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
"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你知道尹吉甫嗎?是的,因為他離我們太久遠了,久遠的都可以成為化石,所以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誰。

但他可不是一個輕易就該被忽視的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由他編撰採集成書的。這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因此他也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你知道尹吉甫嗎?是的,因為他離我們太久遠了,久遠的都可以成為化石,所以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誰。

但他可不是一個輕易就該被忽視的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由他編撰採集成書的。這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因此他也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採風者、編纂者、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武術家、教育家、最早的稅務高官、最早的市場管理高官、尹國的國君、也是200萬尹姓族人、60萬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

那麼今天為什麼要說到他,因為他在瀘州有遺蹟和傳說,並且部分瀘州文史研究者和民間傳說似乎在昭示尹吉甫是瀘州人。更重要的是瀘州古八景的撫琴臺,曾經一度寂寞的麻沙橋的山壁上靜躺著。

關於他是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的依據是——瀘州民俗研究專家陳鑫明老師在《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一書中稱,早在西漢,楊雄就在《琴清音》中記載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盡後,吉甫撫琴追思的故事。東漢文學家蔡邕,則對吉甫彈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題解。 到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3"江水"中,記述江陽縣(瀘州古稱江陽)時,抄錄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關於尹吉甫為古蜀國江陽人的最早記載。

"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你知道尹吉甫嗎?是的,因為他離我們太久遠了,久遠的都可以成為化石,所以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誰。

但他可不是一個輕易就該被忽視的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由他編撰採集成書的。這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因此他也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採風者、編纂者、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武術家、教育家、最早的稅務高官、最早的市場管理高官、尹國的國君、也是200萬尹姓族人、60萬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

那麼今天為什麼要說到他,因為他在瀘州有遺蹟和傳說,並且部分瀘州文史研究者和民間傳說似乎在昭示尹吉甫是瀘州人。更重要的是瀘州古八景的撫琴臺,曾經一度寂寞的麻沙橋的山壁上靜躺著。

關於他是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的依據是——瀘州民俗研究專家陳鑫明老師在《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一書中稱,早在西漢,楊雄就在《琴清音》中記載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盡後,吉甫撫琴追思的故事。東漢文學家蔡邕,則對吉甫彈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題解。 到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3"江水"中,記述江陽縣(瀘州古稱江陽)時,抄錄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關於尹吉甫為古蜀國江陽人的最早記載。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此外,陳鑫明還考證出,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納溪區豐樂鎮有尹太師夫人馬氏墓地,尹氏宗祠和尹氏族譜及各種明清時期的地方誌等歷史文獻,"這些都可以證明,尹吉甫是瀘州人,但是瀘州除尹吉甫遺留傳說以外,並無其他歷史遺蹟,不管尹吉甫是不是瀘州人,但是瀘州的傳說裡有他的故事,瀘州最著名的江陽八景“琴臺霜操”就在瀘州的麻沙橋附近。

對於人物的考證,我們自然知道不能單憑民間傳說去進行強行斷定,但是拋開史學觀點來談,民間價值就是民俗文化價值,又不能因此而把它否定。至少從古江陽有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起,瀘州民間就一直有流傳。到了明代這已經成為了江陽古八景的雛形。

"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你知道尹吉甫嗎?是的,因為他離我們太久遠了,久遠的都可以成為化石,所以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誰。

但他可不是一個輕易就該被忽視的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由他編撰採集成書的。這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因此他也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採風者、編纂者、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武術家、教育家、最早的稅務高官、最早的市場管理高官、尹國的國君、也是200萬尹姓族人、60萬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

那麼今天為什麼要說到他,因為他在瀘州有遺蹟和傳說,並且部分瀘州文史研究者和民間傳說似乎在昭示尹吉甫是瀘州人。更重要的是瀘州古八景的撫琴臺,曾經一度寂寞的麻沙橋的山壁上靜躺著。

