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縣 黃河 太原 春秋戰國 山西 憶城事 2019-07-18
"
"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一天不見大鼓樓,夢裡也要把它摟。

"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一天不見大鼓樓,夢裡也要把它摟。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縣城內中心的鼓樓,舊名大觀樓,明萬曆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初建,清咸豐六年知州宋載賡復修。據《隰州志》記載:“隰郡環治皆山,有樓翼然,聳乎其間,曰大觀樓,址不盈畝,而隱蔽閭閻,吞吐矯翮,而九苞凌空也,如蟠龍然,揚鬣鼓頜而珠彩照空也......”,讀了這一段記述,就可想象到當時大觀樓的雄偉瑰麗氣象,與巍峨煥當的風貌。

"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一天不見大鼓樓,夢裡也要把它摟。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縣城內中心的鼓樓,舊名大觀樓,明萬曆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初建,清咸豐六年知州宋載賡復修。據《隰州志》記載:“隰郡環治皆山,有樓翼然,聳乎其間,曰大觀樓,址不盈畝,而隱蔽閭閻,吞吐矯翮,而九苞凌空也,如蟠龍然,揚鬣鼓頜而珠彩照空也......”,讀了這一段記述,就可想象到當時大觀樓的雄偉瑰麗氣象,與巍峨煥當的風貌。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共四層,樓頂端有避雷設備,尖戟沖天,聯袂而一,風動銅鈴叮噹作響,聲聞五里,風緊響急,風微響輕,若報風情然。頂簷下四周,各懸一米大方匾,北匾題:“三晉雄邦”;南匾題:“河東重鎮”;東匾題:“龍泉古郡”;西匾題:“長壽遺封”。藍底金字,躍入眼簾,題匾者均為歷代知州,各有署名及年月,這四周的題匾,都說明隰縣是地勢險要、聞名遠古的重要城鎮。“三晉雄邦”是說隰縣在春秋戰國時就是雄偉的大邦;春秋時山西為晉國,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後來山西省亦稱“三晉”;“長壽遺封”是說隰縣在北周大象元年(公元五零七年)曾是長壽縣置;“龍泉古郡”是說隰縣在隋開皇五午(公元五八三年)曾稱龍泉郡;“河東重鎮”是說隰縣是黃河以東的重要城鎮,也可以說隰縣是河東道的重要州城。

"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一天不見大鼓樓,夢裡也要把它摟。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縣城內中心的鼓樓,舊名大觀樓,明萬曆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初建,清咸豐六年知州宋載賡復修。據《隰州志》記載:“隰郡環治皆山,有樓翼然,聳乎其間,曰大觀樓,址不盈畝,而隱蔽閭閻,吞吐矯翮,而九苞凌空也,如蟠龍然,揚鬣鼓頜而珠彩照空也......”,讀了這一段記述,就可想象到當時大觀樓的雄偉瑰麗氣象,與巍峨煥當的風貌。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共四層,樓頂端有避雷設備,尖戟沖天,聯袂而一,風動銅鈴叮噹作響,聲聞五里,風緊響急,風微響輕,若報風情然。頂簷下四周,各懸一米大方匾,北匾題:“三晉雄邦”;南匾題:“河東重鎮”;東匾題:“龍泉古郡”;西匾題:“長壽遺封”。藍底金字,躍入眼簾,題匾者均為歷代知州,各有署名及年月,這四周的題匾,都說明隰縣是地勢險要、聞名遠古的重要城鎮。“三晉雄邦”是說隰縣在春秋戰國時就是雄偉的大邦;春秋時山西為晉國,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後來山西省亦稱“三晉”;“長壽遺封”是說隰縣在北周大象元年(公元五零七年)曾是長壽縣置;“龍泉古郡”是說隰縣在隋開皇五午(公元五八三年)曾稱龍泉郡;“河東重鎮”是說隰縣是黃河以東的重要城鎮,也可以說隰縣是河東道的重要州城。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聳立在州城中心,高可四級,頂級為十六字四塊大匾,三級為樓閣,四周環以雕欄,登樓環視,城中房舍一目瞭然,憑欄遠眺,四郊景色,盡收眼底,遊覽觀賞,殊有心曠神怡之感。二級為神詞,祠中塑有三官神像,三官亦稱“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都是給人降福消災的喜神。明末清初,此樓改稱“三官樓”,每年正月十五日天官誕辰(地官七月十五日,水官十月十五日誕辰),即由該樓住持老道,提前一日張燈結綵,設祭供神,城內商人百姓,黎明即起,爭上香火。自十四日起,炮仗鑼鼓,盡日不絕。州城南門內為三官樓戲臺,演戲三月,與元霄燈節之民間秧歌遊藝活動競先演唱,共慶佳節。秧歌有旱船、龍燈、鬥獅、竹馬、高蹺等,徹夜歡騰,頗極一時之盛。

