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匈奴,這可是古代史上頭一批躍登西方舞臺,使他們至今仍悸上帝之鞭的東方民族。在華夏曆史中如果沒有匈奴,就不會有漢武帝和衛、霍、及蘇武、班超等文臣武將的蓋世功業;如果沒有匈奴,五胡十六國有誰開始?

匈奴的起源

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共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在司馬遷的記載中,匈奴的祖先是商湯滅夏桀後,流亡北方草原的夏后氏族。近現代研究匈奴的起源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說匈奴可能與春秋的戎狄,戰國的眾胡是同種關係。有說匈奴是來自於西方的遊牧民族。有說匈奴是華夏北方遊牧民族中的一支,強大起來後草原的各部族才以匈奴稱謂。

史記上說匈奴為夏後裔,現經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兩者存在不同特徵,一,語言是不同語系,匈奴屬於阿爾泰語系,與華夏族的漢藏語系完全不同。二,人種不同,通過考古發掘匈奴人種雖有白種人成分,但主要以北亞蒙古人種為主,與華夏族的東亞蒙古人種明顯有別。而西來民族說,在中西史料中沒有確鑿明顯的證據,互相矛盾模糊。

雖然戎狄與華夏族之間很早就爭鬥不斷,比如商朝婦好徵鬼方、羌方、土方,歷史上有名的周幽王被戎人所殺。但春秋戰國時期戎狄與華夏族的關係,從征伐到融合,雙方往來密切,並且通婚不斷。比如晉獻公就有幾位戎夫人,所生之子中就有後來的晉文公重耳。比如秦國祖先也與西戎結親取妻,羋太后更與義渠王生有兩子。相比草原民族,如東胡,月氏,包括匈奴與中原接觸卻很晚,史書上記載大多在戰國後期才有了聯繫。且戎人與匈奴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不同,這些以遊牧為主的草原民族比戎人活動位置更北方,在現今的蒙古草原,天山,或更北的西伯利亞區域活動。這些戎狄部落在華夏族擴張時期有融入華夏的,也有向北遷徙融入草原民族。

試著推測下匈奴的起源:匈奴人不是夏后氏的苗裔,是黃種人卻不是華夏族。可能是春秋、戰國時塞外草原的一支新興部落,強大起來後與外族融合逐漸有了其他種族的血統。匈奴不是一個以血緣為主體構成的民族,是其強大起來後周邊的部落或民族就依附在他身邊,而形成的部落或民族聯盟,這個聯盟就以首領匈奴為名號。

匈奴的起源與崛起

匈奴

匈奴與戰國時代

到了戰國後期秦昭王殺了義渠王,攻滅了義渠國,秦國設置了隴西、北地和上郡3郡。趙武靈王經過“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向北攻破了林胡、樓煩。沿陰山山麓修築長城,又設了雲中、雁門與代郡3郡。燕國則擊敗東胡,擴地一千里,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5郡防禦胡人。秦趙燕為穩定疆域,便開始建造邊境長城以防備胡人的侵擾。三國向北開疆拓土,也使匈奴等草原民族與中原各國接壤。大批潰敗的胡人遷往更北方的草原地帶,慢慢被各部落吸收。而此時匈奴與中原也開始頻繁接觸,史記記載“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趙國與匈奴的衝突就是在如此情勢下發生的。

說到戰國時期的匈奴關係繞不開一個人,他就是趙國名將李牧,當時還沒有日後這樣的名望。他此時是駐紮代郡、雁門兩郡的邊將。他以租稅養軍,給養充足;又嚴格訓練騎兵,以烽火聯絡各軍積極防備匈奴襲擾;並且規定如果匈奴入侵,所有人入城防禦,不準出戰。所以每有匈奴入侵,軍隊民眾都沒有受到什麼損失,以至於匈奴和本國兵士都認為李牧怯於交戰。連帶趙王都對他不滿,不久便用他人替換了位置。