關於他是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的依據是——瀘州民俗研究專家陳鑫明老師在《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一書中稱,早在西漢,楊雄就在《琴清音》中記載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盡後,吉甫撫琴追思的故事。東漢文學家蔡邕,則對吉甫彈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題解。 到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3"江水"中,記述江陽縣(瀘州古稱江陽)時,抄錄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關於尹吉甫為古蜀國江陽人的最早記載。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此外,陳鑫明還考證出,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納溪區豐樂鎮有尹太師夫人馬氏墓地,尹氏宗祠和尹氏族譜及各種明清時期的地方誌等歷史文獻,"這些都可以證明,尹吉甫是瀘州人,但是瀘州除尹吉甫遺留傳說以外,並無其他歷史遺蹟,不管尹吉甫是不是瀘州人,但是瀘州的傳說裡有他的故事,瀘州最著名的江陽八景“琴臺霜操”就在瀘州的麻沙橋附近。

對於人物的考證,我們自然知道不能單憑民間傳說去進行強行斷定,但是拋開史學觀點來談,民間價值就是民俗文化價值,又不能因此而把它否定。至少從古江陽有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起,瀘州民間就一直有流傳。到了明代這已經成為了江陽古八景的雛形。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老瀘州人對撫琴臺的篤定,來於他們的一種口頭傳承,這個撫琴臺,瀘州人讀法跟標準的普通話不一樣,一讀“缶琴臺”,一讀“孔琴臺”。缶琴臺的傳說大家基本耳熟能詳,(關於尹吉甫兒子被他小老婆,誣陷而投江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之前江陽沽酒看寫的《瀘州有座“否琴臺”故事令人扼腕乃瀘州八景之一》)有詳細的描述。

那麼為什麼又有孔琴臺的說法,原因是有人說這個地方是當年諸葛亮彈琴退敵之處。這裡顯然是老瀘州人穿鑿附會,把《空城計》異想天開的嫁接到了這裡。再加上諸葛亮曾經有到瀘州的傳說,自然就有人另外的想法。

刻意隱藏的東西才是事實的真相,江陽沽酒客認為每一段傳說的背後都一個不願為世人知道的真相。從這一點來說,撫琴臺到底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曾經發生過一段故事。

"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你知道尹吉甫嗎?是的,因為他離我們太久遠了,久遠的都可以成為化石,所以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誰。

但他可不是一個輕易就該被忽視的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由他編撰採集成書的。這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因此他也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採風者、編纂者、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武術家、教育家、最早的稅務高官、最早的市場管理高官、尹國的國君、也是200萬尹姓族人、60萬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

那麼今天為什麼要說到他,因為他在瀘州有遺蹟和傳說,並且部分瀘州文史研究者和民間傳說似乎在昭示尹吉甫是瀘州人。更重要的是瀘州古八景的撫琴臺,曾經一度寂寞的麻沙橋的山壁上靜躺著。

關於他是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的依據是——瀘州民俗研究專家陳鑫明老師在《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一書中稱,早在西漢,楊雄就在《琴清音》中記載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盡後,吉甫撫琴追思的故事。東漢文學家蔡邕,則對吉甫彈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題解。 到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3"江水"中,記述江陽縣(瀘州古稱江陽)時,抄錄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關於尹吉甫為古蜀國江陽人的最早記載。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此外,陳鑫明還考證出,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納溪區豐樂鎮有尹太師夫人馬氏墓地,尹氏宗祠和尹氏族譜及各種明清時期的地方誌等歷史文獻,"這些都可以證明,尹吉甫是瀘州人,但是瀘州除尹吉甫遺留傳說以外,並無其他歷史遺蹟,不管尹吉甫是不是瀘州人,但是瀘州的傳說裡有他的故事,瀘州最著名的江陽八景“琴臺霜操”就在瀘州的麻沙橋附近。

對於人物的考證,我們自然知道不能單憑民間傳說去進行強行斷定,但是拋開史學觀點來談,民間價值就是民俗文化價值,又不能因此而把它否定。至少從古江陽有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起,瀘州民間就一直有流傳。到了明代這已經成為了江陽古八景的雛形。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老瀘州人對撫琴臺的篤定,來於他們的一種口頭傳承,這個撫琴臺,瀘州人讀法跟標準的普通話不一樣,一讀“缶琴臺”,一讀“孔琴臺”。缶琴臺的傳說大家基本耳熟能詳,(關於尹吉甫兒子被他小老婆,誣陷而投江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之前江陽沽酒看寫的《瀘州有座“否琴臺”故事令人扼腕乃瀘州八景之一》)有詳細的描述。