"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一天不見大鼓樓,夢裡也要把它摟。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縣城內中心的鼓樓,舊名大觀樓,明萬曆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初建,清咸豐六年知州宋載賡復修。據《隰州志》記載:“隰郡環治皆山,有樓翼然,聳乎其間,曰大觀樓,址不盈畝,而隱蔽閭閻,吞吐矯翮,而九苞凌空也,如蟠龍然,揚鬣鼓頜而珠彩照空也......”,讀了這一段記述,就可想象到當時大觀樓的雄偉瑰麗氣象,與巍峨煥當的風貌。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共四層,樓頂端有避雷設備,尖戟沖天,聯袂而一,風動銅鈴叮噹作響,聲聞五里,風緊響急,風微響輕,若報風情然。頂簷下四周,各懸一米大方匾,北匾題:“三晉雄邦”;南匾題:“河東重鎮”;東匾題:“龍泉古郡”;西匾題:“長壽遺封”。藍底金字,躍入眼簾,題匾者均為歷代知州,各有署名及年月,這四周的題匾,都說明隰縣是地勢險要、聞名遠古的重要城鎮。“三晉雄邦”是說隰縣在春秋戰國時就是雄偉的大邦;春秋時山西為晉國,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後來山西省亦稱“三晉”;“長壽遺封”是說隰縣在北周大象元年(公元五零七年)曾是長壽縣置;“龍泉古郡”是說隰縣在隋開皇五午(公元五八三年)曾稱龍泉郡;“河東重鎮”是說隰縣是黃河以東的重要城鎮,也可以說隰縣是河東道的重要州城。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聳立在州城中心,高可四級,頂級為十六字四塊大匾,三級為樓閣,四周環以雕欄,登樓環視,城中房舍一目瞭然,憑欄遠眺,四郊景色,盡收眼底,遊覽觀賞,殊有心曠神怡之感。二級為神詞,祠中塑有三官神像,三官亦稱“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都是給人降福消災的喜神。明末清初,此樓改稱“三官樓”,每年正月十五日天官誕辰(地官七月十五日,水官十月十五日誕辰),即由該樓住持老道,提前一日張燈結綵,設祭供神,城內商人百姓,黎明即起,爭上香火。自十四日起,炮仗鑼鼓,盡日不絕。州城南門內為三官樓戲臺,演戲三月,與元霄燈節之民間秧歌遊藝活動競先演唱,共慶佳節。秧歌有旱船、龍燈、鬥獅、竹馬、高蹺等,徹夜歡騰,頗極一時之盛。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底級為樓墩,中為通向東西南北街之大涵洞,洞口高於城門洞等。墩上四周垛雉,就像古城的堵雉,洞門上各有石刻題字,說明了隰州的地理形勢。北為“北拱晉陽”:說隰州環拱著北面的晉陽古城太原;南為“南臨古慈”:說隰州南與慈州(古吉縣)接壤;東為“東屏姑射”:說隰州東以姑射山(在隰州城東百里,曲折綿亙二百里)為屏障;西為“西帶黃河”:說隰州西面瀕臨黃河地帶。