新任將領上任後就改變了李牧穩健的策略,一年多時間內,匈奴每次來犯,趙軍都出城交戰,往往失利損失很多,導致邊境地區民眾不能正常種田畜牧。趙王只得請他再次出山,李牧要求延續以前的策略才肯上任,趙王無奈之下只得同意。李牧回到原任,依舊按照以前老辦法,如此一來匈奴沒有了收穫。幾年下來匈奴愈發狂妄,而趙軍則憋著一股氣要與之一戰。李牧認為士氣求戰,時機已到,便集結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匹戰馬,五萬敢戰之兵,十萬善射之士,嚴格訓練隨時出戰。又用牛馬誘以利,以小敗驕敵,匈奴單于本就認為趙軍怯戰,便率領主力大軍進攻。李牧佈局數年就是為了一次全殲敵軍的機會,怎麼可能放過。他用中軍以堂堂之陣來牽制敵軍,而以左右兩翼作為主攻,大敗敵軍殺了十多萬的匈奴騎兵。但李牧並沒有自滿此戰勝利,他要的是北疆安寧,緊接著攻破東胡,又打的林胡投降,趙武安君的氣度哪怕是隔了兩千年還讓人為之神往。此後十多年時間,匈奴不敢犯邊,北境遂平。但就是這樣一位保境安民的良將,最後沒死在敵手,卻遭自己人陷害而死,著實讓人惋嘆。

匈奴的起源與崛起

秦始皇

匈奴與秦朝之戰

在李牧死、趙國亡,六國一統後。始皇帝忙著理順國內問題,對匈奴的威脅並沒有太多精力去關注。直到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他北巡至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方士盧生獻上了一本《錄圖書》,而這個舉動直接影響了匈奴的命運。因為書上有“亡秦者胡”的字樣,胡”專指匈奴,可知當時匈奴的影響力已然不小。秦始皇心中頓感不安,畢竟現在國內已無大事,而外部威脅便顯得突兀了。更何況始皇帝一心想著怎麼讓帝國傳承萬世,自己迷信長生,卻有讖言說匈奴是亡秦者,便決定除掉匈奴這個大患。其實秦始皇決定北擊匈奴,讖言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只不過是加快了戰爭的進程。實際情況是匈奴對中原的威脅越來越大,到秦朝建立,匈奴兵鋒已至黃河以南的河南地。而河南地距咸陽僅數百里,對秦帝國構成極大威脅。所以秦決定驅逐河南地的匈奴,再收復北方地區,然後連接秦、趙、燕長城,固守北疆。

第二年(前214年),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秦軍對匈奴發動凌厲的進攻。蒙恬由上郡出兵,偏師從北地、隴西兩郡發起進攻。秦軍東西並進、南北夾擊,奪取河南地的戰役十分順利,一直推進至黃河南岸。秦軍方面如此進軍迅速,原因是匈奴沒有預判到秦軍的進攻,所以很快潰敗,另一原因是河南地並沒有匈奴的主力騎兵部隊。頭曼單于還沒來得及集結兵力,秦軍就搶先渡河北上攻克高闕(今內蒙杭錦旗,為陰山缺口),分隔匈奴東西聯繫,雙方當時的戰場在高闕、陽山、北假地區(今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區)。秦軍連戰皆捷,匈奴連連失敗,在秦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匈奴被迫向北遷徙到陰山以北的漠南地區。戰後,秦在河南地設了四十四個縣,並把大量刑徒移民戍邊,又修築直道,及起至臨洮終至遼東的長城,接著秦軍還跨過黃河佔據北假地區。至此,秦對匈奴取得了戰略優勢。

覆盤來看,秦對匈奴在戰術上出其不意,戰略上速戰速決,以相對較小的代價取得勝利。與漢武時期相比更符合兵法的存亡之道,當然此時匈奴的實力也不可同日而語。陰山一線可以說是匈奴的生命線,這裡不僅是軍事屏障也是其生活和獲取食物的地方。後來的漢朝佔領了陰山地區,匈奴只能向水草稀少的北方遷徙,因為生存環境惡劣,加上漢朝的軍事壓力不得不向西而去。幾百年後的歐洲出現了一個叫阿提拉的匈奴王者,歐洲人對他恐懼日盛稱他為“上帝之鞭”。

