是大事,咱顧不上憂國的大事。人微言輕,對於戲曲,能做的,最多也只是從心裡跟自己說一句“位卑豈敢忘憂戲”。看看演出,拍幾張照片貼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也算是對痴愛戲曲多年的一種回饋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舞臺上這群年輕人,我無法揣測將來誰能成角兒,誰能最後站在舞臺中央成為這個舞臺的靈魂人物。

這天,我在臺下拍圖,儘量努力記錄下每一個面孔,因為我知道,這其中的絕大多數,最終只能是終生在舞臺一隅黯淡無光地成為舞臺中央某個角兒的襯托背景而已。但他們的存在,才使得這個舞臺更加絢爛多彩。努力做,不定哪天,機會會垂青你,貴人會扶持你,領導會關注你,加上你一直在堅持著的努力,在舞臺中央接受舞臺燈光和觀眾目光的追逐,接受名、利和藝術果實的到來,都不再僅僅只是一個美好的夢幻。

當然,你能在舞臺中央綻放光芒,會有各種因素存在,但綻放光芒的前提,一定是你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堅持。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做藝不易,我尊重從事戲曲藝術的人,也心疼他們的諸般不易。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是深入挖掘、繼承傳統,還是不斷變更、追求創新?是戲曲圈內外爭論不休的話題。

舞臺上下,一說這個,就會變成一個抬不到底的槓。

不說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市曲劇團近些年應該是有式微的跡象,特別是張曉鳳、王福忠這兩個許昌曲劇的代表性人物退出舞臺後,許昌市曲劇團始終沒能再推出一個能在全省打響的名角。印象裡,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之外,能讓觀眾記住名字的不多。

劇團的發展靠的是角兒。許昌是河南省內十八地市中唯一三大劇種均有大家湧現的城市。

建國後,許昌豫劇先有桑振君、王在嶺、任宏恩、湯玉英、艾立,後有嶽學安、李建中、李洪彬,即便後來的幾人不能大紅大紫,推出的《八大錘》《灞陵橋》也算是告訴世人,許昌豫劇仍是一座高山。

許昌越調,一個毛愛蓮,已然把許昌越調穩穩地推上河南越調雙雄鼎立的位置,與毛相比稍晚些的袁秀蓮自不必說,即便是後來毛氏傳人張琴、嶽菊英、丁慧麗、孫曉秋,雖不能望其項背,但復排《無佞府》往外推,即使不能推出一個能頂替毛愛蓮力扛重擔的角兒,也算是在努力尋求存在感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而許昌曲劇,在李全錄、張曉鳳、王福忠退隱舞臺後,始終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溫不火,好在還有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等人的支撐,加之有著前輩積累下來的品牌效應,當然也是其它劇團不能小覷的。

——關鍵一句話:要推角兒。戲曲的發展,劇團的生存,靠的是角兒——推出一個兩個能成為招牌的角兒,很有必要。一個角兒,可以復興一個劇團。

投點兒錢,用幾年功夫推一個人,一個人火了,這個劇團就能跟著變得實力雄厚。

當年京劇四大名旦怎麼出來的?其實就是新聞炒作炒出來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其時已然聲震劇壇,地位無可撼動,荀慧生的千萬忠誠粉絲要推荀慧生,這才弄出來宣傳啊投票啊選舉啊一系列的活動,硬生生把荀慧生跟梅、尚、程一起抬上了神壇。其實,誰都知道,荀的藝術,與梅、尚、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許昌曲劇、許昌越調、許昌豫劇,現在都缺一個能一個人成就一個劇團的靈魂式人物。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現在要保護日漸衰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單位改革中,一些劇團直接變成了戲曲藝術中心,演員直接有了事業編制,但靠政府的直接灑水澆灌養活,也只是權宜之計,對於戲曲發展來說,無疑是不能長久的。依靠體制的能力,只是解決了某個群體三二百人三兩個劇團的問題。

藝術工作越來越行政化,結果必然是非藝術的力量直接影響演員甚至劇團的發展甚至命運。藝術依然是世俗文化,世俗文化的藝術需要依傍市場,如果市場不能左右藝術,行政左右了藝術……大概只有圈兒裡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在後臺,我跟主演魏麥雲說,最開心的,是看到了許昌市曲劇團出現了一張張年輕甚至稚氣的臉。

