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

浙江省麗水市在民國以前稱處州府,下轄麗水、縉雲、青田、龍泉、遂昌、松陽、雲和、景寧、慶元和宣平十縣,對照現在的行政區劃,發現十個縣中除了2000年由縣級麗水市改名設為蓮都區外,還少了一個宣平,那麼宣平去哪了呢?

宣平縣的得名是源於境內的宣平溪,宣平溪是甌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宋代以來,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以鮑村(今柳城鎮)為中心的宣平溪流域文化區。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的宣慈鄉、應和兩鄉及懿德鄉北部置宣平縣,縣治設在鮑村。

"

浙江省麗水市在民國以前稱處州府,下轄麗水、縉雲、青田、龍泉、遂昌、松陽、雲和、景寧、慶元和宣平十縣,對照現在的行政區劃,發現十個縣中除了2000年由縣級麗水市改名設為蓮都區外,還少了一個宣平,那麼宣平去哪了呢?

宣平縣的得名是源於境內的宣平溪,宣平溪是甌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宋代以來,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以鮑村(今柳城鎮)為中心的宣平溪流域文化區。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的宣慈鄉、應和兩鄉及懿德鄉北部置宣平縣,縣治設在鮑村。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民國時期的宣平縣城

1958年,宣平縣被撤銷,將其原轄區的柳城、上坦兩區及直屬鎮共16個鄉鎮併入武義縣,曳嶺區的5個鄉鎮劃給麗水縣,西北一小部分分別併入遂昌縣和松陽縣。自明景泰三年設立至1958年撤銷,宣平縣存在了506年。

為何會撤銷宣平,應該是和她的地理環境有關的,宣平地區屬山地丘陵地帶,本身縣域面積就比較小,所以造成耕地少,人民生活貧困落後,一直在溫飽線掙扎。由於看不到希望,當地百姓大量外遷,嚴重影響了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宣平境內幾無成規模的市鎮。

"

浙江省麗水市在民國以前稱處州府,下轄麗水、縉雲、青田、龍泉、遂昌、松陽、雲和、景寧、慶元和宣平十縣,對照現在的行政區劃,發現十個縣中除了2000年由縣級麗水市改名設為蓮都區外,還少了一個宣平,那麼宣平去哪了呢?

宣平縣的得名是源於境內的宣平溪,宣平溪是甌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宋代以來,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以鮑村(今柳城鎮)為中心的宣平溪流域文化區。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的宣慈鄉、應和兩鄉及懿德鄉北部置宣平縣,縣治設在鮑村。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民國時期的宣平縣城

1958年,宣平縣被撤銷,將其原轄區的柳城、上坦兩區及直屬鎮共16個鄉鎮併入武義縣,曳嶺區的5個鄉鎮劃給麗水縣,西北一小部分分別併入遂昌縣和松陽縣。自明景泰三年設立至1958年撤銷,宣平縣存在了506年。

為何會撤銷宣平,應該是和她的地理環境有關的,宣平地區屬山地丘陵地帶,本身縣域面積就比較小,所以造成耕地少,人民生活貧困落後,一直在溫飽線掙扎。由於看不到希望,當地百姓大量外遷,嚴重影響了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宣平境內幾無成規模的市鎮。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解放後,為改變當地落後的面貌,統籌區域發展,就撤銷了宣平縣,區域分別劃分給了臨近各縣。但是,重新劃分後的原宣平地區的百姓對於恢復宣平縣的呼聲重未停止過。1966年, 原宣平縣群眾自發召開了萬人大會,要求復縣。

"

浙江省麗水市在民國以前稱處州府,下轄麗水、縉雲、青田、龍泉、遂昌、松陽、雲和、景寧、慶元和宣平十縣,對照現在的行政區劃,發現十個縣中除了2000年由縣級麗水市改名設為蓮都區外,還少了一個宣平,那麼宣平去哪了呢?