那麼為什麼又有孔琴臺的說法,原因是有人說這個地方是當年諸葛亮彈琴退敵之處。這裡顯然是老瀘州人穿鑿附會,把《空城計》異想天開的嫁接到了這裡。再加上諸葛亮曾經有到瀘州的傳說,自然就有人另外的想法。

刻意隱藏的東西才是事實的真相,江陽沽酒客認為每一段傳說的背後都一個不願為世人知道的真相。從這一點來說,撫琴臺到底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曾經發生過一段故事。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但是傳說既成事實,你總不能因為牛郎織女不存在,就否定七夕的價值,月亮上沒有嫦娥,就再也不談廣寒宮的寂寞一樣。尊重民俗文化跟尊重歷史一樣具有它的現實意義。只是一個給予大家真相,一個給予大家更多的想象罷了。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些被人傳頌日久的東西,已經成為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標籤和人文象徵,它如同信仰圖騰一樣,讓瀘州的歷史底蘊變得更加厚重,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我們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必要對這些幾百上千年的文化遺留和古蹟進行整理和保護,它實際跟城市的發展和進步沒有衝突,相反它是相輔相成的作用,你並不是無根之水,你的過去都是可以追溯的。

"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你知道尹吉甫嗎?是的,因為他離我們太久遠了,久遠的都可以成為化石,所以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誰。

但他可不是一個輕易就該被忽視的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由他編撰採集成書的。這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因此他也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採風者、編纂者、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武術家、教育家、最早的稅務高官、最早的市場管理高官、尹國的國君、也是200萬尹姓族人、60萬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

那麼今天為什麼要說到他,因為他在瀘州有遺蹟和傳說,並且部分瀘州文史研究者和民間傳說似乎在昭示尹吉甫是瀘州人。更重要的是瀘州古八景的撫琴臺,曾經一度寂寞的麻沙橋的山壁上靜躺著。

關於他是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的依據是——瀘州民俗研究專家陳鑫明老師在《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一書中稱,早在西漢,楊雄就在《琴清音》中記載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盡後,吉甫撫琴追思的故事。東漢文學家蔡邕,則對吉甫彈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題解。 到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3"江水"中,記述江陽縣(瀘州古稱江陽)時,抄錄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關於尹吉甫為古蜀國江陽人的最早記載。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此外,陳鑫明還考證出,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納溪區豐樂鎮有尹太師夫人馬氏墓地,尹氏宗祠和尹氏族譜及各種明清時期的地方誌等歷史文獻,"這些都可以證明,尹吉甫是瀘州人,但是瀘州除尹吉甫遺留傳說以外,並無其他歷史遺蹟,不管尹吉甫是不是瀘州人,但是瀘州的傳說裡有他的故事,瀘州最著名的江陽八景“琴臺霜操”就在瀘州的麻沙橋附近。

對於人物的考證,我們自然知道不能單憑民間傳說去進行強行斷定,但是拋開史學觀點來談,民間價值就是民俗文化價值,又不能因此而把它否定。至少從古江陽有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起,瀘州民間就一直有流傳。到了明代這已經成為了江陽古八景的雛形。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老瀘州人對撫琴臺的篤定,來於他們的一種口頭傳承,這個撫琴臺,瀘州人讀法跟標準的普通話不一樣,一讀“缶琴臺”,一讀“孔琴臺”。缶琴臺的傳說大家基本耳熟能詳,(關於尹吉甫兒子被他小老婆,誣陷而投江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之前江陽沽酒看寫的《瀘州有座“否琴臺”故事令人扼腕乃瀘州八景之一》)有詳細的描述。

那麼為什麼又有孔琴臺的說法,原因是有人說這個地方是當年諸葛亮彈琴退敵之處。這裡顯然是老瀘州人穿鑿附會,把《空城計》異想天開的嫁接到了這裡。再加上諸葛亮曾經有到瀘州的傳說,自然就有人另外的想法。