年輕人是戲曲的未來,不關注年輕人的發展,不給年輕人提供舞臺和歷練、展現的機會,戲曲不僅僅是要式微,而是會更快地消亡。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喜歡什麼,自然就關注什麼,也希望它能越來越好。位卑未敢忘憂國,憂國是大事,咱顧不上憂國的大事。人微言輕,對於戲曲,能做的,最多也只是從心裡跟自己說一句“位卑豈敢忘憂戲”。看看演出,拍幾張照片貼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也算是對痴愛戲曲多年的一種回饋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舞臺上這群年輕人,我無法揣測將來誰能成角兒,誰能最後站在舞臺中央成為這個舞臺的靈魂人物。

這天,我在臺下拍圖,儘量努力記錄下每一個面孔,因為我知道,這其中的絕大多數,最終只能是終生在舞臺一隅黯淡無光地成為舞臺中央某個角兒的襯托背景而已。但他們的存在,才使得這個舞臺更加絢爛多彩。努力做,不定哪天,機會會垂青你,貴人會扶持你,領導會關注你,加上你一直在堅持著的努力,在舞臺中央接受舞臺燈光和觀眾目光的追逐,接受名、利和藝術果實的到來,都不再僅僅只是一個美好的夢幻。

當然,你能在舞臺中央綻放光芒,會有各種因素存在,但綻放光芒的前提,一定是你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堅持。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做藝不易,我尊重從事戲曲藝術的人,也心疼他們的諸般不易。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記錄下一些面孔,即便是說不上他們的名字,我想也是有意義的。

佔永2019年7月6日拍圖於鄢陵文化廣場劇院,7月24日文字於南塢村

"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老家許昌

文·圖‖董佔永

河南曲劇在中國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確誕生日期記載的。

1926年5月18日(民國十五年農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陽)臨汝縣(今平頂山市轄汝州市)民間文藝愛好者組成的“同樂社”一行16位“玩友”,應邀到登封市潁陽鎮李窪村表演。所謂“同樂社”,不過是中原農村常見的幾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個社團而已。

“玩故事”——舞龍、舞獅、劃旱船、肘閣、武術、雜耍、唱曲等皆在其範疇,中原鄉間,每逢元宵節或是村內的廟會日,常會有此類農民自娛自樂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關遇龍和楊樓鎮鄭鐵爐村朱萬明為首的“同樂社”表演形式則是流行於當地的邊踩高蹺邊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連數天。

雨過天晴,村內滿地泥濘,高蹺無法下地。

主辦方的負責人是當地保長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蹺,用車搭臺子,你們上臺演出。

十六個人當然不會同意。

——踩蹺唱曲是玩樂。

——去掉蹺,上舞臺,那是唱戲。

——要是上臺,那這十六個“玩友”就是戲子了。

——戲子不能入老墳;戲子是下九流;戲子是下賤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戲子的身份甚至還不如紅燈區裡的窯姐兒妓女好聽……

問題來了。

從汝州到登封表演,沒有演出費的,人家管飯吃飽就行。

下了幾天雨,沒表演,已經白吃人家好幾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說不過去……

怎麼辦?都低了頭不說話了。

——再難的事兒,不管生死成敗,都會有個結果。

結果出來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焚上香,十六個人齊刷刷跪在地,一起賭咒發誓:回汝州老家後,誰敢說出去登臺表演的事兒,天打五雷轟!

十六個人丟棄高蹺,上了用來裝蹺的牛車(一說村內的太平車)拼成的簡易舞臺,為李窪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蹺的曲子《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周老漢送女》《藍橋會》等劇目。

——十六人棄蹺上臺表演曲子,此為後人認定河南曲劇正式形成的關鍵所在。

離開登封回汝州,眾人都不說上臺唱曲的事兒。可終究事情還是傳開了,應該也是順應了戲曲發展的歷史潮流,後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蹺曲班社登臺演出。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劇已然在豫西洛陽、豫東南南陽、豫中許昌乃至更遠的周口、安徽、開封、鄭州、新鄉等地成燎原之勢。

由此,汝州市“同樂社”領班關遇龍,主要成員朱萬明,登封市李窪村保長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劇最重要的創始人。河南登封李窪村成了河南曲劇的誕生地,而汝州則因有了以朱萬明為代表的曲劇第一代演職員,也成為了河南曲劇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

登封李窪村是河南高蹺曲首次登臺演出地,高蹺曲由此轉變為戲曲劇種的說法,是目前河南曲劇來源傳播最廣泛的觀點。

“登封李窪”說,由此成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一種觀點,也是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

