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同為羅馬,在共和前期,人們飲食簡樸,而到了共和末期和帝國時期卻講究奢華和享受,兩個時期為何會如此截然不同,有著天壤之別?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羅馬人放棄了原先樸素的美德?這種變化並非偶然,它有著深刻的內在原因和外部因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第一,對外征服戰爭給羅馬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和糧食供應

眾所周知,古代羅馬最初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國家。到共和末年,羅馬的農業生產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這並沒有給羅馬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使之變得富有。而是羅馬對外擴張戰爭的每一次勝利,都為羅馬帶來了鉅額財富。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羅馬財富的來源更多的是靠軍事掠奪、戰爭賠款等,這也正是為什麼羅馬人不珍惜財富而揮霍享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公元前5世紀起,羅馬就開始對外進行征服戰爭。經過幾個世紀的征戰,羅馬人一方面擺脫了內憂外患,幾乎征服了地中海地區的所有強國,為國內環境的安定和享受創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面它掠奪了難以數計的金銀財富,使奢華享受有了足夠的經濟保障。

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獲得的戰爭賠償使國庫增加了3200塔蘭特。第二次布匿戰爭則是10000塔蘭特。此後,羅馬人在馬其頓國王腓力普五世和塞琉古國王安提奧庫斯三世的戰爭中,又分別獲得了1000和15000塔蘭特。公元前187年,羅馬為慶祝馬爾庫斯·弗爾維烏斯對安布拉西亞的勝利而舉行了凱旋儀式。據李維記載,在這次凱旋儀式上陳列的掠奪物有“重達112鎊的金冠,83000鎊銀子,243鎊金子,118000阿提喀的德拉克瑪,12322腓力普幣,758個銅像,230個大理石雕像,大量的盔甲、武器以及其它從敵人那裡掠奪來的東西……”

這些財富的增加,在經濟上為羅馬人的奢華享受提供了可能性。同時,由於征服戰爭的勝利,不僅使羅馬得到了難以估量的財富,而且使羅馬帝國的疆域得到空前的擴大,許多被征服的土地都成為了羅馬的耕地,為羅馬提供各種生活所需,奠定了較為紮實的物質基礎,尤其是糧食供應方面。

帝國時期,所有行省居民生產的糧食和農產品除了維持自身生活外,主要供應給羅馬。例如非洲就被強制規定每年給羅馬供應糧食。“羅馬政府對每一任統治北非的總督的首要命令,就是要給羅馬運來更多的小麥、肉食、羊毛與橄欖油。這種政策從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汪達爾人攻佔北非為止,一共持續了近6個世紀”

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產自各地的糧食源源不斷地被以低廉的價格輸送到羅馬,然後糧食官以幾乎免費的價格將這些糧食分配給羅馬城內的居民。羅馬城的居民得到了實惠,然而各行省的農民卻不得不揹負著這一沉重的負擔。

正是由於鉅額的財富、充足的糧食來得是如此輕易,因此羅馬人已經將勤勞質樸等傳統美德拋到了腦後。於是,追求奢侈豪華之風開始盛行,並迅速刮遍整個帝國。羅馬人毫不吝嗇地把大量金錢花費在擴建房屋、購買貴重的傢俱、珍稀的珠寶、華麗的服裝和享用精美的食物上,各種離奇且花費昂貴的美食不斷湧現。

難怪李維說:“亞洲戰爭帶給羅馬以外國奢華的開端,這些戰爭第一次把有銅腳的長椅、貴重的地毯、窗簾和其他織物輸入羅馬。於是宴會上出現了豎琴的歌聲,也出現了使與宴之人消閒的其他娛樂,而宴會本身也開始用極精密的計劃和很大的費用來佈置。”

見證這一變化的老加圖不禁感嘆道:“家庭越變越小;而房屋越變越大;傢俱與開銷的增加與競賽,日益華麗;為購買巴比倫地毯,鑲有象牙或金銀的睡椅,及在桌椅上,女人身上,馬具上閃爍發光的寶石與貴重金屬,所付的錢數目很大。”

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於是,貴族富人變得更加貪婪與腐朽,他們的“眼睛只盯著黃金,他們由於生活奢侈,有如發了黴的口袋已經腐朽了,裝不進智慧、坦率和忠誠”。他們整天沉溺於吃喝玩樂之中,不再關心穀物和葡萄園,也不再關心政治和愛國了。整個羅馬社會呈現出荒誕無稽的消費和瘋狂揮霍的可怕景象。塔西佗也就此事哀嘆:“世界的局面改變了,渾厚淳樸的羅馬古風業已蕩然無存。”

第二,羅馬人受到了東方文化和希臘文化的深刻影響

羅馬通過幾百年不斷地對外征服戰爭,不僅為它經濟上帶來了鉅額的財富和利益,而且使它與東方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軍事、商業等各個領域發生了聯繫,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通。然而,這種與東方文化的交流對羅馬產生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

它一方面開拓了羅馬人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使羅馬人在文化上進一步成熟,但是另一方面,東方文化中的消極方面,例如貪圖奢華享受的生活態度也為羅馬人所吸收,使羅馬人在道德層面從此走上了一條下坡路。

