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光景中,傳統戲曲人時不我待

(上海大劇院供圖)

人物小傳

史依弘,1972年6月出生,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工旦角,宗梅派。作為中宣部“四個一批”文藝人才、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等榮譽。

“再不做,可能就來不及了!”這是史依弘將經典武俠電影《新龍門客棧》搬上京劇舞臺的初衷之一。刀馬旦出身的她,不滿足於作為梅派青衣的代表,想趁“還耍得動”,在下月推出這部文唱武打兼備的大戲。

而這也是史依弘近幾年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帶著緊迫感,從三年前成立弘依梅文化傳播公司試水市場,到攜《霸王別姬》驚豔亮相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從一人挑戰“四大名旦”流派代表作,再到攜手寶山區開設“依弘劇場”,探索課本劇演出的中小學京劇美育新路徑……她的演出從京滬港,一直演到美國的紐約、普林斯頓;而她參與的京劇傳播普及項目一個疊著一個。

這樣的緊迫感來自環境——近些年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扶持與戲曲市場的回暖,讓戲曲人感到時不我待、大有可為;也來自身邊人——看中她的精湛技藝與百變姿態,海內外邀約不斷,戲曲製作人甚至“出難題”倒逼她給觀眾帶來驚喜與新鮮感;更源自對京劇藝術的初心——愛這一方舞臺,就要將所有的能量與熱情全部釋放,舞出新時代戲曲人的自信風姿。

大好光景中,傳統戲曲人時不我待

作為當代京劇舞臺的梅派青衣代表人物,史依弘在傳承好梅派經典作品的同時,博採眾長,廣泛學習積累其他流派和劇種作品。在此基礎上,她也貼合時代審美嘗試創新,為觀眾帶來驚喜。(弘依梅公司供圖)

理想主義者舞出戲曲市場的風生水起

旁人愛叫史依弘“史姐姐”。這最初只是後輩對她的“敬稱”,如今卻演變成業內外不論長幼對她的“愛稱”。待人,她確有著姐姐一般的親切與優雅;從藝,她精益求精,獨樹一幟,有作為姐姐的榜樣力量。數十年來受其感染的,不只是業內同行與戲迷,還有她此前在長江商學院求學時的老師梅建平。雖對京劇一竅不通,梅建平卻毅然成為史依弘的同路人,開辦“弘依梅”公司致力推廣京劇藝術。

從前做演出難,做戲曲演出更難,受眾有限、前期投入大、人員配合難,經常是錢扔下去聽不到一個響。與投資收益率打交道的金融學教授 “下海”,旁人以為準是有“錦囊妙計”挖掘戲曲市場的潛在商機,可沒想到他只是被史依弘對傳統藝術的執著所打動,“史依弘是一個‘笨人’,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在梅建平看來,越是難開墾的市場,越是艱難的傳統文化復興,越需要敢做事、願做事的理想主義者。因此,他願陪史依弘這樣的京劇人“笨”一回,二人聯手下演出、創作、公共教育動作頻頻。

這兩三年間,理想主義者收益或許不算多,可其影響力與傳播力用風生水起形容絕不誇張。每一個項目不僅票房火爆,更難得的是“一生二,二生三”,衍生更多的演出項目與業界話題,讓京劇得以更多地出現在普通人面前。比如從2013年系列演出“文武昆亂史依弘”中衍生出“梅尚程荀史依弘”的演出品牌。在去年一口氣挑戰“四大名旦”的代表作,用八個月南北橫跨上海大劇院、北京國家大劇院、香港文化中心三地頂級劇場,每到一地都掀起一陣旋風——觀眾驚歎於她在舞臺上的百變與靈動,更被她放下聲名不斷挑戰“不可能”的精神所感動。

傳承中是“小學生”,創新路上是“拓荒者”

“就是想多學幾齣戲。”挑戰“不可能”背後,史依弘的初衷都很純粹。“梅尚程荀”原本可以選擇“拿起就能演”的《拾玉鐲》《鎖麟囊》,可史依弘偏偏挑了兩出從未學過的《金玉奴》《春閨夢》從頭學起。這樣的傳統戲影像資料豐富,可她選擇找路子最正的前輩,回到“口傳心授”的模式,從身段、對白、眼神開始,像小學生一樣細嚼慢嚥。史依弘笑言自己的“求藝”像是四處“化緣”,梨園中可以拜訪求教的老藝術家被她“麻煩了個遍”。即便是梅蘭芳上世紀30年代演出的崑曲摺子《刺虎》沒有傳人、資料可以依傍,她也找來演出親歷者、研究者,先以考古視角嘗試“復原”,再以實踐經驗與藝術理念一點點將表演立體化、風格化。

不過,若只是一味地猛練傻演,至多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史依弘始終以“祖師爺”梅蘭芳對京劇的探索創新勉勵自己——對傳統的積累領悟,最終還要化作推動當代中國京劇的發展,成為適應時代與觀眾審美的重要手段與依據。她此前攜手尚長榮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演出《霸王別姬》一度成為文化事件被熱議。熱度過後史依弘卻有“冷思考”——博物館庭院有限的空間裡,海外觀眾反饋器樂聲蓋過了演員人聲,影響觀感。由此,她邀請作曲家、演奏家共同探索,在國內推出室內樂版本,希望以此更好地適應當代劇場、尤其是小型演出場地。

到了眼下排演京劇《新龍門客棧》,她在主演之外又多了一重製作人的身份。創排過程中,她不僅把遊離在行業邊緣的青年編劇拉入夥,更關注到京劇相對“邊緣”的武戲演員,鼓勵他們在舞臺上“玩起來”。

一個名角兒在傳統文化大好光景中奮鬥開荒的模樣,正成為當代戲曲人合力前行的生動註腳。

作者:本報首席記者 黃啟哲

編輯:施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