宣平縣的得名是源於境內的宣平溪,宣平溪是甌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宋代以來,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以鮑村(今柳城鎮)為中心的宣平溪流域文化區。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的宣慈鄉、應和兩鄉及懿德鄉北部置宣平縣,縣治設在鮑村。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民國時期的宣平縣城

1958年,宣平縣被撤銷,將其原轄區的柳城、上坦兩區及直屬鎮共16個鄉鎮併入武義縣,曳嶺區的5個鄉鎮劃給麗水縣,西北一小部分分別併入遂昌縣和松陽縣。自明景泰三年設立至1958年撤銷,宣平縣存在了506年。

為何會撤銷宣平,應該是和她的地理環境有關的,宣平地區屬山地丘陵地帶,本身縣域面積就比較小,所以造成耕地少,人民生活貧困落後,一直在溫飽線掙扎。由於看不到希望,當地百姓大量外遷,嚴重影響了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宣平境內幾無成規模的市鎮。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解放後,為改變當地落後的面貌,統籌區域發展,就撤銷了宣平縣,區域分別劃分給了臨近各縣。但是,重新劃分後的原宣平地區的百姓對於恢復宣平縣的呼聲重未停止過。1966年, 原宣平縣群眾自發召開了萬人大會,要求復縣。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復縣的原因,應該和風俗、語言等有關。就拿劃分到武義的柳城來說,柳城的宣平話與武義話是不一樣的,宣平話屬於處州方言,而武義話屬於婺州方言,兩者有區別。再者生活習俗上,柳城是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與武義截然不同。

"

浙江省麗水市在民國以前稱處州府,下轄麗水、縉雲、青田、龍泉、遂昌、松陽、雲和、景寧、慶元和宣平十縣,對照現在的行政區劃,發現十個縣中除了2000年由縣級麗水市改名設為蓮都區外,還少了一個宣平,那麼宣平去哪了呢?

宣平縣的得名是源於境內的宣平溪,宣平溪是甌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宋代以來,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以鮑村(今柳城鎮)為中心的宣平溪流域文化區。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的宣慈鄉、應和兩鄉及懿德鄉北部置宣平縣,縣治設在鮑村。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民國時期的宣平縣城

1958年,宣平縣被撤銷,將其原轄區的柳城、上坦兩區及直屬鎮共16個鄉鎮併入武義縣,曳嶺區的5個鄉鎮劃給麗水縣,西北一小部分分別併入遂昌縣和松陽縣。自明景泰三年設立至1958年撤銷,宣平縣存在了506年。

為何會撤銷宣平,應該是和她的地理環境有關的,宣平地區屬山地丘陵地帶,本身縣域面積就比較小,所以造成耕地少,人民生活貧困落後,一直在溫飽線掙扎。由於看不到希望,當地百姓大量外遷,嚴重影響了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宣平境內幾無成規模的市鎮。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解放後,為改變當地落後的面貌,統籌區域發展,就撤銷了宣平縣,區域分別劃分給了臨近各縣。但是,重新劃分後的原宣平地區的百姓對於恢復宣平縣的呼聲重未停止過。1966年, 原宣平縣群眾自發召開了萬人大會,要求復縣。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復縣的原因,應該和風俗、語言等有關。就拿劃分到武義的柳城來說,柳城的宣平話與武義話是不一樣的,宣平話屬於處州方言,而武義話屬於婺州方言,兩者有區別。再者生活習俗上,柳城是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與武義截然不同。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畲鄉

地理位置上,原宣平與武義之間是以樊嶺為界的,宣平屬於甌江流域,武義屬於錢塘江流域。宣平地域多山,歷史上交通閉塞,人民生活比武義要相對落後。地理、語言與習俗上的差別在傳統社會裡造成了一定的隔閡。所以,老一輩柳城人說自己是宣平人,不說武義人。

"

浙江省麗水市在民國以前稱處州府,下轄麗水、縉雲、青田、龍泉、遂昌、松陽、雲和、景寧、慶元和宣平十縣,對照現在的行政區劃,發現十個縣中除了2000年由縣級麗水市改名設為蓮都區外,還少了一個宣平,那麼宣平去哪了呢?