根據河南著名的官員學者馮紀漢先生筆記整理的《戲曲漫記》一文載:曲子上舞臺:1926年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請朱萬明、吳魁、劉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臺。當時因為天下雨,群眾要看,才丟掉柺子,到戲樓上演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馮紀漢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河南戲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會,空前,也絕後。清末及民國以來幾乎所有的河南戲曲界被後人認定為大師、大家的名老藝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觀摩演出活動舉辦時,馮紀漢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觀摩活動。

馮紀漢先生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懂編劇、懂音樂、懂舞臺,並挖掘戲曲史,是個內行。他接觸了大量民國時期河南戲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戲曲歷史。我想,他不會無緣無故提出個“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邀請朱萬明高蹺曲表演的論點。

馮紀漢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後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後整理出版成冊,不知為何,書中錯字很多,編輯顯然不夠嚴謹,而關於“登封劉溝範倫章之母做壽”之說,編者亦未作說明註釋。既然今人普遍認定“登封李窪”說,竊以為,馮紀漢先生的“登封劉溝”說許是馮紀漢先生採訪曲劇老藝人時,因年代久遠,某位老藝人錯記所致。

“登封劉溝”說,可為河南曲劇起源的第二種觀點。

而1991年9月版《平頂山市戲曲志》在記錄了“登封李窪”說的同時,又記錄了另一說:1926年春節期間,汝州曲子演員朱天水(藝名“香水”)、朱六來、範大力等九人,在魯山城關糧倉院的土臺上演出,因解掉了蹺腿,備受歡迎——按這個說法,春節期間演出的魯山城關登臺為最早——此為河南曲劇形成的第三種觀點:“魯山城關”說。

具體誰早誰晚,哪個論點最接近事實,今人後人大概還會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劇種,豫劇行一,曲劇行二,而淵源最深的越調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諸如二夾弦、四平調、道情、宛梆等劇種,要麼成了全國僅有一個劇團的“天下第一團”,要麼一提起就得在前頭綴上少數劇種四個字的烙印。

河南曲劇的的流行區域,除了河南大部,還流傳到了湖北、安徽、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區。

若論河南曲劇的核心所在,則是洛陽、南陽、許昌三地無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河南曲劇唱腔曲牌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洛陽一帶的民間高蹺曲,俗稱小調曲子,一是南陽一帶的說唱鼓子曲,俗稱大調曲子。曲劇出現之初及之前的雛形時期,主要活動於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之間的汝州、郟縣、寶丰、魯山、葉縣、登封、禹州等縣,自然,洛陽、南陽、許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劇誕生近百年,時至今日,若論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陽、洛陽、許昌三地。

南陽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不用說,風格不同,實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劇都在這裡,甚至可以說,曲劇的根都在這兩個劇團。

今天說的是河南省許昌市曲劇團。

許昌市曲劇團的前身是聚樂軒茶社。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張照飛、張其雲等人集資在許昌鐵路西街(坐北向南)興建“聚樂軒”茶社,內設簡陋舞臺,為招徠顧客,常邀曲藝說唱藝人進茶社演唱。

著名墜書藝人黃馬褂(趙延祥),技藝精湛,頗受觀眾歡迎,茶社生意興隆,來往曲藝說唱藝人繁多,後來索性成立了一個曲藝隊,名叫聚樂軒曲藝隊。並由一般的說唱改為化妝,在簡易舞臺上表演唱,由說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戲曲劇目,常在街頭巷尾流動演出,頗有影響。

建國後發展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書,由當場收錢改為擠門賣竹籤,由清唱發展到化妝表演,由說唱形成曲劇演出。

1951年,許昌南關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聚樂軒”排演大戲《劉公案》《大宋金鳩記》登臺演出,轟動城鄉,從此改為聚樂軒劇團,團長王志全,開始進劇院到鄭州、邯鄲、邢臺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1955年8月,根據【河南省文劇證字(55)第023號】文件精神,轉為職業許昌市曲劇團,編制63人,1958年為地方國營,直屬市文化局領導。1969年改為許昌市文工團,演唱京劇及曲藝歌舞,1973年恢復。1986年地區撤銷改為市,原市歸魏都區,曲劇團仍隨市為許昌市曲劇團。

