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副總編盧新寧:提升“四力”,打造大評論

新聞 長江 經濟 庹震 自媒體 人民日報評論 2018-12-02

提升“四力”,打造大評論

盧新寧


談到當前的輿論場,有兩個詞經常被提及。一個是“後真相”,這不僅是指“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了”;也是指現實多元複雜,倘若只關注自己在意的,很容易造成情緒極化、觀點偏激。另一個是“碎片化”,這既是說信息不繫統、不全面,一鱗半爪、隻言片語太多;也是說全面客觀的理性分析太少,難以直抵事物的本質。說到底,儘管技術革命帶來了信息爆炸,但有穿透力的觀點還是供給不足。

評論向來被視為媒體的靈魂和旗幟。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評論承載的是思想、表達的是價值,更是直接與讀者對話、引導受眾思考、進行有效說服的載體。在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以傳播主流價值為己任的黨報評論,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於花繁柳茂處撥得開,於風狂雨驟時站得定,進而“以我之洞見,解人之疑惑”“以我之價值,化人之心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有幾把刷子是幹不了的,沒有高素質、好把式、真功夫是幹不出漂亮活的。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再次強調,宣傳思想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理解,面對新的輿論格局,增強“四力”,不僅是做記者的基本功,也是寫評論的必修課。

拿“腳力”來說,信息化時代,傳播技術一日千里,即便“窩”在辦公室也能寫稿。但我們依然要看到,“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脫離“真實的世界”,遠離“泥土的味道”,坐在辦公室搜腸刮肚,對著電腦複製粘貼,只會陷入模式化、套路化,不可能寫出有生命力、說服力的好評論。只有把“站在天安門想問題”和“站在田埂上找感覺”結合起來,才能找到評論最深厚的土壤,讓評論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

今年七八月份,中宣部組織了“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活動,人民日報評論部派人隨團採訪。一個多月下來,這些年輕評論員行程8000多公里、採訪220多個點。庹震總編輯專門部署,在評論版開設《現場評論·我在長江》專欄,發表評論30餘篇。比如,《大自然是最好的“釀酒師”》《竹海、石斛與鮮花的生態經濟學》《讓長江容得下“江豚之重”》,看標題就感覺有現場、接地氣。讀者點贊“就像看一部高品質的長江經濟帶的‘連續劇’”,一位評論員在業務總結時說“好評論永遠在路上”。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盧新寧:提升“四力”,打造大評論


隨後,我們的評論員又走進庫布其沙漠,探訪當地群眾和企業如何共同努力,把“死亡之海”變成“經濟綠洲”。從傳統的要論到現場的評論,“綠色傳奇”讓評論員的筆尖流淌出不竭的激情,並且把這種激情化為關於治沙理念、模式和力量的思考,又成就一組有溫度也有深度的作品。

好記者都有“鐵腳板”,好新聞都是“跑”出來的。其實,好評論同樣應該是“跑”出來的。“大江奔流”引發評論思想奔流,“綠色奇蹟”使得評論下筆有神,這讓我們體會到,好評論需要到現場,因為離現場越近,離讀者就越近;離實踐越近,離真理就越近。

在談到做學問時,有學者感慨,比起在書齋中做學問,更喜歡讀天地間的大書。對黨報評論來說,避免泛泛而談的“書生論政”,做到言之有物的“老成謀國”,就要用更寬廣的視野打造“大評論”。所謂“大評論”,就是以提升“四力”為途徑,賦予信息以觀點,賦予報道以思想,在更深層次推動評論的“融合發展”。

第一,把思想融入議程設置。今天,把握“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這個中心環節,主流媒體不僅要看發行量,更要看影響力,要有定義事件、引導輿論、凝聚共識的設置議程能力。在信息紛呈、觀點多元的時代,議程設置的能力已經成為一種根本性的能力。說什麼、怎麼說,最終靠的是思想。評論的思想性、觀點性,決定了它可以成為新聞產品“王冠上的鑽石”。這也是在每一次主題宣傳、重要事件中,評論愈發受重視的原因。以評論為先導和底色去完成議程設置,實現媒體議程、政策議程、公眾議程的統一,應該成為黨報評論的責任和使命。

第二,把觀點融入信息傳播。不久前,美聯社的一篇文章說,如今,新聞和評論之間舊的界線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反過來看,這並不是說,觀點被信息淹沒了;而恰恰是說,信息時代更需要觀點。主流媒體提供的信息,要有“5個W”,更要有“1個H”,也就是“How”。在信息氾濫的全媒體時代,有觀點的信息、有態度的新聞,才能傳得遠、叫得響。人民日報的新媒體能有廣泛的影響力,正是因為在提供的信息背後有觀點、有思想、有價值,有一種持中守正的“人民範兒”。“大評論”,其實更是一種“評論思維”“評論價值”的輸出。

第三,把評論融入社會生活。套用馬克思的話說,評論的思想,不僅要解釋世界,關鍵在於改變世界。在這個天氣APP都要關心時事、可口可樂都在做內容推送的時代,觀點和思想的傳播,完全可以與決策平臺、新媒體平臺、銷售平臺、社交平臺形成合力,讓主流聲音、主流價值依託“內容產品”,抵達各行各業。前兩年,網約車發展如火如荼之際,交通運輸部召集各方討論。我們的評論員從會場提出政策建議,到發文辨析利益關係,促成了相關政策共識的形成。恩格斯說,歷史前行是在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中產生合力,這一過程也需要評論的思想力。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盧新寧:提升“四力”,打造大評論


新聞界有句老話,腳底的泥土有多少,筆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澱的情感就有多深。這不僅是說評論質量的提高永無止境,更是說評論員應該提升腳力去探索、增強眼力去發現,把來自實踐的積累轉化成思考的腦力、表達的筆力,成就“大評論”。新時代有新氣象新作為,也有新情況新挑戰,唯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觀實際,拜人民為師、進基層課堂,才能讓黨報的聲音更加響亮、直抵人心。

責任編輯:冷 梅

相關推薦

推薦中...