宣平縣的得名是源於境內的宣平溪,宣平溪是甌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宋代以來,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以鮑村(今柳城鎮)為中心的宣平溪流域文化區。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的宣慈鄉、應和兩鄉及懿德鄉北部置宣平縣,縣治設在鮑村。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民國時期的宣平縣城

1958年,宣平縣被撤銷,將其原轄區的柳城、上坦兩區及直屬鎮共16個鄉鎮併入武義縣,曳嶺區的5個鄉鎮劃給麗水縣,西北一小部分分別併入遂昌縣和松陽縣。自明景泰三年設立至1958年撤銷,宣平縣存在了506年。

為何會撤銷宣平,應該是和她的地理環境有關的,宣平地區屬山地丘陵地帶,本身縣域面積就比較小,所以造成耕地少,人民生活貧困落後,一直在溫飽線掙扎。由於看不到希望,當地百姓大量外遷,嚴重影響了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宣平境內幾無成規模的市鎮。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解放後,為改變當地落後的面貌,統籌區域發展,就撤銷了宣平縣,區域分別劃分給了臨近各縣。但是,重新劃分後的原宣平地區的百姓對於恢復宣平縣的呼聲重未停止過。1966年, 原宣平縣群眾自發召開了萬人大會,要求復縣。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復縣的原因,應該和風俗、語言等有關。就拿劃分到武義的柳城來說,柳城的宣平話與武義話是不一樣的,宣平話屬於處州方言,而武義話屬於婺州方言,兩者有區別。再者生活習俗上,柳城是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與武義截然不同。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畲鄉

地理位置上,原宣平與武義之間是以樊嶺為界的,宣平屬於甌江流域,武義屬於錢塘江流域。宣平地域多山,歷史上交通閉塞,人民生活比武義要相對落後。地理、語言與習俗上的差別在傳統社會裡造成了一定的隔閡。所以,老一輩柳城人說自己是宣平人,不說武義人。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柳城鎮

"

浙江省麗水市在民國以前稱處州府,下轄麗水、縉雲、青田、龍泉、遂昌、松陽、雲和、景寧、慶元和宣平十縣,對照現在的行政區劃,發現十個縣中除了2000年由縣級麗水市改名設為蓮都區外,還少了一個宣平,那麼宣平去哪了呢?

宣平縣的得名是源於境內的宣平溪,宣平溪是甌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宋代以來,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以鮑村(今柳城鎮)為中心的宣平溪流域文化區。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的宣慈鄉、應和兩鄉及懿德鄉北部置宣平縣,縣治設在鮑村。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民國時期的宣平縣城

1958年,宣平縣被撤銷,將其原轄區的柳城、上坦兩區及直屬鎮共16個鄉鎮併入武義縣,曳嶺區的5個鄉鎮劃給麗水縣,西北一小部分分別併入遂昌縣和松陽縣。自明景泰三年設立至1958年撤銷,宣平縣存在了506年。

為何會撤銷宣平,應該是和她的地理環境有關的,宣平地區屬山地丘陵地帶,本身縣域面積就比較小,所以造成耕地少,人民生活貧困落後,一直在溫飽線掙扎。由於看不到希望,當地百姓大量外遷,嚴重影響了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宣平境內幾無成規模的市鎮。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解放後,為改變當地落後的面貌,統籌區域發展,就撤銷了宣平縣,區域分別劃分給了臨近各縣。但是,重新劃分後的原宣平地區的百姓對於恢復宣平縣的呼聲重未停止過。1966年, 原宣平縣群眾自發召開了萬人大會,要求復縣。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復縣的原因,應該和風俗、語言等有關。就拿劃分到武義的柳城來說,柳城的宣平話與武義話是不一樣的,宣平話屬於處州方言,而武義話屬於婺州方言,兩者有區別。再者生活習俗上,柳城是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與武義截然不同。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畲鄉

