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漫長的一場戰爭,耗空國家所有資源,只為了瓦解一個民族

關於匈奴進犯漢朝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時期,那時候周也一直面臨著北方一個凶悍的民族—犬戎。農耕文化向來對彪悍遊牧民族沒有什麼好印象,連給他們取得名字都不是什麼好詞,稱他們是犬,說白了就是說他們像禽獸,殘忍而沒有文化。

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表現出對北方民族的害怕。北方遊牧民族的連年騷擾,使周人疲憊不已,因為他們的騎兵實在是太強悍了,中原深受其苦,卻也沒有強有力的辦法對他們斬草除根。

中國最漫長的一場戰爭,耗空國家所有資源,只為了瓦解一個民族

到了戰國末期和秦一統天下,在長達幾個世紀的共同存亡和競爭之下,中原人的戰鬥力也在不斷提升,此時期出現了不少把北方民族打回老家的武將,如秦朝的蒙怡等。不過中國對於外來民族的侵犯還是多以防禦為主,長城的修建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長城把農耕和遊牧的文化分得一清二楚,南邊種地收糧面朝黃土,北邊逐水草而居自由自在。匈奴統一產生於和秦朝大致相同的時期,所以兩個政權一開始就競相追逐,從此打的難分難解,一直持續到了漢代。

中國最漫長的一場戰爭,耗空國家所有資源,只為了瓦解一個民族

其實從秦開始,中國的內傷就沒好過,剛剛從戰國時期的紛亂之中出來,尚未來得及好好修養,秦就二世而亡,接下來又是連年的戰亂爭霸,好不容易捱到了劉邦成為天下共主,一切又有待從頭開始。不過這一時期北方的單于們沒少見縫插針,可以說是趕走了內憂還有外患,讓人毫無喘息之機。

漢高祖本人就差點在平城讓冒頓單于幹個人仰馬翻,還好僥倖逃脫,雖然逃的不漂亮,但總算撿回了老命一條,自此,漢初也沒太敢跟匈奴硬氣過,只能低頭做人。i強勢的呂后遭匈奴羞辱,卻選擇忍氣吞聲,就是最好的寫照。

中國最漫長的一場戰爭,耗空國家所有資源,只為了瓦解一個民族

大漢當然知道自己內傷過重,還來不及抬頭挺胸把歌唱,只能默默的恢復國內生產,先把被破壞的經濟抓上來才是對抗外敵的根本。打仗就是打錢,如果沒有錢根本就無法組織起來強大的軍隊,對於動輒就要百萬大軍的戰場更是如此。

農耕民族這一點就比不上游牧民族有優勢,對於匈奴來說,組織軍隊就相對容易多了。因為遊牧民族的管理方式本來就比較靈活,全民生存方式就是騎馬打獵,根本不需要統一的調度,只要有信服的首領,隨時可以上場作戰。

中國最漫長的一場戰爭,耗空國家所有資源,只為了瓦解一個民族

除了政治的組織形式對戰爭有優勢之外,北方遊牧的戰術和體魄也是中原人無法比擬的,一個吃草的民族根本沒辦法比得過吃肉的民族的彪悍和凶猛,光是聽說騎兵來犯就把漢人嚇得夠嗆,真要打起架來,當然是漢人更怕,因為物競天擇本來就是草原人最擅長打的牌。

在這種卑微的氣氛中漢人隱忍了五六代人之久,經歷了懷柔羈靡,走過了文景之治,終於迎來了最霸氣的帝王—漢武帝。也直到武帝,中國才能對匈奴揚眉吐氣,以顯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的氣魄。

這一條長長的抗匈之路,竟然走了如此之久,實在令人唏噓和感嘆。然而這條路雖然崎嶇坎坷,我們終究還是得到了滿意的結果。六代人不屈不撓的努力,和默默的付出,雖然打滅了匈奴,但也同時是西漢盛極必衰的時刻,從武帝好大喜功的連年征戰,曾經積累的財富和和平統一也在一點點的瓦解和渙散,歷史在這裡循環往復,繼續影響著一代代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