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主要演員有:陳忠然、李全錄、朱少霞、趙萬亭、龐同順(小馬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王福忠、董桂蘭、丁愛桂、賈秀玲、李金鳳等;導演:王鬆、李全錄、李林昌;編劇:王鬆;音樂設計:楊永相、尚丙鈞、劉士華;畫師:尚保申、張萱。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建國以來共排演傳統劇目180個,現代劇目80個,頗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劉公案》《大紅袍》《安安送米》《陳三兩》《淚灑相思地》《花庭會》《洛陽令》《罵雞》等。現代戲《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智取威虎山》《一筆貸款》《逼婚》等。

熊奇竟創作的《出發之前》獲地區及省1958年匯演劇本二等獎,由聶海同編導的《馬小翠》1959年獲地區會演一等獎,由王鬆創作的《一筆貸款》,張曉鳳主演,獲1964年地區、省會演劇本一等獎。1965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8月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買牛》戲曲藝術片。1977年由尚丙鈞編導的《紅梅嶺》獲地區會演表演獎。由李恆山創作的《逼婚》獲1979年省會演二等獎,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卅週年獻禮演出獲劇本三等獎,主要演員有王秀玲、張曉鳳、寇永祥、李振乾。

還有《交趾羅》《杜鵑山》《劉胡蘭》《換表》《淚灑相思地》《陳三兩》《花庭會》《洛陽令》《無名草》等,省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部分劇目選場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音,灌製唱片和盒式錄音磁帶。

除在本省各地市縣巡迴演出外,還到北京、廣州、邯鄲、石家莊等地演出。老藝人李全錄藝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轟動一時,中青年演員張曉鳳,是李全錄的徒弟,演《陳三兩》成名,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1998年版《許昌戲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廣場劇院看了許昌市曲劇團的一齣戲。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興的,早就想要看看許昌市曲劇團的戲,也想著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還是《淚灑相思地》,或是《洛陽令》。這兩齣戲,是許昌市曲劇團上一代核心人物張曉鳳、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們的傳人會如何演繹這兩個戲。

到現場,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願看現代戲,中國戲曲的傳統韻味在現代戲裡很難尋覓得到,但咱沒有選擇權,能有戲看已屬不易,不挑不揀吧!

戲很乾,要不是幾個出色的演員支撐著,看戲、演戲應該都會很尷尬。

——劇場沒坐滿,後頭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髮蹣跚的老頭兒老太太,年輕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愛戲?不!又過了幾天,又一場豫劇古裝戲在同一劇場演出,爆滿,人家一個民營豫劇團比許昌市曲劇團實力雄厚?不!還是劇目的問題。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劉林興,在許昌鄉間,是中老年人幾乎無人不識的明星,醜兒很棒,現代小戲裡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幾年與“中國好人”蘇金昌夫婦一道支撐起許昌市愛心藝術團,開展義務送戲活動,在河南特別是許昌城鄉頗具影響。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串聯劇情的一條重要線索——玉墜。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燈光、砌末道具、佈景和導演的舞臺表現形式,這齣戲雖然算不上大戲,但投入應該不會太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魏麥雲,張曉鳳弟子。最想看的其實是她的《淚灑相思地》。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看舞蹈、動作設計,導演明顯是學院派出身。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兩束燈光,一靜一動,兩個時空,轉換間又緊密相連,演繹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確實更直接地增強了表現力,這是傳統戲曲舞臺上的表現形式所遠不及的。

——其實現場是三束燈光三個時空,拍照時我沒想到導演會弄這個,一出現三個光圈三個“小舞臺”,我就趕緊跑過去拍圖,措手不及,結果三束光的沒拍好,只拍了幾張兩束光兩個時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遺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間,我腦海一陣錯愕:我是在看中州韻的話劇?

當然,戲曲借鑑話劇舞臺的手法其實民國時已有,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像李樹建的《程嬰救孤》《蘇武牧羊》,借鑑話劇的痕跡比這個還濃烈。人家的戲雅俗共賞,士大夫皆曾認可,老百姓也歡迎。

也許是我太守舊。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是深入挖掘、繼承傳統,還是不斷變更、追求創新?是戲曲圈內外爭論不休的話題。

舞臺上下,一說這個,就會變成一個抬不到底的槓。

不說了……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許昌市曲劇團近些年應該是有式微的跡象,特別是張曉鳳、王福忠這兩個許昌曲劇的代表性人物退出舞臺後,許昌市曲劇團始終沒能再推出一個能在全省打響的名角。印象裡,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之外,能讓觀眾記住名字的不多。