"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一天不見大鼓樓,夢裡也要把它摟。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縣城內中心的鼓樓,舊名大觀樓,明萬曆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初建,清咸豐六年知州宋載賡復修。據《隰州志》記載:“隰郡環治皆山,有樓翼然,聳乎其間,曰大觀樓,址不盈畝,而隱蔽閭閻,吞吐矯翮,而九苞凌空也,如蟠龍然,揚鬣鼓頜而珠彩照空也......”,讀了這一段記述,就可想象到當時大觀樓的雄偉瑰麗氣象,與巍峨煥當的風貌。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共四層,樓頂端有避雷設備,尖戟沖天,聯袂而一,風動銅鈴叮噹作響,聲聞五里,風緊響急,風微響輕,若報風情然。頂簷下四周,各懸一米大方匾,北匾題:“三晉雄邦”;南匾題:“河東重鎮”;東匾題:“龍泉古郡”;西匾題:“長壽遺封”。藍底金字,躍入眼簾,題匾者均為歷代知州,各有署名及年月,這四周的題匾,都說明隰縣是地勢險要、聞名遠古的重要城鎮。“三晉雄邦”是說隰縣在春秋戰國時就是雄偉的大邦;春秋時山西為晉國,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後來山西省亦稱“三晉”;“長壽遺封”是說隰縣在北周大象元年(公元五零七年)曾是長壽縣置;“龍泉古郡”是說隰縣在隋開皇五午(公元五八三年)曾稱龍泉郡;“河東重鎮”是說隰縣是黃河以東的重要城鎮,也可以說隰縣是河東道的重要州城。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聳立在州城中心,高可四級,頂級為十六字四塊大匾,三級為樓閣,四周環以雕欄,登樓環視,城中房舍一目瞭然,憑欄遠眺,四郊景色,盡收眼底,遊覽觀賞,殊有心曠神怡之感。二級為神詞,祠中塑有三官神像,三官亦稱“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都是給人降福消災的喜神。明末清初,此樓改稱“三官樓”,每年正月十五日天官誕辰(地官七月十五日,水官十月十五日誕辰),即由該樓住持老道,提前一日張燈結綵,設祭供神,城內商人百姓,黎明即起,爭上香火。自十四日起,炮仗鑼鼓,盡日不絕。州城南門內為三官樓戲臺,演戲三月,與元霄燈節之民間秧歌遊藝活動競先演唱,共慶佳節。秧歌有旱船、龍燈、鬥獅、竹馬、高蹺等,徹夜歡騰,頗極一時之盛。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底級為樓墩,中為通向東西南北街之大涵洞,洞口高於城門洞等。墩上四周垛雉,就像古城的堵雉,洞門上各有石刻題字,說明了隰州的地理形勢。北為“北拱晉陽”:說隰州環拱著北面的晉陽古城太原;南為“南臨古慈”:說隰州南與慈州(古吉縣)接壤;東為“東屏姑射”:說隰州東以姑射山(在隰州城東百里,曲折綿亙二百里)為屏障;西為“西帶黃河”:說隰州西面瀕臨黃河地帶。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樓墩的涵洞,四通八達,若大廈然,過去此中曾是縣城最繁華的攤販鬧市,早晚人跡不絕。早市以菜為主,上下午市以小吃及日用小商品為主,夜市則為晚點食品。涵洞內俗稱“鼓樓底”,西口立有石碑(現已無),為民初知事李嵉齡親筆題寫的石刻大石碑:“打倒貪官汙吏,劣紳土豪”,一為重修大觀樓碑記,碑上刻有“翠微山”三字,另刻隰州地震及災歷、祥異等年月,其餘則為本縣歷代循吏“功德碑”;東口兩壁為政府粘貼公告、公報、法令以及群眾啟事等的處所;北口洞壁上端,則懸有“民之父母”、“澤及斯民”等循吏的功德、去思、牌匾及留作紀念的靴帽掛柵。