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公元前2世紀,羅馬在征服希臘世界之後,並沒有成功地像軍事上的征服那樣在文化上征服希臘世界,反而它被強大的希臘文化所征服,從而使後來的羅馬文化呈現出了濃重的希臘化色彩。賀拉斯說:“被俘的希臘人把藝術帶進了偏僻的拉丁姆,俘虜了粗野的征服者。”

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文化上的征服被體現在了羅馬的各個方面。不僅希臘化的戲劇和歌舞被搬上了羅馬的劇場和舞臺,希臘人的那種講究舒適和享受的日常生活也對習慣於艱苦樸素生活的羅馬人也產生了極大的誘惑力。

於是羅馬人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逐漸開始向希臘人學習。“羅馬的住宅根據希臘的範例而加倍擴大,建築技術和式樣也趨向希臘化。住宅的內部也仿效希臘人加以精美豪華地裝飾。地面、牆壁、拱門、壁龕和天花板均用繪畫、鑲嵌物、浮雕藝術裝飾。室內擺設開始講究起來,在羅馬貴族的家裡出現了希臘藝術品、銀製器皿和有青銅裝飾的傢俱、氈子等等”

但是眾所周知,此時羅馬所吸收的希臘文化,已是希臘文化發展的後期階段——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希臘化文化是東西文化相互交流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文化。在希臘化時代,希臘已經被馬其頓所征服。

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隨著亞歷山大大規模的東征,不僅造成了東方的希臘化,而且也使希臘東方化,從而使希臘文化帶上了一定的東方色彩。此時的希臘城邦已經衰落,民主政治也已衰敗,貧富分化嚴重,許多希臘奴隸主階級揮霍浪費,追求享樂,希臘化各國的王公貴族更是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

當羅馬從城邦文化向帝國文化發展時,對於希臘化文化中的這些消極成分,羅馬人也是照單全收。由於羅馬的貴族、官僚、士兵們在戰爭中都聚積了相當的財富,再加上在希臘人及東方人生活方式的影響下,他們的傳統美德和道德廉恥觀念被打破,從祖先的質樸務實轉向追求奢華和享受。可以說,羅馬人完全放棄了早期那種質樸務實的民族精神,開始模仿希臘人追求高消費,在飲食、衣著和住宅上日益考究。

用羅馬時代的史學家瓦列裡烏斯·帕特庫魯斯的話說就是“國家從警戒狀態進入懈怠狀態;從追求武力進入了尋歡作樂;從積極進取轉化為消極怠惰。”所以我們不難做出這樣的推論:希臘化文化的腐朽方面對羅馬道德惡化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第三,古羅馬自身經濟的發展

羅馬人從質樸務實轉向追求奢華和享樂,不僅是因為戰爭帶來的大量財富和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由羅馬自身經濟的發展所決定的。

羅馬人早期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簡樸及其具備的質樸務實精神,是由羅馬共和前期的社會經濟條件所決定的。從羅馬建城到公元前3世紀,羅馬經濟的基礎一直是農業。在這一階段小農經濟佔絕對優勢,商業和貿易顯得十分落後。羅馬的貴族和平民都守著自己的一小塊土地,過著簡單、勤勉和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但是,這種農業經濟有一定的侷限性——使羅馬社會的經濟並不能飛速地發展和騰飛。終於經過戰爭,土地、資源和財富的不斷湧入,到共和末期和帝國初期,羅馬的經濟發展開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特徵,進入經濟發展的加速期和繁榮期。

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公元前2世紀,羅馬幾乎征服了整個地中海世界,這不僅使羅馬的公有土地增加了一倍,羅馬將眾多被征服地的財富佔為己有,使數以萬計的戰俘降為奴隸,為羅馬人服務。於是,在羅馬奴隸制經濟取代了原先的小農經濟,奴隸勞動取代了公民自己的勞動。原先的小農經濟紛紛破產,奴隸制大莊園經濟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

到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尊奉為奧古斯都,建立了元首制之後,國內的和平與經濟繁榮更是明顯。同時,在共和末期帝國初期,羅馬的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也一改以前的落後面貌,在較大程度上有了進一步地發展。那時,西方各行省的各種手工業重新得到振興。比如當時高盧的金屬、紡織、陶器等產品行銷中歐、不列顛和西班牙。

與此同時,帝國內部的行省與行省之間,商品貿易特別興盛。各行省將自己本土生產的各式農產品,包括糧食、葡萄、橄欖和無花果等,與其他行省進行貿易。這種貿易的繁榮,曾一度成為這些行省的主要收入來源。此外,羅馬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與東方的貿易也相當發達。東方各行省生產的各種奢華用品,比如貴重的布料、精美的地毯、優質的羊皮、奇異的香料、各式各樣的化妝品和藝術器皿等通過貿易渠道從四面八方進入羅馬,而這一切都為羅馬人享受奢華的生活奠定了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盧丹鳳《古羅馬飲宴研究》

宮秀華《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

德倫·梅克勒《宴飲的歷史》

從簡樸到奢華,帝國時期的羅馬人為什麼放棄了樸素的美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