刻意隱藏的東西才是事實的真相,江陽沽酒客認為每一段傳說的背後都一個不願為世人知道的真相。從這一點來說,撫琴臺到底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曾經發生過一段故事。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但是傳說既成事實,你總不能因為牛郎織女不存在,就否定七夕的價值,月亮上沒有嫦娥,就再也不談廣寒宮的寂寞一樣。尊重民俗文化跟尊重歷史一樣具有它的現實意義。只是一個給予大家真相,一個給予大家更多的想象罷了。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些被人傳頌日久的東西,已經成為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標籤和人文象徵,它如同信仰圖騰一樣,讓瀘州的歷史底蘊變得更加厚重,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我們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必要對這些幾百上千年的文化遺留和古蹟進行整理和保護,它實際跟城市的發展和進步沒有衝突,相反它是相輔相成的作用,你並不是無根之水,你的過去都是可以追溯的。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但是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禁要問,我們追溯的歷史在哪裡?記憶早就模糊,文字也變得雜亂,本來有的地方已經很多面目全非,連幾年前被老一輩人津津樂道的撫琴臺遺址,曾經見之於今天當地的報端,電視節目,網絡媒體,被大家都普遍知道的東西,然而我們現在在談論的時候,你知道嗎?它已經煙消雲散了。

民間一直在呼籲,但是實際我們得到的多是已經消失的噩耗,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你知道尹吉甫嗎?是的,因為他離我們太久遠了,久遠的都可以成為化石,所以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誰。

但他可不是一個輕易就該被忽視的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由他編撰採集成書的。這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因此他也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採風者、編纂者、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武術家、教育家、最早的稅務高官、最早的市場管理高官、尹國的國君、也是200萬尹姓族人、60萬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

那麼今天為什麼要說到他,因為他在瀘州有遺蹟和傳說,並且部分瀘州文史研究者和民間傳說似乎在昭示尹吉甫是瀘州人。更重要的是瀘州古八景的撫琴臺,曾經一度寂寞的麻沙橋的山壁上靜躺著。

關於他是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的依據是——瀘州民俗研究專家陳鑫明老師在《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一書中稱,早在西漢,楊雄就在《琴清音》中記載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盡後,吉甫撫琴追思的故事。東漢文學家蔡邕,則對吉甫彈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題解。 到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3"江水"中,記述江陽縣(瀘州古稱江陽)時,抄錄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關於尹吉甫為古蜀國江陽人的最早記載。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此外,陳鑫明還考證出,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納溪區豐樂鎮有尹太師夫人馬氏墓地,尹氏宗祠和尹氏族譜及各種明清時期的地方誌等歷史文獻,"這些都可以證明,尹吉甫是瀘州人,但是瀘州除尹吉甫遺留傳說以外,並無其他歷史遺蹟,不管尹吉甫是不是瀘州人,但是瀘州的傳說裡有他的故事,瀘州最著名的江陽八景“琴臺霜操”就在瀘州的麻沙橋附近。

對於人物的考證,我們自然知道不能單憑民間傳說去進行強行斷定,但是拋開史學觀點來談,民間價值就是民俗文化價值,又不能因此而把它否定。至少從古江陽有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起,瀘州民間就一直有流傳。到了明代這已經成為了江陽古八景的雛形。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老瀘州人對撫琴臺的篤定,來於他們的一種口頭傳承,這個撫琴臺,瀘州人讀法跟標準的普通話不一樣,一讀“缶琴臺”,一讀“孔琴臺”。缶琴臺的傳說大家基本耳熟能詳,(關於尹吉甫兒子被他小老婆,誣陷而投江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之前江陽沽酒看寫的《瀘州有座“否琴臺”故事令人扼腕乃瀘州八景之一》)有詳細的描述。

那麼為什麼又有孔琴臺的說法,原因是有人說這個地方是當年諸葛亮彈琴退敵之處。這裡顯然是老瀘州人穿鑿附會,把《空城計》異想天開的嫁接到了這裡。再加上諸葛亮曾經有到瀘州的傳說,自然就有人另外的想法。

刻意隱藏的東西才是事實的真相,江陽沽酒客認為每一段傳說的背後都一個不願為世人知道的真相。從這一點來說,撫琴臺到底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曾經發生過一段故事。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但是傳說既成事實,你總不能因為牛郎織女不存在,就否定七夕的價值,月亮上沒有嫦娥,就再也不談廣寒宮的寂寞一樣。尊重民俗文化跟尊重歷史一樣具有它的現實意義。只是一個給予大家真相,一個給予大家更多的想象罷了。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些被人傳頌日久的東西,已經成為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標籤和人文象徵,它如同信仰圖騰一樣,讓瀘州的歷史底蘊變得更加厚重,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我們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必要對這些幾百上千年的文化遺留和古蹟進行整理和保護,它實際跟城市的發展和進步沒有衝突,相反它是相輔相成的作用,你並不是無根之水,你的過去都是可以追溯的。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但是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禁要問,我們追溯的歷史在哪裡?記憶早就模糊,文字也變得雜亂,本來有的地方已經很多面目全非,連幾年前被老一輩人津津樂道的撫琴臺遺址,曾經見之於今天當地的報端,電視節目,網絡媒體,被大家都普遍知道的東西,然而我們現在在談論的時候,你知道嗎?它已經煙消雲散了。