"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一天不見大鼓樓,夢裡也要把它摟。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縣城內中心的鼓樓,舊名大觀樓,明萬曆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初建,清咸豐六年知州宋載賡復修。據《隰州志》記載:“隰郡環治皆山,有樓翼然,聳乎其間,曰大觀樓,址不盈畝,而隱蔽閭閻,吞吐矯翮,而九苞凌空也,如蟠龍然,揚鬣鼓頜而珠彩照空也......”,讀了這一段記述,就可想象到當時大觀樓的雄偉瑰麗氣象,與巍峨煥當的風貌。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共四層,樓頂端有避雷設備,尖戟沖天,聯袂而一,風動銅鈴叮噹作響,聲聞五里,風緊響急,風微響輕,若報風情然。頂簷下四周,各懸一米大方匾,北匾題:“三晉雄邦”;南匾題:“河東重鎮”;東匾題:“龍泉古郡”;西匾題:“長壽遺封”。藍底金字,躍入眼簾,題匾者均為歷代知州,各有署名及年月,這四周的題匾,都說明隰縣是地勢險要、聞名遠古的重要城鎮。“三晉雄邦”是說隰縣在春秋戰國時就是雄偉的大邦;春秋時山西為晉國,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後來山西省亦稱“三晉”;“長壽遺封”是說隰縣在北周大象元年(公元五零七年)曾是長壽縣置;“龍泉古郡”是說隰縣在隋開皇五午(公元五八三年)曾稱龍泉郡;“河東重鎮”是說隰縣是黃河以東的重要城鎮,也可以說隰縣是河東道的重要州城。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聳立在州城中心,高可四級,頂級為十六字四塊大匾,三級為樓閣,四周環以雕欄,登樓環視,城中房舍一目瞭然,憑欄遠眺,四郊景色,盡收眼底,遊覽觀賞,殊有心曠神怡之感。二級為神詞,祠中塑有三官神像,三官亦稱“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都是給人降福消災的喜神。明末清初,此樓改稱“三官樓”,每年正月十五日天官誕辰(地官七月十五日,水官十月十五日誕辰),即由該樓住持老道,提前一日張燈結綵,設祭供神,城內商人百姓,黎明即起,爭上香火。自十四日起,炮仗鑼鼓,盡日不絕。州城南門內為三官樓戲臺,演戲三月,與元霄燈節之民間秧歌遊藝活動競先演唱,共慶佳節。秧歌有旱船、龍燈、鬥獅、竹馬、高蹺等,徹夜歡騰,頗極一時之盛。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底級為樓墩,中為通向東西南北街之大涵洞,洞口高於城門洞等。墩上四周垛雉,就像古城的堵雉,洞門上各有石刻題字,說明了隰州的地理形勢。北為“北拱晉陽”:說隰州環拱著北面的晉陽古城太原;南為“南臨古慈”:說隰州南與慈州(古吉縣)接壤;東為“東屏姑射”:說隰州東以姑射山(在隰州城東百里,曲折綿亙二百里)為屏障;西為“西帶黃河”:說隰州西面瀕臨黃河地帶。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樓墩的涵洞,四通八達,若大廈然,過去此中曾是縣城最繁華的攤販鬧市,早晚人跡不絕。早市以菜為主,上下午市以小吃及日用小商品為主,夜市則為晚點食品。涵洞內俗稱“鼓樓底”,西口立有石碑(現已無),為民初知事李嵉齡親筆題寫的石刻大石碑:“打倒貪官汙吏,劣紳土豪”,一為重修大觀樓碑記,碑上刻有“翠微山”三字,另刻隰州地震及災歷、祥異等年月,其餘則為本縣歷代循吏“功德碑”;東口兩壁為政府粘貼公告、公報、法令以及群眾啟事等的處所;北口洞壁上端,則懸有“民之父母”、“澤及斯民”等循吏的功德、去思、牌匾及留作紀念的靴帽掛柵。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鼓樓底過去曾是尋人、等人的處所,又是群眾說理爭辯的評理場地,群眾發生了爭執不決的事,就以“到鼓樓底講理去!”為詞,扯扯拉拉在鼓樓底下爭論不休,直至評定是非曲直才罷......