匈奴的起源與崛起

秦朝長城


匈奴崛起的王

匈奴頭曼單于以前的世系,史書上沒有記載也無從臆測。直到頭曼才形成初級的國家組織,他有可能是首位擁有稱號的單于。頭曼統治時期國力還不夠強大,東邊的東胡,西邊的月氏都對匈奴構成威脅。頭曼先立他的長子冒頓(音墨讀)為繼承人,後來他寵愛的閼氏(單于之妻)生了兒子,頭曼就想廢掉冒頓立小兒子。於是送冒頓到月氏當質子,希望借月氏之手除掉他。不久他果然出兵攻打月氏,結果冒頓不但沒有殺身之禍,反而還帶回了月氏良駒。冒頓回到匈奴聲望大漲,如英雄般受到部民的敬佩,如此情形下頭曼也不敢犯眾怒,只好撥了一萬騎兵歸冒頓統領。

冒頓有了自己的部屬,就開始謀劃奪位之策,但他明白首先要務,就是要有一批絕對忠誠於自己的軍隊,才能保證奪位成功。冒頓發明了“鳴鏑箭”,規定只要鳴鏑箭射向哪裡,部屬的箭也必須射到哪裡,不服從者殺無赦。起初,冒頓將鳴鏑箭射自己的馬,有的士兵因為不跟著射擊而被處死。後來又以鳴鏑箭射向自己的愛妻,有些部下不敢射箭,冒頓就把這些人斬首。不久冒頓參加狩獵,用鳴鏑箭射向了頭曼的坐騎,這時身邊的部屬都毫不猶豫的射擊,這時他明白自己成功了,手下有一批只聽命於自己的勁旅。終於在一次出獵中冒頓把鳴鏑箭射向頭曼,部屬們本能的就將箭射向他們的單于,頭曼可能至死都不明白,會有人敢於刺殺自己。冒頓殺了反對他的人,也殺了眾多的兄弟,終於坐上了夢寐以求的單于寶座,

匈奴當時的周邊形勢比較惡劣,東邊的東胡無時無刻想向西掠奪,北方的丁零想要伺機南下,西邊的月氏更是強盛一時。所以冒頓認為現在策略應該示之以弱,隱忍不冒進,然後養精蓄銳,一擊而敗敵。東胡認為冒頓剛即位,內部局勢不穩,於是派使者索要頭曼的千里馬。冒頓詢問群臣意見,各部首領一致表示不贊同。但是冒頓清楚,東胡的挑釁不僅是威脅匈奴,還想找到開戰的藉口。他也深知國力不如東胡,現在不是開戰的好時機,於是就把千里馬交給東胡。東胡就更加藐視冒頓,又派使者索要他的閼氏。冒頓果非常人,對如此恥辱的要求,依舊答應了下來,這下使東胡王更加相信冒頓對自己充滿畏懼。

匈奴與東胡之間有一塊緩衝地帶,匈奴語叫作“甌脫”,可能是無法放牧的沙地。不久東胡再派使者向冒頓索要這塊甌脫之地,匈奴各部落首領認為,千里馬和閼氏被單于以“邦誼”為由送給了東胡,那現在這甌脫地給不給都無關緊要了。聽了部落首領的意見後,冒頓大怒說土地是國本,一寸都不能送人。於是處死主張割地的大臣,同時下令軍隊集結,冒頓親自率軍攻打東胡。而此時東胡則毫無防範,被匈奴殺得措手不及。此戰東胡王被殺,俘虜了大量民眾,畜產,匈奴的國力瞬間得到極大的增長,冒頓示敵以弱的策略終於得到了成功。東胡殘部又分成兩部,一部逃到大興安嶺北,叫作“鮮卑”。另一部逃向大興安嶺南,叫作“烏桓”。

冒頓滅了東胡之後,又向四方擴張,向西趕走月氏,向北征服了漠北各部。因為中原此時正值楚漢爭霸時期,匈奴乘機重新奪取了河南地,吞併了樓煩、白羊兩部落。兵鋒直達秦舊長城與趙南長城,蒙恬十多年前北擊匈奴的戰果已經損失殆盡。等華夏內部紛爭初平,劉邦建立了漢朝,中原王朝把目光投向了北面的威脅—匈奴。從此刻起漢匈碰撞時代終於來臨,龍與狼的爭鋒將延續幾百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