民間一直在呼籲,但是實際我們得到的多是已經消失的噩耗,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原來,沽酒客曾聽人描述:在位於麻沙橋臨近的望山坪村地界內。撫琴臺路旁山壁,古墳壘壘,芳草叢生,樹林掩映,大概這裡背倚三華山,下有碧基街與半邊街,遠望長沱二江,風水很好的原因吧。

撫琴臺原是一塊上平下有一突楞的大岩石,上平約50平方米,離下一突楞約1.5米高,一突楞伸出有兩米。解放前撫琴臺上有一廟子,解放後擔心百姓懸崖邊燒香易出危險而拆除,拆除廟後,是一航司在此開石建房,但是今天上千年的撫琴臺古蹟就這樣消失了。

今天修了撫琴山水好像是對它的一個紀念,一個小區用名字代替了古蹟,從居住的條件來說,也算這塊地方為住家的人作了貢獻,就是在貢獻之前還來不及對它進行保護和搬遷,它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消失。今天不知道有幾個人知道撫琴山水到底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你們可知道,這裡到曾經的意義和價值。

"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你知道尹吉甫嗎?是的,因為他離我們太久遠了,久遠的都可以成為化石,所以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誰。

但他可不是一個輕易就該被忽視的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由他編撰採集成書的。這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因此他也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採風者、編纂者、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武術家、教育家、最早的稅務高官、最早的市場管理高官、尹國的國君、也是200萬尹姓族人、60萬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

那麼今天為什麼要說到他,因為他在瀘州有遺蹟和傳說,並且部分瀘州文史研究者和民間傳說似乎在昭示尹吉甫是瀘州人。更重要的是瀘州古八景的撫琴臺,曾經一度寂寞的麻沙橋的山壁上靜躺著。

關於他是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的依據是——瀘州民俗研究專家陳鑫明老師在《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一書中稱,早在西漢,楊雄就在《琴清音》中記載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盡後,吉甫撫琴追思的故事。東漢文學家蔡邕,則對吉甫彈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題解。 到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3"江水"中,記述江陽縣(瀘州古稱江陽)時,抄錄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關於尹吉甫為古蜀國江陽人的最早記載。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此外,陳鑫明還考證出,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納溪區豐樂鎮有尹太師夫人馬氏墓地,尹氏宗祠和尹氏族譜及各種明清時期的地方誌等歷史文獻,"這些都可以證明,尹吉甫是瀘州人,但是瀘州除尹吉甫遺留傳說以外,並無其他歷史遺蹟,不管尹吉甫是不是瀘州人,但是瀘州的傳說裡有他的故事,瀘州最著名的江陽八景“琴臺霜操”就在瀘州的麻沙橋附近。

對於人物的考證,我們自然知道不能單憑民間傳說去進行強行斷定,但是拋開史學觀點來談,民間價值就是民俗文化價值,又不能因此而把它否定。至少從古江陽有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起,瀘州民間就一直有流傳。到了明代這已經成為了江陽古八景的雛形。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老瀘州人對撫琴臺的篤定,來於他們的一種口頭傳承,這個撫琴臺,瀘州人讀法跟標準的普通話不一樣,一讀“缶琴臺”,一讀“孔琴臺”。缶琴臺的傳說大家基本耳熟能詳,(關於尹吉甫兒子被他小老婆,誣陷而投江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之前江陽沽酒看寫的《瀘州有座“否琴臺”故事令人扼腕乃瀘州八景之一》)有詳細的描述。

那麼為什麼又有孔琴臺的說法,原因是有人說這個地方是當年諸葛亮彈琴退敵之處。這裡顯然是老瀘州人穿鑿附會,把《空城計》異想天開的嫁接到了這裡。再加上諸葛亮曾經有到瀘州的傳說,自然就有人另外的想法。