劇團的發展靠的是角兒。許昌是河南省內十八地市中唯一三大劇種均有大家湧現的城市。

建國後,許昌豫劇先有桑振君、王在嶺、任宏恩、湯玉英、艾立,後有嶽學安、李建中、李洪彬,即便後來的幾人不能大紅大紫,推出的《八大錘》《灞陵橋》也算是告訴世人,許昌豫劇仍是一座高山。

許昌越調,一個毛愛蓮,已然把許昌越調穩穩地推上河南越調雙雄鼎立的位置,與毛相比稍晚些的袁秀蓮自不必說,即便是後來毛氏傳人張琴、嶽菊英、丁慧麗、孫曉秋,雖不能望其項背,但復排《無佞府》往外推,即使不能推出一個能頂替毛愛蓮力扛重擔的角兒,也算是在努力尋求存在感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而許昌曲劇,在李全錄、張曉鳳、王福忠退隱舞臺後,始終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溫不火,好在還有劉林興、馬慧英、魏麥雲、朱禹中等人的支撐,加之有著前輩積累下來的品牌效應,當然也是其它劇團不能小覷的。

——關鍵一句話:要推角兒。戲曲的發展,劇團的生存,靠的是角兒——推出一個兩個能成為招牌的角兒,很有必要。一個角兒,可以復興一個劇團。

投點兒錢,用幾年功夫推一個人,一個人火了,這個劇團就能跟著變得實力雄厚。

當年京劇四大名旦怎麼出來的?其實就是新聞炒作炒出來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其時已然聲震劇壇,地位無可撼動,荀慧生的千萬忠誠粉絲要推荀慧生,這才弄出來宣傳啊投票啊選舉啊一系列的活動,硬生生把荀慧生跟梅、尚、程一起抬上了神壇。其實,誰都知道,荀的藝術,與梅、尚、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許昌曲劇、許昌越調、許昌豫劇,現在都缺一個能一個人成就一個劇團的靈魂式人物。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現在要保護日漸衰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單位改革中,一些劇團直接變成了戲曲藝術中心,演員直接有了事業編制,但靠政府的直接灑水澆灌養活,也只是權宜之計,對於戲曲發展來說,無疑是不能長久的。依靠體制的能力,只是解決了某個群體三二百人三兩個劇團的問題。

藝術工作越來越行政化,結果必然是非藝術的力量直接影響演員甚至劇團的發展甚至命運。藝術依然是世俗文化,世俗文化的藝術需要依傍市場,如果市場不能左右藝術,行政左右了藝術……大概只有圈兒裡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在後臺,我跟主演魏麥雲說,最開心的,是看到了許昌市曲劇團出現了一張張年輕甚至稚氣的臉。

年輕人是戲曲的未來,不關注年輕人的發展,不給年輕人提供舞臺和歷練、展現的機會,戲曲不僅僅是要式微,而是會更快地消亡。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喜歡什麼,自然就關注什麼,也希望它能越來越好。位卑未敢忘憂國,憂國是大事,咱顧不上憂國的大事。人微言輕,對於戲曲,能做的,最多也只是從心裡跟自己說一句“位卑豈敢忘憂戲”。看看演出,拍幾張照片貼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也算是對痴愛戲曲多年的一種回饋吧!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舞臺上這群年輕人,我無法揣測將來誰能成角兒,誰能最後站在舞臺中央成為這個舞臺的靈魂人物。

這天,我在臺下拍圖,儘量努力記錄下每一個面孔,因為我知道,這其中的絕大多數,最終只能是終生在舞臺一隅黯淡無光地成為舞臺中央某個角兒的襯托背景而已。但他們的存在,才使得這個舞臺更加絢爛多彩。努力做,不定哪天,機會會垂青你,貴人會扶持你,領導會關注你,加上你一直在堅持著的努力,在舞臺中央接受舞臺燈光和觀眾目光的追逐,接受名、利和藝術果實的到來,都不再僅僅只是一個美好的夢幻。

當然,你能在舞臺中央綻放光芒,會有各種因素存在,但綻放光芒的前提,一定是你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堅持。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做藝不易,我尊重從事戲曲藝術的人,也心疼他們的諸般不易。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記錄下一些面孔,即便是說不上他們的名字,我想也是有意義的。

佔永2019年7月6日拍圖於鄢陵文化廣場劇院,7月24日文字於南塢村

許昌戲曲:在絢爛多彩中看見危機四伏

【作者簡介】董佔永,男,鄢陵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