地理位置上,原宣平與武義之間是以樊嶺為界的,宣平屬於甌江流域,武義屬於錢塘江流域。宣平地域多山,歷史上交通閉塞,人民生活比武義要相對落後。地理、語言與習俗上的差別在傳統社會裡造成了一定的隔閡。所以,老一輩柳城人說自己是宣平人,不說武義人。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柳城鎮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柳城鎮

再說一下原來的宣平縣治所在的柳城鎮。柳城不大,但歷史悠久,位於宣平溪上游的柳城是處州地區有名的古鎮,早在1500多年就存在了。唐高祖武德年間,隨著當地金銀礦額發現和開採,小鎮逐漸形成規模,朝廷在此設立專門負責礦產開採運輸管理的衙門,叫發運司。太平天國時期,許多來自浙江、江西等地的百姓為避戰亂來到這裡,並定居了下來。

"

浙江省麗水市在民國以前稱處州府,下轄麗水、縉雲、青田、龍泉、遂昌、松陽、雲和、景寧、慶元和宣平十縣,對照現在的行政區劃,發現十個縣中除了2000年由縣級麗水市改名設為蓮都區外,還少了一個宣平,那麼宣平去哪了呢?

宣平縣的得名是源於境內的宣平溪,宣平溪是甌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宋代以來,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以鮑村(今柳城鎮)為中心的宣平溪流域文化區。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的宣慈鄉、應和兩鄉及懿德鄉北部置宣平縣,縣治設在鮑村。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民國時期的宣平縣城

1958年,宣平縣被撤銷,將其原轄區的柳城、上坦兩區及直屬鎮共16個鄉鎮併入武義縣,曳嶺區的5個鄉鎮劃給麗水縣,西北一小部分分別併入遂昌縣和松陽縣。自明景泰三年設立至1958年撤銷,宣平縣存在了506年。

為何會撤銷宣平,應該是和她的地理環境有關的,宣平地區屬山地丘陵地帶,本身縣域面積就比較小,所以造成耕地少,人民生活貧困落後,一直在溫飽線掙扎。由於看不到希望,當地百姓大量外遷,嚴重影響了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宣平境內幾無成規模的市鎮。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解放後,為改變當地落後的面貌,統籌區域發展,就撤銷了宣平縣,區域分別劃分給了臨近各縣。但是,重新劃分後的原宣平地區的百姓對於恢復宣平縣的呼聲重未停止過。1966年, 原宣平縣群眾自發召開了萬人大會,要求復縣。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溪

復縣的原因,應該和風俗、語言等有關。就拿劃分到武義的柳城來說,柳城的宣平話與武義話是不一樣的,宣平話屬於處州方言,而武義話屬於婺州方言,兩者有區別。再者生活習俗上,柳城是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與武義截然不同。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宣平畲鄉

地理位置上,原宣平與武義之間是以樊嶺為界的,宣平屬於甌江流域,武義屬於錢塘江流域。宣平地域多山,歷史上交通閉塞,人民生活比武義要相對落後。地理、語言與習俗上的差別在傳統社會裡造成了一定的隔閡。所以,老一輩柳城人說自己是宣平人,不說武義人。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柳城鎮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柳城鎮

再說一下原來的宣平縣治所在的柳城鎮。柳城不大,但歷史悠久,位於宣平溪上游的柳城是處州地區有名的古鎮,早在1500多年就存在了。唐高祖武德年間,隨著當地金銀礦額發現和開採,小鎮逐漸形成規模,朝廷在此設立專門負責礦產開採運輸管理的衙門,叫發運司。太平天國時期,許多來自浙江、江西等地的百姓為避戰亂來到這裡,並定居了下來。

已經消失的處州府宣平縣,她的歷史你還記得多少?

武義縣地圖

由於小鎮地處偏遠,古鎮面貌得以完整保留。由於發運司的存在,門前的街就被叫做司前街,一直沿用至今。司前老街並不長,只有200多米左右,街道也相對較狹窄,街道兩旁都是青磚黛瓦,一幢幢明清時期風格的建築緊挨,安靜恬美。走在古鎮老街,你會發現,時間從未流逝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