"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一天不見大鼓樓,夢裡也要把它摟。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隰縣城內中心的鼓樓,舊名大觀樓,明萬曆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初建,清咸豐六年知州宋載賡復修。據《隰州志》記載:“隰郡環治皆山,有樓翼然,聳乎其間,曰大觀樓,址不盈畝,而隱蔽閭閻,吞吐矯翮,而九苞凌空也,如蟠龍然,揚鬣鼓頜而珠彩照空也......”,讀了這一段記述,就可想象到當時大觀樓的雄偉瑰麗氣象,與巍峨煥當的風貌。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共四層,樓頂端有避雷設備,尖戟沖天,聯袂而一,風動銅鈴叮噹作響,聲聞五里,風緊響急,風微響輕,若報風情然。頂簷下四周,各懸一米大方匾,北匾題:“三晉雄邦”;南匾題:“河東重鎮”;東匾題:“龍泉古郡”;西匾題:“長壽遺封”。藍底金字,躍入眼簾,題匾者均為歷代知州,各有署名及年月,這四周的題匾,都說明隰縣是地勢險要、聞名遠古的重要城鎮。“三晉雄邦”是說隰縣在春秋戰國時就是雄偉的大邦;春秋時山西為晉國,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後來山西省亦稱“三晉”;“長壽遺封”是說隰縣在北周大象元年(公元五零七年)曾是長壽縣置;“龍泉古郡”是說隰縣在隋開皇五午(公元五八三年)曾稱龍泉郡;“河東重鎮”是說隰縣是黃河以東的重要城鎮,也可以說隰縣是河東道的重要州城。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大觀樓聳立在州城中心,高可四級,頂級為十六字四塊大匾,三級為樓閣,四周環以雕欄,登樓環視,城中房舍一目瞭然,憑欄遠眺,四郊景色,盡收眼底,遊覽觀賞,殊有心曠神怡之感。二級為神詞,祠中塑有三官神像,三官亦稱“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都是給人降福消災的喜神。明末清初,此樓改稱“三官樓”,每年正月十五日天官誕辰(地官七月十五日,水官十月十五日誕辰),即由該樓住持老道,提前一日張燈結綵,設祭供神,城內商人百姓,黎明即起,爭上香火。自十四日起,炮仗鑼鼓,盡日不絕。州城南門內為三官樓戲臺,演戲三月,與元霄燈節之民間秧歌遊藝活動競先演唱,共慶佳節。秧歌有旱船、龍燈、鬥獅、竹馬、高蹺等,徹夜歡騰,頗極一時之盛。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底級為樓墩,中為通向東西南北街之大涵洞,洞口高於城門洞等。墩上四周垛雉,就像古城的堵雉,洞門上各有石刻題字,說明了隰州的地理形勢。北為“北拱晉陽”:說隰州環拱著北面的晉陽古城太原;南為“南臨古慈”:說隰州南與慈州(古吉縣)接壤;東為“東屏姑射”:說隰州東以姑射山(在隰州城東百里,曲折綿亙二百里)為屏障;西為“西帶黃河”:說隰州西面瀕臨黃河地帶。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樓墩的涵洞,四通八達,若大廈然,過去此中曾是縣城最繁華的攤販鬧市,早晚人跡不絕。早市以菜為主,上下午市以小吃及日用小商品為主,夜市則為晚點食品。涵洞內俗稱“鼓樓底”,西口立有石碑(現已無),為民初知事李嵉齡親筆題寫的石刻大石碑:“打倒貪官汙吏,劣紳土豪”,一為重修大觀樓碑記,碑上刻有“翠微山”三字,另刻隰州地震及災歷、祥異等年月,其餘則為本縣歷代循吏“功德碑”;東口兩壁為政府粘貼公告、公報、法令以及群眾啟事等的處所;北口洞壁上端,則懸有“民之父母”、“澤及斯民”等循吏的功德、去思、牌匾及留作紀念的靴帽掛柵。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鼓樓底過去曾是尋人、等人的處所,又是群眾說理爭辯的評理場地,群眾發生了爭執不決的事,就以“到鼓樓底講理去!”為詞,扯扯拉拉在鼓樓底下爭論不休,直至評定是非曲直才罷......

隰州城裡大鼓樓,從小長在心裡頭

作者:秦建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