刻意隱藏的東西才是事實的真相,江陽沽酒客認為每一段傳說的背後都一個不願為世人知道的真相。從這一點來說,撫琴臺到底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曾經發生過一段故事。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但是傳說既成事實,你總不能因為牛郎織女不存在,就否定七夕的價值,月亮上沒有嫦娥,就再也不談廣寒宮的寂寞一樣。尊重民俗文化跟尊重歷史一樣具有它的現實意義。只是一個給予大家真相,一個給予大家更多的想象罷了。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些被人傳頌日久的東西,已經成為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標籤和人文象徵,它如同信仰圖騰一樣,讓瀘州的歷史底蘊變得更加厚重,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我們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必要對這些幾百上千年的文化遺留和古蹟進行整理和保護,它實際跟城市的發展和進步沒有衝突,相反它是相輔相成的作用,你並不是無根之水,你的過去都是可以追溯的。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但是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禁要問,我們追溯的歷史在哪裡?記憶早就模糊,文字也變得雜亂,本來有的地方已經很多面目全非,連幾年前被老一輩人津津樂道的撫琴臺遺址,曾經見之於今天當地的報端,電視節目,網絡媒體,被大家都普遍知道的東西,然而我們現在在談論的時候,你知道嗎?它已經煙消雲散了。

民間一直在呼籲,但是實際我們得到的多是已經消失的噩耗,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原來,沽酒客曾聽人描述:在位於麻沙橋臨近的望山坪村地界內。撫琴臺路旁山壁,古墳壘壘,芳草叢生,樹林掩映,大概這裡背倚三華山,下有碧基街與半邊街,遠望長沱二江,風水很好的原因吧。

撫琴臺原是一塊上平下有一突楞的大岩石,上平約50平方米,離下一突楞約1.5米高,一突楞伸出有兩米。解放前撫琴臺上有一廟子,解放後擔心百姓懸崖邊燒香易出危險而拆除,拆除廟後,是一航司在此開石建房,但是今天上千年的撫琴臺古蹟就這樣消失了。

今天修了撫琴山水好像是對它的一個紀念,一個小區用名字代替了古蹟,從居住的條件來說,也算這塊地方為住家的人作了貢獻,就是在貢獻之前還來不及對它進行保護和搬遷,它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消失。今天不知道有幾個人知道撫琴山水到底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你們可知道,這裡到曾經的意義和價值。

憑弔瀘州撫琴臺,據說這個古景也消失了,誰還能記得你的過往?

前面說到尹吉甫是哪裡人?現在中國有四種說法。比較突出的兩種說法是:一說是西周房州青峰(今湖北十堰青峰)人,西周封鉅(今河北滄州南皮)人;還有兩種說法是:一說西周中都邑(今山西平遙)人,一說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

沽酒客並不要去考證這些,只是覺得有意思的是,在湖北、河北、四川、山西四省,都留有尹吉甫的歷史記載和遺蹟,尹吉甫在各自的地方都有歷史名望,都認為是各自地方的人,但沒有人爭論和從根本上論證尹吉甫的籍貫。

尹吉甫的名望在中國軍事和哲學、文化領域影響較大,孔子、老子對尹吉甫都比較推崇,但是近代以來尹吉甫的名氣倒確實沒有諸葛亮大,例如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陽,就曾為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的“臥龍崗”何在而爭得不可開交,從市長、文化名人、官員、學者,到市井百姓,都爭的要打起架來,原因在於爭奪“名人文化資源”的經濟利益。但是湖北十堰、河北滄州、四川瀘州、山西平遙等,誰都沒有爭奪過“尹吉甫名人文化資源”。

尹吉甫“天生丞民,有物有則”的思想,曾為北京大學著名哲學大師、學者張岱年研究和考證過,他認為是孔子、老子時代之前的哲學家,是中國“天人合一”思想最初起源。

所以,我們看問題如果只是看一塊地,一個傳說,而不去了解它的脈絡,你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嗎?你能後怕你輕易把它抹殺和淡忘,是做了多麼愚蠢的事情嗎?

今天沽酒客想憑弔撫琴臺,尹吉甫和他兒子,但是懷古又能如何,連地方都找不到了,瀘州其他八景呢?命運又將如何?恐怕沒人關心了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